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9论“三全育人”的哲学资源严璨*【摘要】“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尽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哲学家不曾明确使用过“三全育人”这一概念,但既往的教育思想却蕴含大量富有启发意义的德育思想和哲学思维。这些思想和理论共同构成“三全育人”的思想资源,具体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教育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教育思想、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德育思想和西方哲学中进步的教育理念等几个方面。【关键词】三全育人;学校教育;教育思想;哲学资源“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是从主体、时间、空间三个角度来建构的
2、系统育人模式和格局,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知识教育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教育体系。“三全育人”的提出,实质上意味着高校教育的各个部分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个组织机构都能将育人目标渗透到围绕着学生开展的各项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通过建立健全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三全育人”的研究和实践来构建和完善高校教育机制,是推动高校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必经之路。古
3、往今来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要素,始终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息息相关。回顾中西方教育发展史,众多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围绕着学校教育贡献了丰富的真知灼见,分别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关于教育的看法。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哲学思维,是新时代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严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290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年第2 期总第3 0 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及教育的哲学思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涉及教育的论述并不少见,但正如恩格斯提到的,“马克思的
4、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善于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三全育人”进行直接论述,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都曾对人的全面发展、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分工与协作做过详细的论述,倡导以多途径、多方式、各部门协调配合地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人民的解放服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论述是“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思想资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这些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
5、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实施“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方式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异化劳动使其丧失了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因而必须从社会生产发展角度来考察作为主体的人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所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发展其才能和个性,能够使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实现真正的一致,为人类的发展和解放提供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人自我实现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教育应当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从这个角
6、度来看,高校全部的教育工作都要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它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而且还要符合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达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分工协作理论,为高校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分工与协作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他高度关注生产劳动中的分工和协作,论述了分工与合作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德斯杜特的话,这实际上肯定了“分工合作”的思想,“一个人干这个,另一个人干那个,大家合起来将会取得一个人的努力所根本不能达到的结果”。这种分工合作,实际上是
7、强调分工基础上的同心协力。人的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教育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总是需要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这恰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6 9 1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2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8,第2 9 8 页。2291论“三全育人”的哲学资源契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分工协作理论所阐述的观点。最后,马克思主义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样为“三全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的基本教育理念。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包括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在
8、马克思看来,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使教育者在身体、心灵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突出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一体化。他在资本论中强调:“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同样的,“三全育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来开展教育,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来实现育人目标,将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关注教育工作。面对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
9、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牢把握教育的主要方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这些也是“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阐述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体现的是“整体教育”的观念,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理念,以尊重学生个体为核心,将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毛泽东在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与全民终身教育相配合的教育模式,即全社会的、全方位的教育。邓小平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概括为六个方面的教育,包括理论路线、理想信念、历史国情、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优
10、良传统和民主法制等的教育。习近平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这些理念和方针的共同之处就是始终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教育内容的整体性。这正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二,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包含家庭、学校、社会、虚拟网络空间等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工作目标的实现是多方面多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才能使教育主体形
11、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得益彰的局面,才能使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5 5 6 5 5 7 页。292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人文化,更易于在各种优质的服务中感染和教育大学生群体。1 9 5 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 9 9 4 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不仅宣传部门要做,各级党委和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等基层党组织要做,各级
12、行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也都有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责任。”2 0 0 5 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则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三中国哲学优秀传统中的德育思想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宝贵且富有启发意义的德育思想。以下这些德育思想为“三全育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第一,中国哲学优秀传统注重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中国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逐步形成的。学校教育旨在培养阶级统治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
13、。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整体利益观和国家利益观。西周时期倡导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既注重礼仪规范,也强调内心修养,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大学开篇就论述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提出了教育“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将人的发展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反映了重视整体的教育理念。魏晋时期名臣傅玄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目标,要培养九种类型的人才,即德才、理才、政才、学才、武才、农才、工才、商才、辩才。在民国时期,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之健全
14、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包含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内许多理论家也围绕着教育领域提出一些主张。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杨贤江,尤其关注青年成长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主张,即关注和解决青年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是教育者的责任。他提道:“对于如何过日常生活,如何交友,如何消闲,如何处世,如何发现并解决本身各个问题,如何满足并发达学毛泽东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9,第2 2 6 页。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 9 9 6,第6 5 5 页。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
