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二课时
高考资源网【教学目标】
1. 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及钾、钠单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如何递变的?
【新课导入】那么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无规律呢?
【板书】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预测
【交流与研讨】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它对元素的性质有何影响?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学生代表发言
讨论
以一连串问题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原子结构理论去指导探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5分钟
【设问】如何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证明上述结论?
【阅读自学】教材P21页最后一自然段至P22页第2自然段。
【归纳】完成表格:
【投影】表格
【分组讨论】从上表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1、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而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
【质疑】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何不同吗?
【投影】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
【思考】根据F2、Cl2、Br2、I2分别与H2反应条件、程度以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投影】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反应条件
【板书】2、同主族元素性质具有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学生回答
总结出其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熔、沸点在依次的增大。
培养学生由材料获得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采用图表法进行比较、归纳。
15分钟
【过渡】同主族元素性质既有相似性,也有递变性,门捷列夫正是根据这个规律对某些元素的性质进行大胆预测的。
【讨论】请你根据钾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
【演示】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金属钾和钠,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现象(为了便于观察,将培养皿放在投影仪上,通过投影来观察实验现象)
【板演】钾、钠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钾和钠的化学性质相似,钾比钠更活泼。
讨论出钾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代表书写
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复习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0分钟
【思考】根据钾和钠的性质,预测ⅠA族其它金属的性质。
【阅读自学】教材P22页最后一自然段至P23页第1自然段。
【板书】3. 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1个电子
不同点: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ⅠA族元素的性质:
相似性:都是活泼金属,+1价,单质都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反应,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有较强碱性。
递变性:从锂到铯,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表现在与氧气和水的反应程度上。
【小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每一主族的元素,其性质总是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所以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讨论并得出结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
同主族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失电子能力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培养学生从大量的实验现象和事实中归纳总结的能力。
应用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获取新知识
8分钟
【课堂练习】
1. 第四周期某主族元素的原子,它的最外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下列关于此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比钾的原子半径大
B.氯化物难溶于水
C.原子半径比镁的原子半径大
D.碳酸盐难溶于水
2. 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A.稳定性:NH3<PH3 < SiH4
B.酸性:HClO4 >H2SO4 > H3PO4
C.碱性:KOH <NaOH <Ca(OH)2
D.还原性:F- > Cl- > Br-
【课堂练习】答案:
1、 CD
2、 B
7分钟
第 二 课 时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预测
1. 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而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
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1个电子
不同点: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同主族元素性质具有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3.
ⅠA族元素的性质
相似性:都是活泼金属,+1价,单质都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反应,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有较强碱性。
递变性:从锂到铯,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表现在与氧气和水的反应程度上。
4、
【课后作业】教材P26页第1、2、3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