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媒介仪式视野下的《典籍里的中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522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仪式视野下的《典籍里的中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媒介仪式视野下的《典籍里的中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媒介仪式视野下的《典籍里的中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Research o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estern ChinaDec.20222022年12 月Vol.1 No.4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第4期媒介仪式视野下的典籍里的中国高丽(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8 30 0 0 0)摘要: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颇受欢迎,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的好评如潮便是对其的印证。以媒介仪式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观照,可以发现节目通过仪式化内容、仪式化传播、媒介即仪式等三个维度为观众建构了一场盛大的文化仪式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媒介仪式;仪式建构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SY032-202

2、2(4)-0 0 37-0 0 40China in the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ritualGao Li(Xinjiang University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Xinjiang Wulumuqi 830000)Abstract:In recent years,cultural variety shows are very popular,“China in the classics after the broadcast ofthe wave of praise is the

3、 proof of i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dia ceremony,we can find that the program hasconstructed a grand cultural ceremony for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itualized content,ritualizedcommunication,and media as ceremony.Keywords:China in the classics;media ritual;ritual construc

4、tion0引言近年来,国内各类娱乐综艺节目呈疯狂生长之势迅速在大众视野中蔓延开来。无论是从外引进抑或是自主推出的电视综艺节目还是依托互联网崭露头角而迅速勃兴的网络综艺节目,都在这场媒介商业化的斗争不可隐藏地披露出多分一杯羹的欲望与野心。当“经济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的文化生产场”时,便催生了节目的同质化、媚俗化的特质,节目的国民教育与思想引导的社会功能难免会因陷人媒介的商业逻辑运行机制中而有所肘。由此,在这种语境的浸染下,国民审美日趋表层化和畸形化,整体综艺市场也开始呈现出疲软之态并逐渐有下坡路趋势。在整个行业正值困窘之时,一些以文化传承为旗的文化类节目以低调之态悄然诞生,诸如近年央视推出的经

5、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尤其是央视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它将凝结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的经史典籍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大众,让大家看到了严肃面孔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影响不菲,口碑颇好,豆瓣评分高达8 8,可以说在行收稿日期:2 0 2 2-10-19作者简介:高丽(19 9 8 一),女,河南信阳人,新闻与传播专业2 0 2 0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38业整体疲软与受众群体审美疲劳的情境下力挽狂澜。“媒介仪式”一词源于西方,国外对于媒介仪式的研究最早受到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启发。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

6、书中,涂尔干认为通过定期举办宗教仪式,可以促成参与人员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从而维护并强化现有的社会秩序,达到“机械的团结”的状态。2 涂尔干的这一观点也被后来人成为“涂尔干主义”。1975年,詹姆斯凯瑞首次将“传播”与“仪式”结合起来,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他认为,传播并不是指信息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在信息的分享中共享信仰。3 指出了传播作为仪式行为的社会整合功能。凯瑞这一观点可以视作是媒介仪式研究的起源。此后丹尼尔戴扬和伊莱尔卡茨在历史的现场直播一一媒介事件,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认为电视对历史事件的直播是一种世界性的仪式行为,开创了媒介仪式研究的先河。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7、,2 0 0 3年尼克库尔德里正式提出了“媒介仪式”的概念。在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一书中,尼克库尔德里为“媒介仪式”作了明确定义:“媒介仪式是围绕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行为,其表演表达了更广义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或暗示着与这种价值的联系。”【4133在此基础之上,库尔德里又进一步将媒介仪式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媒介所报道的仪式;报道仪式时那些本身被仪式化的报道方式;媒介自身可能就是一个仪式或公共典礼。【4 6 4可以看出,“媒介仪式”的概念在库尔德里这里得到了明确的定义与深入的诠释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将典籍里的中国看作一场媒介仪式,以尼克库尔德里对媒介仪式的观

