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2.3.1等腰三角形(二)
教学课题
12.3.1等腰三角形(二)
年级学科
八年级(上)数学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 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教学 探究式教学
教 学 过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 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 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IV课堂小结
Ⅴ.作业 必做题: 作业本(1)12.3.1等腰三角形(二)
全品作业本12.3.1等腰三角形(二)A、B
选做题: 全品作业本12.3.1等腰三角形(二)C
板书设计 §12.3.1 等腰三角形(二)
一、等腰三角形性质复习
二、等腰三角形判定
教后反思: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