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112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2023年第2期/总第18期Vol.5,No.2,2023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黄明喜摘要:作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端者,陈白沙扬弃程朱理学思想,在“道在我心”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独树一帜的师道观,奠定了白沙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且对明代教育由理学形态向心学形态转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陈白沙在身份认同上,主张儒家师道的首要前提是“因时而立教,即物以显义”,秉持设学立师以教天下的理念,彰显士不居官终爱教的精神;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在教学方式上,循沿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主张随问即答,尽心循循善诱,力求

2、因材施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守中有变的师道观,陈白沙培养出以湛若水为衣钵传人的一大批杰出弟子,并衍生出蔚为大观的甘泉学派,从而深刻影响了中晚明时期心学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走向。关键词:心学教育;白沙学派;师道观;学派传承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60(2023)02-0127-11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字公甫,谥号文恭。生于广东新会县(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都会村,后迁居江门白沙里,世称白沙先生。作为明代心学教育兴起的先驱,他不仅是富有卓见的思想家,而且是深具影响的教育家。无论兴学重教,还是为人处世,在陈白沙身上都折射着鲜明的儒学风采。明史儒林传序

3、文所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a指出了陈白沙开启明代心学教育思想先河的地位。陈白沙崇学而乐教,深信教育的力量,坚称“天下风俗美恶存乎人,人之贤否存乎教”b。因之,他执教长达35年,培养出湛若水、李承箕、张诩、贺钦、林光、邹智、陈茂烈、陈庸、李孔修、谢祐、何廷矩、史桂芳等一批杰出弟子,形成独树一帜的白沙学派(亦称江门学派),掀开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新篇章。凭实而论,但凡一个成熟的思想流派,必有其所契时代的师道观及教育主张。白沙学派因应时代的教育问题在学理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师道观,在有明一代比肩于阳明学派,影响甚大。基金项目:教育部人

4、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甘泉学派与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研究”(18YJA880030)。作者简介:黄明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a 明史卷二八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22页。b(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38页。127一、道在我心:以心论道的主体价值立场陈白沙的师道观与其心本论及道统观是息息相关的。因为陈白沙师道观的哲学基础在于其心学本体论及孔孟以来的道统观,所以要透彻理解陈白沙师道观的意蕴,需先把握“道在我心”的本体论及其道统思想。明乎此,对陈白沙师道观的理解则可谓思过半矣。历史地看,迨至陈白沙生

5、活的明代社会,学术思想几乎完全笼罩在程朱理学之中,暮气沉沉,了无新意。学者们言必称程颢、程颐,特别是朱熹,“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a”,不敢越程朱理学之雷池半步,毫无思想自由和学术批判可言,烦琐而僵化的学风流弊日益严重。面对这一万马齐喑的局面,陈白沙挺身而出,别立宗旨,希望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闻见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b,并且主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c,张扬个人意志自由,热切地期盼学者们能从各种经书的章句考据中解放出来。为此,他自觉地肩负起

6、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着力通过讲学活动以造就德才兼备之士,使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如何才能切实而有效地做到传道树人,这是一个摆在陈白沙面前、他必须思考的教育基本问题。其实,就儒学的教育传统发展而言,如何赓续儒学道统,并适切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这确是教育领域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特别是经唐代韩愈倡导,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的进一步弘扬,不同儒学派别的教育思想建构大体上都是立足于“道”这一范畴展开的,陈白沙也不例外。从本体论、工夫论及教育观诸层面进行探究,陈白沙形成了“道在我心”的教育主体价值观。总而言之,陈白沙论“道”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陈白沙借鉴

7、老庄思想,认为道先在于天地万物并包蕴天地万物,“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与道若可侔也。然以天地而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视天地,则天地者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耳,曾足与道侔哉?天地之大,不得与道侔,故至大者道而已”d,整个天地与“道”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在陈白沙的思想观念中,“道”是天、地、人存在的根据。“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之间的一切皆因得“道”而存在,“道”创生万物,并寓于万物。同理推之,“道”寓于天地万物,也存于人心之中。陈白沙解释说:“物囿于形,道通于物,有目者不得见。何以言之?曰: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得之为人。”e陈白沙所表达出的“道通于物”观点,是其心学教育活动的哲学基础