8、点为立足,对节目展开三个维度的阐述与分析。1媒介仪式视角下的典籍里的中国1.1仪式化内容宏大的主题。目前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完美收官,共播出了11期。每一期的主角均是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彪炳之作,立意深远,主题宏大。节目组力求精细,炼典籍思想之精髓,掘伟人之高义,粗细线条并用,以今之墨彩勾勒出古之巨作的现代图景。节目第一期是以“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著称的尚书,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的书中故事书写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第二期以外国学者誉称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为主角,传达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农本思想与当代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第三期是以“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闻名的史记,再现了司马迁“家国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与忍辱执笔书写千秋大业的高风亮节;第四期是集中国古代本草学大成的本草纲目,以李时珍父辈两代人的艰辛刻画出心系黎民,情怀苍生的医者精神;第五期以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为主角,再度复现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孔门师生的集体智慧,等等。节目以全新的叙述方式将宏幅巨作及其宏大主题寓于这场仪式之中,使得阳春不雪不再久居高阁。故事化的事迹。“故事曾经是人类了解历史、熟悉自然、感悟自身的通俗方式,它构成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原型文化,在人类的血脉中播下了讲故事、听“故事、迷“故事的基因。”5 无论是对结绳以记事的原始先民而言,还是对处于媒介高度发

10、达期的现代人来说,讲故事永远都是交往与传播过程中不可替代且不会消逝的一种存在。节目深谱观众的这种天性,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古书及古书背后的事迹娓道来,观众以一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委身于这场视听仪式盛宴之中。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的史记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老年司马迁跨时代共处对话,共同讲述了少年司马迁游历山河,中年司马迁忍辱记春秋的故事。少年游历见证炎黄合体,中年受刑想起父亲遗命,叙事空间不断转换交叉,在故事中演绎故事,在故事中辉映仪式。伟大的精神内涵。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话语与实践的交叉重叠开辟了新的空间,即话语场域。“它既是一种公共

11、话语空间,又是意义和价值的生产场所”6 。作为一场盛大的文化仪式,典籍里的中国的舞台就是一个典型的话语语域。在这个语域系统中,又分割出数个小区域,即舞台、访谈间、典读会。演员在舞台用精湛的表演还原历史,表征人物精神;专家在访39媒介仪式视野下的典籍里的中国谈间用语言解读典籍与人物,发掘典籍之后的人物气节;节目组人员与演员在典读会用诵读品味文字,共感典籍魅力,同承人物情怀。不同的历史场景由同一个舞台还原,不同的语域空间由同一个主题串联,共同组建了一个复刻人物精神的语域系统。每一场文化仪式都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之下将伟人精神一一复刻。伏生一家舍命护书、讲书、传书的曲折故事,宋应星六次不第,继而转向与功

12、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实学,著书立说完成农业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故事,李时珍不畏医难、著书难和出书难,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故事等等,无不是对他们的伟大精神的具象演绎。1.2仪式化传播媒体联动造势。“媒介事件”这一概念最早见于丹尼尔戴扬和伊莱尔卡茨的著作媒介事件一一历史的现场直播。戴扬和卡茨认为媒介事件“是通过电视.余叙述的事件.(然而)其根源并不在于世俗的媒介理性常规中,而在于那神圣中心”,这个中心赋予媒介事件优先占有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权力。”417 0 这个定义突出了电视作为直播媒介事件的仪式场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参与制造媒介仪式的显然不会仅限于电视。典籍的中

13、国作为一档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核心,多种媒介形态环绕聚合而全方位辐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的文化综艺节目,深刻诠释了自身的仪式性。典籍里的中国于2 0 2 1年2 月12 日正式推出,除了电视推广,其他多个主体都参与了这场盛大的仪式的造势,共燃仪式圣火。“央视新闻”1月2 日就已在微博客户端发布了第一期的预告视频,观看量达141万次。从开播至收官,“央视新闻”在微博客户端共发布32 个相关视频,观看量最高达6 2 9 万次。正式播出的第二天,“央视新闻”在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早班车”栏目对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作了简要报道。截止节目收官,“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共发布相关推文14篇,最高阅读量为“10万+”

14、。此外,自节目开播以来,B站上流传有关典籍里的中国的视频不枚胜举,播放量与弹幕数据都甚为惊人。多种媒介形态的参与使得节目本身的仪式性质更为鲜明舞台设置凸显仪式感。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重点创新项目,典籍里的中国在舞台设置上可谓费尽心血,极尽凸显节目的严谨性与仪式感,不愧为文化类节目标杆。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田沁鑫在节目第一期的典读会对节目舞台设置作了详细介绍:舞台部分共分为四个演出区域,分别为一号台、二号台、三号台(两层)。其中一号台作为主舞台,主要用于演绎重大历史场面。三个舞台中间有甬道连通,同样作为表演区域。田沁鑫表示“这样的舞台设置,既能实现跨时空对话的全新创作理

