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速社会中的传播媒介与虚无主义:解蔽及超越代利刚(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摘 要:经验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传播学研究路径带来传播学兴盛的同时也忽视了传播媒介与人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这正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着力点 对第四代社会批判理论家罗萨的传播媒介思想进行虚无主义定向清晰地描画出加速社会中传播媒介对人的身体、情感、经验的三重规训和抽象可以从深层映现当代人面对的抽象虚无主义困境 走出困境需要对罗萨共鸣理论进行反思和扬弃以限度思维、客体思维来看待传播媒介及其背后的科层制 透过罗萨媒介思想的谱系关注霍耐特、耶姬等学者或许可以开掘出当代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广阔研究空间关键词:传播学社会加速度传播媒介虚
2、无主义批判理论作者简介:代利刚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国外新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一般认为当代传播学可以分为三大学派即经验主义学派、技术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 其中的批判主义学派发源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开创的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实证主义方法主张用社会批判的哲学思辨突破传媒的中立工具定位把媒介看作工业时代意识形态的生产工具 在继哈贝马斯构建出“传播的一种作为理性化模式”(商谈理论)之后第三代社会批判理论代表学者霍耐特以“承认”的传播理论把
3、批判的“接力棒”交给了第四代学者哈特穆特罗萨()他的加速度理论也逐渐 胡翼青在他的著作中把传播学分为三大流派(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陈力丹基本同意这三种分法把经验主义称之为经验功能学派把技术主义称之为技术控制学派把批判主义称之为结构符号权力学派 参见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第 期第 页 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第 期第 页 哈特穆特罗萨()耶拿的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教授主攻现代性的诊断、社会批判的规范理论 创立了以加速度为基础的世界关系社会学 著作
4、有异化与加速:走向晚期现代性的批判理论(.)等进入了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当然罗萨的社会加速度理论也可作为研究传媒技术的理论原因在于现代社会中技术和社会变迁的加速需要以个体生活的加速来实现联结技术、社会与个体的中介就是传播媒介(以下简称“传媒”)就加速时代传媒的研究而言学者要么关注加速社会的“数字环境下个体的生命体验”要么关注媒介作为加速的催化剂带来的“人被信息的即时性所支配”的异化命运 但是这种情感异化和信息异化的研究需要深入到更为根本的问题:晚期资本主义的虚无主义问题 这也是罗萨所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问题虚无主义的研究无疑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无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者对于信息“茧房效
5、应”的担忧还是人机亲密关系“影响其在现实社会中与他者的交往关系”都指向了从传媒的社会效应所导致的认识偏差但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传媒技术与人的深层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 时间加速导致的虚无主义不同于主流的两种虚无主义:尼采所说的最高价值的废黜式虚无与海德格尔认定的现代人沉沦式虚无 两种虚无主义要么把时间界定在柏拉图主义的客观时间要么把时间认定为“存在的绽开形式”而以传媒加速为重要形式的时间加速对人基本生活价值施加了逐层离散促生了一种独特的抽象虚无 接下来我们就以解蔽、定义、解题的递进逻辑展开论述二、遮蔽与解蔽:传媒的加速与虚无主义的显现加速社会中传媒技术与虚无主义关系需要思考三个递进展开的前提性问题
6、:从思想史来看关于虚无主义的研究中时间加速问题是否被遮蔽加速社会中传媒技术可以在何种意义上呈现虚无主义解蔽虚无主义是否具有可行性我们生活于“物”的世界而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存在“物”与“意义”之间关系“恰恰就属于虚无主义这个概念中所蕴含着的核心问题”尼采是研究虚无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虚无主义的最大根源就是柏拉图主义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包含最高价值的理念世界和虚假的可感世界但是理念世界根本不存在这是“严厉的高级诈骗”既然理念世界中人的最高价值不存在那么现代社会的虚无就由此产生 此种虚无主义包含的时间观是可感世界中的日常时间 康德的先验哲学把虚无主义的问题更为深刻的暴露出来一方面他肯定人的主体认识能力以
