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 魏晓燕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正常关爱、教育和引导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尤为严重。据此,笔者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力图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笔者对我校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总结出他们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情绪不稳定,存在心理障碍 。(二).认知偏差,价值观扭曲 (三).存在行为异常,难以抵
2、制不良诱惑。根据我校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出几点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一. 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二. 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各农村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应增
3、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议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
4、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三. 落实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加大政府的关注和监管力度由于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留守儿童”依然面对着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在很多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受 “教育产业化”思潮影响,农村中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国家在教育投资上应倾向于农村教育,落实对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另外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总之,只有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全面协调配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