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51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原创成果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梅涛1,李晓霞2,李燕春1,杨晓琳1,晏冰1,梁妍1,梁丽娟1,段佳妍1,张之豪1,何子红3(1.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北京 100084;2.山东体育学院 教务处,山东 济南 250102;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61)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抗阻训练后下肢肌力变化的个体差异,构建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预判模型。方法 193 名受试者完成 12 周 70%1RM 训练(MIST12),其中训练无效者以 87%1RM 完成 8 周(HIST8)和 12 周的训练(HIST12)。下肢肌力指标包括

2、等速蹬踏屈/伸峰值力(PTf/PTe)、等长峰值力(PTi)和反向纵跳(CMJ)。采用 Logistic 回归构建训练效果的预判模型。结果 MIST12 干预后,PTf、PTe、CMJ 显著增加(P0.05);HIST8 干预后,PTf、PTe 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PTi、CMJ 显著增加(P0.05);HIST12 干预后,PTf、PTe、PTi、CMJ 显著增加(P0.05),PTi、CMJ 低效者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存在个体差异,肌力初始值、训练方案和肌肉厚度是下肢肌力训练效果的预判因子,在制订以提升不同肌力为目的的精准化力量健身指导方案时应

3、将其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关键词:下肢肌肉力量;抗阻训练;个体差异;预判模型;健身指导方案中图分类号:G804.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98(2023)09-0064-11DOI:10.16099/j.sus.2022.06.13.0005 下肢肌肉力量每增加 15 N,全因死亡风险降低7%1。良好的下肢力量有助于跑跳以及快速转向等运动技能的形成与精准控制,进而优化运动表现2,下肢肌肉力量不足易诱发运动损伤34。抗阻训练可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5,在评估下肢肌肉力量的指标中,最大重复次数(repetition maximum,RM)、等速肌力、等长肌力和反向纵跳(counter mo

4、vement jump,CMJ)分别反映了肌肉的不同收缩和做功形式,是下肢肌肉功能的力学体现。其中,1RM 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最常使用的肌肉力量和训练负荷评定指标6。等速肌力不仅可为评价肌肉力量提供可靠结果7,也可预测运动损伤风险8。等长肌力的作用是在技术动作中维持肌肉关节的相对稳定,使运动者产生更好的关节角度和特定力量以优化运动表现并防止损伤9。CMJ 则反映了下肢肌群的爆发力或神经肌肉状态,是体现下肢肌肉功能的重要指标10。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IDs)表现为机体对等效刺激产生的不同反应11,训练效果的个体差异是制订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基础,近年来训练效果的

5、个体差异性在体育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抗阻训练提高 1RM 相对值的个体差异范围在8%60%,其中,高反应者占 12%,低反应者占 7%12。等速肌力、等长肌力、CMJ 个体差异研究则较少被报道。评估个体反应性和/或训练干预对肌肉力量的有效性时,抗阻训练对 1RM、等速肌力的提高不是共线性的,甚至是相反的结果13。因此,本文通过不同强度的抗 收稿日期:2022-06-13;修回日期:2023-07-1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0602)第一作者简介:梅涛(ORCID:0000-0002-3438-7157),男,河南信阳人,北京体育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与健

6、康的组学机制,E-mail:通信作者简介:何子红(ORCID:0000-0002-0241-726X),女,山东日照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基因选材、运动促进健康,E-mail: 2023年9月15日出版2023年9月15日出版梅涛,李晓霞,李燕春,等.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9):64-7464阻训练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下肢肌肉等速肌力、等长肌力和 CMJ 的变化趋势以及个体差异,分析受试者对不同训练方案的反应性和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训练效果个体差异的预判模型,为抗阻训练后下肢肌力训练效果评估、精准化健身指导方

