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301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院明清时期袁书院在西南边疆各地广泛建设袁并且不断朝向官学化发展遥书院逐渐成为广西尧云南尧贵州和四川等边疆民族地区的文教中心遥中原王朝一直有野重文德袁兴学校冶的文化治理传统袁因此书院建设成为明清政府文化治边的重要路径之一遥统治者依靠名贤遗迹推进书院的文化建设袁凝聚西南边疆士人的精神信仰曰利用书院祭祀仪式促进儒学在西南边疆的传播曰借助书院教育笼络西南边疆英才曰加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书院建设的数量和规模袁深化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遥这种边疆的文化治理路径袁对现今边疆文教的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遥关键词院明清时期曰西南边疆曰书院曰文化治理中图分类号院G649.299文献标

2、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4343渊2023冤02-0074-09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张浩浩1袁王振刚2渊员.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袁云南 昆明650504曰2.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袁云南 昆明650500冤纵观历史袁周公制礼作乐袁积极推行野文德教化冶遥秦朝以后袁王朝国家一般推行野内向型冶的治边方略遥西汉董仲舒提出野罢黜百家袁独尊儒术冶袁开启了儒学的制度化袁野重文德袁兴学校冶便成为王朝国家文化治边的重要路径之一遥就西南边疆而言袁中原王朝遵循野守中治边冶和野守在四夷冶等理念袁以高昂的文化自信袁利用行政力量袁将儒家文化传播于西南边疆袁通过对野夷民冶推行教化和怀柔羁縻之策

3、袁试图野以夏变夷冶11-12遥其中野兴学立教冶成为王朝国家对西南边疆文化治理的重要且十分有效的途径袁形成了以官学为核心袁书院尧社学渊义学冤和蒙学为构成的边疆文教的立体教育系统淤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院野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尧中华民族尧中华文化尧中国共产党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遥 冶2在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冶的指导下袁边疆的文化治理已经逐渐被学界所关注遥书院作为王朝国家对边疆文化治理的重要路径袁对主流文化体系的构建尧边疆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边疆内地一体化都产生着深远影响遥因此袁对于明清

4、时期西南边疆书院的发展与边疆文化治理的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遥一尧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书院的发展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和民间的文教需求袁书院于唐朝兴起袁它是官方和民间共同作用下文化创造尧积累和传播的必然结果遥两宋时期袁文化事业的推进和频繁战乱引发的官学式微袁书院与名贤尧教育尧学术相结合袁逐渐形成规模袁呈制度化发展态势遥宋元更替促使书院出现新的发展动向袁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士参与书院建设袁以教育和学术为中心袁加快了中原主流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袁为边疆的文化治理和民族凝聚开辟了新道路遥明清是中国辽阔疆域版图的定型期袁其中明朝虽有北疆边患和海疆倭患等问题袁但是统治者对西南边疆的经略仍有一定成效遥明朝官

5、学的腐败刺激了地方教育中心要要要书院的兴起袁并且向西南地区推广袁在西南边疆形成野重文德尧兴学校冶的景象遥另外袁科举制对西南士人的笼络和王阳明作为西南地区明贤的影响力袁实现了西南地区书院由极缺到丰富的飞越袁引发了边疆地区儒学的广泛传播遥清朝前期完成了野大一统冶伟业袁并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有效管辖袁西南地区的书院得以收稿日期院2023-02-28作者简介院张浩浩袁男袁河南洛阳人袁博士研究生遥主要研究方向院中国书院史尧中国边疆史遥2023年4月第40卷第2期Apr.2023Vol.40No.2三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凿燥蚤院员园援员源园怨愿辕躁援糟灶猿缘原员

6、圆愿愿辕扎援圆园23援园2援园10不断发展遥这些一方面使得少数民族上层进一步接受野汉学冶的熏陶袁另一方面加强了野汉夷一体冶和边疆内地的融合遥渊一冤明清时期广西书院发展概况据广西地方志和相关资料记载袁广西地区的书院建设始于南宋绍兴年间的柳州驾鹤书院和北流渊今容县冤勾漏书院袁止于1929年天主教会建在桂平县的拉丁书院袁历时近800年袁共建书院300余所353-59遥明清时期袁广西书院建设呈现较为繁荣的景象遥综合叶广西通志曳和叶广西教育史曳袁明代广西书院达70所渊新建66所袁兴复4所冤袁占历史上广西书院总数的23豫袁成为广西书院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遥书院多分布于东部开化区袁并逐渐向西部延伸袁呈现出空间

7、分布的不均衡性遥这一时期袁广西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遥明初和明末是书院发展的停滞期袁而明中期的嘉靖一朝却出现了大爆发式的涌现袁新建书院数量达整个明朝一半以上袁这与政府乃至上层官员推行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遥以嘉靖朝为例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多奏请创建书院袁且能得到皇帝的支持4136-143遥除此之外袁王阳明对广西书院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遥嘉靖六年渊1527年冤袁王阳明以两广总督兼巡抚的身份赴广西袁平定思恩土府叛乱和田州苗民起义遥待动乱平定之后袁王阳明认为有必要推行教化以绝后患袁于是创办敷文书院遥叶敷文书院记曳之中提到院野守仁曷往视师袁勿以兵歼袁其以德绥袁乃班师撤旅袁散其党翼袁宣扬至仁袁诞敷文德噎噎冶

