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构“地方众人之书”:曹允源与民国《吴县志》体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018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地方众人之书”:曹允源与民国《吴县志》体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构“地方众人之书”:曹允源与民国《吴县志》体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构“地方众人之书”:曹允源与民国《吴县志》体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0卷第4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 0N o.42 0 2 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J u l y2 0 2 3建构“地方众人之书”:曹允源与民国 吴县志 体例*张笑川,王子杰(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 1 5 0 0 9)摘 要:在民国 吴县志 体例的确定过程中,总纂之一曹允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民国 吴县志

2、分列图、表、考、传“四体”,是对章学诚“六体”说的继承与损益,这主要表现在“去纪去略”和表体“分类相从”。民国 吴县志 体例的特点与曹允源主张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观念有密切联系。关键词:民国 吴县志;曹允源;章学诚;方志中图分类号:K 2 9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6-3 2 6 2(2 0 2 3)0 4-0 0 6 4-0 5 1 9 1 8年,吴县县政府设立修志局,知事吴其昌聘请曹允源为正局长,吴荫陪、蒋炳章为副局长,设局于沧浪亭五百名贤祠1,着手纂修 吴县志。民国 吴县志 纂修历经1 4年,于1 9 3 1年完成,1 9 3 3年刊印行世。该志为吴县最后一部传统体例的县志

3、,自刊行以来,被广泛利用,学界对其评价亦高。如有赞其“足补府 乾隆志、道光志、同治志 的缺略不备”3,有称其“史料翔实体例甚佳、裁别亦当”23 0 2。学界对于民国 吴县志 的研究聚焦于考异、补正其内容,而较少关注其体例。民国 吴县志分列图、表、考、传“四体”,是吴县、长洲、元和三县的第一部纲目体县志。4学界称其“仿章学诚 湖北通志稿 体”23 0 1、3,但未细究民国 吴县志 仿照章学诚方志体例的原因及其与总纂之一曹允源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曹允源方志学理论、政治观念对民国 吴县志 体例的影响,明确其在该志体例确定中的作用。一、曹允源的方志学理论与民国 吴县志 体例民国 吴县志 的纂修是在北京

4、政府及江苏省政府未颁布修志法规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自主纂修的县志。北京政府教育部、内务部关于县志编修的咨文,只是要求革故鼎新,广征文献。5江苏通志局亦仅是饬令各县赶修,未规定各县修志事项。61 9 2 1年,内务部发表通电,对县志内容提出添加实业、教育等项的要求,但未以法规形式确定。7自主纂修意味着修志实践有相当大的自主性,编纂者可自行决定县志的46*收稿日期:2 0 2 3-0 2-1 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国苏州城市史研究”(1 9 F Z S B 0 2 0)作者简介:张笑川,男,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城市史、史学史研究;王子杰,男

5、,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志学研究。下文论及该县志,均称“民国 吴县志”。参见D a v i dG r a yP o s t o n,T h e C i t yo fS o o c h o w(5 8 5B.C.-1 9 1 2A.D.)a s P o r t r a y e d i n t h eW u-H s i e nC h r o n i c l e s,U n i-v e r s i t yo fC h i c a g o,1 9 4 6;金菊林 民国 考异,江苏地方志1 9 8 7年第1期第3 23 6页;陆振岳 苏州史志研究,古吴轩出版社2 0 0

6、 4年版第4 54 6页;李木 肃璐 民国 所载唐吴县职官补正,苏州史志资料选辑,2 0 1 8年第4 5辑第5 98 0页;李木 肃璐 民国 所载唐长洲职官补正 民国 所载唐吴县职官补正补订,苏州地情资料,2 0 2 0年第4 7辑第1 5 31 7 9页、第1 8 01 8 4页。民国 吴县志 修志名单记载总纂六名:曹允源、吴荫培、蒋炳章、孔昭晋、张一麟、李根源。在修志初期,主要是曹允源、吴荫培、蒋炳章三人主持修志局事务。参见张一麟 序、孔昭晋 序(下文分别简称为 张序 孔序)。断限、征访、体例、篇目等。在缺少官方修志规定的情况下,修志者往往从熟悉的前清方志学家及旧志体例中获取修志经验。民

