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5934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NO.4.2023Serial No.52史 志 学 刊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36-摘要民国 寿光县志 收录孟栋 灵显观碑记、孟过 重修龙兴寺碑、周砥 益都路寿光县宋氏先茔碑、徐琰 冯垍神道碑铭 四篇元代碑文,皆不见于 全元文 中。前三人 全元文 未收其人其文,徐琰虽有九篇文章收录于 全元文 中,然失收的 冯垍神道碑铭 一文,关涉金末山东地方及红袄军相关史实,价值更大。今一并录出以补 全元文 之缺,并略作考释以见金末元初山东地方社会之历史风貌。关键词寿光县志 全元文 佚文 金末元初1方志文献在保存地方史料价值方面,历来为

2、治文史者所重视。我国近年来整理出版的大型断代诗文总集如 全宋文 全宋诗 全元文 全元诗 等,于古旧方志文献中辑录散佚诗文,所获颇丰,成绩巨大。然而一方面,目前我国所存方志数量巨大,版本众多,近万余部;另一方面,以上所举诸书体量巨大,且成于众手。因此,在辑录散佚诗文之时,遗珠之憾,实难避免。自断代诗文总集 全元文 出版以来,学界同仁补遗之作,绵延不绝。我们在查阅方志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山东省民国版 寿光县志 收录孟栋 灵显观碑记、孟过 重修龙兴寺碑、周砥 益都路寿光县宋氏先茔碑、徐琰 冯垍神道碑铭 四篇元代碑文,皆不载于 全元文 中。这四篇碑文的撰文时间虽上迄至元,下至大德,然碑文所记之人事均为金

3、末元初,碑文系出自孟栋、孟过、周砥、徐琰四人之手,且均系当地人记当地事。今按照各自撰文时间之先后顺序一并录出,以补 全元文 之缺,并对各篇碑文所涉相关史实略作考释,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一、孟栋灵显观碑记青社之邑有六,寿光县乃古斟鄩氏之国。汉之平寿县,唐武德中而废,贞观八年复兴为县,今古城是也,隶属北海郡。五代至于金朝而属青州,俗传曾为光州,非也。其民好勇而有义,崇道而敬佛。东有洱水,西眺臧台,南望剧城,北枕大海,户口繁盛,地土良沃,至今以为巨邑。作者简介:张利军(199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方志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

4、项目“海外藏回鹘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20ZD211)。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张利军(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37-37-张利军/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城内东南隅,旧有道观一所,经金朝大安之乱,皆为煨烬。贞祐之季,有洞真大师、琅琊潘公,云游到县。见城之北隅,空地数亩,内有湫水,不堪其居。大师对人言曰:“此地可为福地。”土人笑之。大师遂凿土窖而居,日食一粥,苦身劳思,与门弟王志淳辈,高者平之,下者填之,曲者直之,经营二十余年。好义者复同心协力,遂创转角大殿五间,绘以天尊之像,西堂东厨,前园后圃,为之一新,实为一县之伟观也。观名曰灵显,灵显之异,

5、大师目睹,祕而不言。至如往来道侣、云游佛子、或著儒服而来游者,日接待三五十人,以至百人,大师略无吝容,与箪食豆羹见于色者异矣。大师少有雅操,貌古而温,言讷而辩,自创立观宇,守志四十余年,未尝有纤毫过失。一日忽有微疾,对门弟王志淳辈而言曰:“大道深远,不可得而言也,自太上先师,以道德五千言流传于世。今摭其易知者言之曰:无为,民自化;好静,民自正;无事,民自富;无欲,民自朴;无情,民自清。又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治国、治家、治身,皆不外乎此,尔辈勉之。”大师恬然而逝。高弟王志淳尝告余曰:“知我师始末者,惟君,幸为我记。”余年已七十,虽自兵尘以来,黄冠野服,游于山林之下,才学荒

6、陋,然嘉王子能守其师之道,故摭其实以记,戊午孟秋十五日也。不幸遭壬戌变乱,未克立石。志淳高弟何志通,本县管村人,少年礼志淳为师,器量宽博,道风蔼然,有骞飞不群之目,遂与县中英豪耆老辈谋曰:“此碑久不能立,是我辈之罪也。”遂用祖师潘公之文,刻于石。呜呼!自五代之季,明德雅望之后,所存者百无一二,然且狼狈于道路,寒饥不能自存,可胜叹哉。志通乃道人,而能了此事,洵美事也,观者幸无诮焉。按,碑文录自 (民国)寿光县志 卷十三1(P1864-1868)。据县志记载,碑石在旧城隍庙内,碑高五尺七寸,宽一尺九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 年)四月,道人王志淳弟子何志通立石,孟栋撰。孟栋,生平不详,由下文

