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创新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5713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创新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创新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创新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街教育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创新研究口王若刘丽誓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突破了基于物理媒介的展示方法的局限,使人与艺术的交互方式成为热点。艺术受众不再作为纯粹的接受者,而是具备双重身份,实现被动与主动的转换。基于此,该文通过分析三个方面的典型案例,分类论述中国传统绘画的数字化特征与表现范式,探讨其深度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未来展望,以期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关键词:媒介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应用创新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媒介融合是科技飞速发展下出现的新兴媒介形式,它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支撑,媒介融合的出现与发展令媒介的

2、外延被扩大,催生出越发薪新的艺术环境,使数字技术能在文化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与传统媒介相比,融合媒介更偏向于大众文化,传播形式更多元,能随着电子设备的更新送代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普及至个人、家庭乃至社会,使信息的高效传播成为现实。同时,融合媒介一改往日信息单向传递的特点,能为人与艺术间的交互提供新的形式、内容。中国传统绘画是依托纸张、丝帛、洞壁、石窟等载体的二维画卷。受载体的影响,传统绘画大多留存于固定环境中,多展陈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不依赖电子媒介,则难以与大众“共享”,且受众单一,多为相关行业从业者,难以大规模传播与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为传统绘画的传播与发展提

3、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能改变其固有的传播方式、突破其基于物理媒介的展示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在保证文化底色的同时,让中国传统绘画重新进入大众视野3 。同样,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统绘画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其表现形式与人更加紧密地融合,带来更多的交流,并由此衍生出众多优秀作品,实现交互创新。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发展传统绘画将成为大势。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表达1.怀古思今:中国传统绘画的数字化传播中国传统绘画的展示陈列方式多是单向、静态的,作品本身包含的文化主张、观念繁杂,需要观众置身于其所在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场景中,并在历史脉络中系统地认知,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通

4、常观众往往只能从原作中阅览到较为浅显的画面信息,观赏过程匆匆,且作品解读需要观众具有一定的底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意蕴的深度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绘画艺术与数字化手段相互融合,展示途径发生了新的变化,能借助已被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形成一种可参与、可浸润的文化传播形态,而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留存。1102013年,故宫博物院同中央美术学院交互设计研究室共同研发了“胤祺美人图”App,其以清代宫廷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的十二幅工笔仕女画为素材,依据画作本身的特点与意境,通过数字媒体手段,以语音、文字的方式展示十二位古代仕女品茗、欣赏、幽思、沉吟等场景。十二幅画卷均以原图的

5、屏风样式呈现,也有单幅画作的形式。在单幅画作中,设计团队通过点对点挖掘的切入方式,独立选取文物藏品、人物关系、绘画技法等进行策划解读。观众能通过手指张合与滑动触控作品及相关介绍文字,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其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强大的搜索技术、整合阅览技术等,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集成视频、音频和高精度图像,运用全息影像展示技术将敦煌壁画、石窟变成虚拟化的空间,让观众在线上能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数字敦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面向国内外进行传播展示,让观众深刻体会敦煌文化艺术的美妙之处。“数字敦煌”还建立了包括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敦煌文化信息档

6、案的数据库等,对文化传播有着重要影响。2 0 2 0 年,敦煌研究院推出一款依托微信平台的小程序“云游敦煌”,先后上线“敦煌画语”“敦煌动画剧”等内容,并与腾讯联合推出“云采丝巾”的活动。其内载经典敦煌艺术元素,支持用户独立设计,以数字技术手段形成最终设计稿,并通过下单进行产品落地。这种新颖的交互方式能让受众的参与感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小程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使敦煌艺术文化的传播取得突破性成就。“胤祺美人图”App、“数字敦煌”等作品能让观众在续的脉络中系统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作品本身的内容也被数字化“细化”,令观众重新定义作品的价值,使传统绘画艺术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入人心。2.虚实相生:中