15、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0 6,第6 4 5 页。293论“三全育人”的哲学资源生所喜欢做的活动,都在所不问。试问这种教育怎能完成他的指导人生的职责呢?”作为教育者,理应对青年的成长的各个方面给予耐心的指导。第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强调教育方式全方位和多样性。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担负起全面的教育职责,要通过言传身教和熏陶教化等多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例如,孔子提出“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他不主张言传和身教相分离的教学方式,指明教师要通过自已的行为来感染并教育学生。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16、要将传授仁义之道、教授知识、解决疑惑三者结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观点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荀子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论述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提出应该把教育与特定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而非仅仅依靠教科书和教室里的教化。在他看来,人的德行与智慧在生活实践中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生活实践具有很好的德育效果。第三,中国哲学优秀传统强调学校教育的全员性。不少关于教师工作任务的案例分析及理论,都主张教育过程要体现教学相长,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例如,学记论述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和“教学相长”,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制约、
17、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韩愈提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认为有专门知识的学生也可以做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可以互相学习和互相启发的。朱熹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他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王夫之提出“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之大”,“施者不吝施,受者乐得其受”。总之,教育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老师,更取决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觉程度的高低。陶行知也阐述过关于学生自治的问题。他指出:“我国学校的弊病,不但在与社会相隔绝,而且学校里面,全以教员做主,并不使学生参与。要晓得一社
18、会里的事务,该使大家知道的,就该大家参与;该使少数领袖管理的,就该少数领袖参与。这样不靠一人,也不靠少数人,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员,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同甘苦,那才是共和国社会里的真学校”。除此之外,陶行知还提及了培养专业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他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2,第2 2 6 页。论语卫灵公,岳麓出版社,2 0 1 8,第1 9 5 页。苟子儒效,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第8 1 页。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中华书局,2 0 2 0,第2 3 8
19、 页。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七册,岳麓书社,1 9 9 0,第2 7 5 页。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岳麓书社,1 9 9 2,第1 0 5 页。陶行知全集第1 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4,第1 2 6 页。294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吾国自办师范教育以来,无论高等师范、初等师范,只顾到第四项,只是以造就教员为目的,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的训练都没有相当的注意”。陶行知强调的是教育行政人员和办学指导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强调学校教育不只是教师的责任,还要发挥其他教职员工的作用和学生教育的自主性。四西方哲学中进步
20、的道德教育思想今为止,国外尚未有人提出过“三全育人”这种教育理念,也没有专门论及“三全育人”的研究论著。尽管如此,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一直到中世纪封建统治时期和文艺复兴时代,甚至是一直到近现代资本主义时代,各个时代的西方哲学家、政治学家、思想家同样从哲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丰富的具有进步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与此同时,也在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深人的实践探索。其中以下这样的一些思想及实践探索,与当代的“三全育人”思想比较吻合。第一,强调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的全面性。纵观整个西方教育史,有关教育目标的论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始终是关注的热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谈到,造就理想人格的
21、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在柏拉图看来,理想人格的哲学家是包含着各个方面的,应该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真理、公平正义、勇敢和节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主张,人要在雄辩术上达到理想的境界,成为“精于雄辩的人”;而实现这一目的,则必须将专业学习建立在宽广扎实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上。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指出,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教育的目标是研究未来的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求取人性本身完善的需要,教育的永恒理想在于造就完满的人。安德里亚在监督城中指出,学校教育应当是智育、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同时人们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谈到,教育为人人所需
22、,学校是人接受教育最合适的地方;在学校里面,人人都应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大学的教学应当是普及性的教育,大学要有精通科学、艺术和语文的教学的教师,能够将所有学科的学问都传授给学生。康德在论教育中也提及,学校应提供“实际的教育”;而“实际的教育”包含三个部分,学校的普通课程教学、关于实际生活的训导、道德品格的陶冶。凯兴斯泰纳在工作学校要义中主张,公立学校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他还主张,将“读书的书本学校”改造为“自由活动的工作学校”,用自由的环境来提升学生的四种性格力量,即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自奋性。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核心目标,这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全集第1
2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4,第2 1 5 页。295论“三全育人”的哲学资源第二,坚持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统一性。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机结合起来。从这个目标来看,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在其著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中,赫尔巴特提出,哲学和心理学是教育的基础,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是教育的目的;基于这个目的,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主张,强调要把教育目的的实现与文化知识的传授视为一个过程,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实现教育的手段包括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三种方式。此外,赫尔巴特还提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应是多方面兴趣,教学
24、除了要培养德行外,还应根据“完善”的观念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美国哲学家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倡道德教育应贯穿和渗透到学校的全部生活中。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讨论了大学的观念与任务,认为大学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挥人的潜力,让他们在所有的行为和信念上做出选择,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总之,学校教育应当做好研究和教学的统一,同时还要做好教育与培养过程的统一,这些思想与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有相通的地方。第三,强调学校教育主体的全员性。狄德罗在俄国大学计划中提到,为保证大学更好地实现其培养目标,履行其教育职责,倡议在俄国大学
25、确立严密的管理体制。在他看来,大学的整体管理上,由政治家出任总监,全权处理大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事务,学院设院长、财务长和牧师,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管理。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论述到,德育应贯穿于一切教学中,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做学生的表率,如此才能发挥感染熏陶的作用。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第斯多惠提倡,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已的精神财产,要以自身的学识来感染他人,更要以自身的思维和行动来教育学生。马里顿在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中论述到: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要有意识地去培养那些能够使学生思想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基本品质;教育和教学工作要趋于整合,而不要分散;整合的最终目标在于培
26、养一个内心纯粹而完整的人;学生自身思想的自然活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根本动力因素;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加强学生的能力,包括增强判断力、养成智力和美德;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道德修养与优秀品质。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指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唯有学校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生气、体现出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象,唯有学生能够超越对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观察,学校才能具有其本质的意义。综上所述,“三全育人”的哲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教育思想、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和西方哲学中进步的思
27、想等不同阶段的教育思想中,本文概括了与“三全育人”相呼应的哲学智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历史变革时期,既要全面提升大学生296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的整体素质,又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三全育人”既是高校教育的一个实践问题,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理念更新。全面推进高校“三全育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持续不断地总结其科学内涵、教育主体、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使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协同合作成为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从而更好地回应和解决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On Philosophical Resources of“San
28、 Quan EducationYan CanAbstract:“San Quan education refers to all-staff education,whole-process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Although generations of educators and philosophers inmodern or ancient times,in China or abroad have never used the term“San Quaneducation in their relevant research,a larg
29、e number of enlightening moral andphilosoph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undoubtedly important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the“San Quan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newera.This paper carefully summarizes the thoughts of the classic writers such as Marx andEngels,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Chines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and strives to tap into the philosophical resources of“San Quan education.Keywords:“San Quan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Educational Thought;Philosophical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