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斜面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斜面实验用木板二块(30101.5cm;50101.5cm)、铁架台、实验用重物圆木块(应有足够重量,最好为100g)、测力计(250g)。(2)演示用材料:螺丝钉螺纹的斜面示意摸墨,斧头,劈。(3)挂图或投影片引桥图、盘山公路图、楼梯图。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有螺纹的钉子叫螺丝钉,螺丝钉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你认为螺丝钉应是哪种简单机械?(当学生列举前边学过的简
2、单机械时,教师引导学生一个个否定。当学生指出轮轴时教师强调,螺丝刀是利用了轮轴原理工作,螺丝钉不具轮和轴的构造。)谈话:螺丝钉到底属于哪类简单机械呢?让我们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简单机械斜面,并认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1)实验1(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出实验要求。(用铁架台和木板组装好斜面,高度为15cm、斜面长30cm。)用测力计,将实验用圆木提高到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再利用斜面,将圆木拉上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将二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讨论:这块斜的木板有什么作用?(2)讲解:
3、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中斜的木板有省力的作用,这块斜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板书课题)斜面有省力的作用2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坡度与省力多少的关系。(1)谈话: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有省力作用。如果让斜面更省力,这个斜面应是什么样的?(希望学生能设计出加长斜面,使斜面更加平缓。)(2)实验2。在铁架台上架起另一斜面。比较二个斜面有什么不同?(一个斜面长,一个斜面短;一个坡度小平缓,一个坡度大。)分组实验,记录数据。汇报实验结果,比较三个数据。(垂直拉起,坡度较陡,坡度平缓。)讨论:这说明什么?(说明坡度越平缓,越省力。)(3)填写P54结论。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4、1)讨论: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2)分析引桥、楼梯、盘山公路。出示引桥、楼梯、盘山公路图(引桥是典型斜面,楼梯是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是环绕式斜面,但它却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讨论:盘山公路环绕式斜面有什么优点?(斜面加长,坡度平缓。)(3)讨论:根据盘山公路的原理,分析螺丝钉是一种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分组讨论,汇报。演示(螺纹是斜面变形示意)教师出示演示器,拉开螺纹成为坡度平缓的斜面。讲解:螺钉是利用斜面省力的原理制成。螺钉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4)出示:劈、斧头。指出这二种工具什么地方是斜面?4全课总结讲述: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种简单机械斜面,到此我们已经认识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四种简单
5、机械。在我们周围许多地方都应用了简单机械。(三)布置作业1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2思考:斜面虽然能省力,但有什么缺点?高楼中的电梯,虽然费力,但有什么优点?19杠杆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
6、钳子、剪子、起钉锤。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出示演示重物、撬棍。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二)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
7、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
8、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分组实验。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演示1栏填表。分组实验(表中26栏)。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4)讨论。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实验3、4:支
9、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三组实验的结果: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讨论后填写思考题。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1)分组观察剪子。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2)分组观察镊子。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三)布置作业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思考:为什么
10、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20滑轮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1)讲解:安
11、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
12、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课本P100小游戏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3)实验2(动滑轮省力)。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13、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
14、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三)巩固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四)布置作业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21齿轮教材简析齿轮一课选自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
15、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课教学目标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看来大家对
16、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二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2学生动手做齿轮。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17、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三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1设计研究方案。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2探究齿轮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3汇报研究发现。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学生汇报自
18、己小组的发现。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四拓展活动:创新设想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