7、国传统绘画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化是一个虚拟化的过程,虚拟带来的不真实感对于受众情感的带入是一个障碍 4。传统媒介中,中国传统绘画的展示是对作品的展陈,模糊了人体知觉、作品、空间之间的互动,难以与观众交互、接受相关反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绘画突破了展示设备的束缚,能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媒介、理论研究ARTEDUCATIONRESEARCH新环境下引导观众探索虚拟时空,革新展示模式,能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实现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双向交流。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动态数字长卷清明上河图(图1、2),将绢本载体的原作以数字技术呈现。清明上河图长卷以线性路径,用动态画面引导观

8、众进入画中情境,再以不同的主题与时间展开叙事,展现城市的景色。作品以虚拟交互的方式让观众漫步于汴京的繁荣景象之中,在曲水流筋的溪流前,将第三视角变为第一视角,使观看方式由“被动”化为“主动”,变看为游,将欣赏化为游览;同时,辅以声音作为画面的补充,通过对全身心感官的调动,使观众沉浸式体验宋代民间生活百态。长卷中的每一处动画都生动描绘出汴京城的生活场景,通过影像变换,为观众展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宋代生活画卷。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多是画家心中之景 5,观众在动态数字清明上河图长卷中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画家欲表现的文化底蕴。数字技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结合的新尝试,使画作的表达方式从权威者讲述知识变

9、为无声的引导与全面浸润,以新形式展示、传达画作的核心价值和内涵。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介创造的新的视觉形象也能成为引导人们进入沉浸式展示环境的重要媒介。不同的表现方式能带来全新的体验,观众能在新媒介空间中进行二次感知。如,2 0 2 2 年故宫博物院与东京国立博物馆等主办的“故宫的世界”特别数字展采用全数字化的形式,其中有一幅生动的千里江山图,以高质量数字影像的形图1图2式,将只有5 1.5 厘米高的原作放大至3 米高的屏幕上动态呈现,表现出千里江山图原作中的入微笔墨,复原出原作中富有灵蕴的山水与壮丽的场景,让观众在画作的千里江山中游曳,感受江水浩渺、层起伏。展览跨文化地向日本观众展现中华优秀

10、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传统绘画艺术的展示空间更加广阔。3.多元异构:中国传统绘画的元宇宙化2021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发布了“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有“元宇宙”一词。元宇宙的产生衍生出数字藏品这种新兴的数字艺术形式。数字藏品有着全新的表达形式,大多通过电子设备展示,即便已被售出,由于作品已被永久在线保存,也能随时随地查看,从而提高了收藏者与艺术机构等受众对于使用新载体的艺术品的关注度,具有明显的低门槛性和交互性。2022年,某数字藏品平台推出数字藏品照夜白图。照夜白图是唐代画家韩干的代表作,平台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动画创作,完美呈现白马“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

11、的形态,形成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并基于区块链技术为其建立独一无二的所有权凭证与版权认证,为其收藏价值提供多重保障。所有环节公开、可溯源,且流程透明,使照夜白图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示给大众。111美術教育研究艺术家可以对特定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打造数字藏品。如,数字藏品金陵十二钗通过“图文+诗乐”的数字形式,让大众在古典诗词、工笔画作、主题音乐营造的视听盛宴中品味经典。其中,十二幅工笔人物诗画作品展现了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各自的才貌性情与细腻婉转的中国美学,技术和艺术交加叠合,令大众能够获得更具层次的情感刺激。数字藏品与传统绘画艺术的结合,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抓住

12、技术发展的机遇,重塑与创新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学范式,使大众通过现代手段便可接触经典艺术,让传统文化在新的背景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突破与变革。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的数字化创新展望1.表现创新:加深情感共鸣媒介融合背景衍生出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手段,并使之结合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数字化进程。无论是上海世博会中的清明上河图动态数字长卷,还是“胤祺美人图”App中流畅又令人惊艳的交互页面,都说明目前传统绘画的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复制作品,而是能融合式地呈现出新的艺术风格,不仅精确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文化特点,而且为其多样化表现提供了帮助。数字化、虚拟化等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

