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科研之惑与大学青年教师的学术突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824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之惑与大学青年教师的学术突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研之惑与大学青年教师的学术突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研之惑与大学青年教师的学术突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3Jan,2023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3年1 月Vol.45,No.1青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第1 期第45 卷科研之惑与大学青年教师的学术突围邓心强,徐璐瑶(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 2 1 1 1 6)摘要:大学青年教师是学历较高、思维活跃、经验不足、压力巨大、潜力待开掘等方面近似的庞大群体,目前正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军。他们在科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单一性的毕业论文学术探究走向多元式的体制招标研究,不断地在申请书撰写和项目申报中坚守和前行,融入合适的团队较难,在象牙塔的处境下较

2、尴尬,发表高水平论文难度增加。提出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做拓展和延伸类研究、在学科前沿上聚焦做精深研究、参加申报项目培训、树立治学志向和格局等提升策略,是青年教师通过“科研”成才和发展的重要策略。关键词:青年教师;群体特点;学术科研;论文发表;人才项目中图分类号:G40一0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5 1 0 2(2 0 2 3)0 1 0 1 43 0 6我们先看学界的调研,青年教师教研及整体状况的相关数据和分析也许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杨晓智调研了北京5 2 0 名3 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统计他们就工作整体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对教学科研指标评析三个方面的反馈,

3、发现“青年教师普遍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较低,占被调查总数的5 2.4%,具体表现在睡眠等存在问题、感到精力应对目前工作较为吃力、工作中表现得较为烦躁的比例分别为35.4%、3 7%、42%,感觉不到工作意义和教学工作的乐趣的比例均超过了3 0%。43%的青年教师有较强的挫折感,感觉事业没有什么进步。从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看,青年教师的压力是较重的”。这种状况将持续近2 0 年。刘芳就某省属院校3 5 岁以下青年教师发放220份问卷,就其“教学能力专题”进行调研,看出他们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三个方面的总体状况和特征。何阅雄等人在所处高校的青年教师中展开了调查摸底,发现“有

4、73.4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不重视,科研倾向严重;有5 3.1 5%的教师表示当科研与教学发生冲突时,优先科研,更关注的是学术水平的提高;有89.02%的老师没有开展过研究性教学;在学生评教、督导评价为“中”“差”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比为91.23%;有5 6.0 8%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缺乏,3 7.42%的教师不够了解学生和缺乏对课堂组织和课堂纪律的驾驭能力”1这些调研基本上开展于高校青年教师激增的这十余年,有的立足于某校某省,但在全国也具有普遍性。一、大学青年教师群体的共性与特点2008年前后,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

5、后十年来,扩招后的博士生中相当一部分陆续选择了大学教师作为职收稿日期:2 0 2 2-1 2-0 8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三五计划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研与提升路径研究”(B一b/2020/01/12)作者简介:邓心强(1 9 7 9-),男,汉族,湖北大悟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文论和大学教学学术研究。徐璐瑶(2 0 0 0-),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体学理论与方法。144业。考虑到持续性,这里把2 8 一45 岁之间的教师群体统称“青年教师”,即1 9 7 5

6、年以后出生的教师群体。周边1 9 7 5 一1 9 8 5 年出生的教师非常密集,这也符合很多高校的师资结构布局。就当前青年教师整体而言,呈现出如下突出的群体特点。一是高学历,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如上所析,笔者作为大学青年教师家族中的一员,亲历和见证了大学扩招后的历程和各种影响。当前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经历了文凭贬值的局面,需要不断地提升学历。本科就工作,发现社会需要研究生学历;辞职考研读书,毕业却发现进高校又需要博士,读完博士发现高校“胃口”又高了,需要“海龟”(海外学历或中外联合培养)。除十年来连着读完所有学历教育外,很多青年教师就是这样被“裹挟”着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学历,也

7、就在这种不断转换中逐渐寻找治学的感觉,在兴趣和职业之间平衡与奔走。此外,近五六年很多高校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直接催生了一批学历高、科研能力又强的年轻师资。大学青年教师的高学历,也倒逼着很多1 9 7 5年以前出生的本科、硕士老师纷纷考博,共同催生了大学老师的高学历结构,这是让很多5 0、6 0 后所羡慕的。这批青年老师接受专业学习十余年,专业基础扎实,思维也特别活跃。求学时期处于包容而开放的当今社会,获取各种专业信息便捷而自由,受到的训练也规范而系统,善于接受各种新事物,对于教学、科研、职业规划等都有着明确的思路。二是富有生机与活力,容易亲近学生,工作富有创见。这批大学青年教师人校后,由于

