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数字出版时代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于凤保(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学生选课和课堂教学中却屡屡遭受“冷遇”本文试图从英美文学本体内因之“三大矛盾”浅析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究英美文学“自闭症”根源并基于相关教改实践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即以数字智慧教材活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后学习的方式重构英美文学课程的知识呈现模态及其教育生态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数字出版教材编写知识呈现模态 引 言英美文学课在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 对此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
2、委员会在制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等相关教学指导文件时都始终予以充足的肯定 杨金才曾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外语专业学生对象国语言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视文学教育所致”(杨金才:)英美文学课程在整个英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影响人才培养成败的重要意义 然而英美文学课程却在近年来长期遭遇种种“冷遇”不仅表现在课程的压缩和学时的减少(杨金才)也体现在学生选课和课堂学习时的冷淡情绪令英语界众多学者为之担忧 除了从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现状思考其相应的变革策略还有学者从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行实践活动的内在因素中探究其“病症”之所在以图寻找医其病根之“良药”
3、其中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理念陈旧等本体性内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课堂内外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数字智能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习惯于多媒介信息采集和吸纳的认知路径但现有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或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知识建构模态予以呈现 本文将以江苏科技大学吾文泉教授领衔的相关教改项目为实践基础对英美文学课程遭“冷遇”的本体性内因进行分析指出其中所存在的知识错位呈现模态进而提出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数字智能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宏观文学史教学与微观文本细读教学之矛盾我国英美文学教学史上“文学史”“文本”和“文学史文本选读”三条教学策略路线之争由来已久三种策略路线各有优劣没有尽善尽美之“途”“文学史”策略
4、路线可使学习者宏观把握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主要发展时期、各时期主要文学流派、各种文学派系流变的内在原因及其各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各种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如此脉络清晰地系统学习英美文学可谓是由面到点、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全面系统 然而其弊病也很明显通常此种策略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模式一般是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玩“记”即“课堂记笔记、考试全靠记、考后全忘记”故此原本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博大深奥的英美文学知识都被教条化学生学习思路被僵化最终导致英美文学课堂被冷落相对于这种宏观教学法的是微观的“文本”教学策略即埋头苦读文本 这种教学策略最大的好处就是摆脱文学史框架的约束自由地阅读“文本选读”最
5、大化地调动学习者参与文学实践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让学习者直接感受到文学玄妙的魅力陶冶其道德情操激发学习者的文学兴趣 同样这种教学策略也有其弊端即“散乱的、片段式的、无头绪的”给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缺乏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英美文学选读(数字智慧版上下册)”和 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英美文学智慧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宏观把握文学作品内涵的视角和高度 此外此法也极容易因为教师“讲经式”逐句解析的教学方法把文学课变成“高级英语精读课”使得学习者只注重其中的词句和文法漠视其中的文学特质进而无所谓文
6、学思考致使文学课的意义名存实亡“文学史文本选读”可谓是折中之法彼此取长补短为许多学者所推崇甚至为国内众多外语院系英美文学课所采纳 然而受课时等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课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势必“蜻蜓点水”“走马看花”学习者的感觉因此也必然是“云山雾罩”“似是而非”“一头雾水”“文学史文本选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其各自原有的弊病不仅没有被规避反而事与愿违地叠加呈现使得师生苦不堪言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曾大声疾呼“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王守仁:)在讨论“文学史文本选读”教学模式的弊端时王守仁作了这样的论述:“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等让学生死记硬背
