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9周善怡敏行山水间 写真造境时李国华的写生创作之路摘 要:李国华通过七十多年的实践,将传统笔墨结合自然景观,以写生带动创作,写真造境,其作品于岁月流转中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映各个地域不同地质地貌的新特质,从另一个角度去传释了中国画不断革新求变的内涵,延伸了岭南画派将写生与创作紧密结合的做法。他的实践作为岭南画派整个进程式笔墨延伸的一个重要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价值。关键词:敏于行;写生;“五力”;地质地貌李国华(1923年2014年),生于广州,广东南海人,岭南画派山水画领域的重要传承者之一。1936年,李国华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开始系统严谨的学科学习。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简
2、称市美)是我国南方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被誉为“华南地区现代美术教育摇篮”。在市美期间,少年李国华在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的弟子黎雄才、赵少昂、黄少强、叶永青、苏卧农,以及以传统技法为主的赵浩公、李凤公、卢镇寰、黄君璧、卢子枢的教授下系统攻读国画课程,同时利用晚上课余的时间,在李凤公主办的丽泽国画院研习传统技法。从入读市美开始,李国华就受教于黎雄才,黎雄才仅比李国华大13岁,可谓亦师亦友,长期近距离的专师传承,使李国华深得真传。李国华谈道:“我跟黎老是师徒关系,我跟随他学画是持续了几十年的事了,他长期的严厉教导、亲自示范令我终身受益。还记得那时每周到他家看他作画,黎老大部分的画稿真迹都交由我临摹
3、过。有时边讲解边示范,他还常常主动帮我改画。黎老帮我改画的时候,多修改用墨不足的地方,进行统调。他较少言传,多以身教。我就站在他身旁,认真地看他示范、改画,默默领悟。他写画时的全神贯注,因为用笔轻重转折的力度而形成的身体动作,甚至头筋毕现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一、师承与写生观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说:“学习传统,贵在直接传授,即所谓真传。我跟齐、黄两位老师学习,所得教益,终生难忘。”18师徒近距离的讲解传授,是中国画独特的传承方式。在艺术师承关系上,黎雄才是对李国华艺术历程影响最大的人。李国华跟随黎雄才多年,亦师亦友,深得黎师信赖。正如当年黎师所说:“李国华是我可以托妻付子的学生。”回忆
4、起跟黎师学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至今仍难以忘怀,“黎老对我说,一条线条要表达对象的形和质,有时候看上去是飞白,其实用笔用得很慢,所以线条含蓄而有变化。话埋俾你知啦(广州话),是黎老经常跟我说的一句口头禅。我在他出画谱以前,实际上已临摹过他绝大多数的原作。起初我写矾纸,总没他的浓墨写得离披,行笔含墨饱满。他后来告诉我,等宣纸快干又未干之际,用笔干擦,然后等很久,直至它干透,线条才会有苍莽的效果。还有他写急风疾雨中的树,从不用矾水,而是采取湿写。他先用排笔把宣纸打湿,再用含水分少的排笔顺雨势的方向先写几笔,然后换另一支毛笔,提笔蘸墨,按树形组织先后点成树冠,因而画面的树就产生含烟带雨的效果。我想
5、,黎老的严于律己,对教学的严谨,他画风上的严谨,都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直接受益于他长期的严厉教导、亲自示范,以及重写生的训练。”学画画是需要临摹的,通过临摹学习,才能领略个中真谛,写生也应该如此。黎雄才的写生稿基本上都被李国华临摹过,他通常写树石和小景,李国华经常把写生稿借来晚上临摹,一个星期后归还给老师,其早期的笔法亦带老师的雄健气势,圆润和谐。这种早年临摹技法构图用色的训练,对日后实景写生处理画面效果起到直接作用。李国华常说,画家要用功,要经常深入生活,看见真实的大自然千奇百态,就想描绘出来。画品即人品,如果品格很低,庸常的东西分不出来,那就不行了。从笔墨到线条都要忠于现实,要认认真真地用简
6、练的线条表现出来,要气韵生动地写生。写生,写的就是生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很多好的传统,如线的表现力,笔墨上的功夫,山水画构图上的气魄,千岩万壑,重峦叠嶂,李国华像千里江山,万里长江,都可以进入一幅画,这是世界上其他绘画艺术所少见的。17在技法表现上,李国华仍然追随中国古代“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指能够忠实地表现物象的形态。李国华谈道:“由于当地气候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事物的形态自然有本质的差别。比如南方的树木树冠很大,越到北方树冠越小;遍地绿化的和寸草不生的,很绝对的对比;沙漠地区和大江大河。这些绝不能张冠李戴,混为一谈。我会在外出写生前,阅读有关当地的各时代的游记。这样有助于
