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科研项目情境中的地方高校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889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项目情境中的地方高校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研项目情境中的地方高校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研项目情境中的地方高校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9-July22023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3年7 月No.4Vol.45第4 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 5 卷科研项目情境中的地方高校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马丽,王莅(宁夏大学孝教师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科研项目作为我国重要的学术资源分配机制,有着择优性、竞争性和“运动式”治理等典型特征。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实践中,一般遵循制度模仿、组织化动员和规划引领等行动逻辑。在“双一流”建设等发展战略驱动下,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面临“积累优势”“科研至上”和

2、“马太效应”下的教师群体分化加剧等现实困境。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只有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以科学的高校办学功能定位为前提,改变科研项目的“运动式”治理,走向有组织的科研,完善以高质量科研项目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不解地追求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才能为地方高校和谐的办学生态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科研项目;地方高校;行动逻辑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1-5 7 4 4(2 0 2 3)0 4-0 1 8 9-0 5一引言我国分税制改革后,项目制“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1 ,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发展中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建设为突破口的发展路径,出

3、现了“项目治国”2 、“项目治教”3 的局面。“相对于其他社会领域,科技与高等教育领域是项目制的先行者”4 ,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形式也以项目制运转。现有研究表明,项目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经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5 ,“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以项目为基本活动单元进行项目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6 ,形成“发包一抓包”两级运作的学术资源配置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高。科研项目形成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为龙头,涵盖“国家一省部一厅局一高校以及社会委托的科研项目群。目前,“全国6 0%以上的基础研究、8 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

4、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7 ,高校成为高水平成果不断产出和国家科研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为民族复兴注人强劲动力。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拥有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为体现高校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以科研项目为切人点,旨在从地方高校科研项目实践的微观层面考察地方高校与科研项目的互动过程,反思当下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发展现状,窥探科研项目在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同时对地方高校发展带来的后果,寻求完善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路径。科研项目情境中的地方高校行动逻辑(一)制度模仿:借鉴个别重点大学科研发展经验科学研究能力在高校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对高校发展起支撑和引领作用,是高校吸纳

5、人才、集聚资源、学位点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现实中,拥有科研项目的数量成为高校与教师声望、地位的象征。我国形成以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的竞争性科研项目配置模式,极大地调动了高校与教收稿日期:2 0 2 3-0 4-0 6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项目“项目制情境中的高校行动逻辑与教师行为选择研究”(2 1 NXJB04)作者简介:马丽(1 9 7 7 一),女,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师教育研究。190-师的科研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实施“赶超式”发展战略,针对高等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教育资源有限的实际状况,实施

6、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随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地方高校以“跨越赶超”为发展目标,纷纷向个别重点大学考察学习办学的先进经验,出现模仿国家重点大学发展的趋同现象。迪玛奇奥(DiMaggio)和鲍威尔(Powell)认为,模仿机制、强迫性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是导致组织行为趋同性的三种机制 8 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竞争中,高校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会为高校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为获批国家高级别科研项目提供了更多的评审依据。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地方高校“模仿性机制”的产生,既是主动寻求自身发展的动力,也与高校共同面临的制度化环境密不可分,是高校面临共同的制度环境中合法性制度产生的一种激励机制。基

7、于此,地方高校积极借鉴重点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此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二)组织化动员: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集体行动近年来,科研项目在高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研项目的多寡成为评判高校办学实力的主要指标之一,高校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呈现出鲜明的“组织化动员”集体行动景象。“所谓组织化动员是指一定的动员主体在特定环境中,通过组织的渠道,按照自上而下”的扩展路径,运用舆论宣传、思想教育、利益诱导、任务分配、组织控制等方式使动员客体对动员主体产生组织认同,并激发、鼓动、促使或强制动员客体采取行动,去实现特定组织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9 高校教师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工作具有学术性和自主性等

8、特点,有着非常强的独立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行为上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相对较少。但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地方高校出现了运用组织的力量进行“大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组织化动员”现象。科研项目像一块“磁铁”,将一个个松散、各异的个体强有力地吸引到同一目标上,表现出强大的向心力。地方高校“组织化动员”途径如下:一是思想动员和行动动员。“思想动员”的实质是精神动员和价值动员。地方高校通过层层召开项目申报动员会、解读项目各级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纵横比较同类院校、学科之间的项目情况,从思想上引发高校教师对科研项目的重视。“行动动员”主要体现在:聘请专家辅导科研项目的申请程序,并指导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聘请