7、案的制订提供实验依据。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用体力活动问卷(global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14界定非规律运动人群1516,且受试者在过去至少 1 年内未进行规律力 量 训 练;用 运 动 风 险 问 卷(physical activityreadiness questionnaire,PAR-Q)17判定无抗阻训练损伤风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食物频率调查问卷18判定无不良饮食习惯,并在干预期间保持原有饮食习惯。中等强度力量训练(moderate-intensitystrength training,MI

8、ST)、高 强 度 力 量 训 练(high-intensity strength training,HIST)分别纳入 193 名受试者 男 95 名,身高(177.85.8)cm,体重(71.312.4)kg;女 98 名,身高(164.75.9)cm,体重(56.59.2)kg、29名受试者 男 21 名,身高(178.58.4)cm,体重(70.914.1)kg;女 8 名,身高(164.68.7)cm,体重(57.011.9)kg。受试者自愿参加并填写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实验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1.2抗阻运动干预方案MIST 干预方案:每组 10 次,共 5 组,以

9、 11RM(相当于 70%1RM)的负荷进行深蹲和卧推,组间间歇 2 min,每周 2 次,持续 12 周。每 4 周进行 1 次 1RM 测试,确定新的训练负荷。HIST 干预方案:每组 5 次,共 4 组,以 5RM(相当于87%1RM)的负荷进行深蹲和卧推,组间间歇 5 min,每周 2 次,持续 12 周。每 4 周进行 1 次 1RM 测试,确定新的训练负荷。MIST 与 HIST 之间停训 36 周。受试者完成 12 周的中等强度力量训练(MIST12)后,其中等速蹬踏峰值力、等长峰值力和 CMJ 高度提高无效者(变化值的 Cohens d 0.2)纳入 8 周(HIST8)和 1

10、2 周的高强度力量训练(HIST12)。对训练干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干预过程的一致性。统计受试者出勤率和训练状态,要求受试者100%完成干预计划。在干预周期内对受试者进行膳食和体力活动调查,要求受试者规律饮食,不进行额外的营养品摄入以及节食等,不进行干预外的力量训练、有氧耐力训练等。1.3测试指标与方法按照标准流程对测试人员进行培训,同一指标由同一人员采用同一品牌型号仪器进行测试19。1.3.1肌肉质量采用美国 GE lunar iDXA 型双能量 X 射线骨密度仪测试肌肉质量。测试之前确保受试者在 7 日内未做钡餐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注射或口服造影剂。测试时要求受试者空腹,去除影响测试结果

11、的物品,平卧位于仪器台面。系统中输入受试者基本信息,设置扫描架从头向足侧逐层扫描,获取肌肉质量。1.3.2肌肉厚度采用美国 LOGIQ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试股直肌、股直肌和股中间肌、胸大肌厚度。股直肌位置标记:受试者平躺位,双腿自然放松,与肩同宽,标记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连线的中点位置。股直肌和股中间肌标记:使用肌骨超声 12 MHz 线阵列探头,B-Mode 在中点处垂直于大腿表面获取股直肌和股中间肌横截面图像。胸大肌位置标记:受试者平躺位,男生标记腋前线至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女生标记距离腋前线 1/3 处。每侧肌肉测试 3 次,取平均值。1.3.3下肢等速蹬踏峰值力采用德国 ISOMED 2

12、000 肌力测试仪测试下肢等速蹬踏峰值力(peak torque,PT)。测试过程:测试开始前测试人员校准仪器,受试者进行热身(200 m 慢跑,2 组10 次自身体重深蹲练习,2 组10 次弓箭步蹲练习),热身结束后休息 2 min 开始测试。测试时固定受试者,要求骨盆与后背紧贴于靠背,使用设备腰带固定腰部,脚底紧贴下肢蹬踏组件。受试者蹬伸最大伸展位置为小腿与大腿夹角呈 130,最大屈曲位置为躯干与大腿夹角呈 90,小腿与大腿夹角呈 90。固定后记录靠背、伸膝组件位置。受试者有 3 次机会尝试练习双腿发力,练习后休息 3 min 后开始正式测试。测试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双腿发力,连续完成3 次先