13、强化人的主体地位 6。当下,随着融合媒介的发展逐渐实现以人为中心7,未来的媒介发展或许更多偏向虚拟化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的数字化能进行创新式表达,更加贴合受众需求,让人们的情感在数字技术手段的刺激下得到进一步释放。如,2 0 1 9 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展览包含数字实景体验,以数幅传统绘画作品为背景,借助画作中蕴含的元素,设立门神佑福、冰嬉乐园、花开岁朝、戏幕画阁、赏灯观焰、纳福迎祥六个体验部分,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动作捕捉等方式,搭建虚拟与真实之间的桥梁,制造真实的艺术体验。在展览中,观众能通过自身的行为与空间互动。如:挪动身体,在冰嬉图中体验与古人

14、一同冰嬉的乐趣;张开手臂,令雪花纷落,帮助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小童堆好雪狮子等瑞兽;挥舞双手,体验多幅岁朝图中蝴蝶纷飞、花舞绽放、果实滚动的美景。展览令观众融入,感受年味,加深对展览的印象,更加深入地感受画作的内涵。虚拟化的表现手段能让观众在艺术作品中强化情感,从而令人在精神空间与真实世界中获得多维度的满足,不仅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精美,而且能在传统绘画的数字化进程中构建以人为原点的价值体系,加深作品与观众的交流和共鸣。随着元宇宙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数字藏品等表现形式被广泛传播,传统绘画也能以虚拟化的形式呈现。因此,中国传统绘画的数字化能以新媒介为基础与手段,更好地进行创新式表现,这将成为

15、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2.跨界创新:深化元素价值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代表,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在大力推动文化传承的当下,中国传统绘画将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艺术价值与产品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广泛应用8,由此能衍生出更加深厚的文化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有着多平台、多渠道、多用户等特点,能为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提供基112础,也让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跨界表达的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能连接不同的媒介,创新式地进行作品的创造与表达。如,利用VR技术打造出的“数字敦煌”虚拟展厅,以传统绘画元素为背景的移动端数字游戏“江南百景图

16、”,结合区块链技术发售的照夜白图数字藏品,等等。这些典型案例展示出,传统绘画能作为一种引擎,让人们看见其跨界应用呈现出的震撼体验与价值;亦说明中国传统绘画能在与其他领域结合的跨界创新中,被充分转化、创新为新的形式,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引发新型消费流,铸就新形势,突破旧领域壁垒。同时,这些新式作品也能令大众着眼于传统绘画作品的创作理念、文化内涵,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激发其更深层次的思考,产生全新的感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丰富传统绘画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路径。未来的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种高价值的元素,能更多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结语媒介融合背景下,各

17、类传播媒介的兴起与更选,让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此为基础衍生的艺术作品能实现创新性发展与转化,使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达到新的高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未来,创作者应当继续挖掘中国传统绘画的“底色”,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同时将技术、感知与艺术合力进行融合式转化,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让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粹更好地走向大众,创造更多奇迹。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融媒体背景下基于3D投影技术的传统绘画艺术与数字交互创新方案”(项目代码:202211460045Y);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8、“基于AR虚拟植入技术的互动绘本创作”(项目代码:2 0 2 1 1 1 4 6 0 0 1 4 Z)。参考文献: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一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 0 0 9(1 1):8 7-9 1.2张骅,范玉刚.媒介融合境遇下的数字艺术发展特征与趋势探究J.中国文艺评论,2 0 2 1(8):9 3-1 0 1.3刘雨萱.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动画电影小门神 J.电影文学,2 0 1 8(17):129-131.4 吴琼,白鸽.美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设计 J.装饰,2 0 2 1(7):12-17.5姚大波.山水画创作的以心化境探析 J.艺术工作,2 0 1 9(4):33-36.6喻国明.传播学的未来学科建设:核心逻辑与范式再造 J.新闻与写作,2 0 2 1(9):5-1 1.7胡正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 J.新闻与写作,2015,22(5):22-26.8董甜甜.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 D.南京:东南大学,2 0 1 9:2 0 5-2 0 6.(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编辑缪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