8、。(二)“道”具备至无而动的特质陈白沙说:“夫道,至无而动,至近而神,故藏而后发,形而斯存夫动,已形者也,形斯实矣;其未形者,虚而已。”f他认为“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体,相形于各种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说,既无法看见也无法触摸,是不可言说的。“道”以一种“虚”的方式而运动存在着,贯穿于形形色色的万物中,并且“道”也势必存在于形形色色的万物中。也就是说,a(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8页。bcdef(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4、220、70、72、178179页。128 教育史研究 2023 2 在天地之间,不存

9、在无“道”之物,也不存在离物之“道”。“道”须通过物而得存,物须得“道”而自为物,整个宇宙便是由无形之“道”和有形之物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因之,事物不管大小高低、有无生命知觉,皆是“道”的体现。正如他在浮螺得月一诗中所言:“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东山月出时,我在观溟处。”a天地万物即使千差万别,但在其中必定贯穿着一个同一无别的东西,这便是“道”,而这恰是事物的本质和最后的归宿。“道”虽是体大无边,亦可在一只小小螺中洞见生生之“道”。“道”与物之间,可谓须臾不可分离。(三)“道”在我心陈白沙经过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反思,以心言“道”,主张宇宙在我,认为作为天地之本的“道”,为我心所有,存在于我心之中

10、。他说:“形而斯存,道在我矣。是故善求道者求之易,不善求道者求之难。”b“道”不远人,就在我心之中,所以不必向外而远求。如果离心而求“道”,那是很难求得的。“道”具于心中,万事万物都是我心映射对象之事物。这样,陈献章便宣称:“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始终,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c把天地、万化、宇宙统统融入我心之中,强调宇宙在我心中,天地万物及其一切变化都是由“我”来创造。“心”“理”“道”三者相通,皆可为宇宙的本体,而一切事物则从属于“心”“理”“道”,这就是陈白沙心学教育活动的哲学思想基础。在陈白沙看来,心是精神实体,可凭借理性思维予以体悟。他在

11、给高足林光的信中又这样写道:“迹者,人之所共见;心者,吾之所独知。迹著而心隐。”d讲明心和事物之迹两者差异的主要分辨点在于迹有形而心无形。事物的形迹皆能为耳目感官所觉察,而心则是隐而不见,具有理性思维的认知作用。由此可以表明,陈白沙所谓的心,不仅具有精神本体的意义,其自身还有认知的功能,乃至把心对世界万物的反映认定为心是宇宙的主宰。他对另一位弟子林时矩强调:“人争一个觉,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夫无尽者,微尘六合,瞬息千古。”e他认为事物有限而心无限,心思可涵括了空间上的四方上下和时间上的古往今来,小至一粒尘埃,短至片刻瞬间,都是心的意向性活动对象。尽管陈白沙所阐释的道统观有本体论和工

12、夫论思想意味,但他并非一个纯粹思辨的哲学家。换言之,陈白沙不是为谈本体论而谈本体论,不是为谈工夫论而谈工夫论。他所谈及的“心”“理”“道”都旨在教人如何成就理想人格。换言之,陈白沙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教育上。可以说,哲学教育化、教育哲学化是陈白沙教育思想及实践的显著特征。在传道树人的教育实践中,陈白沙反对人云亦云,主张读书要有自己的真切体会,谓之“自得”。陈白沙善于以诗说理,在藤蓑一诗中是这样说的:“千卷万卷书,全功归在我。吾心内自得,糟粕安用那?”f读完一卷卷的书,收获多寡全在自我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待前人留下的文化典籍,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之,他极力倡言:“夫学贵乎自得也。自得

