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第八册语文第六单元 云雀的心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研修材料一、研修主题及对教材的理解1、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还是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得方面,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实践那就是“读”。因此研讨主题为“在阅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深化、提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深化、提升情感。2、教材分析: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树毁林的危害,说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 3、教法、学法分析:教无定法,应“以
2、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采用引读法、提问法、引导点拔法等,因为引读法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角色;提问法能引导学生思考;引导点拨法能让学生从文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因此,在“读”上下工夫,而着重力求体现的是“在阅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深化、提升情感” 这一主题。二、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教学时只要通过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感悟到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应该在“三读”上面下好功夫。1、注重“三读”。第一:读通。就是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在初读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在检查生字、新词时,采用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的形
3、式,抓住生字,从读到议,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这些生字该注意什么,给学生提示,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第二:读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首先,我们从默读入手,让学生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这是中年段阅读教学重点训练项目之一。因此让学生带着“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再通过品读,交流评议,解决问题。其次情境展示,从说到议:将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土地沙漠化”“河水的泛滥成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回归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通过抓住重点词
4、语进行朗读达到悟文体情。第三:读好。通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把体验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就是要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比如通过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对话,悟到小云雀的“埋怨”和云雀妈妈的“心疼”,从而体会到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和河水的泛滥,进而体会森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与自觉性。 2、对于重点词语“埋怨”、“心疼”、“害怕”、“无奈”的教学,在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句来达到理解的目的。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云雀的心愿属于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教育的文章从本课可以看出: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在读中
5、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内化,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注重知识的迁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拓展训练:“同学们请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这里的树是这么的葱郁,这里的草是这么的绿,这里的花是这样的鲜艳,这么美丽的乡村风光,这么优雅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它才不会让它变成贫瘠的沙漠呢?你会怎么做?”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透过孩子们那些精彩的回答,可见他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迁移。在课后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用平时积累下来的关于环保的名言警句来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的标语,让语文课堂真
6、正回归生活实际。三、教学程序:1、从课题入手,激发情趣。(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求知的向导。从“心愿”一词入手,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对课题的质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成长,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会读、善思、能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写”也不可忽视,要让学生做到书写汉字规范、端正、整洁,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3、再读课文,解决质疑,理清文章脉络。(1)设疑:云雀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里找一找云雀的心愿是什么?(2)引导点拨:云雀为什么会许下这么美好的心愿呢?让我们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3)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句及对话,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4)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河水变得这么可怕?(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还是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得方面,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实践那就是“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深化、提升情感)4、迁移,延伸。(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良好的感情熏陶,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与自觉性,让语文课堂真正回归生活实际。) 5、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