8、583王阳明儒学思想在广西的传播对广西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遥清代广西书院建设达到了全盛遥清初袁清政府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袁掌控舆论导向袁压制抗清宣传袁并没有采取大兴文教的举措袁仅仅让旗人子嗣接受书院教育袁甚至抵制汉人兴建书院遥随后袁康雍乾三朝鼓励兴学袁为书院颁发匾额袁明确书院的地位和管理制度袁加强了对书院的掌控617-21遥在这段时间内广西书院实现激增袁达到近二百所遥太平天国起义源自广西袁对书院的破坏巨大袁最后残存的书院在清末民初实现了改制遥纵观清代广西书院的发展袁其深入边地偏远的州县袁对广西地区的学术尧科举乃至地域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遥渊二冤明清时期云南书院发展概况唐宋时期袁中原各地书院兴

9、起袁而云南处在南诏尧大理地方政权统治阶段袁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袁但尚未接受书院教育模式遥元代统治者将云南纳入行省制度之中袁有学者提出云南书院始于元代袁不过查阅各种资料袁不足以证实这种观点遥真正确实可考的云南第一所书院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渊云南第一所书院有秀峰书院和龙华书院两种争论冤7168-179遥明朝政府在平定云南之后袁设云南指挥使和布政司袁将其纳入治理体系之内遥明初袁屯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袁而云南尤为显著袁呈现出野诸卫错布于州县袁千屯遍列于原野冶的情形8270遥卫所制和移民实边的政策袁促使大量中原人士迁入袁不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袁还促进了边疆内地文教一体化发展遥朱元璋曾晓谕礼部院野边夷土官皆世袭其

10、职袁鲜知礼义袁治之则激袁纵之则玩袁不预教之袁何由能化钥其云南尧四川边夷土官袁皆设儒学袁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袁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袁而无悖礼争斗之事袁亦安边之道遥冶93475-3476由此袁云南掀起了野兴学校袁敦教化冶的潮流遥据叶中国书院史曳的梳理袁明朝云南共有书院79所袁数量居全国各省第12位袁明显高于其他边疆地区袁足以见得云南文化繁荣的盛况遥明代云南书院的建设主要以滇西的大理为中心袁扩散至云南府尧临安府和永昌府等地区袁以山长制为主要管理制度袁教育内容为野大课冶作八股文袁野小课冶学诗赋古文遥考课则分为野官课冶渊官府主持冤与野斋课冶渊山长主持冤1090-92遥这一时期袁云南书院教育渐与科举制

11、结合袁云南士人有野去夷比汉冶的文化定位和身份倾向遥清朝云南书院的发展与全国各地大致同步袁亦是从康熙野大兴文教冶开始遥当时就任云贵总督的蔡毓荣有叶筹滇十疏曳袁力陈在云南推行文教的必要性遥他支持创办昆明书院袁并在碑记中指出院野从来地方之治在风俗袁风俗之厚在教化袁教化之兴在诗书遥冶1156依据云南各地的地方志统计袁清代云南书院达到247所袁分布地域仍以大理府最多袁且一些边疆民族地区逐渐兴建书院遥此时袁云南书院教育成为学宫的重要补充袁承担着培养儒学人才和野以汉化夷冶的重要第2期张浩浩袁等院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75-作用遥清朝云南出现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书院袁其中以五华书院和经正书院影响最大袁教

12、学质量高袁藏书丰富袁管理制度严格袁涌现出许多知名的文化人物遥清末民初袁云南书院在动乱的背景下破坏严重袁并在近代转型中实现了改制遥渊三冤明清时期贵州书院发展概况贵州书院兴起于宋元时期遥 叶贵州通志窑学校志曳载院野銮塘书院袁在思南府沿河司袁宋绍兴时建遥今废袁石碑尚存遥冶12158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銮塘书院是有史可考的贵州境内第一所书院遥元代袁何成禄创建的文明书院较为知名遥贵州书院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盛时期遥明朝建立之初十分注重对边疆的经略袁永乐十一年渊1413年冤袁明政府在贵州设置布政使司袁成为贵州建省的开端遥贵州建省之后袁书院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遥根据曹松叶的叶明代书院概况曳统计袁明朝贵州书院共有40

13、所袁与内地省份差距不大袁边疆文化由此得到发展遥明代贵州书院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遥在阶段性方面袁明代贵州书院在洪武尧永乐年间发展迟缓袁直到弘治年间逐步攀升袁嘉靖尧万历时期趋于繁盛遥其中仅嘉靖时期贵州就兴建14所书院袁以王阳明创建的龙冈书院影响力最大袁有力推动了贵州的文化繁盛曰在地域性方面袁书院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贵阳尧思南尧镇远等黔东北和黔中地区袁其他更为偏远的地区则非常少见遥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袁在教化土司尧乡绅以及少数民族民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3120-124遥清朝雍正时期袁在朝廷诏令的倡导下袁贵州官员兴起了创办书院的潮流遥贵阳巡抚元展改建阳明书院袁更名为贵山书院袁增设学舍袁聘

