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立体设计】2012高考化学-专题4②专题强化训练(四)-苏教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600545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体设计】2012高考化学-专题4②专题强化训练(四)-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立体设计】2012高考化学-专题4②专题强化训练(四)-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非金属氧化物与其引起的环境问题及主要来源对应正确的是( ) 氧化物 环境问题 主要来源 A CO2 酸雨 化石燃料的燃烧 B SO2 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的排放 C NO2 温室效应 工厂废气的排放 D CO CO中毒 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形成酸雨的氧化物主要是SO2和氮的氧化物,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为NO2,CO会造成煤气中毒,由此判断,选项D正确。 【答案】D 2.C、N、S元素都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平衡已受到较大的破坏。C、N、S元素在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系、生物圈等的循环过程中会产生的物质是( ) ①HNO3 ②CO2 ③糖类 ④CH4 ⑤SO2 A.②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有机物中的碳可转化为CO2,CO2通过光合作用可转化为糖类,糖类等可通过发酵形成甲烷等;大气中的N2可转化为NO,NO可转化为NO2、硝酸等;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可转化为SO2等含硫化合物。 【答案】D 3.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操作及现象 溶液 A 通入CO2,溶液不变浑浊。先通入CO2再通入氨气,溶液变浑浊 CaCl2溶液 B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Na2SiO3溶液 C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Ca(ClO)2溶液 D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Ca(OH)2溶液 【解析】A项,通入NH3后生成了CO32-,产生CaCO3沉淀;B项,发生反应Na2SiO3+2CO2(过量)+2H2O 2NaHCO3+H2SiO3↓,但H2SiO3不溶于过量CO2的水溶液;C项,发生反应CO2+H2O+Ca(ClO)2 CaCO3↓+2HClO,HClO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项,依次发生如下反应:Ca(OH)2+CO2 CaCO3↓+H2O,CaCO3+CO2+H2O Ca(HCO3)2,Ca(HCO3)2+2NaOH CaCO3↓+Na2CO3+2H2O。 【答案】B 4.有关气体制备所用试剂及检验气体所用试剂完全正确的组合是( ) A.CO2:大理石和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B.Cl2: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品红溶液 C.O2: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 D.NH3:NH4Cl固体和NaOH固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解析】A项,大理石与稀H2SO4反应生成微溶性的CaSO4,会使反应逐渐停止;B项,检验Cl2一般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而不用品红溶液;D项,制取NH3应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不能用NaOH固体,因为NaOH会与玻璃试管的主要成分SiO2发生反应。 【答案】C 5.下列物质必须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的是( ) ①氯水 ②氨水 ③浓硝酸 ④氢氧化钠 ⑤溴水 A.全部 B.①③⑤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应放在棕色试剂瓶中。氯水(溴水)中的HClO(HBrO)见光分解为HCl(HBr)和O2,浓硝酸见光分解为NO2、H2O、O2。 【答案】B 6.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解析】根据喷泉实验的原理,要发生喷泉现象,必须使烧瓶中压强迅速下降,导致外界压强大于烧瓶中的压强,从而使烧杯(锥形瓶)中的液体压到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①中的Cl2易溶于CCl4,③中的NH3易溶于水,所以可以使烧瓶中压强迅速下降,产生喷泉现象,④中HCl和浓氨水反应(首先是浓硫酸注入水中放热使浓氨水放出氨气),同样也会导致烧瓶中压强减小,而②中H2不溶于NaOH溶液,也不与NaOH反应,所以不能发生喷泉现象。 【答案】B 7.下列关于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显红色,加热后变为无色 B.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Fe2+ C.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 D.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滴定Na2SO3溶液,终点时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解析】A中,SO2遇品红溶液使之褪色,而加热后红色复原;B中,该操作不能排除原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色,再加入新制氯水进行检验;D中,当Na2SO3被消耗完毕时,再滴加高锰酸钾溶液则出现紫色,故终点时的颜色变化是由无色变为紫色。 