7、丰富自己的底蕴,可能观感就不一样了。”传统绘画或许只偏重笔墨,而李国华在保留传统笔墨情趣的基础上,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用一种比较理性的、严谨的观察方式去观察自然,更注重表现中国不同地域的地貌特质,用“浓托淡、淡托浓”的破墨手法,表现石质的质感。同时也用一种有光感的逆光、顺光的层次交叉使用,去求得画面的变化。李国华说:“我极力追求的是运用写实手法,表现当地最纯正的风土人情。更注重自然物象的真实形态和地域特质的刻画,我认为这是我在黎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笔墨当随时代”,尊重客观现实,不为制造画面效果而刻意改变对象,这是李国华始终坚守的创作原李国华 重踏长征路 179cm96cm 19
8、89年7879周善怡敏行山水间 写真造境时李国华的写生创作之路摘 要:李国华通过七十多年的实践,将传统笔墨结合自然景观,以写生带动创作,写真造境,其作品于岁月流转中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映各个地域不同地质地貌的新特质,从另一个角度去传释了中国画不断革新求变的内涵,延伸了岭南画派将写生与创作紧密结合的做法。他的实践作为岭南画派整个进程式笔墨延伸的一个重要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价值。关键词:敏于行;写生;“五力”;地质地貌李国华(1923年2014年),生于广州,广东南海人,岭南画派山水画领域的重要传承者之一。1936年,李国华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开始系统严谨的学科学习。广州市立美术学
9、校(简称市美)是我国南方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被誉为“华南地区现代美术教育摇篮”。在市美期间,少年李国华在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的弟子黎雄才、赵少昂、黄少强、叶永青、苏卧农,以及以传统技法为主的赵浩公、李凤公、卢镇寰、黄君璧、卢子枢的教授下系统攻读国画课程,同时利用晚上课余的时间,在李凤公主办的丽泽国画院研习传统技法。从入读市美开始,李国华就受教于黎雄才,黎雄才仅比李国华大13岁,可谓亦师亦友,长期近距离的专师传承,使李国华深得真传。李国华谈道:“我跟黎老是师徒关系,我跟随他学画是持续了几十年的事了,他长期的严厉教导、亲自示范令我终身受益。还记得那时每周到他家看他作画,黎老大部分的画稿真迹都交由
10、我临摹过。有时边讲解边示范,他还常常主动帮我改画。黎老帮我改画的时候,多修改用墨不足的地方,进行统调。他较少言传,多以身教。我就站在他身旁,认真地看他示范、改画,默默领悟。他写画时的全神贯注,因为用笔轻重转折的力度而形成的身体动作,甚至头筋毕现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一、师承与写生观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说:“学习传统,贵在直接传授,即所谓真传。我跟齐、黄两位老师学习,所得教益,终生难忘。”18师徒近距离的讲解传授,是中国画独特的传承方式。在艺术师承关系上,黎雄才是对李国华艺术历程影响最大的人。李国华跟随黎雄才多年,亦师亦友,深得黎师信赖。正如当年黎师所说:“李国华是我可以托妻付子的学生。
11、”回忆起跟黎师学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至今仍难以忘怀,“黎老对我说,一条线条要表达对象的形和质,有时候看上去是飞白,其实用笔用得很慢,所以线条含蓄而有变化。话埋俾你知啦(广州话),是黎老经常跟我说的一句口头禅。我在他出画谱以前,实际上已临摹过他绝大多数的原作。起初我写矾纸,总没他的浓墨写得离披,行笔含墨饱满。他后来告诉我,等宣纸快干又未干之际,用笔干擦,然后等很久,直至它干透,线条才会有苍莽的效果。还有他写急风疾雨中的树,从不用矾水,而是采取湿写。他先用排笔把宣纸打湿,再用含水分少的排笔顺雨势的方向先写几笔,然后换另一支毛笔,提笔蘸墨,按树形组织先后点成树冠,因而画面的树就产生含烟带雨的效果
12、。我想,黎老的严于律己,对教学的严谨,他画风上的严谨,都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直接受益于他长期的严厉教导、亲自示范,以及重写生的训练。”学画画是需要临摹的,通过临摹学习,才能领略个中真谛,写生也应该如此。黎雄才的写生稿基本上都被李国华临摹过,他通常写树石和小景,李国华经常把写生稿借来晚上临摹,一个星期后归还给老师,其早期的笔法亦带老师的雄健气势,圆润和谐。这种早年临摹技法构图用色的训练,对日后实景写生处理画面效果起到直接作用。李国华常说,画家要用功,要经常深入生活,看见真实的大自然千奇百态,就想描绘出来。画品即人品,如果品格很低,庸常的东西分不出来,那就不行了。从笔墨到线条都要忠于现实,要认认真真
