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55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1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期(总第 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汪 丽 王大军(海军指挥学院 江苏南京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摘 要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正确认识当前两者相结合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准确把握两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厘清两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紧密围绕新时代特点和新实践要求 因时而进、因事而化 在聚同化异、互化共美中实现两者的融通共进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通共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

2、者简介:汪丽 女 海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专业技术上校 副教授 王大军 男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政治机关工作系专业技术上校 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正确认识两者相结合的现实意义、科学厘清两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以及准确把握两者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融通共进 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也才能为人类文明更好发展贡献理论以及文化层面上的中国智慧 一、机遇与挑战:把握马克思主

3、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一)坚定文化自信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要从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嬗变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整体实践这一宏观深远的视角 分析其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产生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的文化心理从近代以前“天朝上国、唯吾独尊”的文化自负逐渐转向了伴随民族危机而来的文化自卑 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推动自上而下的政治制度改革 年第 期汪 丽 王大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皇权 国人对

4、传统文化的批判也经历了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观念文化”的变革 但因其始终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最终未能指导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于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直指封建专制、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通过“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运动 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扫清了思想障碍 改革开放后 我国大规模地引入效率、利润等现代性的市场要素 这些要素的全面进入 与我国在文化上的准备不足形成巨大张力 从而导致国人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反常现象 急需回归到中华传统文化中 寻求化解思想困惑、解决心灵归属问题的良药 因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5、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对于坚定文化自信 健全国人的精神世界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的双重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求 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落地生根 除了其自身要蕴含科学性特质之外 还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际上 在提出“两个结合”之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所应当的包含在中国的具体实际之中 当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出来 就更加明确了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6、一方面 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中 国人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能够广泛地被国人接受、认同 就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对话与融通 实现“本土化”“民族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思想文化资源也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扎根的土壤并赋予其民族的文化基因 进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表达与新形态 另一方面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磨合冲突 各类思潮的论战激辩 使曾经创造辉煌成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日渐式微 亟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实践要求进行现代化转型 然而 这种现代化转型不是一个抽象的、

7、孤立的理论命题与实践行为 它需要面向并服务于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重塑与改造 才能既不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又充满时代的生机活力 这里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 在促进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 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自身也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三)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赢得意识形态斗争胜利的现实需要 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其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8、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尤为重要 一方面 要准确运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话语解读马克思主义 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表达 使其“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更加接地气 更加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 则要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创新发展中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神 着力 年第 期构建为解决自身发展以及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 以便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同时 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为解决自身发展以及

9、全球性问题积极提供“中国智慧”的同时 彰显中国道路的巨大优势和魅力 以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胜利 这也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并在其指导下重新审视、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大力弘扬和传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 在不断丰富完善中国方案的过程中 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 二、同质与异质: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一)关注同质性 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 从终极理想上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提出实现“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相契合 从对人民

10、地位的定位上看 儒家政治学说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民至上”强调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从思维方式上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很多相通之处 比如周易 中的阴阳思维“太极生两仪 为天地 为阴阳 为男女 为日月 为昼夜”包括道家文化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等观点 描绘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是两两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美丑、善恶等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生动体现出其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性 从实践观上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追求“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注重实

11、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追求的人生境界来看 儒家文化注重克己修身 追求高尚道德品格 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利”谋求公共利益则是“义”“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而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见义而忘利”“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且强调“义胜利者为治世 利克义者为乱世”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集体主义原则有着一定的契合性 特别是列宁还曾倡导“集体主义觉悟”甚至亲自带领群众投入星期六义务劳动 培养人们“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上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契合性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 这就成为两者能

12、够结合的逻辑基础(二)正视异质性 理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不同 第一 两者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 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后的产物 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封建农耕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上的思想文化 而马克思主义则要求消灭剥削阶级 将人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带有鲜明无产阶级属性的文化形态 这种从属于不同时代与阶级的本质差异就决定了两者在属性上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真理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是科学的认识

13、工具 然而 孕育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封建社会 科技 年第 期汪 丽 王大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落后、生产力低下 等级制度森严等 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糟粕性或陈旧过时的东西因此 在将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 要清醒理性地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 但也不能以一种绝对主义的思维范式完全割裂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甚至将两者绝对对立 而是要积极探索如何跨越时代与阶级的差异性 更好地推进两者的结合 第二 两者在理论渊源、哲学思维上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 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其与西方哲学思维具有一致性、互通性 具体表现在两者都始于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和对既往思想强烈的