13、之然后博之以典籍,则典籍之言我之言也。否则,典籍自典籍,而我自我也。”g他主张自得的有无是判断读书人和典籍合一或两分的标志所在,专门写信给衣钵弟子湛若水,予以意味深长的教诲说:abcdefg(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761、179、282、293、332、389、1302页。129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 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著意理会。a信中所谓的“自然”意即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陈白沙强调“学宗自然”的重要意义,教导湛若

14、水要把握“学宗自然”这一为学旨趣,充分展现自我意志,不要让思维桎梏僵化。正是在陈白沙的点拨下,湛若水创造出“随处体认天理”这一崭新命题。陈白沙高兴地评价道:“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b其后,湛若水张扬“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旗帜,广纳生徒,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甘泉学派,与同时代的阳明学派并驾齐驱。湛若水对恩师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写有这样一段话:是故能惓惓然思以大振白沙先生之正学,开示四方后裔之迷途,追濂、洛、关、闽之轨,以入孔、孟、禹、汤、文、武、尧、舜之大道。计其所就,足以超驾六一。c充分肯定陈白沙在整个儒家道统传承谱系中的地位,认为他循沿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的学脉,深得孔孟之

15、道的精髓,所取得的成就远超宋代教坛领袖六一先生,即欧阳修。实事求是而论,陈白沙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开篇者,其所倡导的“学贵自得”“学宗自然”“静养端倪”诸命题,在整个思想界掀起了一股新学风,对甘泉学派、阳明学派的创生功不可没。二、传道树人:守中有变的师道观陈白沙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开启明代大规模办学的心学教育先河。在长期的心学教育实践中,他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形成自己的一套师道观,为明代教育由理学形态向心学形态转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师道观是指教育家在探讨师德养成、人才培养、文化传承过程中对为师者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事教学活动时生成的各种主张。具体而言

16、,它包括对“为师之道”的总体认识,内含为师形象、为师态度及方式、从师之道、为师标准及师生关系诸层面的观点。譬如“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类师道表述在儒家学派的著述中俯拾皆是。陈白沙的守中有变的师道观包括三个层面。(一)在身份认同上,始终以儒家正统继承者自居陈白沙强调自己所要传承的师道即孔孟之道,由此而凝结出以兴学育才为本的教育情怀。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陈白沙都秉持设学立师以教天下的理念,彰显士不居官终爱教的精神,时常对地方官员热心教育活动之举撰文称赞,这无疑是对传统师道观的一种突破和新变。依照陈白沙的意见,自己所秉持的“道”是自尧

17、、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一直往传至孔子和孟子,这条道统脉络传承有序。他说:“昔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道行于天下,孔子不得其位,泽不被当世之民,于是进七十子之徒于杏坛而教之,择善力行,以底于成德。其至也,与天地立心,与生民立命,与往圣继绝学,与来世开太平。若是者,ab(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52、254页。c(明)湛若水撰,黄明同主编:湛若水全集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33页。130 教育史研究 2023 2 诚孔子之教也。大哉,教乎!”a然而,这条以圣为王、以王为圣的道统到孔子所处的时代产生了重大变化,即圣王合一

18、的文教道统裂变,至高无上的道统开始臣服于政统,致使道统、学统与政统三者支离。所以,造成孔子仕途上不得其位而无法福泽广大民众。于是,孔子尽己所能,杏坛设教,择善力行,勇于赓续“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道统重任,培养出三千弟子及七十二高徒。陈白沙秉承孔子的师道观,希望当朝统治者高瞻远瞩,以“设学立师,以教天下”为本。他在古蒙州学记一文中呼吁道:圣朝访古设学立师以教天下,师者传此也,学者学此也。由斯道也,希贤亦贤,希圣亦圣,希天亦天。立吾诚以往,无不可也。此先王之所以为教也。舍是而训诂已焉,汉以来陋也;舍是而辞章已焉,隋唐以来又陋也;舍是而科第之文已焉,唐始滥觞,宋不能改,而波荡于元,至今