13、地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来,要气韵生动地写生。写生,写的就是生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很多好的传统,如线的表现力,笔墨上的功夫,山水画构图上的气魄,千岩万壑,重峦叠嶂,李国华像千里江山,万里长江,都可以进入一幅画,这是世界上其他绘画艺术所少见的。17在技法表现上,李国华仍然追随中国古代“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指能够忠实地表现物象的形态。李国华谈道:“由于当地气候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事物的形态自然有本质的差别。比如南方的树木树冠很大,越到北方树冠越小;遍地绿化的和寸草不生的,很绝对的对比;沙漠地区和大江大河。这些绝不能张冠李戴,混为一谈。我会在外出写生前,阅读有关当地的各时代的游记。这样
14、有助于丰富自己的底蕴,可能观感就不一样了。”传统绘画或许只偏重笔墨,而李国华在保留传统笔墨情趣的基础上,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用一种比较理性的、严谨的观察方式去观察自然,更注重表现中国不同地域的地貌特质,用“浓托淡、淡托浓”的破墨手法,表现石质的质感。同时也用一种有光感的逆光、顺光的层次交叉使用,去求得画面的变化。李国华说:“我极力追求的是运用写实手法,表现当地最纯正的风土人情。更注重自然物象的真实形态和地域特质的刻画,我认为这是我在黎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笔墨当随时代”,尊重客观现实,不为制造画面效果而刻意改变对象,这是李国华始终坚守的创作原李国华 重踏长征路 179cm96cm
15、 1989年8081则。从进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就读开始,李国华就一直遵循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主张“师法自然,重视写生”。写生就是一种师造化,亦是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真实践行,创作的取材一切来源于生活。李国华写生以“敏于行”见称,逾大半个世纪,为“搜尽奇峰打草稿”,其足迹遍及全国19个省区的名山大川。李国华在作者采访中谈道:“我自入画院以后,无意之中,以前去过的全国19个省、自治区,几十个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名胜,时至今日竟全都被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自然遗产。我去过的地方,在它未成名之前去的有:张家界、三峡、九寨沟黄龙。长江流域最高峰贡嘎山的海螺沟冰川,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原始、新开发的地区。我上
16、到冰川三千米的第三营地住下来,到冰川的脚下写生。这个地方是有史以来,除了探险人员到过,未经人砍伐过的原始状态的园林区,整个山区没有自然村,因为我是在开发后第二年去了那里,几乎是绝对的原始状态。”现在资讯发达,真正走出去实地写生的人逐渐减少,创作的手段借助科技媒体,以间接图像代替直接感受进行创作,有的更利用各种渠道作为生活的取材。而李国华却有一套自己写生的技巧,他说:“我认为,搞创作没有比亲临其境,对真景写生更取巧的方法。我写生的习惯是从来不带相机,我都是用简练的线条来记录。而我收集的素材,不以速写完整的画面出现,而以有实际利用价值,回来有充实的局部,能够创作几米的大画为标准。比如写建筑物,我对
17、建筑结构的细部也做了记录,像屋脊、飘檐、卷门类的建筑构造,对补景的树和石的机理都作特写。我写树习惯写枯枝,不写明暗。有时树的自然分裂是天造地设,想象不到的。经过万千年风化、雕凿成的巧石也是如此。我写生习惯边行边写,比如有适宜前景的树石,中景的建筑、泉水、崖壁,远景的群山,构成整体的横、直,或长卷所需素材,我会一一记录。画面是组织的,表现手法是写实的。中国的地理环境在高空航拍主要有几条岩带,石灰岩构成的,花岗岩构成的,红砂岩的丹霞地貌等。由于华山的天气没有黄山湿润,所以上千米的大石,一块完完整整的在华山也能见到。黄山的石由于气候的关系,形成了纵横的机理,以及风化后留下的纹理。同是花岗岩,各山脉呈
18、现的面貌不同,同是变质岩的又不同。所以我十分注重抓住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当地的民居特色、风土人情入画,不能以写画为名,主观地臆造画面。还有一点,就是刚开始在现场写水墨,由于时间仓促,有所遗漏。到后来经过长期的训练,练就了一种扎实的功底,可以在旅途中或回来后,以最快的速度带动记忆去默写。所以经验是靠积累的。”同许多富有成就的名家大师一样,李国华创作画作离不开从大自然里感受各种景物。有很多的想法,或如画面构图,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的。用速写捕捉树木、石头形象,辅助构思、构图的推敲,组织画面,李国华用自己的写生方式证明这种获取素材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论国华写生有“五力”:第一要有“定力”。写生的第