15、念,也将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节目的各个舞台各有千秋、各有所用,在多空间的组合中递输节目的严谨性。多舞台的设置也突破了传统固化单线叙事模式,在实现时空的接连与转换的同时凸显着节目仪式感。节目流程强化仪式感。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整个流程井井有条,从开场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无不都在强化着节目的仪式性。在节目第七期楚辞开场,“天眼之父”南仁东与老年屈原的划时空同台,向天同问“圜则九重,敦营度之”。跨越两千多年的“天问”在时空的斗转星移中得到了同一个坚定的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华夏儿女历经千年亘古不变的探索求知精神引出这一期的主角一楚辞与屈原。访谈间里中国屈原

16、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志啸对天问作了细致介绍,并对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所蕴含的大胆探索求知的精神给予的肯定和钦许。典读会里饰演屈原的王洛勇也对橘领所传达出的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天问里敢于发问的精神表示大为震撼。当王洛勇与汤镇业(楚怀王扮演者)共同诵读橘颂名句时,观众对屈原忠贞爱国的情怀所流露出的动容与钦佩在现场的掌声中可尽显了。舞台上以橘之意象贯穿戏剧表演,屈原历经两次流放依然坚守信念,深刻阐释了“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爱国情怀。节目整个流程的衔接严密自然、环环相扣,各个部分在深化节目主题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强化着庄重的仪式气氛。1.3媒介即仪式如上述所言,在库尔德里看来,媒

17、介自身就可以视作是一个仪式或公共典礼。也就是说人们观看40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电视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媒介仪式,只不过是仪式的发生场所由传统的教堂变成了自家的客厅。作为一场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盛大仪式,典籍里的中国以我国古代文学巨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召唤全球华人同胞聚集于同一个仪式场地,用符合华人审美想象的艺术形式跨越千年时空,再现昔日那些壮大宏伟的历史场面。在典籍里的中国的第一期节目中,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誉的上古典籍尚书重现于世,节目以戏剧艺术表演的形式还原了孔子授业撰书的历史背景,再现了大禹定九州、周武王牧野宣誓等波澜浩瀚的历史场景。本是需要反复咀嚼研读才可能获得的思想体悟,在戏

18、剧表演的须史之间就能够得到挖掘与诠释。在沉浸式与代人式的观看模式下,“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仪式中心,而每个核细胞则通过中心与所有其他细胞联结在一起”【7 。每个观众都是彼此所构建的“想象的共同体”中的重要元素并在构建之时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一一文化是我们的,我们是一体的,以此也彰显了节目作为一场媒介仪式的文化意义。3结语借助尼克库尔德里的媒介仪式建构思路,本文从仪式化内容、仪式化传播、媒介即仪式三个思路对典籍里的中国进行观照,明确了其在仪式建构上所雕琢的各种细节。乔纳森曾表示,文化是把特殊性的识别转化为认同的特殊化,最终转化(上接第9 页)生把握时代主题,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19、、人民幸福,更好地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凝聚建功新时代的豪情壮志。参考文献1万林艳,张楠楠。书院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 0 15(12).【2 王泰鹏,季伟峰,张舰月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为认同的类属化。8 因此,今后我国电视媒体依然要立足本土文化,紧随时代潮流,以现代表达方式转译优秀民族文化,以创新活力推动文化类节目迎来新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不负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推动我国文化节目“走出去”,吸引更多海外华人、异国友人的关注与参与,继而在国际上构建中国的文化形象,这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重要问题参考文献1【法皮埃尔

20、布尔迪厄.许钧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社,2 0 0 0:6 2.2 法弥尔涂尔干.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8.3【美】詹姆斯凯瑞.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5:7.【4【英尼克库尔德里崔玺译.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2.5高鑫,贾秀清.2 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 0 0 6:2 5 8.6 王熙恩文学公共性:话语场域与意义增殖J黑龙江社会科学2 0 15,0 6.7】【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

21、广播学院出版社,2 0 0 0:16.8【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4:134.治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书院制人才培养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 0 2 0(0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 0 17-10-2 8(0 1。4王钰亮教育生态系统下的高职院校书院制建设探索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18(0 3):19-2 3.5 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 0 14(0 6):11-16.6 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 0 13,34(0 8):7 6-8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