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语文扁鹊见蔡桓公卖油翁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25扁鹊见蔡桓公 26卖油翁25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三维目标: 1. 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 2. 了解本文运用对话发展情节,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情态的特点。 3. 进一步训练比较阅读的能力。 4. 掌握“间”“疾”“走”“属”“请”“索”等常用实词和“甚”“奈何”等常用虚词的读音和意义。教学重难点: 1. 几个有难度句子的翻译、理解: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 积累“间”jin、“疾”、“居”、“还”、“故”、“使”、“益”、“遂”等文言词汇。教学
2、过程:一. 作者作品简介。 韩非子(公元前1280前233年),韩国公子,战国末年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的观点“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二. 读课文,扫清字、词、句障碍。 1. 古今异义: 2. 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文言词语: 复:再一次,又。现在常用词语如:“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 益:更加。现在常用词语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日益严重”等。 及:达到。现在常用词语如:“及格”
3、、“来不及”等。 索:找到。现在常用词语如:“索取”、“检索”、“搜索”。 3. 现在基本不在使用的文言词语。 使:派是此:因此遂:于是 4. 通假字 “通假”主要是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经不同音了。 “汤”同“烫”:用热水焐 “齐”同“剂”:火剂汤 “还”同“旋”:回转、掉转 5. 难译的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译: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
4、,(医药)是没有办法的。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译:(桓侯的病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三. 内容讲解: 课文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扁鹊后于蔡桓公,不是同时代人,扁鹊不可能给蔡桓公看病。这就是所谓“喻志”,用比喻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教训和启示是明显而深刻的:“防患于未然”,不能讳疾忌医。小事、大事、国家事都是这个道理。 课文是通过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与蔡桓公的“四忌医”而展开故事情节的,着重刻画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 文章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并且日趋严重,提醒
5、他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固执己见,听不进扁鹊的劝告。 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时,“立有间”,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提醒他“不治将恐深”。这也是从侧面衬托出扁鹊医术的高超,察微知渐。可惜,桓侯只相信自己的主观感受:“寡人无疾”,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还说医生“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但扁鹊履行医生的职责,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桓侯的病已从腠理侵入到肌肤、到肠胃,“不治将益深”,但桓侯仍然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第二层:(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桓侯见扁鹊态度反常,“故使人问之”。扁鹊借来使的询问,对桓侯的病情进行具体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肤,甚至在肠胃,烫熨、
6、针石及火齐还可以治疗,所以劝桓侯及时医治。而现在病已侵入骨髓,药物针石已无济于事,这是他望“而还走”“是以无请”的原因。 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侯终于病死。 文章条理清楚,层次紧密,叙述集中,语言简洁生动。 对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说法: (1)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记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4)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
7、,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祸;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韩非子写作的目的来看,我们认为,第三种理解和第四种理解比较准确。第二种理解我们比较容易接受。四. 写作特色: 1. 紧扣“神”字描写人物的行动与语言,生动地展开了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扁鹊初见蔡桓公,“立有间”,说明他对蔡桓公的是否“有疾”,是经过仔细观察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望色”(今中医中有“望”“闻”“问”“切”四诊),这“立有间”三字不可无,如果一见就说“君有疾”,看似突出扁鹊之“神”,但缺乏根据,反使人感到不可信。正因为经过细致的“望
8、色”,所以他能明确指出蔡桓公有疾“在腠理”,只是“不治将恐深”,说起来合情合理,突出他确是能治病于无形的善医者。蔡桓公答称“无疾”与背后讥讽扁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作者运用人物的语言,极写其讳疾忌医与错将良医作庸医的不悦口吻,其昏愦与糊涂的情状跃然纸上。尔后的再诊、复诊、四诊,随着蔡桓公的病情由“腠理”而至“肌肤”、“肠胃”、“骨髓”,一步步地深入,扁鹊从初诊时称他有小疾,而后直言其“病”;从“不治将恐深”到“将益深”以至四诊时不言而“望桓侯而还走”,扁鹊的神医形象越来越鲜明。这是通过扁鹊诊病的活动而突出其“神”。 扁鹊分析蔡桓公病情的一席谈话,是通过他的语言写其“神”。辩证论治,这是中医
9、的重要理论,根据不同,或“汤熨”,或“针石”,或“火齐”,对症施治;而病入骨髓,乃司命之所属,非医家力所能及,这同样是写扁鹊医道之“神”。写扁鹊之“神”而不涉“怪”,扁鹊有神医之称而无回生之力,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神医,至此扁鹊的形象更为真实、突出。最后以桓侯体痛及死亡的事实,说明扁鹊诊病和论治之“神”,这是必不可少的,扁鹊的神医被韩非子塑造得栩栩如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 妙用衬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 蔡桓公在本文中是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正好反衬了扁鹊制物于细、先兆亦谋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也反衬出扁鹊之智慧。在以次要人物陪衬和突出主要人物形象方面,韩非确是大手笔。 3. 语言简练
