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741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23年第3 期No.3,2023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陈辉(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 0 0 0 9 1)摘要现实和历史情境要求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强化情感的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情力”。因此,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建构的现实基础,自觉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共情力”

2、,对新时代有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共情力;情感建构中图分类号 C95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 ,“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人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交心,因此只有不断强化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 0 0 1-5 1 4 0(2 0 2 3)0 3-0 0 5

3、 6-0 6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情感建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需要用坚定而持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凝聚各民族智慧力量实现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情感沟通,能有效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内在的积极情感,促使其思想认识向正确的方向转化和升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要求我们不能让各族干部群众受制于情绪化的民族主义宣传,另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正当、必备的情感诉求,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一)各族干部群众情感认同的需要马克思说过

4、:“人不仅用思维,而且用全部情感向自已证明对象世界。”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对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富于情感的各族干部群众培育和坚定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情感的过程。人的情感具有影响、促进行为的作用。培育积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对于各族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和自觉行为的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 培养积极的情感,不仅要晓之以理,更需要心灵情感的沟通、交流和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帮助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收稿日期2 0 2 2-1 2-2 6作者简介陈辉,男,

5、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哲学、党史、党建和民族干部教育研究。56一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 ,进而转化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自觉。要培育“四个与共”理念,就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激发、培养、升华各族干部群众的情感,使情感参与到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如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缺乏情感的沟通,那么主体所发出的信息就很难被对象所接受,更难以进行思想交流。正确思想的形成和升华往往需要历经曲折的思想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获得的种种情感体验,如表彰带来的喜悦、激励产生的热情、典型示范带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都能起到正向的激

6、励作用。情感激励对于各族干部群众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情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有效激活各族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志和决心,进而形成坚定的行动力。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化于各族干部群众之心、外化于各族干部群众之行,即如何把“四个与共”转化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使主体从“知”(知道)到“信”(信道)进而发展为“行”(做到)的过程;是培育生成强化主体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价值感、美感的过程;是把“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和自觉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上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和斗争中交往交流交

7、融的必然结果,是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是各民族群众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理念和情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各族干部群众认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感受到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情感,最终转化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根本利益的行为意志的心理过程。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是在主客体之间通过交流形成价值立场、民族情感、家国情怀等认同的过程;是在情感与理性的魅力导引下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凝聚,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情境需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环境来看,现

8、实中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利益诉求的不同,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作票,多因素共同交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境场。第一,现实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整体飞速发展,但由于资源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的发展相比中东部地区仍然滞后,满足感、幸福感的不充分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由于各民族间历史文化、心理信仰的多元性特征,加之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的差异,导致推动民族团结的实效性不强;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凭借传播虚假信息等手段,向个别民族群众进行西方民族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渗透,蓄意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些困境对各族干部

9、群众“四个与共”情感的产生造成了不利影响。第二,网络新生态。现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群众的一种新“生态”。个别群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都有可能成为网民在网络上情绪宣泄的话题。社会热点事件经网络发酵与现实中群众的社会情绪产生共振与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汇聚与转换,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或社会心态,进而影响到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基本认知。因此,在这样的情境中若缺失正确的民族观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思想就很容易被消极的情感所干扰。如果不能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和扭曲的认知,就会阻碍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不利

10、于各民族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需要从社会体制、治理和规训等方面积极构建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凸显其中蕴含丰厚的“共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情境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然在历史情境中发生,主体和客体之间情感建构的发生也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情境。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历史情境与现实情境一 5 7 一互为统一的结果,其情感建构也是历史情境发展的必然逻辑。(一)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情感大一统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深人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夷夏

11、一体、和而不同”的大一统理念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中。“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的观念在历史的选择和沉淀中发扬,成为历代王朝极力宣扬和践行的理想。唐太宗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胸怀被草原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因此也造就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中华大唐盛世;元朝统治者提出“天下一家”思想,在边疆设立行省、中央设置宣政院对民族事务进行管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有清一代以“民族大一统”为已任,采取的正确民族宗教政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哪个民族人主中

12、原,都把自已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1 7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逐步由自在转变为自觉,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意识日益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目标。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并在反对帝国主义入侵、反对军阀混战、领导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凝聚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13、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不断强化起来,民族救亡意识和民族复兴意识深人各族人民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视各民族为阶级兄弟,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使各族群众在政治上实现解放,经济上逐渐摆脱贫困,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日益加深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教育主体和客体互动的结果。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强化人民群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理念的形成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各族群众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充满期待,

1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四个与共”的历史情感。(二)新时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创了新的历史情境中华民族都有重感情的传统和美德。广大人民群众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视为安放情感与维系道德的归属。历朝历代的各族知识精英都有“忠君爱国”的情怀。近代以来,各族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纷纷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群众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推翻了长期以来压在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中华民族面貌为之一新,进入腾飞的新纪元。在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三个离不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中华民族人宪”等正确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使“四个与共”理念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可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各族群众追求和向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情感不断延续。尽管一些错误的民族观,如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通过新媒体对一些人民群众进行渗透,同时还有个别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缺乏生动体验与情感关联,这些都不利于更好地稳固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根基;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的不断巩固,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16、识的不断强化,都极大地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新历史情境。58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情力”的情感来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的活动是知情合一的过程,其中“共情”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人们“共情”出现时,情感认同会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和行为意志的改变或坚定。“共情”是主体体察、理解作为客体对象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追求道德崇高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道德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因此,提升共情力,实现“共情”能使各族干部群众主动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去,营造情感融洽、认知理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氛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共情

