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诠释——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五种范畴谈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583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诠释——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五种范畴谈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诠释——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五种范畴谈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诠释——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五种范畴谈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9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诠释一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五种范畴谈起薛永龙郝立新*【摘要】意识形态何以生成的问题虽在多种理论的复杂言说中浮现,却植根于思想观念与现实世界的双重变奏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观念的固化、现实的弱化、分工的细化、利益的分化以及实践的深化五个维度,诠释出意识形态的存在样态和内在支撑,破解了意识形态生成的历史之谜。就意识形态生成的逻辑展开而言,观念在意识演变成意识形态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现实的退场使精神对人的统治变得愈发名正言顺;分工的发展孕育出凭借编造幻想谋生的意识形态家;利益的矛盾推动了抽象普遍意识形态的生长扩张;而实践最终使革命意识形态的出场成

2、为可能。对“意识形态生成”的重释,关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关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意识形态生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分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生成”是一个被遮蔽的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奠定了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根基,指认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的根据以及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映像。然则,有论者认为这种推演过于简单,根本没有回答意识形态究竟怎样生成的问题。如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亨利希库诺指出:“经济事实如何转化为观念的历史因素这一问题,马克思根本没有触及,恩格斯也只是表面地谈到了这一问题”;美国观念史学家沃格林也提出,尽管马

3、克思在资本论中尝试由经济出发去认识宗教,“但他并没有在执行这个纲领方面向前迈进一步”。为了回应上述质疑,我们须从澄清前提出发,即通过重新审视文本,重释意识形态生成问题,进而重申意识形态在唯物史*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 2 ZDA076);中国人民大学2 0 2 1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20000609)的阶段性成果。*百薛永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理论;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

4、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14,第5 3 7 页。【美】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张新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第13 1页。180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观场域中的逻辑展开。观念的固化:阐明“意识”演变为“意识形态”的过程分散多样的“意识”何以演变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史上曾有过一系列的回应,包括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洛克的“经验论”、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反偏见”观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不过,直至形态的问世,这一问题才在唯物史观的场域中得到解决。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先抱持的“观念论”受到

5、物质动因冲击的产物,也是二人合力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念固化”时获得的新发现。首先,马克思对“意识”和“观念”的认知经历了两个阶段。形态以前,马克思关于“意识”和“观念”的界划尚且模糊,如他在区乡制度改革和科隆日报里提出,“法律只能是现实在观念上的有意识的反映”。在这句话的德语原文中,“意识”和“观念”处于平行结构,二者皆作为形容词去修饰“反映”,表明它们在性质上趋于一致;而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则对“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及“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作了区分,并且通过对施蒂纳和整个德国哲学的批判澄清了其中的不同。他们写道:“至于什么是宗教意识,什么是宗教观念,他们后来下的定义各

6、有不同。”另外,且不谈中文翻译中经常出现同一词语、不同译法的情况,单从考证形态的德文和英文版来看,这两个词实际上存在指涉程度的差别,即存在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正是发现了这一点,马克思才破解了“意识”向“意识形态”的演变之谜,进而才真正确立了“意识形态”这一现代术语。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所形成的一切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意识的表现”。确切地说,“意识”和“观念”都是人类现实生活的映射,但不同的是,“观念”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识”,是意识进一步的具体化、理论化、系统化。警如,社会生活决定了人们要

7、有“法的意识”,但由于人们所处物理空间的不同以及风俗文化的差异,这种“法的意识”也必将具体化为各种的“法的观念”(各种法条)。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批判活动,主要源于他对官方“法的观念”的看法,这种“观念”一经固化即表现为意识形态。在形态的“圣麦克斯”章中,有一段更为贴切的表述:“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第3 14页。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14 5 15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2 4页。181马克思恩格

8、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白的多维诠释们的意识(因为这不是仅仅单个人的意识)。”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观念”是既成的意识,是意识进一步固化的理论成果,亦即人的意识有组织有逻辑的体现。总之,在意识形态的生成中,“观念”这个中介相当重要,固化后的“观念”向前一步就是意识形态。最后,“观念”的分道扬镶催生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观念时,加入了一句插人语,“不管这种表现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即“意识”在具体化为“观念”进而变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代表上层建筑,另一种带有负面意涵。前者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意识形式”“观念上层建筑”,其产生对应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和经济关系。