7、先验时间等范畴形式构建现象另一方面他又把人的认识能力限定在现象界“物自体”(灵魂、宇宙、上帝)无法认识但具有理性层面的范导功能 同时代的雅各比意识到康德的这一安排把物自体排除在认识之外会走向虚无主义 在康德的此种“虚无主义”中时间不再是柏拉图意义上外在的、客观的时间而是一种主体的、内在的先验时间对于柏拉图和康德预设的最高价值海德格尔不但做出了批判而且提出了新的追问方式即物的世界的此在如何通达存在 追问的焦点放在了此在如何面对的死亡以“死亡”逼迫此在回到存在消解虚无主义 其中时间不再是先验形式和客观感觉而是一种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时间他认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是时间性”这种时间性虽然在人与社会关系层
8、面上提出了时间问题但是没有涉及时间的加速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存困境当代人面临的时间加速与传媒技术有着直接的关联 对于“传媒”杨鹏给予的定义是“媒介是联结传者与受者的桥梁、纽带是信息流通的渠道它既是传者争取传播效果的必要手段又是受者获得所需加速社会中的传播媒介与虚无主义:解蔽及超越 王敏芝:加速社会的时间结构与情感现代性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期第 页 连水兴、邓丹: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究现代传播 年第 期第 页 曾一果、曹境:“赛博恋人”:人机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情感反思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期第 页 刘森林:物与意义:虚无主义意蕴中隐含着
9、的两个世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 尼采:偶像的黄昏卫茂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第 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信息的惟一途径”基于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学者提出“高阶智能媒体将是一种超现实体验、个人信息机器助理、人机融合模式”其实高阶智能媒体的功能也是更好地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传递信息 因此如果把技术理解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的话那么传媒技术就是人与物、人与人沟通的中介和手段 作为中介的传媒与社会加速之间是互塑的关系 罗萨在谈到社会加速时指出“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进程是不能没有相应的主体自我关系的构建的也就是说通过现代化进程身份定位的变化和
10、社会文化的变化是必须携手共同进行的”具体而言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表现在三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技术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强制”个人生活步调的加速与之同步这种“去同步化”需要传媒的加速来实现如电子元件的摩尔定律必然需要工程师群体在传媒技术沟通功能的帮助下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信息技术加速演变为现代的监控、大数据、智能算法处于不断加速中的传媒技术是人们创造的但是也构成了社会系统规制个人的手段 也就是说传媒技术在把社会加速传导给个人的同时也导致了个体的异化 启蒙以后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社会特别是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的程度日益加重加速本身迫切需要个体与社会之间同步化 这种
11、加速使得社会系统之“物”对人的统治更加严厉进一步而言传媒技术把社会时间加速传递给个体导致个体意义感丧失 内在的传导机制有两方面的维度 其一传媒技术通过虚拟技术不断制造情景化的生存(如网络的虚拟身份)把技术加速的结果与社会变迁的加速效应施加于个人出现了“情景化身份”与“情景化政治”不同的情景之间有着较少关联的异质关系导致个体“将自己的生活记叙式地嵌入可供推荐的过去和富有意义的未来的能力的丧失”联结过去和未来越来越困难人难以形成人生意义 其二传媒以制度化和量化计算的方式度量人把完成社会加速运转的工作以量化考核和多任务处理的方式强加于人不断占有人的生活空间导致个人的意义感不断丧失此种以加速社会中传媒