19、又陋之余也。b希望能够在全国各地广设学校,师者以传承儒学“斯道”为己任,以德教为先,教导学生要做到立诚为本。千万不得舍本逐末,使学生陷入训诂、辞章乃至汲汲于科举功名利禄之中。在另一篇教育评论程乡县社学记中,他还进一步指出:国朝开设学校,自胄监至于府州县,备矣。惟乡之社学不列于官,待有司而后兴。吉之永丰刘侯彬,由戊戌进士来令程乡,首以教化风俗为事。c认为在各府、各州、各县开办学校固然不错,但还须设立社学,使教化事业深入更为基层的乡村社会。对程乡县令刘彬重视社学建设、关心儿童成长,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为首要职责,他表示高度肯定,并进一步阐明:“今之社学,犹古之小学也。天下风俗美恶存乎人,人之贤否存乎教

20、。观今之风俗,则今之人才可知矣社学之兴在今日,正淑人心、正风俗、扶世教之第一义也,何可少哉?何可少哉!”d他认为社学作为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基础的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陈白沙非常关注地方官员在学校教育上的态度及贡献。他不仅为广东本土官员撰文表彰,而且还为江西、广西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寄文夸赞。例如,新迁电白县儒学记 恩平县儒学记 程乡县社学记 程乡县儒学记 龙冈书院记 重修梧州学记 古蒙州学记等文章立场鲜明,言简意赅,充分展现出陈白沙一以贯之的儒学师道观。陈白沙不仅对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有着广泛的关注,而且对师道尊严与风俗美化的关系亦有深切的认识。针对现实的教育局面,陈白沙提出了师道立则风俗正

21、的理念,认为要立师道,首要的前提就是“因时而立教,即物以显义”。他说:夫人之去圣人也远矣,其可望以至圣人者,亦在乎修之而已。苟能修之,无远不至。修之云者,治而去之之谓也,去其不如圣人者,求其如圣人者。今日修之,明日修之;修之终身,修之于家国,修之于天下,不可一日而不修焉者也。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彼学政之不修,斯道之难立,后生无所兴起,无以成造就之功。然则,风俗何由而正、贤才何自而得耶?因时而立教,即物以显义。eabcde(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41、3435、37、3839、40页。131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

22、及学派传承论析 陈白沙秉持学以成君子的信念,坚信圣贤人格完全可以通过修齐治平工夫得以成就。放眼望去,为何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才学品格与圣人人格相差甚远?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没有振兴,师道没有挺立。陈白沙认同宋代理学教育家程颐使天下得以文明有序就须以美化风俗、广育贤才为本的意见,而要美化风俗、广育贤才则又须振兴学政、挺立师道。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因应时代的需求设立学校,通过弘扬师道来彰显社会文明之要义。(二)在师生关系上,寓教于乐,关爱学生似友人一样陈白沙多以当面指点、写信赋诗的方式对弟子进行施教。这里不妨以李承箕、湛若水为例,一窥陈白沙与学生之间的亦师亦友关系。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弘治十三年(1

23、500年),李承箕先后四次从嘉鱼远赴新会,拜陈白沙为师。李承箕居住新会期间,除短暂的50多天编修新会志之外,都未离开陈白沙身边。他的交游足迹近在图新书屋,远涉圭峰山上的玉台寺。每天或与陈白沙切磋学问,或登山饮酒,或吟诗唱和。师生之间“朝夕与论名理,凡天地间耳目所闻见、古今上下载经所存,无所不语”a。在陈白沙的精心教导下,李承箕大有进步。陈白沙赞许他:“出入经史,跌宕纵横,笔端滚滚不竭来,数千言沛然出之,若不为势利所拘者。”b就师生关系的视角而言,陈白沙与李承箕之间的相处过程实质是相长教学、亦师亦友的过程。陈白沙引导李承箕要将所学化为己有,与圣贤精神相通,并领悟大自然生生不已的奥妙,以此证明道与