10、,善于传声达意。 如“立有间”三字,传达出扁鹊“望诊”时的神情状态。又如不治“将恐深”的“恐”字,表示委婉的口气,传达出扁鹊的谦逊态度。而“不应”“又不应”“又不悦”等,寥寥数语,则将桓公的冰冷面孔、厌烦的神态跃然纸上。五. 课后练习解说: 第一题:第一次进言:“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进言:“不治将益深”;第三次进言是具体分析桓侯的病情。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第一次指出他的病在腠理,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用针灸治好;第二次指出他的病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原因是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从医生的意见。 第二题:蔡桓公的病情不断在恶化,但他固执己
11、见,不听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病死。(启示略) 第三题:扁鹊见蔡公讲的是扁鹊指出蔡桓公身染重疾,应及时治疗,但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亡。其主旨是:教育人们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早改正,否则就会酿成不可补救的严重后果。病入膏肓讲的是晋景公病入膏肓,不治而亡。其主旨是:如果等错误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才思悔改,后果将不堪设想。六. 分析人物形象。 (1)文章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明确:扁鹊“还走”的原因,是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于不可救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
12、请也。”桓侯本是可以得救的。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都是可以治的,但桓侯“不应”“不悦”,拒绝医生分析病情,介绍疗法,这突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结果可悲可鄙。文章写扁鹊“还走”,在结构上,使故事情节起波澜,自然引出后边的答话,突出重点,同时表明扁鹊医术的确高超,远远就看出蔡桓公已经不可救药了。 扁鹊医术那么高明,但当桓侯病情恶化时,他逃到秦国,这是不是说明他不负责任呢?不是。扁鹊对桓侯病情的三次忠告,表明了他作为一个医生已尽忠尽责。为了避免惨遭迫害,他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可见他的精明。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蔡桓公为人的蛮横、残暴。 扁鹊:医术高明,尽忠尽责,果断机警。 蔡桓公:猜忌蛮横,刚愎自用,讳疾
13、忌医。 (3)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训启示。 内容:明察善断,扁鹊料“病”如神讳疾忌医,桓侯愚顽丧生。 启示:讳疾忌医将悔之晚矣防微杜渐则善莫大焉。七.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肤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
14、。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肤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难点解析: 1. 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望桓侯而还走”,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这是情节中的一
15、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使人问之”,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 课文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到最后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情? 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望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结构图示: 结束语: 同学们,
16、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扁鹊这一历史人物,了解韩非子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那一段历史,这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更重要的是,这篇课文可以教育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懂得:缺点和错误就像疾病一样,如果讳疾忌医,掩饰缺点和错误,就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堕入深渊。要想改过从善,首先,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承认自己“有病”;其次,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批评意见像一面镜子,能使人及时发现、深刻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道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人生哲理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有着极大的教益。26卖油翁欧阳修三维目标: 1. 理解“熟能生
17、巧”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2. 体会对比和欲抑先扬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品味课文准确而传神的语言。 4. 积累“矜”、“颔”、“忿”、“轻”等词汇,理解句意。 5.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挖掘文章蕴涵的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希望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别人更出色,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仰慕,也常常羡慕那些成功者,羡慕他们拥有不同凡响的技艺,羡慕他们拥有辉煌美丽的人生,怎样让自己拥有某种娴熟的技能?怎样让自己成功?怎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敬羡的对象?我们将要学习的卖油翁这一课,或许能让我们有所领悟。一. 作