7、重修龙兴寺碑 之作者“亚圣五十一代孙、前提领寿光县孟过”可推知,孟栋或亦为亚圣孟子之后。全元文 未收其文,因而 灵显观碑记 一文为目前发现孟栋仅存之文。青社,祀东方土神处,借指东方之地;也借指今山东青州一带,为齐故地。张晏 史记集解曰:“王者以五色土为太社,封四方诸侯,各以其方色土与之,苴以白茅,归以立社。”司马贞 史记索隐:“蔡邕 独断 云:皇子封为王,受天子太社之土,若封东方诸侯,则割青土,借以白茅,授之以立社,谓之茅土。齐在东方,故云青社。”2(P2112)寿光,元人于钦 齐乘 载:“汉为寿光县,属北海郡。文帝十八年置菑川国,后汉并入北海菑川故城在县西。隋开皇六年,于县北十里博昌故城置寿

8、光县。唐初属乘州,后属青州。宋因之。金属益都。”3(P188)寿光金时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代隶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元代益都路领司一(即录事司)、县六(即益都、临淄、1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三金石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2(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M.中华书局,1982.3(元)于钦撰;刘敦愿,宋百川,刘伯勤校释.齐乘校释M.中华书局,2012.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NO.4.2023Serial No.52史 志 学 刊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38-临朐、高苑、乐安、

9、寿光)、州八,州领十五县1(P1370)。寿光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繁华富庶之地,正如文中所言“东有洱水,西眺臧台,南望剧城,北枕大海,户口繁盛,地土良沃,至今以为巨邑”。然从金朝末年开始,此地成为金朝和蒙古交战之前线,兵戈连年,文物荡然,庐墓丘墟,生灵涂炭。如文中所言之“金朝大安之乱”,概言金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 年)蒙古伐金,成吉思汗率军与金军战于野狐岭、会河堡,攻金中都2(P181)。而“贞祐之季”,干戈不休。贞祐元年(1213 年),蒙古军队兵分三路南下,连破两河、山东诸郡,“两河、山东数千里之地城郭尽为废墟”3(P2566)。迨到贞祐二年(1214 年),金宣宗“贞祐南渡”以后,金

10、朝国势日颓。此时金朝外部有蒙古攻伐,内部山东有红袄军等起义,加之金章宗时期由括田而引起的矛盾爆发,百姓揭竿而起,反抗金朝残酷的统治。“其后,武夫悍卒倚国威以为重,山东、河朔上腴之田,民有耕之数世者,亦以冒占夺之。兵日益骄,民日益困,养成痈疽,计日而溃。贞祐之乱,盗贼满野,向之倚国威以为重者,人视之以为血仇骨怨,必报而后已。一顾盼之顷,皆狼狈于锋镝之下,虽赤子不能免。”4(P477)而碑文中“不幸遭壬戌变乱”,即指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 年),蒙古江淮大都督李璮与南宋连结叛乱,史天泽等破济南,杀璮。蒙古乃罢大藩子弟专兵民权之制,史天泽、张柔与东平严氏子弟都归私第,平章政事王文统以通李璮被

11、杀。金元之际是中国史上著名的文化浩劫时期,以地域而论,又以山东地区受李璮起事所造成的对文化史迹损坏最为严重5(P46)。此碑记所言之灵显观,当属于全真教之道观。全真教自金代中叶以来就发展成为华北势力最庞大的宗教,从丘处机到西域觐见成吉思汗后,获得成吉思汗下诏减免全真教赋役之特权,更使全真教的势力发展迅猛,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杨妙真等皆为其信徒。李全、杨妙真、李璮等先后掌控山东三十余年,这与他们得到山东全真教信徒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6(P316)。姜锡东先生就曾指出:“杨、李系红袄军征战活动过的淄、青、莱、登、密等地,特别是登州、莱州地区,都是道教全真教兴盛发达区域。”7(P119)碑记所言之洞

12、真大师、琅琊潘公,潘公弟子王志淳,志淳弟子何志通,应均为全真教教徒。而且据碑文所记,此灵显观道脉至少传了三代。由于史料匮乏,三人生平事迹无考。灵显观“自贞祐之季道人琅琊潘姓与道侣王志淳辈所建,经营几十年,规模宏阔,后观废,改为署”8(P424),明清以来直至民国时期,均作为寿光县衙署,且历代均多次修缮。1(明)宋濂.元史:卷五十八地理一M.中华书局,1976.2李瑞杰,肖守库.蒙金野狐岭、会河川战役考J.学术交流,2006,(8).3(明)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1977.4(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卷四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M.中华书局,2012.5曹文瀚

13、.民国临沂县志收录的两块元碑年代考:兼论金元之际的山东沂州M.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4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6曹文瀚.试论杨妙真、李璮时期(1231-1262年)的山东M.宋史研究论丛(第22辑).科学出版社,2018.7姜锡东.杨妙真新论研究现状、基本事迹和评价问题J.文史哲,2016,(1).8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四衙署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39-39-张利军/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二、孟过重修龙兴寺碑寿光县自汉唐以来,号为巨邑,兵兴之后,佛寺道院废为灰烬,所存者惟有蛇鼠往来而已。龙兴寺在县之东南十有