9、他们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意识形态是价值无涉的,不涉及政治、阶级和主体的价值判断,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当然,固化后的“观念”也可能是虚假的,所催生出的意识形态也可能带有负面意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之所以虚假,主要因为“观念就被了解为意识范围以内的观念,被了解为人的头脑中的思想了”。进而,一旦“意识”在还未对现实进行反映时就开始凭空捏造“观念”,“观念”就只是缺乏现实性的主观“怪想或固定观念”;“观念遗忘了自己的作为对物质形态的反思形式这一从属身份,而赋予自已以某种必然性”,就必然

10、是虚假的。现实的弱化:解答主体为何“把幻想塞进头脑”的疑问现实的弱化同意识形态的生成紧密相连。意识形态是“观念固化”的结果,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而形态紧接着又抛出一个疑问:“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曾为德国理论家指明了通往唯物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旧世界观的前提仍未被丢弃,所以这些唯物主义的成果仅是单向度的,即自然向度是唯物的、历史向度是唯心的。立足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通过揭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主体之所以“把幻想塞进头脑”,是因为思辨哲学将观念和现实的关系颠倒,社会发展的动因被固定在观念场域,现实被理解成观念的手段。其一

11、,主体“把幻想塞进头脑”,在于观念至高无上性原则的延续。在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 6 0,第19 9 页。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2 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2 5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 6 0,第17 0 页。张秀琴: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形成的影响,哲学研究2 0 0 9 年第5 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 6 0,第2 6 1页。182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态的开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等人扬言“要用人

12、的、批判的或利已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他们吹嘘自已是真正的革命者,是引领德国哲学“空前变革”的人,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他们只是一群“概念的生产者”,因为他们并没有走出黑格尔哲学的领地,仍然把“哲学家”“思维着的人”看作历史的创造者,无限夸大观念的创造力而弱化现实的作用。夸大观念而弱化现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正是人们“把幻想塞进头脑”的推动性因素,是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哲学家、思维着的人本身自古以来就是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这个结论,如我们所看到的,早就由黑格尔表述过了。”在“实体即主体”的机制中,观念被描绘成似乎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一定的意

13、图而行动,在提升观念地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削弱现实的作用。可以说,意识形态幻想进人人们头脑的原因恰在于此。一方面,抽象政治观念的布展使人们深信,国家才是市民社会的前提和推动者;另一方面,思想家的观念散播又使人们陷人一种无意识,貌似法律和道德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人类的幸福与其息息相关。其二,主体“把幻想塞进头脑”,还在于现实仅被当成观念的手段。意识形态的产生依赖于现实,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却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支配和决定着现实的人,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实际上,这就抹杀了现实相对于观念的先在性,否定了现实的独立性,使原本作为主语的现实变成了观念的宾语一一手段。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哲

14、学家们混淆现实与观念,试图让前者服务于后者。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批驳道:“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在此,“倒立成像”之喻与现实世界的“颠倒”相呼应,共同解答了人们怎样把意识形态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疑问。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问题的求解并非简单止步于认识论层面,而是从实践中探求问题产生的深层机理。他们认为,无论是意识形态家“颠倒的世界意识”,还是人们不加批判地“把幻想塞进头脑”的结果,并非源于认识本身,实际上是实践的局限性、现实的

15、狭隘性所致。三分工的细化:揭示以编造幻想为业的意识形态家的降生思想根本无法自足自立和自我实现,“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16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5 3 页。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10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2 5 页。183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白的多维诠释8的人。”“意识形态家”有着连接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纽带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意识形态的生产及辐射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家的降生与

16、意识形态的生成具有同步性,由于分工的细化,他们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肩负着生产和建构统治思想的使命。其一,分工的细化孕育出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生产者。意识形态并非什么先在的观念,意识形态家也不是什么先验的存在,他们都是历史地发生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在统治阶级内部必然会分化出精神和物质两种劳动形式和劳动者,前者是以“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做主要的谋生之道”;后者由于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编造关于自已的思想,只有接受上述思想的支配。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家”的降生,直接源于分工的细化。并且,

