资源描述
《将进酒》教学案例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秦中慧
一、 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赏析事例。“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单元目标放在诵读上,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能力。
二、 教学思路:
为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文本的教学重点是如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将诗歌情感表达出来。可以按照研读——理顺情感——诵读——强化情感——读懂——内化情感的思路来安排教学过程。诗歌情感线索则总结为“悲—欢—愤—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
1.深情并茂地朗读、吟咏诗歌,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2.结合声音上的情绪变化,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3.更深刻了解李白其人及其浪漫洒脱的精神气质。
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诵将诗歌情感表达出来。
五、 教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六、 上课过程:
(一) 诗歌导入:杜甫《酒中八仙歌》及李白有关酒的诗句。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同学们,这人是谁?生:李白。
师:他怎么了?生:他喝醉了。
师:李白的好友杜甫,写了这首《酒中八仙歌》来说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不仅是诗仙,还是酒中仙,这个评价可真是一针见血。李白的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大家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些李白诗是写酒的?
明确:《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爱酒的李白,他的诗也充满了豪放、浪漫、飘逸的特点,读起来特痛快。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一首痛快的诗。
(二) 明确目标
我们这堂课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学习诵读,体会情感,感悟精神。
(三) 初读诗歌 把握音准
品读一首诗,需要经历几个环节,最初步的要求,就是能够把诗读流畅。老师之前已经请大家预习了这首诗了,现在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阅读情况。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
点评:这遍朗读的字音非常准确,看来大家预习是下了功夫的!
正音: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还huan二声(多查字典有收获)
(四) 研读诗歌 把握真情
这首诗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是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我们得把李白情感表达出来,读出韵味。刚才啊,老师觉得抒情意味还不够,所以我们还需要进入第二步研读诗歌,通过朗读深入诗文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在运用我们的有感情的朗诵,去强化情感。
板书:朗读——诗文情感——朗诵——强化情感——读懂。
1.教师示范如何研读诗歌。
这样听起来有些理论化,下面我们一起尝试“君不见”两句,看看怎样去研读这首诗?
过程:学生自由读——尝试朗读与分析——教师点评示范——学生再次练习
师:大家都说要读出悲伤的感觉,那么,他悲什么?
生:悲白发:人生苦短
师:人生易老天难老,转眼间,满头的青丝都白了啊。中国古代文人,在面临永恒的大自然时,常常会发出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宏伟志向的人,当他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更容易产生这样一种人生感慨。
我们看课文注释,故事发生在“赐金放还”之后八年之久。
2. 补充背景——“赐金放还”。
天宝二年,李白42岁,唐玄宗宣李白进京,李白感觉时机到了,唱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结果,在长安待了两三年,就只给他一个待召翰林的职位,没怎么重用他,后来还客客气气把他从长安打发了出来,之后去山东,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总结了他三年的长安时光,有句话,我们记得特别清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在25岁时“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叹人生短促。
我们感受到了李白的悲伤,那么朗诵时,便化身李白去表达出来。这里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提示我们朗诵的重点地方,大家自由跟着来读一遍。
明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重读,声音洪亮气势充沛)
奔流到海不复回。↗
(收束有力)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低沉、悲凉)
朝如青丝∕暮~成~雪。↘
情感:悲——人生苦短
3. 学生自行研读诗歌
同学们刚才总结得非常到位,下面就由大家自己去研读这首诗,找出你喜爱的句子,通过一遍遍地朗诵,去体会情感,并探讨运用什么技巧将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找出来后,可以与同桌相互诵读,给出评价并探讨。
(朗读技巧提示:字词轻重、节奏快慢、声音起伏。)
4. 教学中的重点过程与问答:
(1)“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什么隐含意义?