13、离心后向心的等动蹬伸,速度为 10 cm/s;记录等速蹬踏屈峰值力(peak torque flexor,PTf)、等速蹬踏伸峰值力(peak torque extensor,PTe)。1.3.4下肢等长峰值力采用 ISOMED 2000 肌力测试仪测试下肢等长峰2023 年 9 月第 47 卷第 9 期原创成果65值力(peak torque isometric,PTi)。前期准备同等速蹬踏峰值力测试。在固定受试者时,要求受试者躯干与大腿夹角呈 90、小腿与大腿夹角呈 120。正式测试前受试者有 3 次机会尝试练习双腿发力,练习后休息3 min 开始正式测试。受试者全程尽最大潜能完成3 次等

14、长蹬伸,每次发力之间休息 2 min。1.3.5CMJ 高度采用瑞士 Kistler 测力系统进行 CMJ 测试。热身5 min,练习 3 次 CMJ 后进行正式测试。受试者双脚站立于测力台正中央,双手自然放松下垂。收到准备指令后双手叉腰,收到开始指令后双腿迅速下蹲至90,而后迅速向上起跳,起跳过程中身体不能弯曲,尽力保持平衡,连续测试 3 次。1.3.6深蹲/卧推 1RM 重量采用力量训练架、杠铃杆和标准化杠铃片测试1RM 深蹲/卧推。根据受试者主观感觉预测受试者1RM,以预测值的 40%重量进行热身;在热身重量上增加 1520 kg,要求受试者完成 35 次深蹲/卧推,完成后休息 24 m

15、in;增加重量(深蹲 1520 kg,卧推 510 kg),使受试者最大可完成 23 次深蹲/卧推,休息 24 min;继续增加或降低重量尝试 1RM,应该在 5 次尝试之内确定深蹲/卧推 1RM 重量。1.4统计学方法采用 Excel 2016、SPSS 19.0 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算下肢肌肉力量(PTf、PTe、PTi、CMJ)变化百分比(),个体差异以下肢肌肉力量变化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各组指标变化。计算 Cohens d 20效应量(effect size,ES),根据 Hopkins 等21

16、描述的阈值对训练效果进行分层(ES0.20 为无效果,0.20ES0.60 为低效果,0.60ES1.20 为中效果,1.20ES2.0 以上为高效果,ES2.0 为极大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效应量分布差异。采用 PASS 软件进行模型构建的样本量估算(取=0.05、=0.10、f 2=0.15,脱失率 20%所需受试者至少为 114 人),本文采用 MIST12(n=193)、HIST12(n=29)共计 222 人的数据进行训练效果预判模型构建(其中 CMJ,n=210)。采用前进法 Logistic 回归分析,以下肢功能指标的训练效果为因变量,低效果(ES0.60)为 0,中高以上效果

17、(ES0.60)为 1;以年龄(X0)、性别(X1,男性为 1,女性为 0)、训练方案(X2,MIST12 方案为 1,HIST12 方案为 2)、全身肌肉含量(X3)、上肢肌肉含量(X4)、下肢肌肉含量(X5)、躯干肌肉含量(X6)、左侧股直肌厚度(X7)、左侧股直肌和股中间肌厚度(X8)、左侧胸大肌厚度(X9)、右侧股直肌厚度(X10)、右侧股直肌和股中间肌厚度(X11)、右侧胸 大 肌 厚 度(X12)、PTf(X13)、PTe(X14)、PTi(X15)、CMJ(X16)作为自变量。采用 ROC 曲线下面积评估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显著性水平设为 P0.05。2研究结果2.1MIST12

18、 干预后抗阻训练效果及个体差异12 周 MIST 力量训练干预后,受试者 PTf 显著增加(=15.39%,P0.01,ES=0.21)(表 1),个体变化范围为55.83%151.20%图 1(a);PTe 显著增加(=18.02%,P0.05,ES=0.07)(表 1),个体变化范围为55.78%133.74%图 1(c);CMJ 高度显著增加(=15.91%,P0.01,ES=0.90)(表 1),个 体 变 化 范 围 为 98.61%125.71%图 1(d)。各指标变化百分比分布见表 2。表1MIST12 干预对下肢肌力指标的影响Table1TheinfluenceofMIST12