7、国 吴县志总纂之一孔昭晋称“始事之初,覃思体例,精心去取,则曹绅根荪之力为多”8 孔序1 b,可见民国 吴县志 体例主要由曹允源制定。民国 吴县志 在体例上的最大特点是分为图、表、考、传“四体”,这种体例的确定与曹允源的方志学理论有关。曹允源(1 8 5 61 9 2 7),字根荪,号复盦,少小立志于学,先从师塾学帖括,稍长,读 史记 汉书,旁及诸子百家,习骈俪文,治古文辞,后锐志 经 世 之 学。光 绪 三 年(1 8 7 7)至 八 年(1 8 8 2),曹 氏“居 任 阁 学 幕 职”。光 绪 九 年(1 8 8 3),凤阳县丞冯焯邀其主讲淮南书院。光绪十二年(1 8 8 6),曹允源举

8、礼部试,会试中式。9光绪十五年(1 8 8 9),“著分部学习”。次年,曹允源别离讲学七年之久的淮南书院,担任兵部候补主事,后因协纂 科举武场条例 补职方司主事,擢武选司员外郎、职方司郎中。光绪二十四年(1 8 9 8),光绪皇帝下诏将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发交部院等衙门讨论1 0,曹允源参与签议。清末十年间,曹允源受刚毅推荐,出守地方,转任多地。民国肇始,其隐居吴县泗井巷,整理苏州地方文献掌故,后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馆长。1 9 1 8年,吴县修志局成立,曹允源兼局长,直至逝世。曹允源的修志主张主要来自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复盦类稿 中有 序 重修凤阳县志例议 两篇文章,皆为曹氏早年之作,从中

9、可了解其方志学理论。曹允源抄录章学诚 文史通义 外篇论方志之言编成 方志通例 一书,并撰 序。该序指出,“方志于古为列国史书”,“封建罢为郡县”后,历代所撰方志“大抵研究地理之学”,于“一方风俗利病、文献掌故或转略焉”,其最下者“覶陈名人题咏,若文移簿籍杂糅错出其间”,使“史家之体要愈失”1 1 卷二7 b;近代修志虽有众多名家,而会稽章学诚“尤号专家”“陵轹流辈”1 1 卷二8 a。曹允源归纳章氏主张称,章氏认为方志非地理专书,山川、都里、坊表、名胜当汇入“地理”,不可分占篇目,失宾主之义;方志为乙部要删,“人物”宜详于史传,不可节录大略;“艺文”务载书目,不可类选诗文,胥吏案牍、文士绮言皆

10、当扫除廓清,一规史法。曹允源认为,章氏以 上 主 张 指 明 方 志 体 要,可 为 来 者 观法。1 1 卷二7 b-8 a 重修凤阳县志例议 借光绪年间凤阳县重修县志之机,指出县志在体裁上宜变更之处,并提出十项主张:一舆地、建置、水道宜作图,二风俗、物产、赋役、祭祀之属宜作考,三职官、选举宜作表,四人物宜作传,五艺文关掌故者宜入考、详事实者宜入传,六书目一门宜酌核,七纪事之名宜正,八拾遗之例宜存,九地名沿革宜补以表,十死事之人宜变例为表。1 1 卷一5 a-9 b这些主张大抵依据章学诚所提出的方志应列纪、图、表、考、略、传之“六体”说而来。而章学诚“六体”说是在其早年“四体”说的基础上扩充

11、而来。章学诚早年撰写的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曾提出,方志应有外纪、年谱、考、传“四体”1 28 4 6,但其“主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走向成熟”1 3。此后,他在纂修方志时,“纪、传、书(考)、表、图,诸体俱备,一如正史之规,而并非所谓 四体”1 4。如章学诚在纂修 和州志 亳州志 永清县志 过56参见曹允源 自序,光绪十七年(1 8 9 1)刻本第1 a页;序,光绪三十年(1 9 0 4)刻本第1 a页;复盦外稿 卷一 复俞锡畴书,民国十年(1 9 2 1)刻本第1 0 a页;叙,光绪二十二年(1 8 9 6)刻本第1 a页。参见 德宗实录 卷二百七十“光绪十五年五月乙