24、心的交互运作于万事万物之中。自得的表征,即以心会道。这样的自得,才算作完美无缺。他说:所未语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所及,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世卿归,以所闻于予者质诸伯氏茂卿,登大厓山吟弄赤壁之风月,予所未言者,世卿终当自得之。c陈白沙和李承箕不仅是思想上的道友,还是诗友、酒友。师生俩经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吟诗唱和。在李承箕将返回千里之外的嘉鱼之际,陈白沙对他依依难舍。款款深情促使陈白沙挥毫以十三首古诗赠别,诗句透露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其后,他们师生二人长期保持书信往来,李承箕深有感触地说:“君子以道交者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

25、物睹。”d明道之人,出处有道。可以说,李承箕与陈白沙之间既是深厚的师生关系,也有一种亦师亦友的君子情谊,而联结师生情谊的纽带是二人共同追求儒家道统的赓续。弘治五年(1492年)春,在李承箕再次返回嘉鱼之际,陈白沙以赠世卿游山为题,送给李承箕二首诗:其 一 其 二万丈昆仑顶,冥栖忆老关。朝来生紫气,此地亦函关。君看白龙水,何似黄公山。帽顶花沾雨,云中人下山。有酒终日醉,无官到处闲。相逢欲大笑,不语是真闲。南风乃何意,又送楚舟还。晚向东亭醉,犹能骑马还。eabce(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8、18、1819、513页。d(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

26、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页。132 教育史研究 2023 2 陈白沙以酒友、诗友的身份借景抒情,把李承箕似醉非醉而怡然自得的游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诗中全然没有呈现出老师与学生相处的一丝气息,读者满眼看到的是“南风乃何意,又送楚舟还”的朋友惜别情谊。再看陈白沙写给湛若水的一首五言律诗晓枕,示湛雨、龚日高(其二):万年如一瞬,莫问我浮生。风雨将秋至,山河载月明。语簷幽鸟乐,对竹小童清。夜夜湘江梦,与君何日行。a整首诗的主旨是陈白沙教诲湛若水、龚日高应树立淡泊明志的人生观。首联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谓人生在世,漂浮不定。希望两位学生要懂得在无垠的天地中,一切瞬息万变,但无

27、须长吁短叹,以致虚度年华。颔联、颈联交织相错,勾勒出一幅秋雨月色、山川澄澈背景下鸟鸣童喧纵情于竹林的画面。尾联特地跟湛若水、龚日高说自己对湘江风光甚为向往,点明老师和学生共畅林泉、求道自适的心愿,师生之间的纯真情谊跃然纸面。(三)在教学方式上,继承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陈白沙尽心循循善诱,力求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他非常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法,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他主张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再有针对性地予以启发开导。他经常以颜回为榜样,鞭策自己要像孔子那样循循善诱和勉励学生要博通经典,不要浪费时光。从他所作的自策示诸生便可见其勤勉努力之心和投身于循循善诱的教书育人生涯的志

28、向。贤圣久寂寞,六籍无光辉。元气五百年,一合又一离。男儿生其间,独往安可辞。邈哉舜与颜,梦寐或见之。其人天下法,其言万世师。顾予独何人,瞻望空尔为。年驰力不与,抚镜叹以悲。岂不在一生,一生良迟迟。今复不鞭策,虚浪死勿疑。请回白日驾,鲁阳戈正挥。b这首自策并示诸生的诗里所言的“今复不鞭策,虚浪死勿疑”强烈表达出自己再不鞭策自己就要虚度时光而白白死去,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可言。陈白沙以孔子为榜样,开门办学,兼收并蓄,师从于他的学生多达几千人。陈白沙边实践边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资质高低,循沿因材施教的方法,并把它作为教育准则,落实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效果显著。他的高足张诩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张诩在

