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2投影仪。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学具准备: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
2、、“”、“”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教学设计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1课件展示。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6提问
3、: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教学比较2、3、4的大小1教学“33”。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2教学“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
4、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4区分“”、“”和“”。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小结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巩固深化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2补充练习。a.
5、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教学设计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比大小”知识做了调整,将认识“”、“”和“”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我在设计时,根据标准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教材为资源,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精心编排。归纳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
6、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童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材中选用了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教学有了很好的起点。对此,我特别注重并加以发挥。通过小猴的提问,学生产生了帮助小猴的意愿,进而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了成功的乐趣。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1)刚开始出现“”和“”时,我让课件在此处闪烁三下,提起学生的注意。(2)全屏幕动态书写“”
7、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3)安排同座同学交流识记“”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4)专门设计二个游戏:“看谁举得对”、“看谁摆得好”强化了学生记忆。这四个环节多角度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交流、游戏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3课堂练习,全面深入。适当的课堂练习能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取时,我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有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的基本练习,如第18页“做一做”第1题;也有让全体学生进行适当操作的补充练习;也有对知识进行概括抽象的综合练习,如练习一的第5题和第6题;还有发展学生思
8、维想象的开放式练习,如用“1”、“1”、“2”、“3”、“4”、 “5”、“”、“”、“”,来摆不同式子。总之,既注意广度,又深入拓展,力求达到最佳效果。4抓住主线,培养能力。知识、能力并重是现代素质的要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够抓住重点、多层次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进行情感、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本课在“认识新知,巩固练习”中多次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识别“” 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在“巩
9、固新知”中,增加了学生摆一摆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家评析1以“比多少”为基础引入“比大小”的教学。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游老师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梨、桃、香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来。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样教学,顺应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本认知程序,不但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两个抽象数大小的方法,而且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的活动,体验参与的快乐与成功,把学生真正推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关系符号“”
10、、“”和“”。用特定的符号来刻划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和“-”,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游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种符号的形状,如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学生将“”、“”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3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游老师比较成功地设置了让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