14、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 继承了其辩证法思想 在批判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的同时 实现了对其唯物主义思想的超越 最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然而 这种在学理上的严密论证和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以及强调批判反思与逻辑思辨 正是与注重强调直觉体验、追求中庸以及奉行推己及人的外推式思维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 第三 两者在文化侧重点上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指导人类实现解放的理性的政治文化 更多侧重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阐释 在它的指导下 人们能够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 并通过革命改造世界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成为主

15、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以及封建残余势力的反攻 也未能及时实现由革命性文化向建设性文化的转型 然而 中华传统文化所关注的重点恰恰是人的精神世界 它关注人的人生价值、人生境界的提升 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 要求人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至善”甚至把德治放在治国理政的首位 这种差异性恰恰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互补性 为两者的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三)把握同质与异质辩证关系的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 从价值追求上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坚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立场 又创新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实现人的自由而

16、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 同时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这一根本立场 如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的庄严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这就又创新发展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传统民本思想 特别是其把传统的“民”由被统治的角色转变为参与国家治理的人民主体角色 并抛弃了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重视人民的作用与价值 立足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过上美好生活 强调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以

17、及致力民生 让其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这实际上赋予了传统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 从发展理念上看 五大新发展理念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又蕴含了自强不息、博施济众等传统思想元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 提高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生 年第 期存的前提 这就要求当前在新时代推动物质生产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着

18、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五大新发展理念不仅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中国具体实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同时还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和而不同、道法自然、虚怀若谷以及博施济众等思想元素 同时 这五大发展理念还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陷 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转型过程中凝练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国方案 第三 从制度实践上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又继承了传统知行合一等思想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也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

19、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贯彻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具体实践 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贯彻运用 更是批判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强调实践的思想 挖掘其蕴含的丰富实践理性和实用价值 并将其生动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 从对外关系上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论述 又借鉴了传统“和为贵”“致

20、中和”的文化基因 马克思主义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 以商品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最终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正如 共产党宣言中所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年 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判断 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表明资本主义灭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论述 在对外关系上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世界的科学

21、应用 借鉴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致中和”以及“和而不同”等追求和平、和谐的文化基因 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格局大智慧 第五 从党的建设上看 全面从严治党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又吸收了传统修身正己等思想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 特别关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其看来 共产党的领导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提出 正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 强调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 提高党性觉悟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22、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实际上 这就在党建理论中深度融入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慎其独也”等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修身正己思 年第 期汪 丽 王大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想 特别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提升到了始终赢得人民拥护 更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高度 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最后 从方法论上看 七种思维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又融合了传统整体思维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

23、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联系 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其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七种思维能力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成功运用和继承发展 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泛爱万物 天地一体也”的系统思维“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的历史思维“万物负阴以抱阳”的辩证思维“治国无法则乱”的法治思维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战略思维等朴素思维理念的融合与超越 成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融通与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

24、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贯穿结合全过程 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 当前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民族历史 切不可在结合过程中迷失正确方向 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 更不可受外来因素影响进行自我否定、自我丑化以及妄自菲薄 同时 还要清醒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由于受时代条件、生产力水平等制约所具有的局限性 而马克思主义则以“世界

25、的物质统一性”的世界观、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规律观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观 科学回答了世界本原、自然界运动变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等问题 因此 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 要切实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力 以科学的认知、态度正确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 并站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对其加以改造 使传统的物质观、历史观等突破旧有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视域 转向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科学向度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新活力 以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整合力 要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过程 透过现

26、象看本质 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等方式 仔细甄别和认真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一般来说 所谓精华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具有时代气息且能够满足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同时还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永恒价值 完全符合当前的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思想文化 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等等 另一种是剔除糟粕后余下的精华 因为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更多情况下精华和糟粕犹如币之两面 紧密夹杂在一起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科学分辨 剔除了糟粕 精

27、 年第 期华自然显现 究竟何为糟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 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造成危害的封建腐朽思想即为糟粕 比如封建专制等级观念、封建愚昧思想、封建迷信宗法观念等等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时 要在肯定和继承其积极意义的同时 对于这些腐朽、落后思想必须予以彻底清除(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 结合新时代特点实现两者融通共进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是完成了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关于批判继承的工作 与此同时还必须结合时代特点 把筛选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古为今用”的现代价值再改造 使其与当前倡导的时代精神相适应 与当前社会发