【答案】C 8.青海昆仑玉被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昆仑玉主要成分是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透闪石(Tremolite)的化学成分为Ca2Mg5Si8O22(OH)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透闪石的化学式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2CaO·5MgO·8SiO2·H2O B.透闪石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是Ca元素质量分数的1.5倍 C.1 mol Ca2Mg5Si8O22(OH)2与足量的盐酸作用,至少需要14 mol HCl D.透闪石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难溶于水 【解析】由透闪石组成知它属于传统的硅酸盐材料,但难溶于水,D错误;依改写规则可判断A正确;透闪石中镁的总式量为120,是钙的1.5倍,B正确;与盐酸作用时,SiO2与盐酸不反应,其他金属元素则转化为金属氯化物,根据氯守恒易知C正确。 【答案】D 9.如图所示,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一定体积12 mol/L的HNO3,加热充分反应后,下列粒子在体系中一定大量存在的是( ) ①NO3- ②Fe3+ ③H+ ④NO ⑤NO2 A.① B.①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若铁粉过量,体系中大量存在NO3-、Fe2+、NO;若HNO3过量,体系中大量存在NO3-、Fe3+、H+、NO2。 【答案】A 10.X、Y、Z、W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W可能是( ) ①C、O2 ②AlCl3、NaOH ③Fe、HNO3 ④S、O2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均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如C→CO→CO2;AlCl3→Al(OH)3→NaAlO2;Fe→Fe(NO3)2→Fe(NO3)3。 【答案】A 11.1.92 g Cu投入到一定量的浓HNO3中,Cu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 mL气体,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槽中,通入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则通入O2的体积为( ) A.504 mL B.336 mL C.224 mL D.168 mL 【解析】此题初审发现浓HNO3与Cu反应,产生NO2,当HNO3变稀产生NO,即672 mL气体不知道含NO2、NO各多少毫升,看似无从下手,但抓住反应本质Cu→Cu2+,NOx+O2+H2O→HNO3即Cu失电子数等于O2得电子数,则有:V(O2)= ×2÷4×22 400 mL/mol=336 mL。 【答案】B 12.关于硫酸和硝酸的说法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C.在铜分别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反应中,两种酸都表现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D.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 【解析】浓硝酸不具有脱水性。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8分)已知:A、B为常见的非金属单质且均为气体;甲、乙为金属单质,乙在I的浓溶液中发生钝化;C、H、J的溶液均呈碱性。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部分生成物未给出,且未注明反应条件): (1)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2)反应④中每消耗1 mol G,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3)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是 。 (4)实验室中保存I的方法是 。 【解析】A、B为常见的非金属单质且均为气体,A、B反应的产物能连续两次与O2反应,C必为NH3,D为NO,G为NO2。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其余信息可推出,A、B、E、H、J、I、甲、乙分别为:H2、N2、H2O、NaOH、NaAlO2、HNO3、Na、Al。 【答案】(1)4NH3+5O2 4NO+6H2O(“高温”也可写成“△”) (2) mol (3)2Al+2H2O+2OH- 2AlO2-+3H2↑ (4)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在阴凉处 14.(18分)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压到甲针筒内,进行下表所列的不同实验(气体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甲针筒内物质 乙针筒内物质 甲针筒的现象 1 10 mL FeSO4溶液 10 mL NH3 生成白色沉淀,后变色 2 20 mL H2S 10 mL SO2 3 30 mL NO2(主要) 10 mL H2O(l) 剩有无色气体,活塞自动向内压缩 4 15 mL Cl2 40 mL NH3 (1)实验1中,沉淀最终变为 色,写出沉淀变色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2甲针筒内的现象是:有 生成,活塞 (填“向外”“向内”或“不”)移动。反应后甲针筒内有少量的残留气体,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其通入 溶液中。 (3)实验3中,甲中的30 mL气体是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那么甲中最后剩余的无色气体是 ,写出N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4中,已知:3Cl2+2NH3 N2+6HCl。甲针筒除活塞有移动、针筒内有白烟产生外,气体的颜色变化为 。最后针筒内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 mL。 【解析】(1)NH3+H2O NH3·H2O,FeSO4+2NH3·H2O Fe(OH)2↓+(NH4)2SO4,4Fe(OH)2+O2+2H2O 4Fe(OH)3,Fe(OH)3为红褐色。 (2)2H2S+SO2 3S↓+2H2O,S为黄色固体,反应后针筒内的压强降低,所以针筒内的活塞向内压缩,反应后甲针筒内剩余的少量气体不管是SO2还是H2S及其混合物均可用NaOH溶液吸收。 (3)3NO2+H2O 2HNO3+NO,N2O4 2NO2,所以最后剩余的气体为NO。 (4)由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Cl2的量逐渐减少,最终完全反应。 3Cl2 + 2NH3 N2 + 6HCl 15 mL 10 mL 5 mL 30 mL 剩余的NH3为30 mL,由NH3+HCl NH4Cl可知,生成的HCl与剩余的NH3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H4Cl,所以最后剩余的气体为5 mL N2。 【答案】(1)红褐 4Fe(OH)2+O2+2H2O 4Fe(OH)3 (2)黄色固体 向内 NaOH (3)NO 3NO2+H2O 2HNO3+NO (4)黄绿色变为无色 5 15.(12分)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1)写出实验室制氨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实验室装置和所用样品都正确的是 (填“甲”、“乙”、“丙”)。 (3)三个收集装置都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块棉花,其作用是 。 (4)检验试管里是否收集满了氨气的方法是 。 (5)上述装置中,其中的一个装置肯定收集不到氨气的是 ,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6)为了检验NH3的某种性质,某同学将盛满NH3的试管移入水槽的水里(如图所示),放开拇指,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了氨气具有 的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NH3的制法及性质。 (1)实验室制NH3的反应为Ca(OH)2+2NH4Cl △ 2NH3↑+CaCl2+2H2O。 (2)甲装置无干燥装置,制不得干燥的NH3,乙装置不能用浓H2SO4做干燥剂,也收集不到NH3。 (3)塞棉花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氨气与空气的对流,使收集的氨气更纯净。 (6)由于NH3极易溶于水,故将盛满NH3的试管移入水槽的水里,松开拇指,可看到试管液面上升。 【答案】(1) Ca(OH)2+2NH4Cl △ 2NH3↑+CaCl2+2H2O (2)丙 (3)减少氨气与空气对流,使收集的氨气更纯净 (4)第一种方法是:在试管口处放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如果试管里收集满了氨气,试纸将变为蓝色 第二种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或者浓硝酸,放在试管口,如果试管里收集满了氨气,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任意写一种) (5)乙 2NH3+H2SO4 (NH4)2SO4 (6)试管液面上升 极易溶于水 16.(14分)某中学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装置: (1)实验室常用装置E制备Cl2,指出该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 。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 ,D 。 (3)装置C的作用是 。 (4)该实验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上述两发生装置按下图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通气一段时间后,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而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浅。试根据该实验装置和两名同学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指出在气体进入品红溶液之前,先将SO2和Cl2通过浓硫酸的目的: 。 ②试分析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不褪色的原因是 。 (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 ③你认为乙同学是怎样做到让品红溶液变得越来越浅的? 。 【解析】(1)实验室利用盐酸的酸性和还原性来制取Cl2。 (4)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不褪色是因为SO2与Cl2的进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方程式为SO2+Cl2+2H2O H2SO4+2HCl,而H2SO4、HCl均无漂白性。而乙同学只要控制二者进气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即可。 【答案】(1)酸性、还原性 (2)溶液恢复红色 溶液仍为无色 (3)吸收多余的SO2和Cl2,防止污染环境 (4)①使SO2和Cl2混合均匀,通过观察气泡控制气体的流速 ②控制SO2和Cl2按物质的量之比1∶1进气,二者发生反应,生成无漂白性的H2SO4和HCl:SO2+Cl2+2H2O SO42-+2Cl-+4H+ ③控制SO2和Cl2进气的物质的量,使之不相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