29、白沙先生行状中总结道:ab(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522、1010页。133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 先生教人随其资品高下、学力浅深而造就之,循循善诱,其不悟者不强也。至于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先生悉倾意接之,故天下被其化者甚众。a认为陈白沙善于传道树人,能根据学生的资质和学力上的差异做到循循善诱。对那些才智较高的,则按照高水平的要求加以培养;对那些领悟力较弱的,则不强求其进步神速。即便是对那些佛道人士、商人农夫,只要他们有问题相问,陈白沙也会倾心给予解释。陈白沙因材施教,尽心培养,使得陈门弟子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学术和政坛精

30、英,像湛若水、李承箕、林光、贺钦、张诩、陈茂烈、陈庸、李孔修、邹智、何廷矩、史桂芳、梁储、黄佐、黄在、丁积、林廷瓛、容贯、范规、蔡亨嘉、陈昊元、黄泽、姜麟、李渭、李祥、祁顺、林廷瓛、区越、苏章、吴琏、杨琠、杨玮、张锳,等等。三、薪火赓续:蔚然可观的白沙学派陈白沙倾毕生心血于教育,赓续孔孟道统,开创了儒家在明代的新学派白沙学派,不仅深刻影响着湛若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王阳明不少间接启示,在我国教育史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崛起于岭南的白沙学派,以陈白沙为学术领袖,学说远绍孔孟,提倡学宗自然,主张学贵自得,讲究静养端倪,对明代学术和教育由理学形态向心学形态转化具有较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史家黄

31、宗羲对陈白沙的高风亮节予以很高评价。黄宗羲指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他还援引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状元罗伦的话“白沙观天人之微,究圣贤之蕴,充道以富,崇德以贵”来说明陈白沙的思想表征以及弟子的风貌品格,强调:“故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所激远矣。”b众弟子不断对其师品格以及思想学说的渲染传播,使得陈白沙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亦使白沙学派的规模壮大,开枝散叶而衍生出蔚为大观的甘泉学派。那么,白沙学派究竟有多少人数?弟子的来源和分布状况怎样?出身、入仕及出仕等信息几何?这些数据资料散见于有关学案、传记、年谱、地方志等诸多文献史料,学界迄今尚无比较系统而明晰的统计及整理

32、。在这里,不妨一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阮榕龄的白沙门人考、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贾雒英等编修的新会县志、阮元等编修的广东通志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一)白沙学派的规模黄宗羲所撰明儒学案中的白沙学案共分两卷。上卷记录的人物只有陈白沙和他的弟子李承箕二位;下卷记录了陈白沙弟子张诩、贺钦、邹智、陈茂烈、林光、陈庸、李孔修、何廷矩及史桂芳等10人,其中有文字材料辑录的仅限于张诩、贺钦、邹智与林光4位弟子。由于陈白沙的衣钵弟子湛若水别立宗旨,黄宗羲便对湛若水这一支脉采取了另立学案的方式,单独为湛若水所创立的甘泉学派专设甘泉学案,分六卷叙述。阮榕龄的白沙门人考依照籍贯分类列出了弟子170人的姓名,并另附姓名和籍贯不

33、a(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305页。b(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页。134 教育史研究 2023 2 详者10人。其中,对一些知名弟子提供了简要介绍。贾雒英等编修的新会县志第十六卷列有109位白沙弟子,其中姓名可考者107人,不详者2人。阮元等编修的广东通志中的陈献章传列有69位弟子。王光松的白沙学派论考认为白沙弟子总数为190人。a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结合陈献章全集 陈献章诗编年笺校 李承箕集 泉翁大全集 甘泉先生文录类选等史料进行学术辨章,源流考镜,笔者整理出209位陈白沙弟子,其中姓名、籍贯均可

34、考者200人。新考订出的19位白沙弟子即陈宗、邓文通、雷震东、雷震阳、李凤、李驹、李严、李克常、刘霖、罗养明、倪麟、吴琏、杨敷、杨中、俞溥、何沂、伍绚、伍裕、伍益。(二)白沙学派弟子的来源和分布在所整理出的200位弟子中,非广东省籍的弟子有23人,占籍贯可考人数的11.5%,具体省籍及人数分别为:江西7人、湖广6人、浙江3人、福建3人、盛京1人、南京1人、广西1人、四川1人。广东省籍177人,占籍贯可考人数的88.5%,具体府籍及人数分别为:广州府156人、潮州府13人、肇庆府4人、惠州府2人、韶州府1人、高州府1人。由此可见,陈白沙的弟子大多数来自广州府,来自粤西、粤北地区的弟子较少。廉州府