19、interventiononmusclestrengthoflowerlimbs指标MIST12干预前MIST12干预后PPTf/(Nm)3 225.671 332.313 499.061 206.680.001PTe/(Nm)3 066.431 171.403 442.641 187.210.001PTi/(Nm)3 393.391 248.793 479.561 333.300.290CMJ/cm21.3016.1735.899.670.001 20015010050050100PTf/%15010050050100PTe/%15010050050100150CMJ/%1501005005

20、0100PTi/%受试者受试者受试者受试者(a)(c)(d)(b)图 1 MIST12 干预后受试者下肢肌力指标个体差异Figure 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ower limb musclestrength indexes of subjects after MIST12 intervention 梅涛,李晓霞,李燕春,等.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66表2MIST12 干预对下肢肌力个体差异分布的影响Table2TheinfluenceofMIST12interventiononthedistributionofindividualdiffe

21、rencesinmusclestrengthoflowerlimbs%范围0%0%20%20%40%40%60%60%80%80%0.05,ES=0.33)(表 3),个体变化范围为53.17%112.45%图 2(a);PTe 整体有升高趋势,但不显著(=31.83%,P0.05,ES=0.41)(表 3),个体变化范围为52.22%121.74%图 2(b);PTi 显著升高(=28.93%,P0.05,ES=0.42)(表 3),个体变化范围为48.68%129.51%图 2(c);CMJ 高度显著增加(=21.29%,P0.01,ES=1.00)(表 3),个体变化范围为7.63%52

22、.11%图 2(d)。各指标变化百分比分布见表 4。表3HIST8 干预对下肢肌力指标的影响Table3TheinfluenceofHIST8interventiononmusclestrengthoflowerlimbs测试指标HIST8干预前HIST8干预后PPTf/(Nm)3 363.001 403.823 888.441 144.800.082PTe/(Nm)3 566.341 588.594 287.961 340.410.055PTi/(Nm)3 470.661 558.824 179.741 546.090.023CMJ/cm38.708.1346.1811.620.001 15

23、010050050100PTf/%15010050050100PTi/%604020020CMJ/%15010050050100PTe/%受试者受试者受试者受试者(a)(b)(c)(d)图 2 HIST8 干预后受试者下肢肌力指标个体差异Figure 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ower limb musclestrength indexes of subjects after HIST8 intervention 表4HIST8 干预对下肢肌力个体差异分布的影响Table4TheinfluenceofHIST8interventiononthedistribut

24、ionofindividualdifferencesinmusclestrengthoflowerlimbs%范围0%0%20%20%40%40%60%60%80%80%100%100%PTf30.7730.773.857.6911.547.697.69PTe34.6223.083.853.853.8515.3815.38PTi30.7723.083.8523.087.69011.54 CMJ15.7931.5831.5821.05000 2.3HIST12 干预后抗阻训练效果及个体差异12 周 HIST 力量训练干预后,受试者 PTf 显著增加(=31.72%,P0.05,ES=0.53)(

25、表 5),个体变化范围为49.34%143.05%图 3(a);PTe 显著增加(=39.76%,P0.05,ES=0.54)(表 5),个体变化范围为50.25%至174.32%图 3(b);PTi 显著增加(=53.06%,P0.01,ES=0.72)(表 5),个体变化范围为60.47%207.27%图 3(c);CMJ 高度显著增加(=12.98%,P0.01,ES=0.57)(表 5),个体变化范围为 1.21%26.61%图 3(d)。各指标变化百分比分布见表 6。表5HIST12 干预对下肢肌力指标的影响Table5TheinfluenceofHIST12intervention