19、一课就是静下心来,精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迎接艰苦困难的工作。第二要有“毅力”。绘画最根本的关键是道路的正确和坚强的毅力,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一例外。第三要有“耐力”。一幅好的作品需要有耐心,即使身处艰苦的写生环境中,蚊叮虫咬,严寒酷暑,仍然以坚定的毅力坚持长时间的全情投入,专注于每一笔。用心去观察,高度、全面地概括总结,从黄山的水墨现场来看,这种需用体力耐心去完成的作品,尤其需要有耐力。第四要有“眼力”。面对形态各异、纷繁交杂的大自然景象,动笔之前,首先需要懂得筛选对象入画,提炼简要的线条准确表达,这本身就是绘画必须具备的一种功力。第五要有“能力”。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造型能力,丰
20、富的表现力,能满足形象描绘的准确性。李国华通过七十多年的实践,将传统笔墨结合自然景观,以写生带动创作,其作品于岁月流转中逐渐呈现出特定时代各个地域不同的特征风貌。二、写生创作之路回溯李国华的写生创作之路,每个阶段,创作都与写生的延伸密不可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其绘画艺术厚积的阶段,他开始了一个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旅程,敏于行,用心,去经历,去感受。其创作印证着付出的心血与写生带来的满载成果。他拿着速写簿踏遍祖国名山大川和人迹罕至的深谷老林,他所有创作都伴随写生一路生发而来。在一沓沓写生簿的翻动间,曾经跋涉行走的画面逐一显影。这些作品都是在风风雨雨的路途上诞生的,一段段艰辛与历练成就了作品的
21、辉煌。1950年至1958年间,游历泰山之后,李国华以杭州做起点,先后到苏州、无锡,之后去济南,华北最北到沈阳,华南最远到南宁,最东面到青岛。1957年8月,首次赴桂林写生。60年代先后深入粤北山区,赴湛江、潮汕、凤凰山、惠州、庐山、曲江、韶关以及武汉等地采风写生。写生是创作的酝酿,一幅幅佳作的诞生见证着十年如一日的积淀。1957李国华 黄河壶口瀑布 75cm 218cm 2005年8081则。从进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就读开始,李国华就一直遵循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主张“师法自然,重视写生”。写生就是一种师造化,亦是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真实践行,创作的取材一切来源于生活。李国华写生以“敏于行
22、”见称,逾大半个世纪,为“搜尽奇峰打草稿”,其足迹遍及全国19个省区的名山大川。李国华在作者采访中谈道:“我自入画院以后,无意之中,以前去过的全国19个省、自治区,几十个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名胜,时至今日竟全都被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自然遗产。我去过的地方,在它未成名之前去的有:张家界、三峡、九寨沟黄龙。长江流域最高峰贡嘎山的海螺沟冰川,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原始、新开发的地区。我上到冰川三千米的第三营地住下来,到冰川的脚下写生。这个地方是有史以来,除了探险人员到过,未经人砍伐过的原始状态的园林区,整个山区没有自然村,因为我是在开发后第二年去了那里,几乎是绝对的原始状态。”现在资讯发达,真正走出去实地写生
23、的人逐渐减少,创作的手段借助科技媒体,以间接图像代替直接感受进行创作,有的更利用各种渠道作为生活的取材。而李国华却有一套自己写生的技巧,他说:“我认为,搞创作没有比亲临其境,对真景写生更取巧的方法。我写生的习惯是从来不带相机,我都是用简练的线条来记录。而我收集的素材,不以速写完整的画面出现,而以有实际利用价值,回来有充实的局部,能够创作几米的大画为标准。比如写建筑物,我对建筑结构的细部也做了记录,像屋脊、飘檐、卷门类的建筑构造,对补景的树和石的机理都作特写。我写树习惯写枯枝,不写明暗。有时树的自然分裂是天造地设,想象不到的。经过万千年风化、雕凿成的巧石也是如此。我写生习惯边行边写,比如有适宜前
24、景的树石,中景的建筑、泉水、崖壁,远景的群山,构成整体的横、直,或长卷所需素材,我会一一记录。画面是组织的,表现手法是写实的。中国的地理环境在高空航拍主要有几条岩带,石灰岩构成的,花岗岩构成的,红砂岩的丹霞地貌等。由于华山的天气没有黄山湿润,所以上千米的大石,一块完完整整的在华山也能见到。黄山的石由于气候的关系,形成了纵横的机理,以及风化后留下的纹理。同是花岗岩,各山脉呈现的面貌不同,同是变质岩的又不同。所以我十分注重抓住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当地的民居特色、风土人情入画,不能以写画为名,主观地臆造画面。还有一点,就是刚开始在现场写水墨,由于时间仓促,有所遗漏。到后来经过长期的训练,练就了一种扎