35、、雷州府、罗定州和南雄府均无陈白沙弟子。弟子的籍贯统计数据分析表明白沙学派具有浓郁的岭南本土色彩。此外,弟子的县域分布体现出以陈白沙家乡新会县为圆点向外延及广州府的显著特征。具体而言,156位广府弟子的县域人数分别是新会86人、顺德19人、南海16人、番禺13人、东莞10人、增城6人、三水2人、清远2人、香山1人、新宁1人。或许是经济发达及重视文化的缘故,陈白沙弟子大多数来源于珠三角流域的八县,即新会、南海、顺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三水,占到籍贯可考人数的76.5%之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来自陈白沙的家乡新会县的弟子,占广府弟子总数的55.1%,即便在籍贯可考人数中也多达43%。(三)白

36、沙学派弟子的出身、入仕及出仕陈白沙弟子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类受陈白沙“山人处士例以不出为高”思想的影响,淡泊名利,向往隐士生活,如李承箕、李孔修、张诩、谢祐、何廷矩;另一类则抱有“学而优则仕”的情怀,如湛若水、贺钦、邹智、陈茂烈、林光、史桂芳等。之所以出现这两类价值取向迥异的弟子群体,与陈白沙自身出入于科举、人在江湖却心系庙堂的特殊文化心理有关。陈白沙这种复杂的文化心理直接抑或间接影响着不同弟子的学术追求和政治理想。这两种类型的弟子无论入仕参政与否,他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重视治学,设教兴学。譬如,李承箕认同陈白沙的隐士观,回到家乡旋即构筑黄公山钓台,终生致力于乡村教化。而积极入仕的弟子往往也

37、会在为官之余,用自己的俸禄和积蓄来补贴办学开支与资助学生。正如湛若水在莲洞书馆赡田仓记自言:“凡乃工金一千五百有奇,盖陂闸屡起而屡圯,屡圯而屡更之,故其费也博,而吾一二十年俸入之囊罄于此矣。厥惟艰哉!乃筑赡仓于白石之墟,为廒者二层,层为屋者五间,有廊有厅。凡岁赡田之入必有贮之。”b为了莲洞书馆的建造,湛若水几乎用光了他20年的俸禄,极大地促进了家乡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成就一段造a 王光松著:白沙学派论考,巴蜀书社2018年版,第5页。b(明)湛若水著,黄明同主编:湛若水全集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63页。135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 福乡里、推行教化的佳话

38、。对此教育文化现象,弟子张诩深有感触。他在白沙先生墓表中说道:先生虽穷为匹夫,道德之风响天下,天下人心潜移默转者众矣。譬如草木,一雨而萌芽者皆是,草木盖不知也。其有功于世,岂下于救洪水、驱猛兽哉?若此者,天也,非人力也。a陈白沙一生虽无显赫功名,却能凭借一己之力传道树人,教化乡里,以道德感召力而风动天下。不仅如此,随着陈白沙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思想学说也得到推崇朱熹理学的学人的关注,譬如来自理学大本营的徽州著名学者汪循及其儿子汪戬,即显例。在陈白沙众多弟子中,对学派传承和学脉赓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湛若水。作为白沙学派的衣钵弟子,湛若水创造性转化陈白沙的思想学说和教育理念,构建别具一格的“随处体