26、onmusclestrengthoflowerlimbs测试指标HIST12干预前HIST12干预后PPTf/(Nm)3 363.001 403.824 100.311 169.570.021PTe/(Nm)3 566.341 588.594 425.341 236.960.025PTi/(Nm)3 470.661 558.824 598.661 425.830.001CMJ/cm37.847.9142.377.790.001注:部分受试者因伤(n=3)或因设备问题(n=9)无CMJ数据,CMJ有效数据n=17。200150100500503002001000100100受试者20015010

27、0500302010050100受试者受试者受试者PTf/%PTi/%CMJ/%PTe/%(a)(b)(c)(d)图 3 HIST12 干预后受试者下肢肌力指标个体差异Figure 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ower limb musclestrength indexes of subjects after HIST12 intervention 2023 年 9 月第 47 卷第 9 期原创成果67表6HIST12 干预对下肢肌力个体差异分布的影响Table6TheinfluenceofHIST12interventiononthedistributionof

28、individualdifferencesinmusclestrengthoflowerlimbs%范围0%0%20%20%40%40%60%60%80%80%100%100%PTf33.3314.8111.1114.813.7011.1111.11PTe37.04018.5211.117.413.7022.22PTi21.4314.2917.863.5717.86025.00 CMJ063.6436.360000注:部分受试者因伤(n=3)或因设备问题(n=9)无CMJ数据,CMJ有效数据n=17。2.4不同干预后肌力变化占比及效应量分布特征比较 MIST12、HIST8、HIST12 3

29、种干预方案训练效果发现,PTe、PTi 在 3 种方案中差异显著(P0.05)(表 7)。完成 3 种干预方案的受试者的下肢功能指标效应量分布特征(无效果、低效果、中效果、高效果和极大效果)见图 4。表73 种干预方案训练后指标变化占比比较Table7Comparisonofthetrainingeffectsofthethreeinterventionprograms测试指标MIST12/%HIST8/%HIST12/%PPTf15.3931.9624.2734.8131.7254.650.058PTe18.0229.7931.8339.4439.7666.070.013PTi7.5933.

30、2228.9335.1053.0665.580.001 CMJ15.9124.5921.2919.2012.989.690.580注:部分受试者因伤(n=3)或因设备问题(n=9)无CMJ数据,CMJ有效数据n=17。在同时完成 MIST12、HIST8 和 HIST12 的受试者中,6.90%(PTf)、10.34%(PTe)、6.90%(PTi)和 3.85%(CMJ)的受试者在 3 种方案干预后均获得中等及以上训练效果,其他受试者在 1 种或 2 种方案中为低效者。调整训练方案对受试者个体训练效应量变化特征的影响见表 8,如表 8 第 1 行表示 PTf 在 MIST12、HIST8 和

31、 HSIT12 方案中的效应量变化特征:MIST12低效果或无效果者经过 HIST8 和 HIST12 干预后分别有 40.91%和 45.45%转为中等以上效果。2.5力量训练效果个体差异预判模型构建Logistic 回 归 结 果 如 表 9 所 示:PTf 初 始 值 对PTf 模型建立有贡献;PTe 初始值对 PTe 模型建立有贡献;训练方案、PTi 初始值对 PTi 模型建立有贡献;训练方案、左侧股直肌和股中间肌厚度、CMJ 高度初始值对 CMJ 模型建立有贡献。训练效果二分类预判模型计算公式为:y=eLogit(P)1+eLogit(P)(1)其中:Logit(P)PTf=1.78

32、3+0.000 291X13(2)150100500占比/%150100500占比/%150100500占比/%150100500占比/%LIST12HIST8HIST12LIST12HIST8HIST12PTfPTeLIST12HIST8HIST12LIST12HIST8HIST12PTiCMJES2.01.2ES2.00.6ES1.20.2ES0.6ES0.20ES2.01.2ES2.00.6ES1.20.2ES0.6ES0.20ES2.01.2ES2.00.6ES1.20.2ES0.6ES0.20ES2.01.2ES2.00.6ES1.20.2ES0.6ES0.20(a)(c)(b)(d

