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一小部分学生听过或者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问题肯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课始,导课部分,通过讲述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后出示教材的情景图,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由于形似“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奥数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思路就清晰多了,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就更完美了。通过这两步的
3、学习,大部分学生应该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1、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时间上的考虑,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特别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与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2、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
4、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时,用26-16=10条腿,这里应该说成“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通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擅自说成“少10条腿”,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为什么兔子会变鸡呢?于是大家展开想象,这样可以降低难度,学生容易理解。那么把兔假设成了鸡,用32-26=6条腿如果说成“少6条腿,为什么少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还是用“多6条腿”讲解,这样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使我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