14、五里,旧有石佛一座在焉,上有洛城县令李某同妻李氏布施,考其年代,乃北魏时承明年所造。此寺西临弥水,东望孤山,群峰竞秀,草木丛茂,良田美稷,桑枣成行,乃寿光之甲地也。土人张仲,并男化义、张宣、张安、张志、张忠、张元,阖家以修,香火之供金,年,钦奉圣恩,遂有主僧道政、曁僧道宝、道寄辈,重立此寺,复立门额,命僧道宝为寺主主之。道宝本县累村人,亡宋神宗元祐,有以文资入仕,曾为驾部员外郎王铣者,宝公乃其后也。为人详雅,资性坚忍,有立事之望,自是土木稍加营造焉。初起大殿作室,其傍以为释子栖息之地,不及三五年,东有厨舍,西建僧堂,北有讲堂,南有三门护法,武安王庙,僧房库厩,无不毕备,辛勤劳苦,他人有不可及者

15、。愚尝窃叹之,佛之入中国也,二千余年,值梁而后大至,唐而后固。寺无定区,僧无限员,非有诞幻之所骇,坚苦之所动,冥报之所警,后福之所徼,凡有所向,群起而赴之。富者以财,壮者以力,工者以巧,老者以言。化草莱为金碧,撞钟击鼓,累茵而坐,列坐而食,佛之力为可见焉。大凡古今任天下之重者,一人不被尧舜之泽,若己推而纳之于沟中,此为名教言。至佛则不然,一人之身,则三世之身为身;一心之念,则万心之念为念。法量闳阔,愿力坚固,力虽不足,心则百之,其恻隐之心,实不可诬也。此寺虽出于众力,有本县大晋郎中最有力焉。噫!使吾圣人之门,如道宝者,虽不能推明大道,如日月之明细,如一亩之宫,岂有园蔬之叹乎?一日宝公曁诸老过门

16、,求余为记,宝公常与吾徒游,喜而书之,故摭其实,以记岁月云耳。按,碑文录自 (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三1(P1868-1870)。据县志记载,碑石在城东南东方庄,山左碑目 山左访碑录 均著录。碑高四尺,宽一尺九寸,凡十四行,行五十四字,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亚圣五十一代孙、前提领寿光县孟过撰,正书,有篆额。孟过,寿光人,孟子五十一代孙,号拙菴老人。隐晦不仕,书其门云:“县里人来休问事,村中景好莫吟诗。”意谓知音者少。向有蔡尚书以金帛、羊酒、果物诣门,礼请为师,过不纳,止受盘果而答以诗焉。其事迹载 (嘉靖)青州府志2(P1447-1448)。全元文 未收其文,因而 重修龙兴寺碑 一文为目

17、前发现孟过仅存之文。龙兴寺,在寿光县城东南十五里东方村北,元魏承明元年(476 年)建。县内旧有古寺数十所,累代建置。明洪武十五年,“设僧会司,僧会一人,列未入流。清康熙间,僧会司在宁国寺时,僧侣之众,以丹左崇兴寺、管村国兴寺、东方龙兴寺为最。近则寺院未颓者无几,栖止残刹,仅同1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三金石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2(明)杜思修;冯惟讷纂.(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五隐逸M.明嘉靖(1522-1566)刻本.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NO.4.2023Serial No.52史 志 学 刊Journal of History

18、 and Chorography-40-庙祝”1(P849-850)。寺内曾有辽大安石柱一条,“石柱正书三行,凡三十字,文曰:本社社官苏赟、妻王氏,合家献石柱一条,永充供养,大安二年(1210 年)五月十一日立”2(P1864)。龙兴寺清季又“增修房舍,改为高等小学校”3(P252-253)。东方小学,初在村北龙兴寺,“亦以土匪滋扰,移村内,其他各校则校址无变更”4(P875)。梳理以上有关龙兴寺之史料,亦可发现其最终的历史结局,和我国古代众多寺庙道观的命运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寺废兴学,变成教学场所。而重立此寺之僧人道政、道宝、道寄辈,由于史料匮乏,生平无考。此寺重立于李璮叛乱二十多年后

19、,由文中“良田美稷,桑枣成行”等描述可见,此时山东地方社会秩序已经在慢慢恢复,并重新繁荣。三、周砥益都路寿光县宋氏先茔碑池州路总管府治中宋侯,将举祖考二丧,祔于先茔踵门而谒砥曰:“熙先世积德,流庆归成,后裔乃今日者,欲报罔极,讫无所施。迩者入而展墓,则阡隧就荒,莫辨主名,不觉颡之出泚。如其纪世次本末,光贲永久,必以文,敢请砥。”以尝同僚,故不克辞,遂约所状行实而次叙之。宋氏世居益都寿光,皆葬下口回河村,丘冢累累,本支甚盈。然世年昭穆,无谱牒可考,所知者仅四世。高祖讳通,曾祖讳祐,祖讳宝,父讳毅。值金季,国中干戈扰攘,祖府君被掠,伺隙逸归,则家已烬。长伯祖母张氏,携二孤存焉,泣且喜,相与收宗族遗