14、请山长遥随后袁诸多官员认识到书院对培育人才的作用袁积极参与书院建设袁有的捐资修建袁有的制定管理制度袁推动了贵州书院的发展遥清朝贵州书院的建设袁除了在发达地区较多之外袁还深入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袁野以黎平府为最袁遍及今日的全省各地遥过去偏僻的耶千里苗疆爷袁一向被称为耶化外之地爷的八寨厅渊今丹寨县冤尧古州厅渊今榕江县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袁都建立了一批书院冶1442遥清朝贵州书院接近二百所袁逐渐取代地方官学袁成为地方教育体系的核心遥道光之后袁贵州书院受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发展缓慢袁并在清末改制后实现转型发展遥渊四冤明清时期四川书院发展概况在西南地区袁四川文教的发展历来首屈一指遥四川书院至迟在唐代已经出

15、现遥宋代四川书院发展同全国书院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遥在北宋官学不发达之际袁四川书院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遥南宋理学繁盛袁四川书院进一步增加遥据叶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曳一书统计袁宋代书院共711所袁其中四川书院31所袁占4.3豫袁在各地区中居第6位15354-359遥元代袁四川书院步入衰落期遥明初袁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袁书院建设重新起步遥成化至万历时期袁四川书院出现繁荣景象袁共建书院81所袁嘉靖年间就有19所袁占总数的21豫袁这明显与理学的广泛传播有关1646-52遥清代袁四川书院实现普遍发展并最终完成了改制遥这一时期袁书院建设分为三个阶段院初创恢复期尧繁荣期和整顿期遥顺治到康熙年间袁书院发展趋势并不明显遥

16、雍正和乾隆鼓励书院建设之后袁四川书院一度达到百余所遥清代四川书院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特征院首先数量扩大袁分布扩展袁为历代之最袁约有五百余所曰其次袁层次分明袁类型集中袁在官学化影响下袁政府拨款建设省府县等各级书院曰最后是书院和官学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17206-220遥除此之外袁书院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也有了详细规定袁经费运作尧日常管理尧聘任考核都实现了制度化发展遥同治尧光绪之后袁随着封建教育的衰落和野西学东渐冶袁四川书院改设为近代学堂遥二尧西南边疆书院与明清文化治边主要表现渊一冤凝聚精神信仰院名贤遗迹与西南边疆书院的建设名贤遗迹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南边疆地区的文化中心袁同时作为书院的精神内核又推动着书院的

17、发展遥名贤作为儒学的重要人物袁对重塑西南边疆民众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遥明清时期西南书院的规模和数量有了极大提高袁其中以名贤遗迹为基础建设的书院占有一定比例遥由名贤遗迹而兴建的书院与一些特定的培养科举人才的书院具有明显不同袁前者具备凝聚精神信仰和学术传承的功能遥三明学院学报第40卷76-明清时期袁西南边疆因名贤遗迹而兴建的书院以四川为最盛袁云贵和广西则相对较少遥野嘉靖及以前的四川明代书院共有77所袁而名贤遗址书院有20所袁占总数四分之一遥 冶1894士人多有野崇圣尚贤冶的追求袁巴蜀之地在古代多有名宦来游袁以他们的游历之地作为书院建设的精神源流袁不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袁还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凝

18、聚遥在官府的大力支持下袁四川在周敦颐尧程颐尧魏了翁等名人活动遗迹的基础上建立了濂溪书院尧北岩书院尧鹤山书院等知名书院遥此外袁地域性名人也被赋予了相应的文化意义袁以李白尧苏轼故里和杜甫寓居地为文化遗迹建设了青莲书院尧东坡书院和草堂尧少陵书院袁文人精神以书院为媒介袁成为西南学子的精神信仰和崇拜对象遥云南源自本土的名贤并不多袁多以外来名贤遗迹作为书院的文化内核遥如以王景常贬谪地而建景贤书院袁以杨慎讲学之所建碧峣书院遥贵州除了以王守仁经历处设置的阳明书院外袁还有纪念柳宗元尧王昌龄而设的儒溪书院尧龙标书院遥广西清湘书院是在全州刺史柳开讲学处建设袁明代多任知州在此基础上多为扩建袁时称野谁为江南无好景袁清湘

19、仿佛小蓬莱冶19214遥通过将名贤遗迹凝聚为精神信仰袁西南地区的书院文化建设得到了实质性内核袁并且地方政府对名贤大力追捧袁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使得人格和精神感召深入人心遥渊二冤主流意识形塑院书院祭祀与儒学在边疆地区的传播祭祀尧讲学尧藏书刻书是书院的三大核心功能遥李鸿章的叶改建正谊书院记曳有载院野事有创自晚近袁而于三代圣人之法适合者袁今书院是也遥书院始于唐明皇建丽正书院遥盖六馆之属袁与今书院异遥宋元时袁辄因先贤遗迹袁思而祠之遥请于朝袁设官主教事袁如苏州之学道文正尧和靖尧鹤山皆是遥盖祠堂之属袁与今书院同而异遥今书院之法袁实即三代乡学尧宋元郡县学之法遥 冶207391由此来看袁书院祭祀从宋元开始不断走