33、)图 4 MIST12、HIST8、HIST12 干预后训练效应量分布Figure 4 Training effect size distribution afterMIST12、HIST8 and HIST12 intervention 表8MIST、HIST 干预后个体训练效应量变化特征Table8The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individualtrainingeffectsizeafterMISTandHIST指标干预方案MIST12/%HIST8/%HIST12/%PTfMIST1240.9145.45HIST825.0018.75HIST1221.43

34、6.25PTeMIST1233.3352.38HIST818.7531.25HIST1225.00 8.33PTiMIST1238.4653.85HIST8 6.6726.67HIST12 9.09 CMJMIST1227.78HIST840.00HIST1234.6223.08注:“”表示无效果。梅涛,李晓霞,李燕春,等.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68Logit(P)PTe=1.721+0.000 318X14(3)Logit(P)PTi=1.9161.584X2+0.001X15(4)Logit(P)CMJ=5.190+3.097X21.028X8+0.164X16(5)采

35、用 ROC 曲线下面积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Tf、PTe、PTi、CMJ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9、0.602、0.684、0.719,且 P0.05(表 10,图 5)。表10抗阻训练后下肢肌力改善预判模型 ROC 分析结果Table10ROCanalysisofthepredictionmodeloflowerlimbmusclestrengthimprovementafterresistancetraining模型面积P95%CI敏感度/%特异度/%下限上限PTf0.6090.0100.5300.68884.06036.301PTe0.6020.0400.5240.

36、68065.78954.676PTi0.6840.0010.5920.77755.55683.552 CMJ0.7190.05)(表 11)。表11力量训练效果个体差异预判模型回代检验结果Table11Backtestofthepredictivemodelofindividualdifferencesinstrengthtraining指标预测值真实值2Pn占比/%n占比/%PTf1147.831356.520.3480.555PTe1147.831147.830.0001.000PTi1669.571147.832.2420.134 CMJ834.781460.873.1360.077 3

37、讨 论3.1抗阻训练改善不同类型下肢肌力效果与预判模型的构建抗阻训练在改善不同类型下肢肌肉力量(PTf、PTe、PTi、CMJ)上存在个体差异。本文首次在同一组受试者中观察到在 3 种不同抗阻训练方案中下肢肌肉力量变化的非共线性,表现为等速蹬踏峰值力均得到提高,等长峰值力和 CMJ 高度对不同干预方案的反应性不同。抗阻训练在改善不同类型下肢肌肉力量上的效果不同,且个体差异的分布也不同。仅 6.90%(PTf)、10.34%(PTe)、6.90%(PTi)和 3.85%(CMJ)的受试者在 3 种干预后均获得中等及以上训练效果,其他受试者在 1 种或 2 种方案中为低效者。此前的研究2223多为

38、同一组受试者完成 1 种抗阻训练方案。抗阻训练并 表9抗阻训练后下肢肌力改善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Table9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oflowerlimbmusclestrengthimprovementafterresistancetraining模型自变量B标准误差瓦尔德POROR 95%CI下限上限PTfPTf初始值(X13)0.0010.001 5.970 0.015 1.0001.000 1.001常量1.783 0.45815.1640.001 0.168PTePTe初始值(X14)0.0010.001 7.381 0.007 1.0001.

39、000 1.001常量1.7210.00115.0600.001 0.179PTi训练方案(X2)1.584 0.48210.808 0.001 0.2050.080 0.527PTi初始值(X15)0.0010.00125.5430.001 1.0011.000 1.001常量1.916 0.610 9.864 0.002 0.147CMJ训练方案(X2)3.097 1.110 7.791 0.00522.1362.515194.817左侧股直肌和股中间肌厚度(X8)1.028 0.30111.688 0.001 0.3580.198 0.645CMJ初始值(X16)0.164 0.0273