20、骸葬之。府君性孝友,事嫠嫂如母,畜孤侄爱过所生。出膺户役,入力田作,家业再造,有成主宰,一听兄嫂,房无私蓄。初,国朝征质子,益都千余家,府君在选中,常居燕。佗日觐兄别去,兄曰:“吾年七十,不久于世,汝当传家事。”来不可暮,未及归,兄病卒。教养兄之遗腹子成长克自立,待内外宗姻,曲尽恩礼,临终遗戒曰:“毋隐公赋,毋食私盐。”寿八十六。初娶任氏,再娶王氏,子二人,长即侯父,质子总管府提控案牍;仲永昌。又娶洪氏,子一人,曰赈,提控姿简,重读书,通律义,文移详敏,中程式,事无留不决,众服其能,人怀公疵而私报者,一皆辞绝。公不喜酒,同曹或强之饮,不胜烦懑,浴河得疾以卒,寿卅。夫人谭氏,守节事舅姑,以孝闻,

21、寿五十二。子二人,长即侯,初娶耿氏,早卒;再娶张氏。季曰焘,至元十五年充益都般阳等路秃鲁花总管府提控案牍,至元二十六年充本府知事,至元三十一年充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本厅经历,改充太傅、本厅郎中,元贞元年蒙本投下升充益都般阳等路秃鲁花总管,娶韩氏。长伯祖,讳福,子二人,长曰喜,季曰德。仲伯祖剡,子一人,曰广曾。叔祖讳楫,子一人,1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八宗教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2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三金石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3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三寺观

22、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4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九高级小学表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41-41-张利军/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曰恕。高伯祖而下,曾堂叔祖讳宣,子一人,讳进。初提控之丧也,合府僚友,会哭尽哀,总管田君召侯,问年与所业,抆泪顾府君曰:“提控生平与我,义重誓不忘,久要是子才否,我任其责,必作成之。”因戒侯就学三年,召入吏曹,又十年荐之右丞相,伯颜公署相府掾。至元十一年,丞相行中书省伐宋,改左右司提控案牍,十二月渡江,分行鄂汉,中书省留充都事,继迁瓜州省。宋平,丞相入朝,仍留掌左右司事

23、,迁承直郎、湖州路总管府判官,再授敕牒银符、上海市舶司提举,未赴,钦受宣命奉训大夫、池州路总管府治中。至元二十五年改授浙东道劝农政司副使,至二十八年奉议大夫、福建道宣慰司副使,二十九年奉政大夫、福建等处盐课都提举使。侯以童丱而孤,积勤历艰,由细致巨,准葬,令立碑,永昭其先,俾乡党拭目而观。经 曰:“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侯其有焉,是宜歌其德矣,系之以诗曰:宋世为农,光迹韬封。否极而泰,蛇卵而龙。笃生我侯,莫与之俦。以孤童子,多福自求。由家而起,曾不十祀。乘有屏星,居半刺史。昼锦旋归,风树兴悲。乃琢他山,首螭趺龟。乡人佥言,尽孝之元。下口回河,百世名存。侯来里闬,席未暇暖。复随调迁,烝

24、尝日短。霜露在抱,时其满考。载驰载驱,勿迟拜扫。按,碑文录自 (民国)寿光县志 卷十三1(P1874-1879)。据县志记载,石碑在城东北回河口村西原。碑髙六尺一寸,宽三尺,元贞二年(1296 年)丙申,益都般阳等路秃鲁花总管宋焘,奉政大夫、福建等处盐课都提举使宋熙立石,大中大夫、太常卿兼国子祭酒周砥撰,青社刘铎书。张起岩亦记载“曾叔祖讳楫,暨叔剡宅以下房胤系行,著于元贞二年福建道宣慰使熙所立之碑,其铭则太常卿兼国子祭酒周砥撰也”2(P151),指出撰文者为国子祭酒周砥,立碑者为福建道宣慰使宋熙,立碑时间为元贞二年(1296 年),所记与 寿光县志 同。全元文 周砥小传略云:周砥字履道,号东臯

25、生、匊溜生,吴门人。幼年徙家无锡。工诗善书,与杨维桢、顾瑛游。元未避兵宜兴之荆溪,与马治唱酬。后参张士诚军,死于兵。顾嗣立 元诗选辑有 履道集,与马治合著有 荆南唱和诗集 等3(P819)。全元文 收周砥文四篇,即 荆南倡和诗集序 送李用和之常熟知州 静学斋铭 分韵诗后序,且所收文中多出现时间为“戊戌岁”(1358 年)、“至正二十年”(1360 年),署名为“勾吴周砥”等词。可知此周砥为元末人,与本文之周砥无涉。本文之周砥官至大中大夫、太常卿兼国子祭酒,可能经由叶李举荐于朝4(P85)。元史1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三金石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