12、卯”,清实录 第五十五册,中华书局1 9 8 7年版第6 1 6页;曹允源 鬻字斋诗略 卷三 将之京师留别淮南书院诸生,第3 b4 a页;曹允源 复盦类稿 卷四 先大夫墓记,第1 3 a页。参见 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京报全录;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五日京报全录;申报1 8 9 9年8月2 8日、1 2月7日;曹允源 复盦公牍 卷一 查勘长江一带炮台 查勘广东沿海等处炮台调查广东厘务 查覆盐务情形 查覆州县交代 筹款宜留余地说帖 潮商报效银两请免抽厘 广东藩库挪用各款核实办法,民国三年(1 9 1 4)刻本第6 b1 8 b页;德宗实录 卷四百六十“光绪二十六年二月戊子”,清实录第五十八册第2

13、 9页。参见傅振伦 中国方志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 9 3 5年版第6 07 7页;来新夏 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3年版第1 1 51 2 5页;黄苇等 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3年版第5 4 55 7 3页;林天蔚 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年版第5 16 4页;仓修良 方志学通论(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 0 2 2年版第4 0 34 6 2页。程中,为避“僭史之嫌”,以“纪”代替“外纪”,以“表”代替“年谱”,以“书”代替“考”,又增“图”与“政略”;在编写 湖北通志 时,为避立志、掌故、文征“三 书”中 的“志”名,又 将“书”改 称 为“

14、考”1 4,由此形成包括纪、图、表、考、传、政略的方志“六体”说。孔序 所称“依章实斋所修各 志 之 例,以 纪、图、表、考、略、传 为 大纲”8 孔序1 a,就是由此而来。综上可见,序 重修凤阳县志例议 基本是曹氏对章学诚方志理论的继承与发挥,体现了曹氏对于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服膺。因曹允源对章学诚的方志理论甚为赞同,故其担任民国 吴县志 总纂时,章学诚提出的方志体例成为民国 吴县志 的取法对象。二、曹允源的政治观念与民国 吴县志 体例民国 吴县志 对章学诚的“六体”说并非全盘继承,而是有所损益。首先,民国 吴县志“去纪去略”,变成图、表、考、传“四体”。其次,章学诚主张 职官表 一目应该列分

15、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行分年代。这样,同一年知县、典史、教谕、训导等职官载于同一行之中,体裁适当,避免虚占篇幅,也可以避免出现“乾隆知县,居于顺治典史之前”,导致阅者欲考同僚、岁年,往往反复披寻的情况1 29 5 2。但是,民国 吴县志职官表 仍然采取了传统的“分类相从”方式,“先列知县、县丞诸官,其道府以上官别为表,以次于后”8 修志凡例2 a。民国 吴县志 为何对章学诚的“六体”说有以上的损益呢?关于“去纪去略”,民国 吴县志修志凡例 解释称,“纪为尊王而作”,用途是记载“诏谕、巡幸”,民国时期编纂的方志不应再有此类体裁。“纪”中的“诏谕”内容大抵是“蠲免钱粮”,可并入“田赋

16、”;“巡幸”可移入“公署”;“天藻褒题”则可移入“山”“水”名胜下;“政略”子目繁杂,可并入“名宦”,“以趋简约”。8 修志凡例1 a-1 b关于 职官表“分类相从”,分纂者金汝砺认为是沿袭正德 姑苏志古今守令表 之例所致。一方面,吴县、长洲、元和三县旧志体例不统一,无从参考8 卷二1 a;另一方面,民国 吴县志 意图以县志记载道府职官,这使编纂者不得不参考府志8 卷六1 a。前代府志“以抚、藩各官,附公署后,未能惬心贵当”8 修志凡例2 a,“道光同治两 府 志 只 载 令 长,而 校 官、丞、簿 以 下 不 可考”8 卷二1 a,皆不足取法。由于民国 吴县志 为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合志,职

