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教案改革的几点思考山西永济三中 钟腾科内容摘要:教师的教案多数是教科书的缩写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千篇一律、机械重复,对教学未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本宣科。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改变教师行为的模式化,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案。关 键 词:老教案 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即教学方案,它是备课工作的书面成果,也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它本应是教师钻研教材、认真思考后的产物,但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教案却是教科书的缩写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千篇一律、机械重复,对教学未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甚至是上完课
2、才写教案。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没有显现出来。这成为导致教师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指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本宣科。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只有通过精心的设计,才能体现课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改变教师行为的模式化,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案。现笔者就新课程下教案改革的有关问题谈点肤浅的思考,以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3、一、应以“教学设计”代替“教案” 一直以来,教案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为里,格式统一,内容为教材知识点的再现,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无变化、无思想、更无个人特色。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也以此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中一点点消失殆尽。应该说,教案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是与教学大纲相配套的的备课形式,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标准已取代了教学大纲,而与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备课形式是教学设计,它更能突出教师对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加工和处理,而不是不经思考地照抄照搬,使课程改革对教师备课这一环节的要求更明晰。笔者
4、认为,以“教学设计”代替“教案”,更能体现备课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实质,其蕴义更为准确、深远。二、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教学设计应注重人文性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备教案从应试需要出发,仅重视传授书本知识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教学设计要注重实践性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各学科新教材在
5、编写时都大大增加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备课都以教材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考虑的是“我讲什么”“我怎么讲”,很少顾及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这种以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标的备课动机和行为,导致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种种弊端。而我
6、们所说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点,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思索、寻求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案。4、思维和能力训练应具有目的性、探究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并完成这些要求。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获得。因此,活动和问题不能流于形式,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
7、地设置,科学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它与传统的教案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有着教师创造性的思考,是绝不雷同的个性化设计。但教学设计又并不是对教案的全盘否定,对教案的一些可吸收的要素,如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要求上与教案应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认为改革就是要否定一切,教学设计可以完全随心所欲、信马
8、由疆,那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绝不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现笔者就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谈点个人看法。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们往往只关注知识目标,而新课程传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个维度来考虑,并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其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2、教材重、难点由于对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理解不到位,目前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走入了误区,以为课改就意味着放弃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而
9、实际上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就是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培养能力和正确态度的基础,“无知即无能”。因此,教师要做到“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知识,就必须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才能实现有的放矢。3、学生情况分析分析学生情况这个环节是大多数教师以前备课时忽略了的。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
10、学策略。4、新课的导入新课的导入可归入教学过程。之所以专门列出,是因为笔者认为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往教师导入新课几乎是同一模式:总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课题,毫无新意、毫无个性,学生也反应麻木。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而这种学习的内驱力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新颖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5、教学过程传统教案中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大多是书本知识要点的再现,没有加工、没有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情况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富有个性的、有效
11、的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应体现出教师对整节课的个性化构思,包括为“化简”知识采取的方式方法、设计的活动等内容,而不是知识的罗列。这一环节最能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是精心的粗线条设计。所谓“精心”,是批教师要花最深的功夫去钻研、去思考教学;而“粗线条”则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提出来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疑问、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化、调整,都会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新问题。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
12、时,可考虑学生的反应,但不要预先设计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应重在策划、设计教学活动,下功夫思考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确定活动主题,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等,而不要在一些不可预知的细节上(如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过多纠缠。第二,教学过程中应科学设问、巧妙设问。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而要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因此,设计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无针对性,则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提问太简单,学生很容易答,又失去了提问的价值。由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
13、层次地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设计问题时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相联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过程应有知识线索。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是零散的或孤立的,有一条线将它们串在一起,这条线就是教材的知识结构(或框架、线索)。我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为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习知识,而不是抛开知识无目的地活动。6、作业设置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作业内容往往注重学生重复书本知识、机械训练,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培养。新课程的作业应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着眼
14、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课程意义,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应该对传统的作业进行改革。就形式而言,不必拘泥于书面作业,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收集资料、阅读、参加社会实践、制作小作品、搞小发明等;就内容而言,应减少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必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作业。笔者认为以上所列内容是教学设计必须涉及的,当然具体的呈现形式不必统一模式,各个环节可单列,也可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但不论形式如何,相应的内容必须要有,整个设计必须能渗透课改理念,体现课标精神。最后,笔者有两点建议:教师在课后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推动者,同时是、也应该是研究者。每一
15、位教师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后及时总结该节课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记录下课堂上发生的意料之外的情形以及教师的处理方法,并进行评价与反思。课堂改革处在探索阶段,课堂教学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写好教学后记,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教师们尽可能使用电脑备课,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负担,又可多留些时间给教师学习、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怀集一中 程红英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
16、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了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重知轻能”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可采取多种方法,从多种途径入手。一、创设问题情景1、用丰富、鲜活的事例吸引学生。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最近,最容易和学生的感触、认识产生共鸣。因
17、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便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铺垫。选用事例要与新的形势发展相适应,要有时代感,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旧有的理论或认识,老师要选择新的角度,对一些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老问题,通过新事例的引用讲出新意,避免老生常谈,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成功的课,往往离不开好的开始。新课的开头,如果贴近新闻或图片,巧妙地设置情景,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讲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引用两张新闻图片:一张名为同学-安徽
18、省农民汪永平因文化水平太低不能适应在外打工的岗位,决心重新读书与儿子一齐上学的情景;另一张名为死囚江西原付省长胡长清索取巨额贿赂被判死刑。先后展示投影,加以说明,附设提问,让学生触景生情去思考。照片同学,使学生能通过真实的新闻照片,去体现、认识文化水平低会严重影响人们在当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照片死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人的灵魂,使人们不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2、提问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提问涉及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愉快与困惑,易引起学生装的注意力,产生“聚集思维”,很快进入问题情景,促进思考、回答问题。如在讲授“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前提诚
19、实劳动、合法经营”时,引用山西假酒案导出商品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欺诈行为,设问(1)市场竞争中的欺诈行为属于什么品质?(2)我们学生学习、生活上有哪些不诚实的行为呢?如讲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时,可引用理发店门口的一则广告:“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来。”设问:同学们思考此广告语怎么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就会抓住“进”与“出”,“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由于理发师的劳动这一条件,才使“蓬头垢面”转化为“容光焕发”。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其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讲到底,尽管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你教我听”
20、,“你写我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这就要看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去,不但使其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智能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真正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讲,即让学生照课本简单地回答书上的定义、原理,或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例如在讲“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的问题时,对拜金主义的含义和危害性不是采取简单的一问一
21、答的低层次的活动来完成,而是利用投影教材中漫画“就取这块”即从奉献二字的献字中取“¥”,引用山东省沂蒙山区农民王延江靠党的政策致富,致富不忘乡亲,把600万元资金交给集体,共同致富的事迹。设置思考题,通过思考问题,去逐步分析思考拜金主义的实质、特点、危害性,去体会认识分析抵制拜金主义的途径。通过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启发,使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探索、掌握真理的发现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三、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境,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让学生写“读后感”,收集名言警句或材料,自编故事或写小论文。如在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让学生调查未成年人的辍学原因、前后情况,并针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辍学情况的严重性,提出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辍学。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进行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