26、1968.2(元)张起岩.元赠朝列大夫追封寿光郡伯宋公墓碑M/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57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元)叶李.荐周砥等十人为官奏M/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NO.4.2023Serial No.52史 志 学 刊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42-亦载:“(至元二十四年)乃荐周砥等十人为祭酒等官,凡庙学规制,条具以闻,帝皆从之。”1(P4049)可知撰写本文之周砥活动于至元、元贞年间。除了上文,周砥曾为鲜于枢之父鲜于

27、光祖撰写 鲜于府君墓志铭,署名亦为“太中大夫、太常卿兼国子祭酒周砥撰”。此墓志铭由赵孟頫书并篆盖,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全元文 亦失收此文,戴立强先生有专文考释2(P110-124),然录文尚未完备,笔者拟另著专文考释,此不赘言。金末山东迭遭兵祸,如碑文中所记“值金季,国中干戈扰攘,祖府君被掠,伺隙逸归,则家已烬。长伯祖母张氏,携二孤存焉,泣且喜,相与收宗族遗骸葬之”,毁家破屋,百姓转死沟壑间,斑斑可见。此文所涉及的宋熙于至元十一年(1274 年)随元丞相伯颜伐宋,以及有关元代山东质子军相关史实,颇值得治元史者重视。文中言及宋熙祖父宋宝曾被征为质子军,“初,国朝征质子,益都千余家,府君在选中,常

28、居燕”;宋熙父亲宋毅曾任质子总管府提控案牍;宋熙弟宋焘,“至元十五年充益都般阳等路秃鲁花总管府提控案牍,元贞元年蒙本投下升充益都般阳等路秃鲁花总管”。据相关史料表明,最早的质子军可能创建于成吉思汗西征前,主要用于扈从大汗西征。李治安先生曾指出:“元代的质子军主要是蒙古国时期从河西、河北、山东等被征服地区的将校或白身富户子弟中签发来的。它一般不入宿卫,多执行征伐、镇戍等职司。”3(P6)蒙古初年即从征服的山东益都路征质子千余家,凡被征入质子军籍的,一般称为质子户或秃鲁花户,文中所举“质子总管府提控案牍”“秃鲁花总管府提控案牍”“秃鲁花总管”,大概都是专门管理当地质子军及其家属的。而向周砥请铭并最

29、终立碑之宋熙,查明 (弘治)八闽通志 于“元福建道宣慰使司宣慰使”条载“宋熙,俱至元间任”4(P1548),明 (正德)福州府志 于“元福建行中书省”之“福建道宣慰使司宣慰使”条亦载“宋熙,俱至元间任”5(P575),二家所记宋熙之仕宦履历与张起岩以及碑文所记相同。为立宋氏先茔碑之宋熙与宋焘兄弟二人卒后均葬于寿光祖坟,“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本厅经历、改充太傅本厅郎中、升益都般阳等路秃鲁花总管宋焘墓,池州路总管府治中、改授浙东道观农政司副史、奉议大夫、福建道宣慰司副史宋熙墓,均在县城东北四十里回河口村外”6(P338-339)。四、徐琰冯垍神道碑铭圣朝之取中原也,以有踔厉奋发武勇之人,感会风云识

30、达时变,倡为义举,威服一方,挈地与民,纳之大顺。以开土宇为诸侯,诸侯之开土宇也,以有历练通达文儒之士典司帷幄,献可替否,佐行善政,泽及四境,率兵与民,以共功名。为卿大夫二者,苟无其人,草昧之际,去就之间,必1(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叶李传M.中华书局,1976.2戴立强.鲜于府君墓志铭考释J.书法研究,1999,(6).3李治安.元代质子军刍议J.历史教学,1988,(5).4(明)陈道修;黄促昭纂.(弘治)八闽通志:卷三十秩官M.明弘治(14881505)刻本.5(明)叶溥修;张孟敬纂.(正德)福州府志:卷十三官政志M.明正德十五年(1520)刻本.6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

31、县志:卷三冢墓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43-43-张利军/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失事宜,疮痍之余,抚摩之始,必乖治道。若不为人所驱除,则亦破碎坏烂,分崩离析,不能有以自立。欲开土宇,共功名,乌可得乎?中原之地,山东为重,山东之镇,青齐为雄。盖青齐形势之邦,负海函山,跨有淮楚,土风劲强,民俗果敢,自昔而然,号称难治。当草昧之际,去就合事宜,首纳民于大顺,疮痍之余,抚摩得治道,卒跻民于小康者,参议冯公之力也。予生也后,闻公之名而不及见。往年以使指过益都,始识公之孙泾,风流蕴藉,一座尽倾,人以为似其父。近岁宣慰淮东,而泾为宝应路倅,干济循良,百事顺治,

