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一、 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1)三个尝试:如何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养成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正确看待和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全体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融合一体需要我们分析的是什么?学情。(2)出示名师名句:“心中有学生,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着重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心态来确定教学重难点。”(节选自浙江省东阳市第五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李成良课堂高校的秘密是什么?)启示:了解学生的兴趣、习惯、状态、能力是制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必要途径。(
2、3)归因: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明确指出:除了分析教学目标外,还有一项进行的工作那就是分析学生,分析他们学习及运用技能的情境。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换句话说,学习是学习者也就是学生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二、 什么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指教师对学习者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基
3、础,结合三维目标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做学情分析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那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与师交流)在如下情况下,学生可能学得最好: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与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这些状态是每个学科、每节课都期待达到的理想状态,如何才能让学生达
4、到这样的状态呢?便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分析。 具体而言,学情分析需要考虑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能力、兴趣、习惯及状态。 三、 “学情分析”分析什么?(1)综述总的来说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1、“已知”。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2、“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3、“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
5、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4、“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5、“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2)具体问题理论与实际操作总是存在着差异,怎样把刚才需要分析的五个方面在我们备课时用具体问题来解决呢?我们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围绕课程标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内容,
6、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学生掌握的现状如何?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实际状况怎样?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第二步,根据学生适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师要预设:本课学习对于学生会有哪些困难?(包括:内容理解、时间分布、策略应用)怎样设置台阶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有多大,是否能够把个体差异变成教学资源?(3)注意事项1、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我们常常把学生非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自然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的。但是,我们每个学科
7、、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是全体学生的达成。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关注保底目标,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在这节课学有所获。同样,分析学情时,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我们要特别关注,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多思多想多做。 (举例,李成良 在备课时预设教学时间,10分钟的作业时间,前5分钟他是个别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这并不是李老师在备课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他根据本课的保底目标的设置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具体分析后得出的策略。事实证明,关注了全体,才是真正关注了课堂。)2、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等过程
8、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备课不是定案,只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举例 品德课二年级家乡的变化 课前的学情分析是从我了解到的二年级适龄儿童应具备的能力经验入手的,当我问到你发现了家乡的哪些变化时,许多学生由于跟着父母外出打工记事后根本就没回过家乡,自然我这个预设成了空设,因此在课程的进行中,我不断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的增加调整了问题难度,把家乡定为在生活的地方,提供武汉过去的资料,现在的资料,把预设中的发现学习改
9、为比较学习,同样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并非每节课都要这样面面俱到的分析学情,也并不是要求老师每节课的备课都从这些方面款款陈述,学情分析首先是教师的思考过程,我以为思考比记录更重要;其次才是教案本上的表述。(4)文字表述1、提供案例(一)辨析风筝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五十人,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0、,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五知”有涉及,但表述的比较空泛,实践时效益不大。)2、提供案例(二)讨论教案上的表述可分为两种:课时学情分析和单元学情分析。建议两者结合,详写单元学情分析,每单元中以一个重点课例为主补充课时学情分析。四、 学情分析的方法有哪些?(1)观察法:这是老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2)资料法:这也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固定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
11、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由研究者设计由回答者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4)实验法: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它是有计划地控制规定条件,特别是限定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可以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了解的情况,能重复验证,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五、 关于学
12、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回看学情分析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我们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问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有老师说,现在又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思考有效的设计,有要求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条线很难融合。其实,这不是两条线,习惯培养融合于教学设计中,这是一条线,不能分割的一条线。开学初我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出了如下存在的问题:1、课前准备的习惯形成不够。现象:打铃以后,课堂不能迅速安静;桌面混乱,文具摆放无序;由于没有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习
13、惯而导致的课本未带等等。建议:课前准备的儿歌既要念也要做;课前安排一个纪律管理员,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提醒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再休息,在下一节课打铃时管理同学们的准备情况,管理员怎样管理班主任一定要指导到位,任课老师要积极配合;开学初,要用专门的时间对课前准备的标准进行训练,如果可以,刚开始的一周甚至半个月以及长假之后的几天,每节课前班主任或者与任课老师配合,督促课前准备的完成这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忘的一个关键词是,面向全体。2、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现象: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在家做作业时不专心。建议:首先作为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比如低年段学生的自然关注时长一般在10到15分钟,年龄越
14、大时间相对越长。那么,在自然关注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策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低年段的课中可以穿插活动;中高年段的交流、互动的形式可以多样等等。至于在家的问题如何解决,可以分两层,家长会或和家长交流时告诉家长如何督促孩子专心做事;在学校关注每个教育细节,关注每个孩子的习惯养成,及时提醒,更正。同样,关键词仍然是面向全体。3、认真倾听习惯养成不够。现象:学生不善于听同学发言,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建议:倾听习惯的养成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老师的耐心和等待。每个学科,每一节课,特别是开学初、学期中及学期快要结束时这三个时段,在一个学生起来即将发言时,一定
15、要耐心等待所有的孩子都放下自己的事情认真听了,再请发言的孩子开口,一旦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插嘴的情况,一定要停下来用正面的引导制止并提示全体学生耐心听同学发言完。对不同意见的不接受要具体分析,如果是固执己见,在个别辅导之后,还要把好的做法扩大化让全体学生引以为鉴。关键词还是面向全体。4、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现象:多数学生很少提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习惯了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的思考。建议:每个学科、每节课,老师在提问之后、在提出要求之后,要学会等待,不是等待正确答案的出现,而是等待学生的自主思考,只有给时间他思考,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学生才会有思考的动力。引导学
16、生学会提问,可以从质疑入手,分步逐步训练,比如对课题的质疑,对学习内容的不懂之处,疑惑之处,不同意之处等等的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问题,会提问了。同样,不同的学生,在分析学情时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学困生只要能提出不懂之处就是进步。记住,面向全体。5、作业习惯普遍较差。现象:书写姿势、朗读姿势不正确,或不能坚持,粗心、漏题、不认真审题。建议:书写、读书甚至审题的习惯培养都不仅仅是语数老师的任务,也是每个学科老师应该注意的。比如音乐课可以关注学生的坐、学生的拿书姿势;科学、品社等课完全和语数一样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读写习惯。读写的口令,不但要念,更要念一句做一样,老师要给时间让每个孩子都做好姿势准备,在开始读写,并在过程中不断提醒。审题的习惯,是一个练习细节的关注。课堂练习中共同分析题目意思,课堂活动中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关注要求,都是审题习惯的培养。继续强调面向全体。6、阅读习惯养成不够。现象:不爱读书,阅读量不够。建议:老师要爱读书,老师要多读书,只有老师爱了,才能潜移默化的带着学生爱,引导学生爱。推荐书目,好文共赏都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有效方式。一定要面向全体。九层之台始于累土。日积月累、分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