20、向兴盛遥古代中国一直有祭祀传统袁对祖先尧先贤的祭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遥宋代文化的繁荣使书院承继了学校祭祀师贤的传统遥明清书院不断增多袁尤为重视祭祀活动遥书院的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先圣先贤尧先儒名宦尧乡贤祖先等袁祭祀仪式一般由山长主持袁或由当地行政长官或监院负责袁包括释奠和释菜仪式袁具有道德教化尧学术认同尧贤人示范的功能2186-88遥明清时期袁西南边疆书院的祭祀活动成为儒学传播尧宣扬教化的重要路径遥作为既是官方主导又有民间力量投入的书院以祭祀为媒介袁将儒家主流意识形态树立于边疆袁引发西南士人的信仰与基层民众的认同遥广西书院在宋代主要祭祀程朱等理学大师袁在明清则是注重对王阳明和陈白沙等理学大师的祭祀曰

21、明代由于广西多次禁毁书院与阳明心学有关袁因此对王阳明的祭祀活动有所抑制遥广西书院还热衷于祭祀嘉靖年间弹劾严嵩而被贬广西的名宦吴时来尧董传策等人遥明清时期的广西书院也掀起祭祀著名文人的热潮袁柳宗元尧苏轼尧秦观都位列其中遥纵观明清时期袁广西书院具有多样化的祭祀对象袁并且在官方支持下袁通过祭祀构筑边疆本土儒学体系袁使得书院在日常祭祀活动中传播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遥云南儒学祭祀在西南边疆之中不太突出袁野滇者宋时未入版图袁不得与于中原文献之传遥至今醇谨者多袁而决意效法程朱者绝少冶2256遥明清时期袁云南书院逐渐重视祭祀袁一方面祭祀不同名贤树立道德楷模袁感知其人格魅力袁启迪士人立下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冶之志

22、曰另一方面施行规范化的儒学礼仪袁促使边疆社会形成尊师重道尧崇贤尚礼的优良风气2369-73遥昆明五华书院有六贤祠袁主要祭祀鄂尔泰尧杨名时等人遥建水崇文书院则以周敦颐尧二程尧张载尧朱熹为祭祀对象遥祭祀在明清时期贵州书院同样承担着重要作用遥贵州宣慰司中宣扬儒学的杨懋曾提道院野我国朝定制袁凡建学必立庙崇祀先圣先贤袁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今日也遥 冶24209贵州建省之后袁书院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原文化在贵州的传播遥明清贵州书院的祭祀有一些显著特征院首先袁祭祀空间成为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曰其次袁贵州学子十分推崇祭祀孔子及其门徒袁注重承继各派儒学源流曰最后袁书院的祭祀礼仪具有人第2期张浩浩袁等院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

23、展与文化治理77-格教育和社会教化作用25136-140遥贵阳文明书院的先圣庙是祭祀的重要文化符号袁其他地方的书院也建有崇圣祠袁甚至边远地区的书院都有祭祀空间遥四川地区是西南儒学传播的核心袁书院规模和数量都比较突出遥宋代袁周敦颐为官于合州袁程颐入仕涪州袁致使四川各地书院都崇尚祭祀理学大家遥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朝袁四川夹江的平川书院尧叙州的翠屏山书院尧石泉的酉山书院尧万县的万川书院及成都的大益书院都祭祀着宋五子袁构筑了理学在四川的传播体系遥清代袁府州县各级官学的教育到乾隆中期已渐被书院代替遥尤其是晚清袁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袁将汉学之风传播到四川各地袁野尊经书院祀文翁冶成为当时的显著特征袁强化了西南

24、士人的文化认同26164-174遥渊三冤笼络边疆英才院书院教育与西南边疆的科举取士书院起初只是类似现代图书馆的一种藏书机构袁随着文化繁荣袁书院逐渐有了教育功能遥野学而优则仕冶袁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自然与选举人才的科举制相结合遥明朝时期袁统治者十分注重对书院的掌控以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遥但是心学兴起之后袁当权者对社会思想的控制陷入困境袁因此多次出现禁毁书院的现象遥清朝乾嘉汉学兴起袁影响力不断扩大袁促使朝廷支持其发展遥乾隆有上谕院野经史袁学之根柢也遥会城书院聚黉庠之秀而砥砺之袁尤宜示之正学遥朕时巡所至袁有若江南之钟山书院袁苏州之紫阳书院袁杭州之敷文书院袁各赐武英殿新刊叶十三经曳叶二十二史曳一部袁资髦