17、官亦需采用三县分别记述的形式,正德 姑苏志古今守令表将吴 县、长 洲、昆 山、常 熟、吴 江、嘉 定、太 仓(州)、崇明各县令于一表之中分别记述,恰好适合三县合志的呈现方式。此外,民国 吴县志 对章学诚“六体”说的损益也与曹允源的政治观念有密切关联。曹允源的政治观念集中表达于签议 校邠庐抗议。清廷签议 档案汇编 保存曹允源2 8条签 议,对应 校邠庐抗 议2 6篇 文 章。校邠庐抗议 首篇 公黜陟议 签议着墨最多,可以此管窥曹允源政治思想大略。冯桂芬 公黜陟议 论用人之弊,涉及地方政治参与,提议官员的进退要听取众人的意见,“取千百人之公论”1 52 4,获得好评的人优先录用。在曹允源看来,寄耳

18、目于绅衿耆老,可以使下层缙绅、诸生、乡正、耆老等具备了“公”的代表权。公举限定在下层有利于地方治理,“搢绅环伺,不敢擅作威福,勤求民瘼,百姓蒙泽。坐啸画诺,相习成风,一闻咳唾之音,人知奋厉,勉为循良。斯民直道,毁誉至公,采及舆论,百无一失”1 55 8 9 0。由此可以发现,曹允源与冯桂芬均意在扩大地方上政治参与的人员范围。扩大政治参与成为曹允源清末十年治理地方始终坚持的政治观念。其一,他亲定新式学堂课程,首重政治学。光绪二十七年(1 9 0 1),曹允源任宣化知府1 6,新政要求各府书院改设中66“方志之于国史,具体而微”,参见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外篇五 永清县志前志列传

19、序列、外篇四 州县请立志科议,商务印书馆2 0 1 7年版第9 8 7页、第8 3 7页。方志“史例不明”,流于“舆地类纂”,参见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外篇三 报黄大俞先生 第6 3 46 3 5页。方志应列纪、图、表、考、略、传诸体,参见章氏 和州志 永清县志 湖北通志 序例,兹不赘述。曹允源所阅 校邠庐抗议 为光绪二十四年(1 8 9 8)北洋石印官书局印本,与冯桂芬手稿已有出入,篇幅达到5 4篇。曹允源2 8条签议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廷签议 档案汇编 第1 4册,线装书局2 0 0 8年版第5 8 8 95 9 4 5页。学堂,曹允源将宣化府柳川书院改为中学堂,并亲自细订学生课程目

20、录,倡捐学堂经费。宣郡风气未开,曹允源 复蔚州孙牧毓琇 主张:“诸生读西学书,宜从政治学入手。”为帮助诸生理解西方政治学,“兹择其要者,用墨围识于上方,尤要 者 以 朱 围 识 之”。1 7 卷二1 0 b光 绪 二 十 九 年(1 9 0 3)六月,曹允源履新青州知府,改云门书院为中学堂,添聘中、西学教习。为扩展诸生见闻以通世务,曹允源常使人至苏、浙、沪等地购置西书、报刊,又要求“凡邸报及新购各报,由掌书员汇订给学生。输流阅看,五日一周,不准稽压”(禀青郡学堂一)1 7 卷三5 b。其二,培养民众自治意识。光绪三十一年(1 9 0 5),曹允源再调湖北襄阳府。1 8到任之初,曹允源以襄郡绅商