12、技术的社会效应为视角来解蔽虚无主义的路径有着文献、学术传统、学理方面的可能性 从罗萨到追随者的文献谱系已经表明:囊括传媒技术在内的社会加速度的研究已经延伸到虚无问题 相关文献表明在论述社会加速之时罗萨在功能、效应、限度等意义上论述传媒技术 罗萨把技术和社会变迁的加速理解为一种以传媒为重要方式的传输革命“这场传输革命从时间上来说要晚于运输革命的发生并且从某个角度来看前者似乎正是表现为对后者的回应”罗萨在著作中多次提及传播媒介他认为“我们能在诸如流行文化和媒体景观中看到社会加速”罗萨在认同学界观点的语境下明确指出“在高速大众媒体()的环境下甚至语言和文化工具本身本不断地改变”另外在共鸣:世界关系社
13、会学的“我们的媒体:与世界的关系”一节罗萨详细论述了在加速社会中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界限 其次文献谱系又进一步表明以传媒技术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加速内蕴虚无主义的研究倾向 有学者指出“获得对社会加速度这一面向较深理解的一种方式是以自我这一棱镜考察社会生活的加速”自我问题就是意义问题 在罗萨主编的论文集高速社会:社会加速度、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鹏:厘清“媒介”概念 规范学术用语 兼及“媒体”“新闻媒介”等概念的辨析当代传播 年第 期第 页 罗自文、熊庾彤、马娅萌:智能媒体的概念、特征、发展阶段与未来走向:一种媒介分析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第 期第 页 哈尔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董璐译
14、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 .:.().力与现代性中 的一篇论文速度的虚无主义:论保罗维希留的贡献(:)指出从维希留到罗萨的速度学谱系中速度与虚无的关系问题处于重要位置在学术传统层面罗萨所处的传播批判学派本身就有着以传媒入手研究虚无主义传统 第一代学者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反思大众传媒助长了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把落脚点放在了“形而上学的沉思”沉思的关键点就是虚无主义的问题批判的对象是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式的虚无主义 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范畴和海德格尔的“存在”都把普遍和整体强加于生命造成抽象虚无主义 他认为“对整体的渴望、生命之纯利润核算正好就是所谓意义问题想要逃避的死亡”也就是说在学术传统上以加速社会的
15、传媒技术为视角深入虚无主义的研究是对阿多诺大众媒体批判的回溯从学理来看加速社会中传媒技术对人的侵占必然导致异化而异化与抽象虚无主义强相关 社会系统把加速通过传媒技术施加于个体个人越来越感觉世界不受掌控人与世界的疏离感加剧 罗萨用“全球倦怠危机”来描述这种疏离其含义是社会、科技、文化不断地加速形成了一个动态稳定模式这一模式导致个体经常处于“崩溃”边缘抑郁和倦怠成为世界性病症“倦怠症也会成为主要的、最具标志性的文化恐惧同时身处其中的主体的内心也会感到空虚和枯竭”以倦怠为中介加速与虚无联结起来 同时罗萨还把倦怠与涂尔干的失序观念与“伙伴厌恶”、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结合起来看待使得加速与虚无主义的联系有着
16、更为丰富的意蕴三、新型虚无:传媒技术对精神世界的三重抽象接下来的问题是加速社会中的传媒技术带来的虚无是何种类型的虚无 在传媒技术的加持下社会加速强行与个体生活“去同步化”这种规制主要以两种方式展开:借助信息沟通交流技术个体处于被迫的多任务处理和量化评价中在传媒技术下社会整体的急速变迁渗透到个体体验如短视频技术等 加速时间的“规制”把阿多诺提出的“主体的衰落”放大到时间极权层面导致自我认同的失败虚无感由此产生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看在启蒙之后主体虽然具有自主性但是受到作为“普遍”的客体的压制或“诱导”“主体同时既肆意泛滥开来又不断衰落下去 它把自己内涵不断施予外部世界然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些彻底
17、的虚无而已”因此在社会加速日益明显的当代阿多诺所说的“主体的衰落”式虚无主义表现为一种新型的自我认同式虚无:借助传媒技术的规训功能时间规范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日益导致新的时间极权主义主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确证受到空前的挑战 主体无处可逃地被控制又难以批判和反抗 这种“主体衰落的加深”导向了主体难以自我认同的深度虚无集中表现在“我愿意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自我认同式虚无是一种抽象的虚无主义其核心机制是把丰富个体以数字化和碎片化的形式抽象为无 加速社会中的传媒主要在日常生活使用不甚契合尼采所说的“最高价值的废黜”的虚无主义 加速度中的传媒技术侧重“物”通过技术对人的存在时间进行统治侧重人的被动性而现象学的