25、士稽古之学冶275561汉学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袁这时候尊经崇汉的风气由书院而传播开来遥宋初袁四川士人尚不注重科举考试袁书院的教育也以学术探讨和传播为主遥魏了翁曾于鹤山书院讲学袁促使洛尧蜀二学会通遥随后袁朝廷为鼓励边疆蜀地的学子考取功名袁采取就地考试尧补助经费等方式袁边地学子参加考试的热情高涨2847-49遥明代四川书院建设为数不少袁但是私人讲学性质的占比较大袁并且明朝中后期官场腐败袁四川书院多为名士研究学术之地袁政治色彩不太浓厚袁对科举人才的培养处在低潮期遥清代四川书院发展到顶峰袁特别是官学化明显袁官办居多袁经费由地方政府拨给袁书院院长由地方官员选聘德才兼备尧声望高的学者担任遥清代四川书院

26、的教学基本上有两种目的袁其一是为清政府培养野良士冶和野名臣冶袁为了野兴文教以植人材冶曰其二是为了野敦教化冶袁通过书院培养边疆士人袁宣扬正统思想袁教化边地百姓袁移风易俗而稳固统治遥书院学生的就学目的既是为科举应试袁也是为了进行基础知识学习或经史研究遥以四川安县的汶江书院为例袁知县张仲芳重修书院时袁制定的学习要求就仅围绕着科考而来遥较为知名的锦江书院袁其教学内容也无法规避科举的窠臼29148-157遥明清时期袁统治者十分注重云贵地区的科举取士遥为了笼络边疆英才袁采取了一系列优待政策遥嘉靖十四年渊1535年冤袁云南尧贵州乡试各自设科袁在乡试名额上袁之前云南取二十名较少袁朝廷将其增加至四十名袁贵州亦相

27、应有所增加遥至于生员的甄选袁全国生员三年一考袁年老或者残疾都要被筛除袁唯有云南和贵州的生员可免于考核30697遥由此袁云贵士人热衷于参加科举袁地方教育由此得到极大发展遥书院作为培养科举人才的重要场所亦取得丰硕成果遥由明至清袁云南书院增至二百余所袁遍布各地袁与学宫尧社学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科举人才遥野明朝云南取进士233人袁举人2563人袁且分布于全省17个府州袁接受书院或者其他官学尧私学教育继而科举入仕袁逐渐成为云南士人的普遍共识遥时至清朝袁官学教育培养出云南地区的廪生1295人袁增生2069人袁附生2049人袁共约5413人袁共培养了文武进士823人袁文武举人11 481人袁钦赐进士举人14

28、4人遥 冶3192-96明朝贵州建省之后袁推行科举制袁在落后地区推行文教袁选择优秀人才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曰尤其是对于有威望的土司子弟袁要使他们接受儒家教化融入中央治理体系袁书院教育无疑是最恰当的途径之一3216-20遥明清时期贵州书院得到极大发展袁虽然官学化不断加深袁但是当地士绅非常热衷于捐资建设书院袁他们还参与书院的管理和教学袁促进教育和科举的深度融合发展3371遥清代贵州书三明学院学报第40卷78-院的官学化程度极高袁山长基本上由官府任命袁以教化野夷狄冶尧培养科举人才为使命遥朝廷对贵州的科举优待政策基本同云南一致袁而贵州书院的兴盛也为科举取士创造了条件遥兴义知府张瑛极力支持书院发展袁重金聘请

29、学者于桅峰书院讲学遥当时野兴义府学风兴盛袁培养出一批人才遥 10余年间袁考取举人20余名尧贡生8名尧进士2名袁比较知名者有官至内阁学士的景其浚尧诗人张国华尧书院山长贵天乙等人袁民间称为耶旷古未有爷冶1456-68遥广西科举的发展也与明清书院建设的勃兴密切相关袁尤其在清朝袁广西书院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科举人才遥这一时期桂东南和桂东北的书院发展较快袁科举人才也多出于此遥桂林为广西省城袁文教兴盛袁构成了以桂林临桂县四大书院渊宣成尧秀峰尧桂山尧经古冤的文化辐射核心遥桂林书院教育的发展袁汇聚了大量文化名人袁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繁盛袁以至于出现了野岭西五大家冶和野临桂词派冶等文人集团遥野有清一代袁广西中进士

30、科的587名进士袁298名出自桂林府袁占50%左右遥 冶3411科举人才涌现与书院的培养息息相关遥据叶全州县志曳记载袁当时中原官员任职全州袁新建或重建了清湘尧湘山和凤坡等书院袁文教的发展导致全州科举人才辈出袁甚至形成了蒋氏科举家族3535-38遥总体而言袁书院在西南边疆各地的兴建袁笼络了大批科举人才袁不仅对中原文化在边疆的传播起到引领作用袁还有力推进了边疆的文化治理遥渊四冤促进国家认同院书院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入书院的勃兴与以儒家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中原主流文化的广泛传播相关遥书院兼具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教育功能袁比传统官学更加灵活多样袁在文化普及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遥统治者注意到书院在王