7、 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王守仁:)无疑文学史知识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具有其重要性但往往限于学时课堂上教师也都止于文学史的教学 正因如此知识的如此呈现模态可能会在学习者心中建构出一个有关英美文学的错误认知即将文学史当成英美文学本身却不曾真正体验英美文学的诗学之美显然受纸质教材的篇幅以及课堂教学的学时限制教材或教学中的知识呈现模态极大地受到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削减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所以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无疑成为“英美文学课遭冷遇”的一个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教材和教学的知识呈现模态相对有限难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目的的学习群体 所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知
8、识呈现模式的教材极为重要 据此在英美文学教材中某些需要扩充或拓展的知识点旁边设置二维码让受众通过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后进入视频、音频和文本等形式的知识学习进而破解传统英美文学教材和教学中文学史和文本细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所以以数字智能媒介去重构知识呈现模态和丰富知识呈现样式便是不二之选 内容丰富多样与教材信息量严重滞后之矛盾 世纪下半期及 世纪初是尖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日益频繁、文化交融更趋于紧密、思想变革更加深刻的时代大量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和形态各样的文艺批评理论就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井喷式”地陆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知识和思想“井喷”的时代同时也是学习者极渴慕最新
9、思想文化以便了解和把握“变化”的时代我们英美文学课的学生也不例外 然而综观我国众多英美文学现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如下问题:()英美文学教材知识覆盖面滞后大多教材知识覆盖面只到 世纪 年代前后一般把 世纪 年代至 世纪初的这段时间统称为现代或后现代时期多数缺乏具体的作家和作品介绍更遑论作品欣赏与现代读者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文本就被隐没在多数广为国内外语院系使用的英美文学教材中(崔少元:)同时英美文学教材的“厚古薄今”是我国现行英美文学教材的另一个弊病 另外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还容易产生一个附带弊病即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都耗费在教材开始部分的那些生涩难懂的古老诗文上 由于许多相对古老的文字符号成为其
10、阅读过程的拦路虎学生们不得不不断地查考字典和相关工具书无暇顾及文学欣赏致使“英美文学学习的初体验”苦涩难堪部分学生也就因此“不堪忍受”英美文学的学习并对英美文学课产生了距离感从此远离文学去别处寻找知识去了“文学选读课程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只能解读经书式地逐词、逐句讲解 生动活泼、美轮美奂的文学作品被解析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魅力”(范谊、芮渝萍:)因此我们在日常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可策略性地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先易后难”的策略路线至少可以最大化地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为此后的英美文学课堂学习
11、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基本的内在持久动力 快速编写紧跟时代信息需求的英美文学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变换现行教材的知识呈现模态是改变英美文学遭受“冷遇”的必要改革之举()文学知识建构视角单一、内容老套国内现行的英美文学教材大多采用“”模式介绍各个时期及其中的每个作者前面的“”是指“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主要代表作品介绍”后面的“”是指“代表作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技巧”在这种社会历史批评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知识似乎都被格式化了学生也认为似乎这就是英美文学知识内涵的实质按照“”模式学习英美文学就能够大功告成然而这种教条化的知识体系不仅僵化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使得许多学生对这种视角单一、内容老套的英美文
12、学产生反感情绪 与此同时可以使文本 阅读感受变幻莫测的 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却被众多教材弃置一旁甚至是不曾提及 在这个后现代历史语境下英美文学学习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也不免具有这个时代的思想特征即破除教条、颠覆传统、追求自由开放的文本阐释方式等特点“世纪的文学批评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改变了读者业已形成的阅读习惯改变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为文学诠释提供了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王岳川:)毋庸置疑作为纸质教材受出版环节的相关因素制约和影响英美文学教材难以及时更新再版同时受纸质教材呈现知识的模式和空间局限传统意义上的英美文学教材也难以覆盖英美文学各时期的相关知识信息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知识偏好 为此数字化的
13、教材可以在纸质教材不更新的情况下不断更新或补充与二维码相对应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也可以及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新教学方式进而确保英美文学教材始终保持鲜活的知识呈现能力 英美文学教材的单向度知识灌输模态与学习者的多元文化素养需求之矛盾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外语学科育人功能的角度回答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已然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项全新而又神圣的使命”(李霄翔、毛彩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全球视野同时更要使之在全球视野中更好地认知自我和他者进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然而纵观我国英美文学教材或课堂授课情况单向