“真金不怕火炼”“天生我才未被用”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掷地有声) (潇洒)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感情越来越欢畅,节奏逐渐加快) (豪气十足)
情感:欢——及时行乐
(2)有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认为人活世上什么不足贵?“富贵生活,飞黄腾达”
但他还说了另外一种人,也不值得效仿,什么人?“圣贤”
圣贤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孟,屈原,贾谊”
圣贤为什么会寂寞?“不被重用”
那李白觉得人活一世,什么最值得追求啊?“长醉不复醒”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荣华富贵不值得追求,圣贤也不值得追求,唯有喝酒才值得,你们同意他的观点么?
作者表达了他的愤怒,怀才不遇。古来圣贤都无所谓了,其实,作者的内心,还是很尊重圣贤的,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这是他借着酒兴,发出的狂语。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对权贵的蔑视) (悲愤、重读)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低沉抑郁、轻读) (悲愤、重读)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放) (乐中有悲)
情感:愤——怀才不遇
(3)有关“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为什么就这么狂?个性如此。
统治者不重用我,那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吧!他就是这样的不受束缚,追求着他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这才是我们心中的谪仙。
这一切的一切,最后,落到了个“万古愁”上。
明确: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快读、重读,读出狂放不羁)
与尔∕同销∕万~古~愁~~~
(放慢速度读得夸张点)
感情:狂——个性解放
(五) 再读诗歌 内化真情
最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情绪,不断地起伏,经历了“悲”“欢”“愤”“狂”,最后归于一声长长的叹息“万古愁”!。当我们懂了李白的心情,再来读这首诗,就要把情感内化到我们的心理,化身李白,去感受他复杂的爱恨情仇。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我们的提示符号,再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
欢 狂
板书: 悲 愤 ——愁!
(六) 吟咏诗歌 品味音韵
除了运用朗诵的方式来表达诗歌情感外,我们班还有几位同学,会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出他们,为我们表演他们的节目
(七) 课堂总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正如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中所说: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八) 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吟咏并背诵全文。
(2)阅读高考满分作文《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也尝试写一个有关李白的小片段。
七、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每一节课我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的确立便非常重要,决定了这节课我们的学生能学到什么。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诵读上,期望通过多次有感情的诵读训练,让学生不断在诵读中,去达到体味诗歌情感的这一终极目标。
下面我就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说说我这堂课的效果。
本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
1、 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这个班的学生平时较为活跃,但是基础不够扎实,因此这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动笔学习圈点和批注。并且在诗歌朗诵的环节,通过让学生找出喜爱的诗句研读并范读,学生点评学生,老师做范读,自由度等方式,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阐述与倾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变成一个展示的舞台。而老师需要做的只是通过适当点拨,来引领学生思考和发言,让教学环节持续下去,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营造课堂生动活泼的氛围。
2、 环节设置重难点突出
一堂课的容量有限,却可以在一个点内挖掘出深度。因此本堂课只将重点放在挖掘情感和诵读上。在课堂上我调整了各环节的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富有特色的课堂表演
这一年来我不断尝试在语文诗歌教学中通过吟唱让学生有所领悟,而事实上也证明了学生对吟唱的接受能力很强,喜爱的学生也非常多。因此本首诗歌,我找了班里感兴趣的几位同学,用很短的时间内排练了一曲《将进酒》的吟唱节目,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表演,从台上孩子们认真的神情和台下孩子们的掌声中,我相信这一部分一定能让学生心中有所触动。
4、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考对于古诗词的要求,是能够默写与鉴赏,本堂课紧紧围绕着教学大纲的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基本将诗歌背诵出来,同时在讲授中让学生学到了通过诵读品鉴诗歌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即便是如此,本堂课还存在着不易操控之处:
1、 在课堂重点环节不易把控
在课堂的重点环节学生自行研读诗歌部分,学生个人发挥空间太大,很难将行文线索串联起来,让课堂显得较为松散。
2、 课堂效果与教师的朗诵基本功有莫大关系
教师的范读效果和课堂带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去不断提升个人朗诵能力,才能将课堂效果发挥得更好,让课堂生动有效起来。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