32、人以为肖乃祖。至大德已亥,予忝翰林承旨,泾适迁山北宪司,叩门来谒,出公行状,请文之,将以揭诸神道。窃谓韩昌黎多志人墓,以谀获讥,苏东坡独钦,五公皆胜德,故昌黎、东坡予固非其伦。然宪使之祖,胜德可书,有不待谀而著者,如之何,其拒之。谨按,冯本城邑名,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支孙,食采兹邑,因氏焉。公乃五代宰相瀛王之远裔,自公而上,居益都之寿光者,不知其凡几世矣。祖讳机,事母孝,母疾,思鱼而河冰方合,有王祥之感;仕于,岁旱祷雨,有束晳之应,卒于蔡州通判,祖妣某氏。父讳灿,文武兼资,以荫补官,卒于下邳县令,妣某氏。公讳垍,字子坚,幼失怙恃,韩氏姑养之。公在童时,颖悟绝人,韩氏知其为令器,课使从

33、学,公亦笃好不自辍。既长,博通经史,文笔优赡,为侪辈所宗仰。泰和中以词赋举进士,府试魁两路,年二十三。已而登第释褐,任淄川教授,再调章丘主簿,所在有声。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当方面之寄而经历责重,朝廷择人未尝轻授,公寿光终更,辄登是选。金季中原板荡,我太祖奋武南征,龙兴故陲,疆理华夏。命太师国王下兵幽燕,分道进取,益都适当其冲。公推天时、察人事,知王化之方南,意师徒之必北,且念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争城一战,杀人盈城,竟何益哉。乃说主帅,籍益都军民举城归附,青齐以平,此非所谓草昧之际,去就合事宜,纳民大顺者乎?太师国王驰报上闻,玺书褒嘉,特置山东淮南等路行省治益都,以冯公为参议。国初官制行省者,如古

34、诸侯,参议其上卿也。时乱离之后,州县凋弊,盗贼乘时而起,接连旁郡,朝梁暮晋,变生呼吸。而又小民久失农时,饥馑荐臻,师旅未息,转徙饿殍,狼藉于路,自昔难治之区,加之以世变,重之以时艰,殆未若易化者。公既执枢筦,乃为之立教条,明赏罚,安反侧,招流亡,业单贫,抑强暴,削颣锄荒,栉垢爬痒,节其赋税,教之耕桑,阖境之人,去汤火而获醒苏,莫不欢欣鼓舞,愿为之氓。未几政成,乐土乐郊,甲于诸道,熙熙然有一变至鲁之渐,此非疮痍之余,抚摩得治道,跻民小康者乎?公在任余二十年,春秋七十有三,辛丑正月二十有三日,卒于私第之正寝。二月初吉,葬于寿光县丰城乡冯家庄之原,从祖兆也。公高才硕学,位望通显,不以行能骄人,所交无

35、贵贱,皆卑体下之。资禀端重,寡欲而好施,世间珍奇纤丽物,众所爱玩者,视之如粪土,一不动其心,然赒人之急,惟恐不及,禄入有余,颁之亲旧以为常。没之日,远近闻之,失声嗟悼,有流涕者,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NO.4.2023Serial No.52史 志 学 刊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44-其得人心如此。公先娶黄氏,再娶孙氏。子男一人镛,传其学,不乐仕宦,筑庵于其居,榜曰求志,则其趣尚可知,先公二年卒。女三人,皆得所归。孙男一人,泾是也。泾幼孤,能自树立,读书为通儒,以岁贡充吏部令史。大兵南下,选充省掾。渡江平宋,以劳绩超授奉议大夫,同知宝应路总管府

36、事。再迁提举诸路交钞,以廉能著称,拜监察御史,有古直臣风。寻加朝列大夫、浙东海右按察副使,政成化洽,乃授中顺大夫、岭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副使。秩满,今以前职改任山北辽东,所在治声藉藉,吏民畏爱。曾孙二人,曰椿曰柏,人以为冯氏有后云。铭曰:肃慎有国,历年惟百。选举法严,名臣辈出。大元开基,若人是资。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猗欤冯公,泰和进士。天畀我朝,辑齐四履。矫敚攘,豺虎之场。解弦更张,礼义之乡。礼义之乡,惟桑与梓。阴德洋洋,泽及群氓。自祖及孙,代生伟人。旁无附枝,灵椿互新。阳报方来,有永未艾。毕万虽亡,其后必大。斟鄩北迁,松柏参天,是为下马之陵,过者懔焉。按,碑文录自 (民国)寿光县志 卷十三1(P

37、1884-1891)。据县志记载,碑在城北北冯庄,山左碑目山左访碑录 均著录。碑高六尺一寸一分,宽三尺零三分,凡三十一行,行七十一字。大德三年(1299 年)已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东平徐琰撰文并正书,篆额高四尺,曰:参议冯公神道碑铭。(民国)山东通志 载“元冯垍碑,无年月,寿光”2(P16109),则据此可补 (民国)山东通志年月之缺。(民国)寿光县志 卷三亦载:“元山东淮南等路行省参议冯垍墓,在县城北十里北冯庄。孙岭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泾墓,在垍墓侧,垍墓碑铭见金石志。”3(P338)撰文者徐琰(?1301),字子方,号容斋,又号养斋、汶叟,山东东平人。元好问试校东平诸生,预选者四人,其一