31、朝秩序中发挥的作用袁因此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其发展遥明朝心学借助书院传播袁导致其受到政府的禁毁遥书院的一些私学属性在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过程中消失袁走向了官学化袁甚至在部分地区取代官学袁成为地方文教体系的核心3665-67遥元代统治者深知中原文化对政权稳定所发挥的作用袁诸多蒙古族官吏联合汉族官绅开始兴建书院遥书院的发展显出独有的时代特色袁一方面少数民族投入书院建设袁另一方面书院开始向边疆民族地区深入袁少数民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袁强化了国家认同的理念3736-39遥明清书院的增多袁使得西南边疆的书院建设更加深入遥明朝西南边疆书院不断发展袁但直到清代才广泛深入边疆民族地区遥就四川而言袁清朝书

32、院已经分布于川西的藏区和羌区遥川西藏区书院才创建就被政府直接管控袁与官学并未有较大差异遥当时川西藏区书院主要是松潘的岷山书院尧锦屏书院袁为少数民族接触儒学提供了场所38114-115遥羌区的书院以汶川书院较为知名袁该书院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渊1760年冤袁由知县尧士绅和瓦寺土司共建袁对土司子弟的教育有一定贡献392620遥另外袁羌区还有茂州九峰书院尧石泉酉山书院等遥云贵两省历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袁书院的兴建促进边疆和内地发展的一体化遥明代树立了野治国以教化为先冶的方针袁为了治理云南等边疆民族地区袁训练土司子弟袁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治理能力袁书院几乎遍及云南各府州县遥移民实边尧卫所制尧屯田等政策在云

33、南的施行袁更使儒学广泛传播遥明代大理为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袁该地共建书院23所袁白族聚居区就有16所袁并且有学者认为大理龙华书院为云南创设最早的书院40673遥清政府极力推行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改土归流袁云南丽江的木氏土司在雍正年间改土归流袁结束了其对纳西族社会的文化垄断遥此后袁历任流官在纳西族社会大力推广儒学遥特别是丽江知府杨馝与儒学教授万咸燕创办雪山书院袁从雍正初年建立到光绪末改学堂袁历时近二百年袁登科第者大多曾就读于此4132-36遥儒家文化得到纳西族士人的广泛认同遥贵州民族地区书院的发展袁得益于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将自己的学说于边地传播遥文明书院尧龙冈书院等的兴建袁促使阳明心学逐渐成为贵州地域文

34、化的主流遥贵州书院一般都在少数民族分布区袁到了清朝发展到了顶峰遥由于贵州教育落后袁地方政府创办书院的基本要求便是教化边民袁与其他地区致力于科举取士存在差异遥贵州民族地区第2期张浩浩袁等院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79-书院呈现由北向南尧由东向西的发展过程42206-209遥以侗族地区为例袁明代创有天香书院袁清代黎平府尧镇远府等地的侗族聚居区兴建了大量书院袁使得边远山区的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有了读书的机会遥广西少数民族以壮族最多袁明朝开始书院不断在壮族聚居区兴建遥野太平府尧庆远府尧镇安府尧泗城府等壮族地区书院数量从南宋时期的一所渊即宜州的龙溪书院袁宋嘉定八年由权州事张自明创建冤袁发展到清朝的三

35、十余所遥 冶4360在改土归流之后袁广西壮族地区的书院主要起着野移风易俗冶和野兴学校袁教人才冶的作用袁促进民族交流以及对中原主流文化的认同遥三尧西南边疆书院发展对于文化治边的重要意义马大正教授在叶中国边疆经略史曳的开篇就谈及野边疆冶概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遥他认为院野中国边疆是一个历史的尧相对的概念袁只有综合地考虑了政治尧军事尧经济尧文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后袁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遥 冶443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袁边疆是一个国家的边缘性部分遥在主权国家形成之前袁古代中国边疆的势力范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袁并伴随着战争而不断改变遥因此袁统治者在政权建构和保持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层面上袁必定要将边疆治

36、理放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位置遥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疆域模式呈现出区域独特性和发展多样性的特征袁在野核心-边缘冶的结构下袁边疆区域具有了野边尧少尧异尧移尧稳冶等特殊文化表征4584-91遥而中国的边疆治理是一个运用国家权力并动员社会力量解决边疆问题的过程4667-72遥其中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分袁边疆治理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制度方面袁一般情况下包含野政治制度尧行政区划制度尧行政管理制度尧法律制度尧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冶4779-84曰而主流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尧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边疆区域的整合认同问题袁都是边疆治理重要的隐性要素袁关乎着边疆治理的成效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遥野作为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37、意识形态袁边疆观往往成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遥 冶481-9如此而言袁各种边疆治理的路径背后蕴含着相应的文化范式遥 野天下观冶野大一统冶以及野夷夏观冶等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实践遥在中国古代袁至迟于战国之际就形成了野夷夏观念冶主导之下的疆域观和天下观袁古人对野核心-边缘冶地域空间认知导致野内华夏袁外夷狄冶的族群文化尧风俗习惯的分野遥那么野边疆冶在古代统治者的视野里就存在着鲜明的文化属性遥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高袁在野大一统冶的思想推动下袁秦朝以后的统治者往往致力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构建袁但是随着版图的扩大袁中央王朝的统治力由核心区到边缘区递减袁仅靠战争开拓和政治制度设计无法保证边疆