39、认天理”为学宗旨,创立甘泉学派。可以说,甘泉学派是以陈白沙为宗祖,以湛若水为思想领袖,经吕怀、何迁、洪垣、唐枢、蒋信、庞嵩等一传弟子,唐伯元、杨时乔、许孚远、孙应鳌等二传弟子,冯从吾、刘宗周等三传弟子以及张履祥、陈确、黄宗羲等四传弟子承前启后,在中晚明时期有着重大影响的心学教育流派。经对泉翁大全集 甘泉先生文集 明儒学案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地方志等相关史料的梳理,笔者考证出640名有名有姓的甘泉门人,其中籍贯可考者448人。他们主要来自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190人,占42.4%;北直隶地区(含山东)16人,占3.6%;南直隶地区86人,占19.2%;浙江地区45人,占10%;江西地区39

40、人,占8.7%;湖广地区37人,占8.3%;福建地区16人,占3.6%;四川地区(含重庆)7人,占1.6%;贵州地区2人,占0.4%;陕西地区6人,占1.4%;山西地区4人,占0.8%。在640名可考甘泉门人中,277人的举业情况有明确记载,占可考门人的43.3%,主要包括:进士113人,占40.8%;举人74人,占26.7%;庠生51人,占18.5%;监生17人,占6.1%;贡生22人,占7.9%。自古以来,受“学而优则仕”思想观念的影响,入仕为官是古代读书人最主要的就业途径。在可考甘泉门人中,官职有明确记载的有272人,占总人数的42.5%,远超白沙门人中60名官职者,比例上更是超过朱子门

41、下28%。在这272人中,朝廷任职经历(北京、南京)有60人,地方任职经历有182人,教育任职经历有55人,这些人中不乏有在朝廷、地方及教育领域交叉任职的。b从上可见,甘泉门人的籍贯表明甘泉心学的影响分别以岭南地区(以广州府为核心)、北直隶地区(今北京)、南直隶地区(今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辐射周边省份及地区。从区域划分来看,甘泉门人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这些地区覆盖了明朝近一半版图,其影响不可不谓之大。但追根溯源而论,甘泉学派的发展刻有陈白沙教育思想的烙印。由陈白沙创建的白沙学派及其衍化的甘泉学派,人数众多,颇具影响,但其形成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从自发到

42、自觉的逐步成型过程。在这一缓慢的过程中,许多人仰慕a(明)陈献章撰,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182页。b 黄明喜著:甘泉与阳明,广州出版社2017年版,第119171页。136 教育史研究 2023 2 陈白沙的人品学识,特别认同陈白沙针对“学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为学旨趣而提出的“静坐养出端倪”修养工夫论。不少弟子告别陈白沙回到故里后,有的为官一方设教兴学,有的著书立说,他们都不断传播陈白沙心学思想,这样便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白沙学派。历史地看,因陈白沙而兴起的白沙学派及甘泉学派,的确蔚为壮观。岭南原为文教不甚发达之地,正是在陈白沙创建白沙学派并开创明代心

43、学之后,岭南思想文化才开始发展并繁荣起来。在岭南心学这个儒学教育重镇里,聚集着数量众多的文化精英,也正是陈白沙凭借教育影响为岭南营造出传道育才的新风尚,为岭南这片重农兴商的社会注入了意志自由、勇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底蕴。(责任编辑:杨 燕)On Chen Baishas View of Teacher Morality and School InheritanceHuang MingxiAbstract:As the originator of mind philosophy educ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Chen Baisha discarded the thoug

44、hts of neo-Confucianism,and constructed unique view of teacher morality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s of“Dao in mind”,which laid internal path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isha school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back then from neo-Confucianism to mind

45、philosophy.In terms of identity,Chen advocated that the primary prerequisite of Confucian teacher morality is to teach according to time,and show the meaning of things,upholding the idea of teach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emphasizing teaching over politics.In term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he f

46、ollowed Confucius thought of teaching without discrimination and advocated the idea of answering ques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condition.By following this view,he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disciples represented by Zhan Ruoshui and founded Ganquan school,which

47、 deeply affected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mind philosophy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Key words:mind philosophy education;Baisha School;view of teacher morality;school inheritanceAbout the author:Huang Mingxi is a professor from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137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