18、者作品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人,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有删节。二. 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 翻译原则: (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照顾前后,准确译句;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自己也以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己家的花园里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着,很久不离开。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翁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
19、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卖油翁说:“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不湿。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三. 课文内容讲解: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文章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不值得骄傲的道理。此文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的故事之中,言浅意深,发人自省。 从结构上划分,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 先简要介绍陈尧咨的“善射”和“以此自矜”。接着就记叙发生的事件,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
20、点(“家圃”)、人物(“卖油翁”),以及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但微颔之”)。 第二部分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一共写了两次对话。陈尧咨先是质问“吾射不亦精乎”,“自矜”之状跃然纸上;接着是“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骄横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从容对答,先点出“无他,但手熟尔”;再说“以我酌油知之”;接着当场献技,结论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再一次肯定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最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笑而遣之”,尴尬地打发了卖油翁。 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鲜明;陈尧咨骄傲轻狂,不可一世;卖油翁从容稳重,循循善诱,虽技高一筹,但并不矜持,
21、体现出智者超然物外之态。四. 写作特色: 1. 欲抑先扬,激起记叙波澜。 人们常说,记叙的波澜,是构成故事情节的艺术神经。“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的手法则是这根艺术神经的一个分枝。欧阳修的卖油翁一文正体现出这根神经的艺术魅力。 故事开头,作者故“扬”一笔;陈尧咨“善射”而“当世无双”,且“以此自矜”。接着,作者设置了卖油翁观其射箭的情节:陈尧咨“射于家圃”,卖油翁“释担”观之,且“久而不去”。在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的高超技艺面前,卖油翁不动声色,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只不过“微颔之”罢了。这是一个蓄势。面对卖油翁的冷漠,一向狂傲的陈尧咨自然会感到疑惑,禁不住接连发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
22、乎?”可是他所得到的回答却是:“无他,但手熟尔”。一贯以善射自矜的陈尧咨,哪堪忍受卖油翁略带奚落的答复!于是盛气凌人地质问,恼羞成怒地呵斥:“尔安敢轻吾射!”在骄横的权贵面前,卖油翁以柔克刚,寸步不让,用稳重、沉重的“酌油”表演,使得陈尧咨不得不折服,从而达到“抑”的艺术效果。综观全篇,“扬”是为了“抑”,“抑”才是作者的意旨。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使记叙产生波澜,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2. 对比衬托,道出深刻哲理。 射箭和酌油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作者却偏偏将它们放在一起写,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即通过对射者、酌者技艺和态度的鲜明对比,凸现“熟能生巧”的生活哲理。你看,论技艺,陈尧咨十中八九
23、,并不是百发百中;卖油翁沥油而钱不湿,可谓绝技也。论态度,一个浮躁、自矜;一个从容、沉着。论见解,陈尧咨也不及卖油翁,一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就将“熟能生巧”的生活哲理“不动声色”地表达出来了。在封建社会,卖油是低贱的,射箭是高尚的,但是射箭和酌油的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射一酌的对比和衬托,向我们道出了深刻的哲理。这是本文的第二个特点。 3. 详略有致,裁剪合理得当。 这则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重点突出,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说陈尧咨如何善射,所以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只用了“十中八九”几个字,而且就是卖油翁的亲眼所见来写的。对卖油翁酌油的过程,作者则记叙得比较详
24、细,“取”“置”“覆”“酌”“沥”等一连串的动词,使卖油翁酌油时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神态和动作跃然纸上,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裁剪功底。 4. 寓理于事,构思独特新颖。 这则故事共135字,说理的地方仅只“手热”二字。大量的篇幅是在叙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表演。无论是射箭还是倒油,都雄辩地证实了“惟手熟尔”的道理。作者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叙写来阐明道理,正是本文构思独特之处。运用“寓理于事”的手法说理,不仅通俗生动,易于理解,更能使道理的阐发有基础,令人信服。五. 教育意义: 这篇短文给我们的教育将是多方面的。 其一,勤学苦练、熟能生巧。 陈康肃“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酌油“自钱孔
25、入,而钱不湿”,究其根由,全在熟能生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如唱歌、画画、体育、手工等)也是如此,只有多实践,多训练,才能熟练,熟练了才能“生巧”。 其二,不可自傲,精益求精。 有了本领,取得了成绩,不应自傲,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卖油翁的一番表演,一句“惟手熟尔”的感慨,不仅教育了陈康肃,也教育了我们对待学习,对待任何事情,只有精益求精,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固步自封,自矜不前,将被世人耻笑。 其三,以人为镜,反思自己。 陈尧咨从卖油翁这面“镜子”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变“自矜”为自嘲,我们从卖油翁和陈尧咨这正反两面镜子上可以看到什么呢?这正是同学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相信通