40、7.5870.001 1.1781.118 1.241常量5.190 1.52511.583 0.001 0.006注:自变量均为干预前初始值。2023 年 9 月第 47 卷第 9 期原创成果69非均可改善肌肉力量和质量。Ahtiainen 等12的研究中,抗阻训练为期 2024 周(受试者至少完成 90%的训练计划),不同组的训练负荷在 40%85%1RM,干预后发现:训练组中 1RM 的相对变化为8%60%;DXA、MRI、超声(CSA)和超声肌肉厚度分析肌肉质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14%、11%27%、9%27%和 2%30%。在另一项 12 周抗阻训练干预研究24中,等长肌力变化范围为

41、32%149%,均存在无效果/低效果个体。不同受试者对训练方案的反应不同,且原因复杂,这使根据不同力量训练目标建立预判模型成为必要。鲜有研究报道肌力训练效果预判模型,已有的预判模型研究仅预测肌力初始值。在等速肌力初始值预判模型研究中,Bourgeois 等25将软组织质量、相位角和大腿中部骨骼肌回声强度等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模型,发现右腿肌肉和软组织质量可以预测右腿的等速肌力(R2=0.57,P0.01),纳入 50 kHz相位角后,模型的 R2增加到 0.66。在等长肌力初始值的预测模型研究中,Muraki 等26发现,肌肉厚度和硬度指标(肌肉压缩比)的组合可以准确地估计女性右膝

42、伸展最大自主等长收缩(R=0.573,P0.01)。在 CMJ预判模型研究中,研究者以性别、体重和足部测量指标为自变量建模发现,男性的测量指标与 CMJ 高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对于女性而言,体重(R=0.585,P=0.005)、足长(R=0.533,P=0.013)和脚趾长度(R=0.604,P=0.004)与 CMJ 高度呈显著负相关27。本文建立的训练效果预判模型首次报道不同抗阻训练方案和受试者的初始背景(肌肉力量、肌肉厚度初始值)可作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的影响因子(模型 AUC在 0.60.7 附近)。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意义在于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个体差异是制订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基

43、础。本文结果证实同一受试者对不同训练方案的反应不同,而不同受试者对同一训练方案的反应、不同形式的力量指标变化亦不同,在制订精准化改善下肢不同类型肌肉力量健身指导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训练效果的个体差异性。3.2受试者初始背景与改善下肢肌力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制订一般认为,肌肉力量训练效果受初始背景如肌肉体积、肌肉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以及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28。其中,神经肌肉功能改变发生于抗阻训练早期29。对运动员的研究30表明,较大强度抗阻训练引起的 CMJ 变化不是由神经肌肉控制引起的。对于非运动员而言,12 周的抗阻训练、2 种强度(40%1RM、80%1RM)均引起了最大肌力和 CSA 的增加

44、,较低强度(40%1RM)改善了早期力量发展速率和肌肉兴奋(ES=0.360.60,P 0.05),在较高强度(80%1RM)未发现神经肌肉功能的改变31。从预判模型中可知,肌力初始值是 PTf、PTe、PTi、CMJ 训练效果的预判因子。训练背景不同的人群,其肌力初始值存在差异。与未经抗阻训练的足球运动员相比,在角速度为 1.08 rad/s 向心收缩和2.16 rad/s 离心收缩时,经抗阻训练的足球运动员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速肌力均较高32。4 年抗阻训练的受试者膝关节伸展等长肌力比未经训练受试者和 12周训练受试者分别高出 39%和 60%(P0.001,2.02ES3.07)33。未

45、经抗阻训练的受试者在不同运动方式下测试的 CMJ 高度均低于有训练背景的受试者34。训练背景不同导致的肌力初始值不同进一步引起训练效果出现个体差异。6 周腘绳肌抗阻训练干预后发现,训练背景不同受试者的离心等速峰值力均显著增加,但未经训练的受试者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有训练经历的受试者 2 组在 60()/s、120()/s 的等速峰值力矩增长幅度分别为(16.604.81)Nm、(17.455.40)Nm和(9.905.14)Nm、(9.805.57)Nm35。因此,肌力初始值与制定改善下肢肌肉力量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关系密切。不同抗阻训练后肌肉厚度、CMJ 的个体反应不同36,肌肉厚度与肌肉力量、肌