38、地区的长治久安遥因此袁以儒家思想或者中原主流文化作为王朝正统意识形态向边疆推进袁谋求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积极意义遥周公野制礼作乐冶主张德治袁后来野用夏变夷冶野重文德袁兴学校冶成为王朝统治者对边疆进行文化治理的重要路径遥书院作为中原文化繁荣的产物袁随着王朝对西南边疆治理的深入袁其逐渐成为文化治边体系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遥明代袁儒学借助书院向西南边疆的四川尧云南尧贵州尧广西各地渗透袁这一时期书院半私学和半官学的特征袁激励着官绅民共建袁刺激着书院建设的发展繁荣遥这一时期书院亦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袁其自由的讨论风气令官府忌惮袁尤其是阳明心学在西南边疆各地的传播袁为明朝政府的文化治边设置了不稳定因

39、素遥清朝西南边疆的书院基本上实现了官学化袁甚至有的成为地方教育的中心袁成为政府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的核心方式遥明清两朝的地方政府在西南边疆利用名贤遗迹加强边疆书院文化建设袁树立儒学精神偶像袁以书院为载体袁让中华文化精神在西南边疆得以具象化传递袁形成地方历史文化的精神地标袁不仅在明清时期促进了西南边疆文化内核的凝聚袁还为现代人留下了以书院为核心的文化矿藏遥西南是边疆民族地区袁聚众讲学包含深层次的人格和精神感召袁重新复兴书院文化精神袁有利于凝聚当代边疆民族地区的精神信仰遥西南边疆书院的祭祀袁可以窥见儒学传播的基本仪式遥云贵川桂等地有着不同的儒学祭三明学院学报第40卷80-祀传统袁野从西南诸书

40、院祭祀的历史叙事来看袁均有一种汉文化向边地传播胜于儒学内部畛域之争的思想倾向冶49104-108遥它并不是中原文化和边疆本土文化的区别袁而是儒学传播过程中的地域特色呈现遥这些具体内容都成为现代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袁因为其与内地文化有根本一致的儒家精神内核袁并且还有儒学内涵选择演变的地域特色袁对现代地域文化挖掘尧重构和复兴具有积极意义遥明清的西南边疆书院建设袁利用书院教学和科举取士大量延揽边疆英才袁最后将书院建设扩展到更为偏远的地区袁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国家认同意识袁使得中原王朝对边疆的文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袁有力促进了西南边疆各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遥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积极推动边

41、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袁重新挖掘书院的文化内涵袁将书院的野论道尧讲学尧习礼尧藏书冶与现代教育文化理念融合袁是实现西南边疆教育改革尧学术繁荣和民族凝聚的重要路径之一遥注释院淤西南边疆地区作为历史地理观念袁在明清时期包括现今的滇尧黔尧桂尧川四省区渊部分学者认为只包含四川西南部冤袁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内还将中南半岛的北部地区纳入了王朝的西南版图遥早在秦朝之时袁统治者就积极经营西南的巴蜀之地袁汉唐盛世对西南地区设制管辖袁元代以后西南边疆更成为中原王朝着力开发和经略的战略要地遥参考文献院咱员暂宋才发援中国历代王朝西南边疆治理三维探讨咱允暂援民族学刊袁圆园圆园渊猿冤援咱圆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

42、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咱晕暂援人民日报袁圆园圆员原园愿原圆怨渊员冤援咱猿暂陈业强援广西书院研究咱允暂援广西地方志袁圆园园源渊圆冤援咱源暂蓝武袁黄东成援明代广西书院发展的历史分期尧时代特征及其多维成因咱允暂援黑龙江社会科学袁圆园员怨渊圆冤援咱缘暂曾小华袁万明旭援中国名人与广西咱酝暂援南宁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袁圆园员猿援咱远暂全昭梅援广西书院与地方文化研究咱阅暂援南宁院广西大学袁圆园员缘援咱苑暂肖雄援明代云南书院考析要要要以明清云南方志为中心咱允暂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袁圆园员缘渊圆冤援咱愿暂周智生袁周琼袁李晓斌援元明清云南文化史咱酝暂援桂林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袁圆园员怨援咱怨暂明太祖实录院卷二三九

43、渊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壬申冤咱酝暂援台北院野中央研究院冶历史语言研究所袁员怨远圆援咱员园暂李天凤援明清云南书院发展述略咱允暂援教育评论袁圆园园猿渊圆冤援咱员员暂阮元袁王崧袁李诚援道光云南通志稿咱酝暂援昆明院云南美术出版社袁圆园圆园援咱员圆暂黄加服袁段志洪援乾隆贵州通志院一咱酝暂援成都院巴蜀书社袁圆园园远援咱员猿暂方宁援明代贵州书院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咱允暂援教育文化论坛袁圆园员猿渊缘冤援咱员源暂张羽琼援清代贵州书院时空分布特点探析咱允暂援孔学堂袁圆园员远渊圆冤援咱员缘暂陈谷嘉袁邓洪波援中国书院制度研究咱酝暂援杭州院浙江教育出版社袁员怨怨苑援咱员远暂胡昭曦援四川书院的发展与改制咱允暂援中华文化