21、士民闻见于方隅,智识局于尺寸,力倡开设阅报馆,汇存时事,采新各省之官报、农学报、商务报、学报、外交报、政艺报、通报等,多方购致,以“灌输文明,增长识见,祛旧闻之偏执,助新机之向导”(捐设阅报馆以开民智禀)1 7 卷四2 a。宣统二年(1 9 1 0),襄阳县成立地方自治城议事会,曹允源亲自与议事会众人讨论“自由”“权限”“自强”等概念,并称赞襄阳县“诸君于自治范围,研究有素,必能力矫自由之弊而共图自强之策”(襄阳县地方自治城议事会董事会成立祝辞)1 9 卷二2 6 b。孔 飞 力(P h i l i p A l d e n K u h n,1 9 3 3-2 0 1 6)发现,清廷统治阶层及政

22、治精英们对冯桂芬扩大地方上政治参与的主张持全盘否定态度。2 0而曹允源的态度与同僚们相反,他借着地方兴办新式教育、开设阅报馆、筹办地方自治会之机,有逐步落实“下位公举之法”的打算。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意图在民国 吴县志体例的确定中也有所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略”的处理。曹允源对于章氏所提倡的“政略”一体的看法,前后有所变化。光绪年间作 重修凤阳县志例议 时,曹允源认为“宜设政略”,理由是:“名宦非斯土人物,叙述行事但及一方政绩,与传例详略亦殊,宜编政略,冠人物传之前。盖古人有经无纬之书,大抵名之以略,亦章氏创例,今悉从焉。”1 1 卷一7 a-7 b编纂民国 吴县志 时,曹允源

23、却认为不宜另编“政略”,理由是“志家载名宦,仅纪一方之政,异乎史家载循吏,综叙生平,详略虽异,而其文之为传体 也 则 同。故 不 从 章 氏 称 政 略,仍 称 名宦”8 修志凡例3 b。章学诚所提倡的“政略”体系由传体中的“名宦传”改名而来,意在记载地方官政绩,以为后来者仿效,所谓“以之次政事,编著功猷,足以临莅邦人,冠冕列传”1 29 2 2。然而,这样的设置也体现出章学诚重官轻民的思想倾向,其可能认为地方治理之事皆属“官”政,而地方之“民”无与焉。这一点与曹氏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主张是相悖的。在曹允源的政治观念中,地方上“民”的代表 缙绅、诸生、乡正、耆老等与“官”同是治理地方的参与者,“

24、有造于斯地”的治绩是“官”“民”共同治理的结果。在此逻辑下,民国 吴县志 舍弃“政略”一体,采取“官民同录”于传体的方式也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二,表体的处理。曹允源早年对章氏职官表体深为认同,其所撰 重修凤阳县志例议大段抄录章学诚 序例 原文。曹允源认为前代方志职官多用“志”的记载形式,却未涉及制度、沿革,只是记载历任年月,不如放弃“志式”而采用“表式”。尽管有些旧志采用“表式”,但非常混乱,不如 永清县志 表体“年经事纬,次序秩然”1 1 卷一6 b。但是,民国 吴县志职官表 却未采用实斋表体,依旧采取“分类相从”的方式,其原因是“分类相从”的记载方式便于容纳更多的基层职官。在编修县志之初,曹

25、允源即要求广泛记载参与地方治理者,囊括同知以下、丞簿以外等前志不载的基层官员,如训导、教授、学正、郡佐、巡警、议员等皆应列入职官表。因这些职官“虽非知县管辖,然皆为地方而设,所以治理三县也,且亦实有为县管辖者”,其核心正是展现扩大化的地方政治参与,凸显县志“非知县一人之书,乃地方众人之书”(复孙隘堪明经书)1 9 卷一3 3 b的观点。综上可见,民国 吴县志 体例舍弃“政略”和表体未用实斋之例是受到曹允源政治观念的影响。曹允源构建“地方众人之书”的观念并非局限于县志的体例,还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到县志的内容中。例如,曹允源在 修志凡例 中强调,县志地图的绘制意在“明县之本在乡,乡之本在村”8 修志