46、肉厚度与 CMJ 之间存在相关性3738,肌肉力量每增加 25%,CMJ 增加 43%38。另外,抗阻训练后肌肉厚度与 CMJ 同向增加,间接提示CMJ 与肌肉厚度可能存在一定关系。本文首次发现肌肉厚度可作为 CMJ 训练效果的预判因子,在制订精准化改善 CMJ 的健身指导方案中应将肌肉厚度作为依据之一。3.3不同抗阻训练方案与改善下肢肌力精准化健身指导方案的制订本文中不同训练方案对肌力的提升效果不同。首先是不同强度训练方案对肌力的提升效果不同,表现为 MIST12 干预后,PTf、PTe、CMJ 均有提升,PTi 无显著性变化,但在 HIST12 干预后,各指标均数据显著增加,提示中等强度对

47、于 PTi 训练效果的改善有限。梅涛,李晓霞,李燕春,等.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70其次是不同干预周期的肌力提升效果不同,表现为HIST8 干预后,CMJ 显著增加而 PTf、PTe 变化不明显,在 HIST12 干预后,CMJ、PTf、PTe 均显著增加,提示相较于下肢等速肌力(PTf、PTe),下肢爆发力(CMJ)可通过更短的训练周期获得训练效果。训练方案是PTi、CMJ 的预测因子,训练负荷可能是不同抗阻训练方案引起 PTi、CMJ 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对于 PTi,研究39发现,参加高负荷(80%1RM,812 次重复)、低负荷(30%1RM,3040 次重复)训练

48、的受试者,等长肌力分别提高 26.50%和 4.53%(ES 分别为 1.10 和0.15),训练效果存在差异。系统综述40同样也印证,相比于低负荷(12 次重复),使用中负荷(67%85%1RM 或 612 次重复)、高负荷(85%1RM 或6 次重复)PTi 收益更高。对于 CMJ 高度,进行 6 周抗阻训练的足球运动员该指标增加了 5.60%(ES=0.34),对照组下降了 2.39%(ES=0.27)41。另一项研究42发现,在抗阻深蹲训练、抗阻深蹲结合变向训练 2 种方案中,CMJ 高度变化值分别为 6.0%和5.4%,ES 值分别为 0.44 和 0.37。可见训练方案可能影响 P

49、Ti、CMJ 训练效果的预测,是制订改善下肢肌肉 PTi、CMJ 健身指导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尽管不同训练方案对等速肌力的训练效果不同,但在本文中,训练方案并未纳入等速蹬踏肌力训练效果的预判模型。训练频率、负荷可能是不同抗阻训练方案引起等速肌力训练效果差异的原因。Crane 等43比较了高频率(1 周 3 次)、低频率(1 周 1 次)2 种抗阻训练干预对肌力提升效果的差异,4 周干预后显示,2 种干预方案分别使下肢等速蹬踏肌力提高了 36.8%和 27.4%。Aagaard 等44对未经系统力量训练的精英足球运动员进行了 12 周的膝关节抗阻训练,结果提示:只有高强度负荷(8RM,8 次/组

50、,4 组)的受试者增加了膝关节等速肌力,其中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向心收缩峰值力在 30()/s 提高了 11%15%,离心收缩峰值力在 30()/s 提高了 23%26%;低强度负荷(24RM,24 次/组,4 组)的等速肌力未见提升。在另一项研究45中,9 周抗阻训练干预后,下肢等速峰值力在高强度(80%1RM,1012 次/组)、低强度(40%1RM,1012次/组)组中分别平均增加了 9.8%和 15.1%。在本文中,MIST、HIST 组的等速蹬踏肌力分别平均增加15.39%18.02%和 31.72%39.76%,与现有研究一致,均表现出不同的训练负荷在提升肌肉力量上存在差异。训练方案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