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化学 2.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三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复习引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条件的改变能引起平衡移动?生浓度、温度、压强。师还记得这些条件改变时,平衡是如何移动的吗?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填写下表。投影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平衡移动结果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压强增大压强减小压强温度升高温度降低温度启发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引起平衡移动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呢?增大压强平衡移动后,体系的压强如何变化?升高温度引起平衡移动后,体系温
2、度有何变化?(学生边回答边填写上表,最后得出以下结论)投影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平衡移动结果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反应物浓度减小使生成物浓度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反应物浓度增大使生成物浓度减小增大生成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增大压强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使压强减小减小压强向气体体积扩大方向移动使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使温度降低降低温度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使温度升高师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反应体系会通过平衡移动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减小反应物浓度,会通过平衡移动使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增大压强或升高温
3、度时,会通过平衡移动使体系压强减小或温度降低;而减小压强或降低温度时,反应体系又会通过平衡移动使体系压强增大或温度升高。可见化学平衡有自我调节能力,总是力求保持原状态。大家觉得这种现象和物理上的什么现象有点相似呢?生惯性。师对。惯性定理告诉我们,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化学反应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状态,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也力求保持原状态。化学平衡移动也有点像生物上讲的“自我调节”作用,炎热的夏天,人体的毛孔扩张,不断出汗散发多余的热量,以维持体温在37左右。可见化学、生物、物理这些自然科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学好物理和生物,对学好化学很有帮助。法国科学家勒沙特列把我们化学上的这
4、种“自我调节”作用概括为平衡移动原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把这个原理叫做勒沙特列原理。板书四、勒沙特列原理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一起读一下勒沙特列原理的内容。板书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师勒沙特列原理可以用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但并非任何与化学平衡有关的问题都能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该原理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板书1. 适用范围师该原理是平衡移动原理,一个反应只有达到化学平衡时,才能谈及平衡移动。如对于一个从反应物刚开始的气体反应来说,增大压强反应总是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而不服从勒沙特列原理。因此,该原理的适用范
5、围是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板书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投影练习1. 可逆反应A(g)+B(g) 2C(g)在一定体积和压强下开始反应,生成物的体积分数(C%)与温度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T1向T2变化时v(正) v(逆)。(填“”“”或“=”(2)由T3向T4变化时v(正) v(逆)。(填“”“”或“=”)(3)反应在 温度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4)此反应的正反应方向是 热反应方向(填“放热”或“吸热”)(5)AB段为增函数,BC段为减函数曲线,试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说明理由。解析:温度升高过程中,AB段C%增大,BC段C%减小,说明T1向T2变化时,v正v逆,T3向T4变化时v
6、正v逆。B点是C%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而对于一个反应,升高温度时不可能使化学平衡既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又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在T3之前,反应一定没有达到平衡状态,T3时达平衡状态,再升高温度,C%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答案:(1) (2)b B.a=b C.ab D.无法确定答案:C2将3 mol A 和1 mol B 混合于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器P中,以此时温度、压强和体积作为起始条件,发生如下反应:3A(g)+B(g) 2C(g)+D(g),若反应过程中保持起始温度和压强不变,达到平衡时气体C的浓度为W molL-1,回答以下两个小题:(1)若反应过程中
7、仍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按下列四种方法配比充入容器P,平衡后气体 C的浓度仍为W molL-1的是( ) A6 mol A+2 mol BB3 mol A+1 mol B+2 mol C C2 mol C+1 mol B+ mol D D1 mol C+2 mol D 答案:A (2)若反应过程中仍保持原起始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且使平衡后气体C的浓度仍为molL-1,应按下列哪种配比向容器Q中充入有关物质(P和Q起始体积相同)是有可能达到目的的 ( ) A3 mol A+1 mol B B2 mol C+l mol DC1.5 mol A+O.5 mol B+l mol C+O.5 mol D D4 mol C和2 mol D 答案: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