26、凡例1 b。县志中共有3 7幅地图,其中乡76镇区图达2 1幅,都图地名完备。侧重绘制乡镇区图是民国 吴县志 有别于前志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乡镇区图之增设与当时民间契据登记存在紧密联系。1 9 1 3年,财政部订立验契章程,江苏省于同年颁布 验契实行细则,前清不动产契据主要是房产契,不分已税未税,一律呈验。2 1采访员张炳翔写给曹允源的 修吴长元三县合志编辑体例私议 反映了这一情况:吴县由于缺少乡镇地图,新契街巷地名不清,易于造成纠葛。他指出,“今修志似宜注意”,同治 苏州府志 虽编修地图,但“府志旧图太略”,且未能测量,“宜增各乡镇图”,今于“木渎、光福、甪直、横泾等乡镇及洞庭东、西山,似均宜

27、补图,详绘都图地名,庶与民间房产契据有合”2 2。由此可见,民国 吴县志 详绘乡镇区图在一定程度上意在方便民间房产契据呈验。这可以视为该书建构“地方众人之书”的一个例证。三、结 语综上所述,曹允源自早年即服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因而在担任民国 吴县志 总纂之时取法章学诚所构建的方志体例。但章学诚的方志“六体”说存在一定的崇官卑民的“官治”意识,这与曹允源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政治主张相悖。由此导致曹允源舍弃章学诚所创设的“纪”与“政略”二体,仍沿袭“官民同录”于列传的体例;同时导致曹氏在设计 职官表 体例时未采用章氏所主张的表体,仍采取“分类相从”的方式,以达到涵盖更多基层官员的目的。曹允源及其修志

28、同僚意图将民国 吴县志 修成“地方众人之书”,造成志书叙述重心下移。民国 吴县志 体例一方面体现了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后世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了新的时代气息。与当时积极采用新体例的方志相比,民国 吴县志 体例相对传统,但其在继承旧方志体例时也出现很多变化。因此,研究近代方志不能只关注那些新体例的方志,还要关注传统的方志中的时代因素,以便更好地把握传统方志体例的容纳力和适应力。参考文献:1 地方通信苏州N.申报,1 9 1 8-0 7-0 7(8).2 徐复,季文通.江苏旧方志提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3.3 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M.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 9 9

29、6:5 0.4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苏州旧志提要 江苏旧方志提要苏州部分补正M.陈其弟,补正.扬州:广陵书社,2 0 2 1:3 5.5 奉天省长公署令转内务部应广征文献续修县志的咨文(1 9 1 7.9.1 8)A辽宁省档案馆.编修地方志档案选编.沈阳:辽沈书社,1 9 8 3:2 0.6 齐耀琳,俞纪琦.训令:江苏省长公署训令第四千五百一号(中华民国六年十月九日):令五道尹、六十县:江苏通志局已于省垣设局开办其未筹备续修县志各县迅遵办理Z.江苏省公报,1 9 1 7(1 3 7 8):9-1 0.7 时事采集国内之部J.来复,1 9 2 1(1 5 7):1 8.8 曹允源,等.吴县志M.

30、苏州:苏州文新公司,1 9 3 3.9 曹允源.复盦续稿M.刻本.1 9 2 2:卷四1 3 a.1 0 清实录G.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5 5 1 6.1 1 曹允源.复盦类稿M.刻本.1 9 0 4(光绪三十年).1 2 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仓修良,编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7.1 3 王卫平,梁爽.江南方志文化的成就及特点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3):5 3.1 4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2 2:4 2 3.1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廷签议 校邠庐抗议 档案汇编:第1 4册A.北京:线装书局,

31、2 0 0 8.1 6 郭维城,王告士,等.宣化县新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6 8:1 5 6.1 7 曹允源.复盦公牍M.刻本.1 9 1 4.1 8 张一麟.心太平室集G 民国丛书 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3编第8 2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1:1 4 b.1 9 曹允源.复盦外稿M.刻本.1 9 2 1.2 0 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陈兼,陈之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3:5 3-5 8.2 1 江苏省验契施行细则N.神州日报,1 9 1 3-1 2-1 5(9).2 2 吴秀之,曹允源,等.(宣统)吴长元三县合志:第1册G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 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 0 1 2:3-4.(责任编辑:袁 茹)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