17、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其物质地位决定了思想统治的地位,所以意识形态家和意识形态不过是其物质统治的载体。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洞察到,既然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决定着一个时代的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正如“在一切国家和一切政治制度中都有职业划分,即社会劳动的分工”。简言之,以编造幻想为业的意识形态家的出现,是同分工的细化而带来的职业划分联系在一起的。其二,分工的细化导致意识形态幻想支配机制的形成。统治阶级内部分工的细化,不仅孕育出以编造幻想为业的意识形态家,而且还由于意识形态独立性的过度彰显,导致这种分化演化为两种群体之间的对立和仇视。因为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18、,分工细化所带来的劳动强度以及产品分配都是不平等的,这种结果本质上讲就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支配,同时体现为思想对行动、观念对现实的支配。历史地看,细化分工固然是一种进步,它促进了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多样,但分工也孕育出自已的反面,因为脑力劳动违反自然而与体力劳动分离,使得人们丧失了直接参与发展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换言之,统治阶级借分工细化之便利,将被统治者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能力予以剥夺,并且堂而皇之地垄断了从事精神生产的一切领域。对此,马克思曾批判道:“一切先前的所有制形式都使人类较大部分,奴隶,注定成为纯粹的劳动工具。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艺术、科学等等是在这些人之上的上层社会

19、内实现的。”同时,作为分工细化的后果,从事专门的物质生产的人的智力,也成为统治者的财产。这样一来,进步变成了退步,优点变成了缺点,这正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探索“消灭分工”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3 2 0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5 1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5 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2 卷,人民出版社,19 9 8,第3 3 3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0 卷,人民出版社,19 9 5,第5 9 2 5 9 3 页。18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年第2 期总第3 0 期

20、四利益的分化:发掘意识形态生长的土壤和扩张的支柱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这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更是如此。由于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对立,一种旨在掩盖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便应运而生。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矛盾的考察,发现了意识形态生长的社会土壤,发掘出意识形态扩张的支柱。其一,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意识形态生长的社会土壤。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源自一定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已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

21、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质言之,推动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要求即是利益,意识形态是反映某种利益要求并以此为转移的观念形态,特殊利益是其“真实面目”,普遍利益是其“虚假面具”。鉴于此,一定的阶级要想实现并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就必须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利益追求说成是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追求,唯有这样,特殊阶级的行动才能顺利进行,其准则才能赢得认同。但应当知晓的是,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并不具有永恒性。在原始的自然共同体状态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享有,既不存在脱离集体的个人私利,也不存在独立于个人的共同利益,利益事实上没有特殊和普遍之分,故而也谈不上利益矛盾。如恩格斯所言,在原

22、始社会中“几乎完全没有贪图私利性质的犯罪”。可见,此时并不具备支撑意识形态生长的社会土壤。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利益的分化,进而促使意识形态出现的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其根源还在于分工。分工深度的加强,使“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逐渐产生,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以思想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点明了利益矛盾是一切意识形态生长的社会土壤,一旦离开利益,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其二,特殊利益的普遍形式构成意识形态扩张的核心支柱。“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

23、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已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倾向于按照“普遍性”原则,把自身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具体而言,统治阶级总是乐此不疲地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3 6 5 3 7 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9 卷,人民出版社,2 0 2 0,第43 7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3 6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5 2 页。185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诠释特殊利益披上普遍形式的外衣,并且借助统治的权威,动员和干涉社会成员的思想

24、倾向。凡是“符合虚幻的普遍利益即普遍性的形式,从而能够保证统治阶级之特殊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够得到社会共同体的认可和支持”,反之,则会遭到统治力量的镇压。譬如,当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理念广为宣扬时,无论这些理念的内容真实与否,它们在形式上都获得了“普遍性”,只要人们对此表示认同,并将其作为日常行为的准则,那么资产阶级就会给他们冠以“好公民”的称号;而漠视这些理念,甚至尝试揭穿“普遍性”背后隐藏的欺骗性的人,就会被资产阶级视为社会的“反动分子”。由此可知,意识形态非但从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中生长,而且特殊利益的普遍形式构成了意识形态扩张的核心支柱。只要阶级一直存在,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