25、实的功底,可以在旅途中或回来后,以最快的速度带动记忆去默写。所以经验是靠积累的。”同许多富有成就的名家大师一样,李国华创作画作离不开从大自然里感受各种景物。有很多的想法,或如画面构图,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的。用速写捕捉树木、石头形象,辅助构思、构图的推敲,组织画面,李国华用自己的写生方式证明这种获取素材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论国华写生有“五力”:第一要有“定力”。写生的第一课就是静下心来,精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迎接艰苦困难的工作。第二要有“毅力”。绘画最根本的关键是道路的正确和坚强的毅力,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一例外。第三要有“耐力”。一幅好的作品需要有耐心,即使身处艰苦的写生环境中,蚊
26、叮虫咬,严寒酷暑,仍然以坚定的毅力坚持长时间的全情投入,专注于每一笔。用心去观察,高度、全面地概括总结,从黄山的水墨现场来看,这种需用体力耐心去完成的作品,尤其需要有耐力。第四要有“眼力”。面对形态各异、纷繁交杂的大自然景象,动笔之前,首先需要懂得筛选对象入画,提炼简要的线条准确表达,这本身就是绘画必须具备的一种功力。第五要有“能力”。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造型能力,丰富的表现力,能满足形象描绘的准确性。李国华通过七十多年的实践,将传统笔墨结合自然景观,以写生带动创作,其作品于岁月流转中逐渐呈现出特定时代各个地域不同的特征风貌。二、写生创作之路回溯李国华的写生创作之路,每个阶段,创作都与写生
27、的延伸密不可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其绘画艺术厚积的阶段,他开始了一个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旅程,敏于行,用心,去经历,去感受。其创作印证着付出的心血与写生带来的满载成果。他拿着速写簿踏遍祖国名山大川和人迹罕至的深谷老林,他所有创作都伴随写生一路生发而来。在一沓沓写生簿的翻动间,曾经跋涉行走的画面逐一显影。这些作品都是在风风雨雨的路途上诞生的,一段段艰辛与历练成就了作品的辉煌。1950年至1958年间,游历泰山之后,李国华以杭州做起点,先后到苏州、无锡,之后去济南,华北最北到沈阳,华南最远到南宁,最东面到青岛。1957年8月,首次赴桂林写生。60年代先后深入粤北山区,赴湛江、潮汕、凤凰山、惠州
28、、庐山、曲江、韶关以及武汉等地采风写生。写生是创作的酝酿,一幅幅佳作的诞生见证着十年如一日的积淀。1957李国华 黄河壶口瀑布 75cm 218cm 2005年8283年,李国华的作品木排获“广东省青年美展”三等奖,被选入华南青年美展选集,刊登在当时的美术杂志上,并在“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展出,这是李国华第一次获得的最高荣誉。同年,作品飞泉亭山区公路参加华南美展。1958年,筹备成立广州国画院(广东画院前身)时,筹备委员会的方人定、蔡迪支等领导曾多方努力要调入李国华,后因编制问题及一系列运动相继发生而未果。1959年,作品山区秋晓参加广东省美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4开单张出版,这在当时是一
29、件相当令人鼓舞的事情。同年,李国华与老师黎雄才先生首次合作,在肇庆完成巨制水电之源,这是他艺术历程中第一次重要的大型创作。此画以李国华到新丰江水电站、流溪河水电站工地的写生为题材,由李国华创稿绘画,画面上跨江而过的电缆,李国华运用他独创的“鱼竿”弹线技法来处理,线条之精细有力令人叫绝,再由黎师做局部的提笔润色。作品被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自此,李国华与黎师开始了多次的大型创作。1960年,李国华由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黄新波推荐,被批准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此后,李国华以会员的身份不断参加美协主办的画展和写生活动。1961年,黄岩寺遗址五老峰下新见双桂堂参加旅行写生展。1962
30、年,山陵新貌惠州河畔参加广东省美展。1963年,山深林密古樟山陵新貌星湖一角黄山小景玉渊秋色参加“岭南画派画家作品展”赴香港展出。1964年,与黄安仁合作歧乐之晨雨夜出诊参加“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卫生美展”,新港晨曦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其中,山陵新貌玉渊秋色大旱丰年新港晨曦等作品是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60年代后期,李国华配合黎雄才完成东方宾馆的大型公共空间创作旭日苍松迎客松西樵雨后。这种与黎师共同进行大型创作的经历,是李国华学艺生涯中非常可贵的片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南美专(今广州美术学院)从武汉搬回广州后,李国华便受邀到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山水科,并先后在文史夜