14、度的知识呈现模式将学习者置于被动学习的认知模态之中难以培养其文化素养促进其个性化的自主建构 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语言、文化进行有深度的自主探究和理解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众所周知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历史语境下各个民族不仅有学习“他者”文化的必要同时也使得“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进行比较或系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巴赫金在研究中世纪的狂欢节文化时指出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不是绝对的孤立、对立和封闭的关系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相互对话、相互渗透、相互激荡并形成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的大文化形态 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异质文化交融的文化样态 英美文学、文化与中国文学、文
15、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形态之间的历史对话与交流印证了巴赫金的这一论断”(曾洪伟:)因此作为大国崛起之新兴力量的青年人才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及教授英美文学的时候进行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理论层面上的可行性 但是受纸质教材的知识呈现模态限制传统意义上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仅仅局限于文学史和文学文本等知识的呈现难以企及极富创造性和人文性的文学批评 同时这样的知识呈现模态也在英美文学初学者的心灵中建构出一个有关英美文学的错误认知即英美文学学习是对文学史的识记和对文学文本的精读式阅读 因此灌输式的知识呈现模态难以让学生将英美文学课程看作自我文化素养建构和提升的重要路径“外语教学的重点应从
16、明确知识的灌输转向默会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和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明确知识的领悟力和整合力”(丁建宁:)无疑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感受和体验中直觉式的领悟专业知识和锻炼思维能力是其知识积累和素质提升的重要路径 李霄翔从哲学的视角明确指出“体验哲学给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更是为英语教材的研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李霄翔等:)数字智慧版的英美文学教材通过二维码将相对程式化的英美文学知识要点与丰富多彩和生动直观的文学审美文献连接起来也打通英美文学教材与极具创新批判精神的文学批评之间的道路进而打破英美文学传统纸质教材的知识呈现模式之局限 显然这将使学习者在大量视频和音频资料中自由地进行选择性学习成为可能在个人兴趣的
17、驱动下促使学习者投身于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之中进而培养实事求是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英美文学传统教材的灌输式知识呈现模态消解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使培养学习者人文情怀和提升其批判精神成为难解之题 如此有学者呼吁道:“国内课堂教学需要提升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强教师教育中的亲历实践、重视情景化建设”(金梅、袁周敏:)通过数字媒介进行丰富多样的英美文学赏析之实践也是学习者深化英美文学知识学习、培养文学批判精神和提升人文情怀的真正有效路径 结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英美文学遭受的“冷遇”有目共睹探究其改革出路是英语学界的时代命题 尽管学者们已从多个不同维度进行探究其中某些研究已得出发人深省的
18、结论但我们不能忽视对英美文学课程本体内因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英美文学课程遭“冷遇”的客体或主体内因之同时(于凤保)我们还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不同层面孕育着新型的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教育生态”(李霄翔:)综上英美文学教材或教学的“三大矛盾”是英美文学课程遭遇冷遇的深层次本体内因而数字媒介恰恰可以逐一破解传统英美文学教学难以摆脱的上述种种困境 技术的变革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教材编写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也会引发教学方式的变革进而建构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育新生态 尽管英美文学课程当下依然在遭遇“冷遇”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其改革的未来却是令人向往的参考文献 崔少元
19、.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外语教学():.丁建宁.默会知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外国文学研究():.金梅袁周敏.中美高校文科课堂比较研究.江苏外语教学研究():.李霄翔.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挑战与对策.中国外语():.李霄翔毛彩凤.新时代外语学科育人功能的再认识.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郑州大学学报():.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杨金才.谈谈外语类专业外国文学课程设置.外国语文研究():.于凤保.文学边缘化探源:论英美文学课程遭受“冷遇”的客体性内因.名作欣赏():.曾洪伟.“自闭症”、比较文学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教育评论():.作者信息 于凤保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