9、往年项目获批者介绍申报经验;购买学习资料,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深刻认识到科研项目对高校、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信心,调动积极性,激发申报热情。二是宣传动员。宣传是宣传主体有意识地对宣传客体从心理上施加影响,并引导客体接受主体发布的内容,并实施主体所期待的行为 1 0 。通过科研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并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奖励每年获得重大科研项目的教师和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打造动员的空间环境,以此激发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热情。通过通报全国高校中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的排名等,强化学校发展面临的危机意识,从组织和个体发展面临的危机方面,激发成员的危机感;广泛宣传上年度项目获得情况,树立典型

10、,通过同类高校之间、学院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不同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比较,形成良性竞争环境,激发教师的赶超心理和斗志,激励和引导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申报的集体行动中。三是行政动员。针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地方高校成立校、院两级领导小组等机构,运用组织权责,形成组织化动员的纪律及自上而下的动员机制,各级组织发挥好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利用教师中的学术骨干等群体,强化其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不定期检查和督查,关注青年博士、副教授等群体,进行全面发动和动员,使其积极投身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中(三)规划引领:科研项目申报中的规划驱动在高等教育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地方高校科学的战略规划对地方高校发展尤为重要

11、。从我国发展来看,“规划”始终贯穿和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划”是中国政治实践的重要治理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大量实践表明,高校按照常规办学很难实现某一时期的快速发展。要寻求实现快速发展,战略办学是主要措施之一。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常规办学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战略行动规划,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国内外成功高校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校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执行,对于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层面,规划体现着国家意志和利益诉求。在高校层面,“科研规划是指对高校科学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其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

12、题的思考、考量和对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的设计”1 2 。地方高校通过制定科研发展191-规划,开展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行动、基础研究攻坚行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规划中明确预期目标和预期科研经费;明确每年获得国家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数,以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数;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以及科研平台建设等。明确责任单位,分解具体年度任务,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高校通过制定阶段性科研发展规划,凝聚了思想,明确了奋斗目标。如某地方高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以国家基金项目为重点,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包括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合作项目等,并且按照年度要求,进行总任务的年度分解

13、和高校内部二级单位的分解。三科研项目给地方高校发展带来的现实困境(一)积累优势:项目资源配置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我国政府在进行科学研究资源分配时,采用竞争性的科研项目资助模式。在这种科研管理模式中,委托方是政府,政府以同行专家评审等形式避选代理方,双方以科研合同约定“委托一代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代理方按照合同规定按期完成科研任务。美国学者大卫古斯顿指出,“政府与科学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看作特殊的委托一代理 关系。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将资源委托给科学家,科学家利用其专长使用资源,实现政府目标”1 3 在科研项目制下,受科学研究项目“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型构,加之科研项目自带的“择优”“竞争”

14、的制度化精英主义倾向,高校场域科研项目的获得出现了精英化倾向。据上海交通大学官网新闻报道,2 0 2 1 年,上海交通大学共获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 3 2 2 项,获资助直接经费7.1 9 亿元;而据“每日甘肃”新闻网报道,2 0 2 1 年,甘肃1 9 家地方高校及科研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项,资助经费1 1 0 3 2.8 万元。相比较而言,一个省所有地方高校及科研单位获得的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和只有重点高校的1/4,即使国家对部分省、区有地区基金项目、西部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也难以改变“精英俘获”的现状,使我国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呈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在“

1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面对科研项目这个“紧箍咒”1 4 ,对自身办学实力和科研能力要具备科学的研判,在科研项目的冲击下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十分关键。(二)“科研至上”: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核心职能,两者的矛盾关系是世界所有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关涉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身份认同和学术行为选择,关系到高校能否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和价值的实现。在科研评价中,高校及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获批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论文、著作、科研奖励、发明创造、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利用率来衡量,加之科研成果在教师个人职称晋升、人选高层次人才项目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精神