31、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附中、舞台美术班任教山水课程。他将岭南画派重视写生的传承,和自己多年来对传统技法的实践研究,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当时的学生,经常亲身示范,认真讲授。如今广东画坛的一些名家当年也作为学生,听其授课。每当提及,学生对李国华的人品和画艺仍敬佩有加。李国华长期坚持每年一次,只身一人,寻访名山大川的写生旅程,一份执着的信念一直被默默坚持:一定要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搜尽奇峰,为创作积累素材,只有经过自己写生的题材才能入画。早年的临摹对于李国华山水画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他把潜移默化的艺术修养融入实际的对景写李国华 秦时明月汉时关 121cm121cm 1995年 广东美术馆藏李国华
32、丝路明珠 118cm118cm 1989年8283年,李国华的作品木排获“广东省青年美展”三等奖,被选入华南青年美展选集,刊登在当时的美术杂志上,并在“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展出,这是李国华第一次获得的最高荣誉。同年,作品飞泉亭山区公路参加华南美展。1958年,筹备成立广州国画院(广东画院前身)时,筹备委员会的方人定、蔡迪支等领导曾多方努力要调入李国华,后因编制问题及一系列运动相继发生而未果。1959年,作品山区秋晓参加广东省美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4开单张出版,这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令人鼓舞的事情。同年,李国华与老师黎雄才先生首次合作,在肇庆完成巨制水电之源,这是他艺术历程中第一次重要的大型创
33、作。此画以李国华到新丰江水电站、流溪河水电站工地的写生为题材,由李国华创稿绘画,画面上跨江而过的电缆,李国华运用他独创的“鱼竿”弹线技法来处理,线条之精细有力令人叫绝,再由黎师做局部的提笔润色。作品被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自此,李国华与黎师开始了多次的大型创作。1960年,李国华由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黄新波推荐,被批准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此后,李国华以会员的身份不断参加美协主办的画展和写生活动。1961年,黄岩寺遗址五老峰下新见双桂堂参加旅行写生展。1962年,山陵新貌惠州河畔参加广东省美展。1963年,山深林密古樟山陵新貌星湖一角黄山小景玉渊秋色参加“岭南画派画家作品展”
34、赴香港展出。1964年,与黄安仁合作歧乐之晨雨夜出诊参加“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卫生美展”,新港晨曦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其中,山陵新貌玉渊秋色大旱丰年新港晨曦等作品是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60年代后期,李国华配合黎雄才完成东方宾馆的大型公共空间创作旭日苍松迎客松西樵雨后。这种与黎师共同进行大型创作的经历,是李国华学艺生涯中非常可贵的片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南美专(今广州美术学院)从武汉搬回广州后,李国华便受邀到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山水科,并先后在文史夜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附中、舞台美术班任教山水课程。他将岭南画派重视写生的传承,和自己多年来对传统技法的实践研究,以深入浅
35、出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当时的学生,经常亲身示范,认真讲授。如今广东画坛的一些名家当年也作为学生,听其授课。每当提及,学生对李国华的人品和画艺仍敬佩有加。李国华长期坚持每年一次,只身一人,寻访名山大川的写生旅程,一份执着的信念一直被默默坚持:一定要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搜尽奇峰,为创作积累素材,只有经过自己写生的题材才能入画。早年的临摹对于李国华山水画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他把潜移默化的艺术修养融入实际的对景写李国华 秦时明月汉时关 121cm121cm 1995年 广东美术馆藏李国华 丝路明珠 118cm118cm 1989年8485生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国华以“敏于行”的精神艰辛跋涉,为焕发生