18、“沉沦”式虚无主义更侧重此在的主动性沉沦二者也不甚契合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社会批判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领域社会系统之“物”与个人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较为契合加速的社会系统以传媒技术为工具对人的“统治”从学术传统来看阿多诺沿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传统呼吁人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反对工业社会的技术的异化导致人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被压制以及基本价值的失落“把虚无价值的核心从加速社会中的传播媒介与虚无主义:解蔽及超越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 哈特穆特罗萨:分析诊断与治疗:晚期现代社会形态的新批判分析胡珊译江海学刊 年第 期第 页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19、 页崇高价值的虚无进一步聚焦于基本价值的虚无化”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的“虚无主义”部分中提出“抽象的虚无主义必须在这个相反的问题 你本人为什么而活着?面前沉默”这里的抽象的虚无主义指抽象掉了特殊的个体的具体意义使个体的生活意义陷入虚无 加速社会的传媒技术也有同样的作用传媒技术的规训功能不但表现在施加于个人的全方位监控以及考核性算法对人施加的强制进步而且还通过软性的虚拟技术把人的体验碎片化把人的日常生活抽象为不能自我认同的“无”此种抽象的虚无主义如何展开?罗萨详细论述了加速社会中传媒技术导致的新型异化:空间异化物界异化行动异化时间异化自我异化和社会异化 我们的推进在于两个方面:凸显加速社会中传媒技
20、术的抽象或规训功能把异化导向一种抽象过程展开自我认同式的抽象虚无主义的内在逻辑 两个维度推进的结果是加速时间中传媒技术导致的虚无主义表现为对人的身体、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展开逐层抽象第一加速社会中信息的“急剧膨胀”抽离了属我的身体使得自我单一化 马克思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到了人与类本质相异化罗萨又一步揭示出在时间加速社会中传媒技术参与下人和自身身体在决策、工作、生活、购物等方面与自我分离 就工作和生活而言加速社会的便携式智能设备把加速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要事清单”传输给个体使得个体产生了身体被机器化的痛苦“人们自愿做他们不真的想做的事”就生命决策而言由于社会的加速变迁“选专业”“选人生伴侣”
21、等未来决策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传媒技术的信息赋能并不能带来决策预期的确定性“信息爆炸”或“信息冲突”使得决策伴随着对未知的忐忑 就购物而言人在购物平台会选购一些以后不会用到、“可能潜在使用”的东西购买能力在增强但是人实现或使用购买物品的能力却在下降这就使得商品不是达成个人需要的工具而是实现货币形式的手段 总之在工作和生活中自我身体受到媒介硬性和软性的约束“属我感”下降自我不能在自我的身体中得到确证丰富体验的身体与自我的统一是日常生活中自我意义感的前提身体的抽离导致自我的单一化和贫乏第二加速社会借助传媒技术把人的情感抽象为简单的两极 罗萨在他的名著共鸣:世界关系社会学的“与世界的情感、评价和认知
22、关系”一节详细说明了社会加速下技术如何把丰富情感抽象为两极他继承了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基本判断:本来人在世界中的生存有着丰富的情感如恐惧、惊喜、温馨、充实、欲望等但是以增长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固有的内在特征即社会倾向于发展典型的病态恐惧和欲望 事实确实如此一方面加速增长的商品传输到智能设备的“总体屏幕”上人的身体不断地被商品化丰富的情感转换为消费的欲望与获取新奇的欲望 另一方面增多的事务借助信息技术侵占人的世界带来人们的恐惧情感 这种恐惧的情感被传媒技术放大媒介技术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呈现使得社会系统对人的监控和量化评价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互联互动又使得监控和考评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对比和竞
23、争使得人们不断地加速奔跑人们感到对世界倦怠“当我们对自己、生活或环境失去控制时他们常常感到最为疏离”因此加速社会借助传播媒介把人们的丰富的情感抽象为单一的欲望和恐惧第三加速社会借助大众媒介抽离了人的经验形成了对自我的深度虚无 关于时间体验罗萨给出了一个新范畴 “主观时间矛盾”即“体验到的时间和记得起来的时间成反比”具体而言我们一般会处于两种时间模式:体验短/记忆久体验久/记忆短 第一种为“难忘的时刻”第二种为“无聊”与哲学社会科学版 刘森林:启蒙辩证法对虚无主义的反思批判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