25、能自行消解,而为了避免现实斗争的产生和思想斗争的加剧,减少社会成员对特殊利益引起的各种矛盾的关注,就必须将注意力引向“普遍性”。正因如此,意识形态才成为不可或缺的统治工具。五实践的深化:指明意识形态的存在论革命何以可能哲学既是革命的武器,也是革命的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那么,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应如何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呢?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形态同时指明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革命何以可能,即在实践的淬炼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将以解放人类的姿态出场。其一,实践使意识形态突破认识论而走向存在论

26、。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共通之处在于,把精神及其批判当成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和前进动力,把实践视为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与之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倡导实践优先的原则,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时已经提出,一旦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分析事物,一切深奥的哲学问题就能用简单的经验予以还原。基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颠倒”的矫正,而实践的深化也使得意识形态从认识论走向了存在论。一方面,在认识论批判层面,唯物史观坦陈了颠覆的必要性,即“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自始至终,德国哲学提出的问题都是在黑格尔哲学的领地上生成的,其解答也都不可避免地导向了神秘主义,

27、如面对精神对人的支配时,费尔巴哈主张诉诸人的本质,鲍威尔要人们学会批判,施蒂纳干脆讲只要抛弃臆想就能改变现实。另一方面,在存在论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借助实践而逃离了黑格尔哲学的领地,进而从“现实的人”的实践中发现了鲍金:特殊与普遍:意识形态的生成何以可能?一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生成论的再阐释,哲学动态2 0 18 年第8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2 7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2 5 页。186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其二,实践淬炼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解放旨趣。无产阶级意识

28、形态从实践中产生,且主动和各种“虚假的”意识形态保持距离,发挥着人类解放的功效。一方面,实践淬炼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深刻地切中了社会现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旨在揭露虚假性,使“人们理解这样一个现实,这种现实产生于构成我们世界的思维进程的不断重新组合”。其坚持从客观的实践活动出发,按照社会的真实情况来考察历史,所以它同“虚假”意识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来讲,这一区别体现为两点:一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旨在揭露现实的本质,将社会成员所遭受的奴役和压迫展示出来,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种种弊端公之于众;二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必须把理论和实践内在地统一起来,推翻不可挽救的旧式所有制

29、,迈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实践淬炼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指向全人类解放的。虽然任何阶级都力图实现一项组织整个社会的计划,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着本质区别。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关系的局限性,要解放的群体仅限于本阶级,故而其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欺骗性色彩;无产阶级则不同,其所遭受的痛苦具有普遍性,这决定了它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已,从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的实践去变革现存世界,亦即从根本上超越现存状态。自阶级诞生之日起,人类就生存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奔当中,意识形态的生成及其实际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和引导人类如何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而作为社

30、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加强,无疑为历史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一言以蔽之,意识形态何以生成的问题,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而且关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以批判的视角进入问题的中心,从观念的固化、现实的弱化、分工的细化、利益的分化以及实践的深化五个维度,诠释出意识形态的存在样态和内在支撑,从而破解了这一长期被遮蔽的历史之谜。Marx and Engels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of“Ideology Generation-From the Five Categories in The German

31、 IdeologyXue YonglongHao LixinAbstract:Although the problem of ideology generation emerges in the complexdiscourse of many theories,i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double variation of concept and【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译林出版社,2 0 16,第9 3 9 4页。187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诠释reality.In The German Ideology,Marx and E

32、ngels interpreted the expression and internalsupport of ideology from five dimensions of solidified idea,weakening reality,refinement ofdivision of labor,differentiation of interests and deepening of practice,and cracked theriddle of ideology generation.In the logic of ideology,concept plays an inte

33、rmediary role in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into ideology.The retreat of reality makes the rule of spiritbecome more justifi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has bred ideologues whoearn their living by inventing fantasies;The contradiction of interests promotes the growthand expansion o

34、f abstract universal ideology.And practice finally makes the emergence ofrevolutionary ideology possible.The reinterpretation of“ideology generation concerns the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s ideology theory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materialism.Keywords:Ideology Generation;The German Ideology;Reality;Division of Labor;Marxs Ideology The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