26、过这样的反思,大家获得的教益应是巨大的。六.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题:1. 本文讲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沾湿的故事。2. 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3. 对我们的启发有二:熟能生巧;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 第二题:卖油翁对待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的成绩,只是微微点头而已。因为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第三题:1. 陈尧咨高超的射箭技术。2. 陈尧咨射箭。3. 熟能生巧的道理。4.l葫芦。 5. 卖油翁。七. 结构图示 陈尧咨卖油翁 技艺:善射(十中八九)善酌(绝技) 见地:自矜大巧若拙 态度:浮躁从容、沉着八. 作业 下列句子中的“之”按用法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
27、是(D) (1)人之为学有难易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虎见之,庞然大物 (4)徐以杓酌油沥之 (5)蜀之鄙有二僧 (6)恐其变化,唾之 A. (1)(2)/(3)(5)/(4)(6) B. (2)(5)/(1)(4)/(3)(6) C. (1)(3)/(2)(4)/(5)(6) D. (1)(5)/(2)/(3)(4)(6) 考点说明:此题考查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思维点拨: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很多,要注意归纳,整理。本题中“之”常用作代词、助词、主谓间不译,也用作动词“到”。据此分析,题干中的(1)(5)中的“之”是作为结构助词“的”出现的;(3)(4)(6)中的“之”都是代词;(
28、2)中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25扁鹊见蔡桓公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2. 解释划线的词。 (1)扁鹊见蔡桓公( ) (2)不治将恐深( ) (3)桓侯故使人问之( )( ) (4)针石之所及也( ) (5)司命之所属( ) (6)无奈何也( ) (7)臣是以无请也( )( ) (8)使人索扁鹊( ) 3. 指出下面句中“之”的用法。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2)君之病在肌肤。( ) (3)故使人问之。( ) (4)司命之所属。( ) 4. 指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释义( ) (2)汤熨之所及也
29、。( )通( ),释义( ) (3)火齐之所及也。( )通( ),释义( )课内阅读整体感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
30、侯遂死。 5. 按要求填空。 (1)文段节选自_。作者_。扁鹊,姓_,名_,_人。由这则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有A_,B_,C_,D_。 (2)文段中表现桓侯固执、肓目自信的语句是_。表示他对医生反感的语句是_。 (3)表明“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原因的句子是_。 (4)文中扁鹊所说的疾在不断变化,表明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它告诫人们_。 6. 翻译下列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_;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_;26卖油翁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自矜( )家圃( )睨之( )微颔之( )
31、忿然( )酌油( )杓( )沥之( ) 2. 解释划线的词。 (1)善射( ) (2)公亦以此自矜( ) (3)卖油翁释担而立( )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5)但手熟尔( ) (6)尔安轻吾射( ) (7)以杓酌油沥之( ) (8)康肃笑而遣之( ) 3. 解释一词多义。 4. 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 臣/是以/无请也。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5. 在( )里添上省略的内容。 (1)( )尝射于家圃。 (2)(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可以( )为师矣。 6. 指出下面
32、加线词的活用特点。 (1)尔安敢轻吾射_。 (2)汝亦知射乎_。 (3)但微颔之_。 7. 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但手熟尔 B. 汤熨之所及也 C.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 康肃忿然曰课内阅读整体感悟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 按要求填空。 (1)文
33、段选自_,作者_,字_,自号_,晚号_,谥号_,北宋著名的_,是“_”之一。 (2)文段记述了_,说明了_的道理。对我们的启发有_,_,_。 (3)表明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的句子是“_”,表明陈尧咨盛气凌人的句子是“_”,再次点明文段主旨的句子是“_”。【试题答案】25扁鹊见蔡桓公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2. 解释划线的词。 略(参见课文注释) 3. 指出下面句中“之”的用法。 (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2)结构助词“的”。 (3)代词,代扁鹊转身就跑的原因。 (4)同“(1)” 4. 指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参见课文注释。 5. 按要求填空。 (1)韩非子喻老
34、韩非、秦、越人、战国。 A讳疾忌医。B无药可救。C无可奈何。D病入膏肓。 (2)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善意的批评、帮助。 6. 翻译下列句子。 略。26卖油翁 1. 略(参见“辨音”) 2. (1)擅长;(2)自夸;(3)放下;(4)射箭;(5)只是;(6)怎么;(7)注入;(8)打发 3. 之(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代熟能生巧的道理;代葫芦;代卖油翁) 其(代陈尧咨;代葫芦) 以(介词,凭;介词,用)射(动词,射箭;名词,箭术) 而(顺接连词;转折连词;表修饰) 4. D 5. (1)康肃;(2)卖油翁; (3)油;(4)这样的人。 6. (1)形作动,轻视。 (2)动作名,射术。 (3)名作动,点头。 7. D 8. (1)归田录、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文忠、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2)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 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尔安敢轻吾射;惟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