24、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 :.:.“难熬”时刻 然而加速社会的传媒技术的传播速度也在加速人们生活在加速的传播媒介之中每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历的事件量在急剧增多而大量的事件为不同质没有很强的连续性这就出现了新型的体验模式:体验短/记忆短 经历的浅薄导致人们出现“毫无体验”之感 本雅明也曾区分过体验()和经验()认为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过程而经验会触动我们并留下记忆 但是都市生活“已经破坏了经验的连续性大众媒体的杂乱无章的信息与情绪取代了有意义的叙事”我们处于体验很多而经验很匮乏的时代 出现这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传媒技术让处理加速中的多重事件成为可能但生活被碎片化事件的处理所
25、填满令其本身遭到解构另一方面诸如购物、看电影、参加会议等诸多事件与我们的人生其他经历是一种断裂或弱连接特别是当代的短视频和虚拟技术虽然带来新奇感但是无法与我们的经历形成强联结所以这种体验表现为“去背景化”容易出现记忆痕迹的抹除 本来人的生命由经历过程、形成连贯意义构成“体验短/记忆短”使得人的经历无法整合成为一个意义整体由此产生了一种意义感被消解的虚无总之加速社会中的传播媒介把“我”与属我的身体、丰富的情感、生命经验中剥离“自我”抽象为空壳或“一”这不但把阿多诺的抽象的虚无主义引向了传媒技术的社会效应而且凸显一种更为深重的自我认同危机 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中的文学化描述契合这一危机:“时间既浪费掉
26、了也无可弥补地、无可挽回地逝去了我们好像未曾存在过一样越过时间”四、走出虚无:以共鸣理论的重思规制传媒技术的运用为走出加速社会中传媒技术引发的个体过度被掌控侵占罗萨吸收了梅洛庞蒂的“亲属”和“回应理论”发展出了一种人与世界的“共鸣理论”在梅洛庞蒂那里亲缘关系之所以让人惬意是因为这种关系包含着答复和回应 但是社会加速中人与世界的互相控制和侵占日益加剧很难出现积极的回应这就需要重新构建人与世界的回应和共鸣关系“共鸣”关系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触动环节主体不是被世界“压制”而是被世界呼唤受到了触动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兴趣感受到被世界关注第二个环节是“自我效能感”当被外在世界唤醒自我感受到与世界产生了
27、共振自我赋予自身能量开启了一种向外的应答模式自身的眼神、身体会发生激动这不同于加速社会中被控制的压抑感 第三个环节是“吸纳”自我效能感获得的“生命活力严格来讲是基于一个双向转变意义上的吸纳转化”这不是一种人与世界的同一关系而是互相吸纳和改变关系世界因而有了不同的意义 从以上三个环节可知共鸣是人与世界之间“和而不同”的关系所以罗萨反对用加速社会下的量化、技术等控制手段达成共鸣 他认为“共鸣无法通过科学知识、技术统治经济效益等得以掌控这是社会形构中重要且根本恼人之事是社会形构的基本矛盾”那么如何获得共鸣?罗萨给出了一种以可触动()为核心的行动策略 可触动不同于可掌控可掌控的目的是控制对象而可触动旨
28、在“给予联系”即与已有的内在经验发生联结 这种内在经验是自身有所期待的、可以激发自我效能的经验 给予的过程就是激发的过程激发后主体产生了回应这种回应以一种意会式的、互相悦然的方式进行 罗萨的可触动来自神学的“祈祷”祈祷中祈祷者向神发出请求神好像给予了一种回应令祈祷者心态安宁这不是一种掌控和强求关系而是一种回应和“赠予”关系 掌控是拥有关系如拥有巨额财富这并不能获得共鸣 但是共鸣是一种存有关系存有与世界是一种偶然相遇的关系 人所共鸣的对象也比较特殊如人工智能之类的机械设备并不加速社会中的传播媒介与虚无主义:解蔽及超越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译林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哈尔
29、特穆特罗萨:不受掌控郑作彧、马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能使人产生共鸣因为人工智能内在着一种机械因果关系 共鸣的对象需要“有自己的意志、特质至少有一个不受我们掌控的内在逻辑”共鸣理论的解题方案极具吸引力重新帮助人们找回人的丰富性使得被剥离的外在物、身体、经验回到人本身也推进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 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谈及虚无主义时提出“有意义的生命无需被询问它回避这个问题”无需质询的原因在于生命本身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没有统一的意义 共鸣理论反对外在的极端控制使得人与世界建立“和而不同”的丰富联结是对于阿多诺思想的具体化和策略化从“共鸣”理论出发罗萨给出了审视传媒技术引发的虚无主义效应的第一层
30、逻辑:认清传媒技术的限度区分媒介是否具有共鸣功能 在共鸣:世界关系社会学中罗萨详细论述了他对待传媒技术的基本理念 首先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智能设备的屏幕虽然具有总体功能但是很难带来共鸣体验 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总体屏幕”只通过图像和音频呈现没有味觉、触觉很难产生有影响力的共鸣人们通过文字和图像在网络上的交流和互动反而容易产生越来越上瘾的形式化行为心中期待反馈的时间越来越短 其二总体屏幕的限度还在于无法弥补自身物质经验的缺乏 主体的经验是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屏幕可以呈现越来越五彩缤纷、新奇的、美学刺激的内容 然而由于主体本身没有相应的情感经验总体屏幕无法引发观众的基本叙事情绪 许多人透过屏幕关心底