38、即徐琰。翰林承旨王磐荐其才。至元初任陕西行省郎中,其后历任中书左司郎中、岭北湖南道提刑按察使、南台御史中丞、江浙参政、江南浙西肃政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大德五年(1301 年)卒,谥文贞(一说文献),曾著有 爱兰轩诗集,已经散佚。全元诗 收徐琰诗九首,全元文 收徐琰文九篇4(P618)。元史 无传,清顾嗣立 元诗选 癸集徐琰小传,对徐琰生平介绍较为详细。徐琰有文名,至元、大德间有文学重望,东南人士翕然归之。冯垍神道碑铭一文不载 全元文 中,为徐琰之佚文。碑主冯垍,元史 无传,此碑之存可补 元史 之缺。由碑文可知,冯垍字子坚,金蔡州通判1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三金石志M/中

39、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2杨士骧修;孙葆田纂.(民国)山东通志:卷一百五十二金石四M.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3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民国)寿光县志:卷三冢墓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六十五号,成文出版社,1968.4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0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5-45-张利军/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冯机之孙,金下邳县令冯灿之子。幼通经史,金泰和中举进士,曾任金朝山东东西路统军司经历。据 宋史 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 年),冯垍随金元帅张林以青州等十二州投降于南宋,纳降者为李全,降表为冯垍所作

40、。宋史李全传载:“(嘉定十二年)六月,金元帅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十二州来归。始,林心存宋,及掴败,意决而未能达。会全还潍州上冢,揣知林意,乃薄兵青州城下,陈说国家威德,劝林早附。林恐全诱己,犹豫未纳。全约挺身入城,惟数人从,林乃开门纳之,相见甚欢,谓得所托,置酒结为兄弟。全既得林要领,附表奉十二州版籍以归。表辞有云:举诸七十城之全齐,归我三百年之旧主。表,冯垍所作也。”1(P13820)自此冯垍成为李全之心腹,其后李全叛宋,南宋曾欲招降冯垍等,“郑衍德、国安用虽与逆全管兵,然屡效忠款,乃心本朝;冯垍、于世珍虽为逆全信用,然俱通古今,宜晓逆顺,如率众来降,当加擢

41、用”2(P13844)。南宋绍定四年(金正大八年,蒙古太宗三年)(1231 年),南宋赵范、赵葵大败李全于扬州,李全死,全妻杨妙真弃淮安而去。余众遣冯垍等纳款降于赵范。宋史纪事本末 记载:“全妻杨氏谓郑衍德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事势已去,撑拄不行。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尔。遂绝淮而去。其党即遣冯垍等纳款军门,赵范许之,淮安平。”3(P988)然红袄军于南宋叛附无常,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南宋、蒙古、金朝均想要拉拢红袄军。李全战死后,红袄军内部亦出现分裂,国用安率部分红袄军加入金朝;而杨妙真于 1233 年觐见窝阔台,率其余部分红袄军投降蒙古,被授命为大蒙古国山东行省。其后随着蒙古灭金

42、,杨妙真亦战胜国用安,红袄军又重新归杨妙真领导。而冯垍作为金朝进士,未能如李演、李革等金朝进士一样为国尽忠4(P842),反而先劝其金朝主帅张林降于李全,益都被围后又劝李全降于蒙古,李全战死后再纳款军门降于南宋之赵范,碑文出于为尊者讳的目地,自然不会提及其不光彩之历史事迹。碑文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命太师国王下兵幽燕,分道进取,益都适当其冲”,概言南宋宝庆二年(1226 年),蒙古军围益都,宋闻李全被围,亦谋消灭其势力,其计谋为李全妻杨妙真所败。姜锡东先生就指出:“当李全被困青州、生死未知,楚州营寨兵力空虚,南宋政府唆使刘琸、夏全企图剿灭楚州山东忠义军基地的危机时分,又是杨氏挺身而出,疏通夏

43、全,化险为夷,转危为安。”5(P120)李全在被围一年后,食尽,降蒙古,蒙古任李全为山东行省。宋史李全传 载:“(宋宝庆三年)时全在围一年,食牛马及人且尽,将自食其军。初军民数十万,至是余数千矣。四月辛亥,全欲归于大元,惧众异议,乃焚香南向再拜,欲自经,而使郑衍德、田四救之,曰:譬如为衣,有身,愁无袖耶?今北归蒙古,未必非福。全从之,乃约降大元。大元兵入青州,承制授全山东1(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六李全上M.中华书局,1985.2(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七李全下M.中华书局,1985.3(明)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七李全之乱M.中华书局,2015.4(清)李有棠撰,崔文印点校.