16、肯定和物质奖励的“硬指标”。当前,对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依据承担的教学时数、学生评教成绩、教学督导,以及专业同行评价、教学比赛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等,教学工作成绩在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不如科研项目“立竿见影”,这就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的思想偏差。教师学术行为的“天平”最终偏向科学研究。上述事实的存在和思想认识偏差,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消极的态度。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出现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不够、教学设计不充分、课件内容陈旧等现象;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引导学生走向学术前沿,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这些都成为制约人才培

17、养质量的关键因素。1 9 6 8 年,英国学者哈丁在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哈丁提出了著名的“公地悲剧”,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理性行为导致出现公共利益受损 1 5 。“公地悲剧”作为一种隐喻,如果大家共同使用类似牧场(教学)这一公共领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将会导致公共利益受损。在高校学术活动中,如果高校和教师重视可测量、可量化、见效快的科学研究,弱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工作,将有可能诱发高校发展的“公地悲剧”,为了发展科研而疏远教学工作,将使高校的发展禁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境地中(三)“马太效应”:科

18、研项目形塑了教师群体的分化科研项目嵌入高校中彰显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保障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对实现高校的办学使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浏览各高校官网就会发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除了我们普遍了解的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人数外,还对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人数均有详192细介绍。我们在日常学术交流中,对高校教师的介绍,除了对其职称、研究生导师的担任与否以及科研成果、获得的各类奖励进行介绍外,对其获得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介绍,也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学术荣誉。对高校教师的评价,除了职称外,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也是重要指标。在科研项目的评审中,有前期主持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基础的教师,往往更

19、容易得到项目的支持,高校教师中出现了“马太效应”。近年来,高校科学研究采用项目制,科研绩效成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准则。同时,国家推进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实行“四层十三级”的岗位设置制度,用分级分类的岗位设置管理教师队伍,改革不同层级的收人分配,以此来鼓励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产出效益。为充分提升科研创新效率和科研成果产出率,地方高校对教师分划序列,设置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岗位。从教师身上获取最大的绩效产出、科研项目等成为高校政策话语的主要特征,也成为大学教师的关注焦点。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这是自然法则,也必然导致大学教师群体的剧烈分化 1 6 ,科研项目与人才项目已成功地从一种经费扶

20、助与支持质变为一种学术精英塑造机制,造就了新的“学术卡里斯玛”1 7 ,从而造成教师群体的分层与分化。四#推进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改进策略(一)科学的办学功能定位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研究使命的前提由于高校办学类型、所处地域、办学历史积淀的不同,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地方高校受限于师资队伍等客观情况,科学研究水平较低。对此类高校来讲,盲目地追随研究型大学,把科学研究置于学校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将教师聘用、晋升和淘汰、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学科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相应的科研项目挂钩,在这种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导致教师“体制化生存与发展需求正驱使人们的行为带有越来

21、越明显的理性化与合理化取向”1 8 。因此,地方高校要改变现有科学研究发展思路,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针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实现科学研究的功能路径。(二)地方高校要改变科研项目的“运动式治理”,走向有组织的科研在我国政治史上,“运动式治理”的突出特点是打断或者叫停官僚体系中各就各位、按部就班的常规运作过程,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化动员来调动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在限定时间段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这一方式曾经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过好的政策效应。科学研究需要时间,需要学者全身心投入,因此,面对以科研项目制的学术治理制度,要从“运动式学术治理”走向有组织的科研,纠

22、正学术研究的浮躁之气和学术精神的异化。近期,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作出部署。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科研优势,要把过去“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改变“运动式”的科研组织形式,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地方高校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根本目标,在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地方高校要完善以高质量科研项目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评价事关

23、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那么,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科研行为选择及结果。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土壤”,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打破追求绩效的快节奏科研环境以及数量化考核,改变功利化和短期性的科研评价危机。项目制的学术资源分配机制还有优化的空间,要使“学术资源分配评价体系的价值理性归位,由盲目追求学术治理外显的形式绩效转向突出实质绩效”1 9 。要实现学术评价从量化制向代表作制的学术评价转变,改变“唯项目”的评价,形成兼顾学术兴趣的科研资源配置机制,从重视项目申报向高质量结项转变,营造健康、和谐的科研文化氛围。近年来,在西方学界刮起了一股