31、层人民的生活但是没有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也无法与之形成深层的情感共鸣 其次与图像媒介不同音乐可以成为通往共鸣的通道 图像是较为直观的符号而音调、节律等媒介具有抽象性可以带来意向性的审美效果可共鸣的个体经验相对广泛可以悬置本被抽象和异化的疏离感带来和谐的生命体验然而问题在于罗萨认为达成共鸣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只能持一种半掌控的、顺其自然的态度“如果人们问可受掌控和不受掌控之间的边界在哪以及我们的社会要如何(或该如何)实现与不受掌控共处显然无法也没有权力提供完美的答案”对边界问题的无能为力显示了罗萨共鸣理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这种理论阙如需要回到其理论的源头加以弥合 从社会批判理论坚持的辩证法来看二者并非
32、需要一个绝对的边界掌控和不受掌控是辩证关系 弄清辩证关系需要我们回到阿多诺的“形而上学经验”以解决共鸣的神秘主义问题 阿多诺多部著作的翻译者谢永康教授这样来认定形而上学经验:“作为经验它首先必须是直接的和感性的而作为形而上学的经验它又必须是超越的和一般的”形而上学经验的以上两种基本特征在共鸣理论中都有对应 共鸣是个体被触动、自我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这种特殊的、直接的经验难以掌控但是共鸣的本身伴随着个体“事前”的期待这种期待本身就说明共鸣包含一般性的内在经验这是一种文化积淀是可以掌控的部分 因此共鸣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与阿多诺的形而上学经验的两种特征有着共通之处这就说明我们用“形而上学经验”来拯救
33、“共鸣”的神秘主义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其实“形而上学经验”本身就是阿多诺拯救抽象虚无主义的方法 形而上学指涉的是康德意义的物自体“世界”经验是世界中的外物激动主体呈现出的现象 阿多诺的这一范畴并不仅仅指代一种对象的“显象”而是一种二律背反式的结构:正题主体直接接受形而上学经验反题主体要看到形而上学经验的“易误性”对于正题阿多诺认为形而上学经验“如果不求助于主体经验、不宣布主体的直接在场那么它就是无用的”对象本身的经验必然依靠主体才能显现出现象当然这种显像具有意义是因为主体有着一般性的认识形式 但是我们把这种显像独断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本身就会陷入康德哲学社会科学版 哈尔特穆特罗萨:不受掌控郑作彧、马欣
34、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 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页 谢永康: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 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第 页意义上的幻象 消解此种独断论就承认了经验本身的“易误性”(反题)因此现象、对象与一般的认识形式之间的强烈对应关系也松动了回到了一般认识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和优先性 这是一种客体思维或唯物主义的思维笔者在另一篇论文中曾专业给予论证并得出结论:概念和观念的指向对象只是丰富客体的一部分未指向的部分就是概念产生的“剩余”因此“概念或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指向对象产生的剩余剩余蕴含着强意义的唯物主义”这种客体思维的意义在于主体对于概念或观念要保持警
35、惕避免武断地确定概念指向了全部事实根据以上对于“共鸣”的批判性构建传媒技术社会效应的审视应当有第二重逻辑:警惕传媒技术的内容过度概念化尊重媒介背后的客体 媒介传递着具有社会强制性的权力、诱惑性的观念与情绪化的碎片经验背后代表着资本逻辑等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阿多诺称之为范畴的对象化 以上二律背反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拆解此种控制和对象化把人的丰富性还之于人 人的丰富性体现在人与世界、身体、体验之间的丰富的、多样的联通而联通的中介是经验 通过形而上学经验的二律背反我们不断地反思媒介呈现的概念与客体的差异建立自我和世界之间“和而不同”的联结方式寻找可触动的客体面相以此人生的生命体验不再仅仅是肤浅的、碎片化
36、的体验而是深刻的、直达内心的共鸣经验这样自我才可以确证生活本身人的极度虚无感才能得到有效应对同样传播媒介只是中介的环节关键还在于媒介联结的社会系统 为达成共鸣、科层制的治理方式也需要从形而上学经验出发尊重治理的对象活动本身在可掌控和不可掌控之间保持平衡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限制科层制不断“扩展”的本能 科层制不断扩展的原因是社会加速度在管理中的渗透 其深层原因是资本不断增殖的理性目的和贪欲本身“资本逻辑是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统一”但是“资本逻辑的外在目的和劳动的内在目的冲突”说明从资本的本性出发不断寻求掌控和优化并不能更为有效地激活劳动者的积极性 如科研人员取得何种成果并不能预测持续地给予