44、金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二末造殉节诸臣M.中华书局,2015.5姜锡东.杨妙真新论研究现状、基本事迹和评价问题J.文史哲,2016,(1).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NO.4.2023Serial No.52史 志 学 刊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46-行省。”1(P13836)碑文言“乃说主帅,籍益都军民举城归附,青齐以平”云云,指的就是这一事件,那么冯垍所劝之主帅则非李全莫属。由此可知,在李全所率领的山东益都红袄军投降蒙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冯垍无疑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其后李全任山东行省后,以冯垍为参议治理其辖地,“未几政成,乐土乐郊,甲于诸道”,这对

45、于恢复山东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贡献很大。碑文言冯垍“泰和中以词赋举进士,府试魁两路,年二十三”,又言“公在任余二十年,春秋七十有三,辛丑正月二十有三日,卒于私第之正寝”。泰和(12011208 年)是金章宗的年号,金史 选举志记载“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2(P1131),而冯垍是以词赋举进士。翻检 金史 等相关史料,知金朝在泰和中一共举行二次进士科,分别为泰和三年(1203 年)和泰和六年(1206 年)。金史 记载泰和三年进士就有杨居仁、孔祖汤、杨达夫、张特立、蒲察世达、蒲察娄室、完颜仲德(本名忽斜虎)等。而明确记载为策论进士的有完展,“完展字世昌。泰

46、和三年策论进士”3(P2711);词赋进士的有白贲,“次曰贲,广览强记,尤精于 左氏。至于禅学道书,岐黄之说,无不精诣。弱冠,中泰和三年词赋进士第”4(P1179)。贾铉曾为泰和六年监试官,“泰和六年,御试,铉为监试官”5(P2192);梁持胜为泰和六年进士,“梁持胜字经甫,本名询谊,避宣宗嫌名改焉。保大军节度使襄之子。多力善射。泰和六年进士,复中宏词”6(P2666),而李演曾为泰和六年状元,“李演字巨川,任城人。泰和六年进士第一,除应奉翰林文字”7(P2651)。那么冯垍是属于泰和三年还是泰和六年进士呢?由冯垍卒于辛丑正月二十有三日,当公元 1241 年(蒙古太宗十三年,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47、,卒年七十有三,可反推知冯垍生于公元 1170 年。碑文中言冯垍中进士时“年二十三”,那么推知其中进士之年为公元 1193 年,这与文中记载的时间“泰和中”不符。姜锡东先生疑其为“三十三”8(P177),若依姜先生之观点,那么冯垍中进士的时间为公元 1203 年,当金泰和三年(1203 年),与碑文中冯垍于泰和中以词赋举进士所记载相符。此外,冯垍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 年)随金元帅张林以青州等十二州投降于李全,即作为李氏集团所率领之红袄军中重要谋士和心腹,长期替李氏经略并治理其辖地,直至去世,历经李全、杨妙真和李璮统治红袄军时期,正好二十余年,亦与碑文所记“公在任余二十年”相符。由此亦可证

48、实姜先生怀疑年“二十三”实为年“三十三”的观点是正确的。冯垍作为李氏集团领导的红袄军中的重要谋士和心腹,当其卒年,下距李璮叛乱尚有二十余年,未曾参与其事,然而其在红袄军前期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多参与其事,因此 冯垍神道碑铭 于李氏集团及红袄军相关研究之史料价值,仍然值得学界给予特别的关注。1(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七李全下M.中华书局,1985.2(元)脱脱.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M.中华书局,1975.3(元)脱脱.金史:卷一百二十四忠义四M.中华书局,1975.4(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卷六善人白公墓表M.中华书局,2012.5(元)脱脱.金史:卷九十九贾铉传M.中

49、华书局,1975.6(元)脱脱.金史:卷一百二十二忠义二M.中华书局,1975.7(元)脱脱.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忠义一M.中华书局,1975.8姜锡东.宋金蒙之际山东杨、李系红袄军领导人及其分化考论J.中国史研究,2015,(1).-47-47-张利军/民国寿光县志所载全元文佚文四篇考补结语金末元初,山东一地迭遭兵祸,此地成为蒙古、金朝、南宋以及农民起义军红袄军等反复争夺之地,长期的战乱不但对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破坏也相当严重。今从民国 寿光县志 所辑录的四篇元代佚文,均系当地人记当地事,不但可以弥补 全元文 之缺憾,也可以借此考证金末元初山东益都路全真

50、教、佛教发展的相关情况,更可以增补和丰富有关伯颜伐宋、元代山东质子军以及李全等领导的红袄军等相关史实,因而于宋金元史研究以及山东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责编:王晶晶)Textual Research and Supplementation of Four Lost Articles of Quan Yuan Wen in Shouguang Textual Research and Supplementation of Four Lost Articles of Quan Yuan Wen in Shouguang County Chronicle in the Republic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