36、命力的创作积累大量素材,自己的绘画功力在行万里路间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五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所表述的,自己亲历太行山写生数万棵松树方得其真。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亦常带写生簿在身,遇到有用的素材随时记录。这种投身到大自然汲取创作的源泉,将传统的精髓和现场写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着李国华的山水创作稳步前行。20世纪70年代,李国华的写生之路继续绵延,黄山云海、桂林山水、湘西风光、江南水乡、山西石窟煤矿等,此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有现实感的作品。李国华在不同时代多次赴桂林写生,创作了大量描绘桂林山水的作品,桂林的湖光山色始终是他最喜爱表现的题材之一。为国内重要的楼堂馆所进行公共空间大型创作的绘画实践贯穿了整
37、个20世纪70年代,在其艺术历程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段段经历,诠释着辉煌背后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历练。20世纪80年代,李国华的写生创作全面进入了高峰时期。八九十年代几上黄山,入川入藏,赴海南、敦煌等地写生,带着水墨工具采用边写生边感受的创作方式,在祖国大地上跋涉,用速写及时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期间相继登四川四姑娘山、华山、黄山、峨眉山、雁荡山,赴长江三峡、黄河、陕北、粤北等地采风,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各地地貌特征的作品,以深厚的笔墨功力再现当地的自然景观,记录了一个时代各地域不同的历史风貌。1980年,从北京藻鉴李国华 梅关 122cm122cm 1994年堂回来后,李国华的艺术水平进一步受到肯定
38、,由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黄新波推荐,被批准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1982年,李国华进入广东画院以后,获得了艺术发展更广阔的土壤和更多的交流写生机会。20世纪80年代初赴海南写生,李国华首次以笔墨着色描绘海南的热带作物,许多物种在岭南画派前人的画作中从未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有咖啡(扇面)、山竹果(1982年)、可可(1983年)、胡椒(1986年)等。此时期游历写生所创作的代表作品有描绘原始森林的原林午炊胶林晨曦胶乳涓涓林区,四川的万县古银杏,华山的华岳西峰华岳银河半天落扶摇直上华山路,黄山的文殊台,峨眉山的银杏茶寮峨眉道上峨眉金顶峨眉虎溪桥峨
39、眉山伏虎寺,浙江的雁荡溪亭,长江三峡的瞿塘峡西陵峡,黄河的黄河壶口飞瀑,陕西陕北的黄帝手植柏陕北深秋,粤北的粤北山溪等。20世纪80年代末赴敦煌写生归来,描绘沙漠和敦煌景象的力作有月泉晓澈月牙泉秦时明月汉时关敦煌小景丝路明珠西北行李国华 可可 179cm96cm 1983年8485生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国华以“敏于行”的精神艰辛跋涉,为焕发生命力的创作积累大量素材,自己的绘画功力在行万里路间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五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所表述的,自己亲历太行山写生数万棵松树方得其真。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亦常带写生簿在身,遇到有用的素材随时记录。这种投身到大自然汲取创作的源泉,将传统的精髓和现场
40、写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着李国华的山水创作稳步前行。20世纪70年代,李国华的写生之路继续绵延,黄山云海、桂林山水、湘西风光、江南水乡、山西石窟煤矿等,此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有现实感的作品。李国华在不同时代多次赴桂林写生,创作了大量描绘桂林山水的作品,桂林的湖光山色始终是他最喜爱表现的题材之一。为国内重要的楼堂馆所进行公共空间大型创作的绘画实践贯穿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在其艺术历程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段段经历,诠释着辉煌背后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历练。20世纪80年代,李国华的写生创作全面进入了高峰时期。八九十年代几上黄山,入川入藏,赴海南、敦煌等地写生,带着水墨工具采用边写生边感受的创作方式,在祖国