37、多任务和量化指标反而会导致大量的资源用于表现性、形式性工作 其次用客体思维面对偶然事件 科层制试图掌控一切偶然反而消解了“共鸣空间”正如韦伯所说当代科层制一个重要手段是制定详细的规则并加以深入掌控试图避免一切偶然性事件 但是管理对象是一种外在客体具有偶然性全掌控的规则会限制人的活动空间使其失去共鸣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社会治理学会达成一种半掌控的状态 最后辩证看待科层制的归责机制 现代科层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公开透明公开的目的是可归因归责归责的目标是达成现代性的一个显性目的 “控制”增强效率和效益 但是归责会导致实质性工作受到伤害五、余论:开掘面向精神生活的批判传播学传播学无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当前
38、学术界的主流研究要么从实证的科学方法入手走一条从经验到功能的经验主义研究路径要么从科学学的系统论、信息论出发沿着从技术到控制的路径推进这两条路径在带来传播学研究兴盛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媒技术与人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对之进行反思正是于法兰克福的批判学派的擅长之处 阿多诺等开启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但着重论述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而且还以一种超越的视角给出规范性的解题路径 遗憾的是如果说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大众媒介批判还有较多的关注近几十年社会批判理论的最新研究较少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 本文引入的罗萨的媒介理论只是关注到其中的些许片段 作为罗萨老师的霍耐特则是更具影加速社会中的传播媒介与虚无主义
39、:解蔽及超越 代利刚:论赫尔穆特莱希尔特对历史辩证法的新黑格尔式阐释江淮论坛 年第 期第 页 代利刚:逻各斯、努斯: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新释东岳论丛 年第 期第 页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传播学已有专著梳理了从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霍耐特的批判传播学思想说明这一学派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谱系但是依然没有对第四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学者进行引介 参见文献:.响力的第三代社会批判理论代表学者他把现代性诊断为人与人的蔑视关系并用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来加以治疗可以有效地解决传播媒介带来的“自我与共同体的对话难题”罗萨的加速社会的相关理论对于现代性的诊断比其老师的蔑视理论更为深入但是也受到第四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另一位代表
40、性学者瑞海耶姬()的批判他认为罗萨的社会加速度过于表层对传媒的批判也不深入社会加速度引发异化的深层原因应该是现代社会发展出了“无关系的关系”需要用对“生活形式”加以反思的“化用理论”进行化解在面向智媒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研究中批判传播学也别具特色 面对精神生活的流派还有吸纳海德格尔思想的媒介现象学 这一学派立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把媒介技术放置于此在的意义关联整体中视之为此在的上手之物进而提出了“媒介即存在”的传播现象学命题 那么媒介技术的实质就是在世存在的居间、群居的存在方式技术带来的问题是此在在世操心的结果 但是现象学的这种主体主动性“沉沦”的刻画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阶段在面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
41、社会系统对人从外在世界、身体、体验的全方位离散式抽象之时尚略显思想乏力 对此当代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的成果更具有现实意义责任编辑:其 时 .哲学社会科学版 瑞海耶姬柏林洪堡大学哲学教授柏林人文和社会改革中心主任主攻实践哲学、社会和政治哲学涉及异化、生活形式、化用理论的著作有生活形式批判()、异化()、资本主义 批判理论的对话()国内的研究者郑作彧把这种关系做了总结:“()失去意义、无能为力的感觉()蒙受不自由或他律的支配关系()产生了缺乏关系的陌生性”(郑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批判理论第四代的共识与分歧社会科学 年第 期第 页)单小曦:存在即媒介 海德格尔的媒介存在论及其诗学效应文艺理论研究 年第 期刊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