44、论坛袁圆园园园渊猿冤援咱员苑暂胡昭曦援四川书院史咱酝暂援成都院四川大学出版社袁圆园园远援咱员愿暂王胜军袁周艳援过化存神院名贤遗址与明清西南书院的兴起咱允暂援孔学堂袁圆园圆园渊圆冤援咱员怨暂蒙荫昭袁粱全进援广西教育史咱酝暂援南宁院广西人民出版社袁员怨怨怨援咱圆园暂庞淑华袁杨艳梅援李鸿章全集咱酝暂援长春院时代文艺出版社袁员怨怨愿援咱圆员暂董志霞援书院的祭祀及其教育功能初探咱允暂援大学教育科学袁圆园园远渊源冤援咱圆圆暂金作武援清官朱若功咱酝暂援上海院上海人民出版社袁圆园员源援咱圆猿暂何志魁援明清时期云南书院的教育地位及其文化调适机制咱允暂援大理学院学报袁圆园员缘渊苑冤援咱圆源暂沈庠袁赵瓒袁张光祥援贵

45、州图经新志咱酝暂援贵阳院贵州人民出版社袁圆园员缘援咱圆缘暂张羽琼援浅谈明清时期贵州书院的祭祀咱允暂援教育文化论坛袁圆园员远渊员冤援咱圆远暂王胜军援清代西南汉学书院与晚近野中国冶认同咱允暂援西南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袁圆园员怨渊远冤援咱圆苑暂张廷玉援清朝文献通考咱酝暂援杭州院浙江古籍出版社袁员怨愿愿援第2期张浩浩袁等院明清西南边疆书院发展与文化治理81-咱圆愿暂子墨援四川举子和巴蜀书院咱允暂援文史杂志袁圆园员圆渊圆冤援咱圆怨暂涂文涛援四川教育史院上咱酝暂援成都院四川教育出版社袁圆园园苑援咱猿园暂张廷玉援明史咱酝暂援北京院中华书局袁员怨苑远援咱猿员暂古永继援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咱允暂援云

46、南社会科学袁圆园园猿渊圆冤援咱猿圆暂许继莹援明代贵州科举发展初探咱允暂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袁圆园圆员渊源冤援咱猿猿暂王国梁援贵州士绅的形成尧发展和转型研究渊员源员猿要员怨员员年冤咱阅暂援昆明院云南大学袁圆园员怨援咱猿源暂罗振宝援清代桂林书院与地方文化研究咱阅暂援桂林院广西师范大学袁圆园员园援咱猿缘暂黄明光援论广西全州科举盛况及形成原因咱允暂援梧州学院学报袁圆园员缘渊源冤援咱猿远暂丁钢援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咱允暂援民族教育研究袁员怨怨圆渊源冤援咱猿苑暂白新良援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咱酝暂援天津院天津大学出版社袁员怨怨缘援咱猿愿暂邵陵援反省与求证院四川藏区教育研究咱阅暂援成都院四川大学袁圆园园猿援咱猿

47、怨暂常明袁杨芳灿援四川通志咱酝暂援台北院京华书局袁员怨远苑援咱源园暂韩达援少数民族教育史咱酝暂援昆明院云南教育出版社袁员怨怨愿援咱源员暂郭新榜袁郝淑静袁陈符周援文化认同视野下的清朝丽江纳西族研究咱允暂援四川民族学院学报袁圆园员源渊远冤援咱源圆暂雷成耀袁杜建群援清代贵州民族地区书院的发展及分布特征咱允暂援贵州民族研究袁圆园员苑渊员冤援咱源猿暂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援广西通志院教育志咱酝暂援南宁院广西人民出版社袁员怨怨缘援咱源源暂马大正援中国边疆经略史咱酝暂援郑州院中州古籍出版社袁圆园园园援咱源缘暂马元喜援我国王朝疆域结构特征下边疆治理模型构建探析咱允暂援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

48、袁圆园圆园渊圆冤援咱源远暂周平援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咱允暂援政治学研究袁圆园园愿渊圆冤援咱源苑暂方铁援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咱允暂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袁圆园员远渊员冤援咱源愿暂周平援中国边疆观的挑战与创新咱允暂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袁圆园员源渊圆冤援咱源怨暂王胜军援明清时期西南书院祭祀与儒学传播咱允暂援贵州社会科学袁圆园员远渊怨冤援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es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in Southwest FrontierReg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ZHANG Ha

49、ohao1,WANG Zhengang2渊1.Yunnan Institute for Ethnic Stud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4,China;2.School of History and Administr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cademies were widely built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regions,andco

50、ntinued to develop towards official schools.Academies gradually became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s in thefrontier ethnic regions of Guangxi,Yunnan,Guizhou and Sichuan.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has always had the traditionof cultural governance emphasizing literature and morality and foster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