17、力不是无源之水或理论的“飞来峰”,而是来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来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来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情力”来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的历史选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期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还可以培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主人翁意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

18、体意识使中华民族认识到只有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保障自身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使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只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可见,“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各族干部群众“同情共鸣”,形成强烈的“共情力”。(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情力”来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两个一百年”目标承载着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熔铸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更是中华各族群众奋斗的目标。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还是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中国共

19、产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以及多民族的国情出发,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极大地提升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各族群众向往美好生活、期盼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最真挚的愿望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族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共同步入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跨越。各族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日益增强,各族群众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大幅提升,参与国家

20、建设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强盛,坚实持续的发展实力和焕然一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改变着西方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彰显了“四个自信”。国家的富强、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族群众间的情感关联,“中国的强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日渐成为中华各族群众“同情共鸣”“同向同行”共情的载体。(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情力”来自“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构建中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智慧、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至今。联系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张骞凿空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使中华民族“和谐

21、”“仁爱”的和平友好理念为世界各族人民所熟知与认可,并绵延不断地注人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多难兴邦、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使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心怀天下,将初心使命与人类命运统一起来,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和构建,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充满了中国智慧,体现了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精神情怀。59自信源于实力。中国快速的崛起、自信的彰显、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为世界各族人民所认可与称道。“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与共鸣,

22、中华民族为贡献这一中国智慧而感到自豪。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联系世界各族人民的情感纽带,更是维系中华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因此,对天下大同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和共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三者互为促进、共生共荣。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蕴含的“共情力”及其情感建构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情感的延续,更是新时代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情感要求。因此,深刻体认并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共情力”,主动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情感融合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同向同行”的行为习惯,将高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水平的提升。四、自觉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情感建构新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情

23、感建构、价值观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不断冲击着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要实事求是地以各族干部群众当前所面对的日常生活情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否则抽象的价值要求和枯燥的理论说教,在当下的社会生活情境下将难以取得成效,相反还容易引起情感的疏离。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聚焦各族群众的情感,推动主客体之间的情感认同,将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建构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系统梳理建党兴国中的民族情怀与情感资源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情感”的建构,从“军民鱼水情”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4、再到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这些“情感”的建构受到各族群众的一致认同;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没有民族情怀的滋养,那么民族团结的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都将变为脆弱的口号。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切着少数民族的情感,真心真意地帮助各民族快速的发展,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民族团结的故事。如红军长征时期的“耗牛革命”“彝海会盟”,抗战时期的“回民支队”,解放战争时期的“乌兰夫单刀赴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三千孤儿人草原”等,这些动人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典范,也是我们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建构的宝贵精神资源,需要我们认真系统地挖掘、梳理和提

25、炼。(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建构的现实基础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地实现全面小康,各族群众美好生活愿景的不断实现,中华民族逐渐强大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增强,这些伟大成就和变化正有力地重塑着各族群众的情感心理和当前社会的情绪基调,这是新时代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建构的理论场域与现实基础。我们要把改革开放、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有效转化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情感共鸣,其基本路径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26、体意识工作中,要突出对各族干部群众心态的把握和矫正、培育其民族情感、引领构建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二是在政治生活中,提高重大仪式中各族群众参与和情感的互动水平;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各族群众当家做主人的权利,激发主人翁意识,建构情感有效认同的时空场域;三是在社会治理中,突出各族群众的心理建设,维护和发展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其感受到自身的获得感和国家主人的地位,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形成制度化的各族群众意见表达、汇集和回应机制,持续构建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情感认同;四是以加强个体情感教育为抓手,规训网络情感,引导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健康发展。60一(三

27、)自觉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共情力”信念的坚定离不开浓厚的情感,浓厚的情感也离不开信念的坚定,两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在新时代自觉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情感建构”,是各族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稳定的现实需求,也是切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者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担当,深刻认识新时代各族群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发展特征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趋势,始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守以各民族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始终胸怀各民族平等、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的情怀;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者要深人研究把握各民族历史文化和心理情

28、感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建构的内在规律;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者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融入情感建构,突出“共情力”的运用,提高对各族干部群众情感的回应提炼、表达分享、建构引领能力。参考文献: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1 9:2 7 7.2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 0 2 1-0 8-2 9(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1 2 5.4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

29、全集:第2 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9 2 5 5.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4:3 6.On the Emo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Chen Hui(Research Center of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Central Institute of Ethnic Administrators,Beijing 100091,China)Abstrac

30、tJ Both the realistic and historical situations require the emotion construc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Chinese nation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on-tain the“empath

31、y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erefore,it is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to constantly consolidate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for the emo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Key words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thnic unity;education;emo-tion construction;empathy(责任编辑戴正责任校对张瑞珊)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