24、“慢科学(slowscience)风,矛头直指“快科学(fastscience)文化,试图扭转以发表、竞争和晋升为导向的快科学文化 2 0 。在加拿大学者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所著的慢教授一书中,作者针对高校在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推崇效率和面对学术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引人“慢哲学”,以此提醒我们要尊重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重大任务为驱动,整合学校优势力量,改变科研资源配置193-方式,变革科研组织模式,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合力,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能,推动新时代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取得更大成效。(四)地方高校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教学与科

25、研相统一适切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关涉高校发展的兴衰。面对“教学漂移”和“科研漂移”,地方高校在办学中追求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既是防止地方高校教学发生“公地悲剧”,也是“为了人”的高等教育终极目的实现的举措。“在中世纪大学里,每一个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高深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本身既是对已有高深知识的传播,也是个人最新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2 1 ,教学与研究的二分法是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产物。高校教师作为教学与科研的主体,要科学地认识和实践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达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总之,科研项目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科研项目作为我国重要的学术资源分配机制,

26、在具体制度的实践中,表现出非常强的择优性、竞争性和技术化等典型特征。科研项目与我国“单位制”一相嵌,“项目便开始与等级、权威、资源占有等发生联系”2 2 ,无论是对地方高校还是教师,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获得成了能力、权威和声望的象征。由于过分关注项目工具性的价值追求,从而遮蔽了学术的本真,也催生了高校间发展的同质性失衡和学术生态的异化。因此,我国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时纠正学术领域存在的问题,遵循教育规律,系统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参考文献:1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J.中国社会科学,2 0 1 2(5):1

27、1 3-1 3 0.2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一一兼论“项目治国 J.社会,2 0 1 2,3 2(1):1-3 7.3般文杰“项目治教”:大学治理中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臀越 J.高等教育研究,2 0 1 6,3 7(9:3 1-3 7.4阎光才.政策情境、组织行动逻辑与个人行为选择四十年来项目制的政策效应与高校组织变迁 J.高等教育研究,2 0 1 9,4 0(7):3 3-4 5.5熊进.高等教育治理的“项目制”及其可能风险 J.教育发展研究,2 0 1 6,3 6(Z1):56-63.6肖杨.微权力下的项目管理一一如何在有权无责的情况下带领项目团队获取项目成功 M.北京:电子工业

28、出版社,2 0 2 0:8 9.7怀进鹏.胸怀国之大者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 N.学习时报,2 0 2 2-0 5-0 6(0 0 1).8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8 6.9钟凯凯.大学评估运动:“组织化动员”的概念、特征与悖论 J.浙江社会科学,2 0 1 2(5):1 4 9-1 5 1.10钟凯凯.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 M.北京:海洋出版社,2 0 1 6:1 4 9.11原超,赵勇.规划国家:一个理解“中国之治”的概念性框架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5 7(4):68-82.12

29、陈武元.科研规划与文科学科建设关系的理性思考 J.复旦教育论坛,2 0 1 1,9(3):9-1 2.13阿儒涵,李晓轩.我国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J.科学学研究,2 0 1 4,3 2(2):276-281.14肖瑛.作为治理术的科研项目制 J.云梦学刊,2 0 1 4,3 5(4):14-17.15辛鸣.制度论-一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5:1 2 4.16李俊儒“立交桥”发展模式:高校人才分类评价实践探索一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的比较分析 J.中国高校科技,2 0 2 2(Z1):3 5-3 9.17熊进.高等教育项目制的组织阐释与

30、大学学术场域变迁 J.高教探索,2 0 1 9(4):2 3-2 9.18阎光才.大学教师行为背后的制度与文化归因立足于偏好的研究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 0 2 2,4 3(1):56-68.19刘怡,余利川,段鑫星.大学学术治理规制的理性失灵”与复归 J.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2 1,3 9(4):1 3-1 8.20孟强.慢科学:重返自主性还是文明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2 0 2 1,4 3(3):4 5-5 1.21王建华.重温“教学与科研相统一”J.教育学报,2 0 1 5,11(3):77-86.22熊进.科层制嵌入项目制:大学学术治理的制度审思 J.现代大学教育,2 0 1 6(3):1 5-2 2.【责任编辑芮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