28、展推崇的价值追求相一致 具体来看 也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 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激活其生命力 创新性发展 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 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究竟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中 有些哲学命题 如果作全面了解 应该注意到这些命题的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抽象的意义 一是具体的意义”他还举例说:“论语 中所说的 学而时习之

29、不亦说乎 从这句话的具体意义看 孔子叫人学的是诗、书、礼、乐等传统的东西 从这方面去了解 这句话对于现在就没有多大用处 不需要继承它 因为我们现在所学的不是这些东西 但是 如果从这句话的抽象意义看 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学什么东西 学了之后 都要及时的、经常的温习和实习 这就是很快乐的事 这样的了解 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正确的 对我们现在还是有用的”由此可见 所谓抽象继承法是指要剥离套在抽象意义之上的历史的具体形态的外衣 把一般性抽象意义继承下来 同时再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具体意义 一方面 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抽象意义 继承其合理的精神内核 比如 传统文化中的“德”其精神内核是站在

30、“家国同构”社会发展逻辑之上 提出的关于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家国同构”的核心为“忠孝同义”即忠与孝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也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基本要素 不仅如此“家国同构”还包含着群己关系 即强调个人道德必须在社会群体中予以检验和评价 凸显集体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这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 却连绵不绝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受传统文化浸润影响的国人始终秉持“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当 特别是在民族危难时刻能够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在维护集体利益中完成人生价值的永恒超越 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积极抽象意义 我们要将其精神内核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需求 赋

31、予抽象意义全新的诠释和价值转化 即在剥离传统文化旧的“具体意义”的同时 还要为其抽象意义套上新的“具体意义”使其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被人们普遍认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仍以传统文化中的“德”为例 如果说传统之“德”在具体意义上强调的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那么新时代之“德”则强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年第 期汪 丽 王大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 就是在提取传统之“德”的抽象意义之后 又

32、赋予其新的表达与新的内涵 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当然 在这过程中 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从传统文化的“故纸堆”中援引相关术语强行解释马克思主义 更不是进行单纯的学术话语的挪用平移 而是要积极探寻两者之间更为深层的思想和精神连接点 深入挖掘两者在学理层面、价值维度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融洽性 无论是结合的要素、结构还是机理 都应跨越历史与时空做到自洽圆融、无缝对接 力争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三)正视当今时代和社会现实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两者融通共进 第一 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动两者的融通共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3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就必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使其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特别是“天人合一”理念是古代自然观发展成熟后的思想结晶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 要解决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就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 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 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不断提高环保意

34、识 控制欲望、敬畏自然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 要在缓解现代社会心理问题中推动两者的融通共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问题 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潮和生活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 要有效缓解这些问题 就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超越其以往一贯注重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与精神追求 积极回应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和空洞的假设 而是我们要能够过恬静的生活”因此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无为”思想、“知止”观念以及“入世尚仁 重义轻利”

35、等伦理道德规范中的合理因素 积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 学会如何为人处事 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调节心态 活在当下 追求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第三 要在回答“技术时代 文化何为”的时代之问中推动两者的融通共进 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在技术的裹挟下疲于奔命 甚至担忧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本身 特别是技术以“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容易产生“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会使人类逐渐疏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技术的进步不等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有时甚至会导致人的异化 为此 爱因斯坦曾指出:“我认为今

36、天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恐惧的地步 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 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 年第 期产品”所以 技术越发达越不能朝着反人类的方向发展 而是要回归人的生活 充满人文关怀 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恰恰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因此 技术时代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汲取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强调科技伦理和科技的人文关怀 重视发展科技哲学 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发展 才能确保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最后 要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推动两者的融通共进 当今世

37、界面临着诸如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国际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将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很多西方学者深刻认识到西方由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体系及其现代化道路 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不但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反而加剧了世界的两级对立 带来了动荡与不安 因此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东方 对古老的东方智慧予以全新的关注 中国已成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建设性力量 不仅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锐利武器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难题的重要启示诸如“义以生利”“仁者爱人”

38、“和而不同”以及“协和万邦”等传统理念 隐藏着诸多破解全球性问题的宝贵智慧 对于超越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二元对立 优化全球治理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因此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也是契合时代进步潮流、符合世界人民共同期待的正确选择 当然 这两者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融通共进 成为中国文化继历史上儒释道融合之后 再次进行的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文化革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文化意义参考文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德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美 海伦杜卡斯 巴纳希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责任编辑:梁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