41、大地上跋涉,用速写及时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期间相继登四川四姑娘山、华山、黄山、峨眉山、雁荡山,赴长江三峡、黄河、陕北、粤北等地采风,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各地地貌特征的作品,以深厚的笔墨功力再现当地的自然景观,记录了一个时代各地域不同的历史风貌。1980年,从北京藻鉴李国华 梅关 122cm122cm 1994年堂回来后,李国华的艺术水平进一步受到肯定,由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黄新波推荐,被批准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1982年,李国华进入广东画院以后,获得了艺术发展更广阔的土壤和更多的交流写生机会。20世纪80年代初赴海南写生,李国华首次以笔墨着色
42、描绘海南的热带作物,许多物种在岭南画派前人的画作中从未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有咖啡(扇面)、山竹果(1982年)、可可(1983年)、胡椒(1986年)等。此时期游历写生所创作的代表作品有描绘原始森林的原林午炊胶林晨曦胶乳涓涓林区,四川的万县古银杏,华山的华岳西峰华岳银河半天落扶摇直上华山路,黄山的文殊台,峨眉山的银杏茶寮峨眉道上峨眉金顶峨眉虎溪桥峨眉山伏虎寺,浙江的雁荡溪亭,长江三峡的瞿塘峡西陵峡,黄河的黄河壶口飞瀑,陕西陕北的黄帝手植柏陕北深秋,粤北的粤北山溪等。20世纪80年代末赴敦煌写生归来,描绘沙漠和敦煌景象的力作有月泉晓澈月牙泉秦时明月汉时关敦煌小景丝路明珠西北行李国华 可可 179
43、cm96cm 1983年典 藏8786李国华 秋染海螺沟 70cm138cm 1989年鸣沙山玉宇澄空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国华的写生创作全面进入了高峰时期。古稀之年的李国华只身重走长征路,过泸定桥,渡大渡河,深入长江流域最高峰的贡嘎山海螺沟冰川,进行探险写生。李国华以其写生之“五力”定力、毅力、耐力、眼力、能力,攻克一道道难关,践行着岭南画派重视写生的创作之路。8米长卷海螺冰川以及大雪山贡嘎藏寨康定藏寨秋染海螺沟重踏长征路等一批撼人心魂的巨制由此诞生。20世纪90年代,李国华创作了延安车过马鬃岭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云冈石窟武陵奇胜武陵秋色珠玑巷梅关西岳南天门南粤春晖西固河口蜀山深
44、处人家桂林写生册等一系列力作。2000年后,晚年的李国华将主要精力用于整理一些过去写生得来的动植物小品,以及写各地风光的手卷和册页。2002年10月,年届80高龄的李国华在儿子的陪同下远赴大滩坝上草原、内蒙古太仆寺旗、太行山等地采风。2013年9月,岭南书画艺术节组委会邀请了李国华等52位两岸四地的书画家代表重谱60米书画长卷古溪新瑶岭南书画名家重谱瑶溪二十四景,堪称“当代岭南画坛的富春山居图”。李国华汇聚近大半个世纪的笔墨功夫,在90岁高龄之际,以老练的用笔,精到的描绘,并以秀逸的书法赋诗题字,完满写就“二十四景”中的云林画意坡一图,被岭南画派十香园纪念馆收藏。李国华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的传承者
45、,他以重视写生的特有方式,“敏于行”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艰苦精神,将传统笔墨结合自然景观,以写生带动创作,写真造境,其作品于岁月流转中逐渐呈现出特定时代各个地域不同的特征风貌。李国华的山水画从另一个角度传释了中国画不断革新求变的内涵,延伸了岭南画派将写生与创作紧密结合的做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映各地地质风貌的新特质。他的实践作为岭南画派整个进程式笔墨延伸的一个重要个案,具有其一定的代表价值。(作者:周善怡,广东美术馆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参考文献:1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1).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李丛芹收藏如织锦 名作自流光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所藏现代名家山水画述略黄宾虹 烟波远岫图 34cm2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