8、与本科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的博士毕业2 6 岁,和门下研究生差不多同龄),又有着共同的环境熏陶,富有生机与活力,表现出昂扬的生活姿态,对工作有着梦想和憧憬,他们容易走近学生,能与青年学生有些沟通,打成一片。还有部分的老师尚未成家立业,精力饱满,时间充裕,担任班主任后,较受学生欢迎,很多大学生把他们当作心灵的朋友。此外,很多青年教师在不同学校求学,见多识广,并受到不同学校文化的熏陶,受不同师门传统的影响,工作起来较有思路,富有创见。三是科研潜力很大,学术发展较快。由于学历高,受专业训练十余年,这批大学青年教师人职后便表现出巨大的科研潜能,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和带动下,有的加人教学科研团队,陆续成为骨

9、干教师,拿下各类国家或教育部基金项目,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顺畅。部分高校出台宽松的用人政策,在职称晋升和人才评选时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一些青年教师迅速完成高级职称,在3 0 余岁便成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走完此前很多老师要二三十年才能走完的历程。他们在职场上既面临着巨大的教研压力,也在竞争中展示出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工作后劲,学术上发展很快,这从近年来设置的“青年长江学者”和各类人才选拔年轻化便可见一斑。很多省、市设置了人才发展的绿色通道,为青年教师保驾护航,提供各种资源和平台。四是多数教师入职不久,教学和科研经历不太长,较缺乏经验,处于摸索之中。这主要针对3 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也

10、是国家社科基金3 5 岁的时间节点。这类老师人职数年,刚适应环境,甚至还没有完全站稳讲台,科研方面也逐渐适应体制,各种经验都还比较欠缺,在积累和调适之中。据江南大学周萍、纪志成调研,“从统计情况看,能够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的人次仅为9 8 人次,占这6 所高校青年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小足3%,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的青年教师数为9 9 7 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2 6.1%,课堂教学质量良好的青年教师数为9 7 4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2 5.5%2 1。这些比例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青年教师的可塑性和成长空间都非常大。五是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生活上,大学青年教师的求学、工作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相伴相随,不仅遭遇

11、学历提升瓶颈,也不断地遇到通货膨胀,刚参加工作就房价不断攀升,想方设法贷款购房,但人职后讲师待遇普遍都不很高,尤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生活就更加捉襟见肘。没有项目经费缓解,买房、结婚、生子、人情往来等使生活雪上加霜。此外,青年教师工作压力也很大,刚熟悉教学环节后,教学技巧上还需不断的摸索,甚至有的青年教师被单位派去上与专业关联不紧密的课程,或代替访学、生子的同事临时授课,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备课工作量,带来重重压力。科研上很多高校都实行类似3 十3 考核制,或规定了入职数年的论文、项目规定和要求,这让很多青年教师工作后经常加班、熬夜。很多青年教师工作数年后面临着结婚、生子等家庭大事。这些都让大学青年

12、教师成为一个负荷前行的群体,要在煎熬中度过好多年。此外,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冲突较为明显,表现为3 5 岁左右的大龄青年教师还不之前以1 9 6 0 一1 9 6 5 年间出生的大学教师居多,在“文革”恢复高考后进人大学,成为近年来即将退休的庞大群体。145少,婚育问题及其变化较为突出3,部分青年教师从博士毕业加人一所新高校,面临着如何融人工作单位团队和适应新学校传统等问题;脱离导师后面临着独立自主地从事学术科研和职场上不断充电的处境,还有教学科研中久坐、缺少锻炼、经常熬夜带来的身体亚健康等系列变化,这些都是很多青年教师群体必然面临的人生过程或尴尬处境。可能会有部分教师能快速适应并

13、走上正轨,或这些压力方面相对少一些,但环境、身体、教学、科研、个人职业规划等之间的综合压力,都让青年教师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二、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难处科研是高校主要定位与功能之一,在当前学术评价体制下,它几乎成为很多大学教师的主业,虽然他们在口头上也承认教学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实际行动中往往将科研作为事业发展的支撑。它如“皇帝的新衣”一般,为当前教育界心照不宣。而当前很多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倍感困难重重,产生的问题也较明显。一是从自由科研走向体制科研。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数年需要逐渐从自由科研走向体制科研,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有的教师不适应或不情愿

14、,在外界环境的逼迫下也不得不“就范”。对于非在职读博人员来说,在导师带领下用专门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术研究,认真写成和通过答辩,一般都能顺利毕业。而工作后需要进入体制内从事科研,针对国家社科和各省社科规划办发布的课题指南,在个人学术兴趣和专业背景下寻找选题,则更容易脱颖而出,过于自由的选题中标概率往往要低一些或多少有些风险。从选题、论证到结题,都要围绕着体制招标和考核来进行,青年教师适应这一套尚需时日。或者说当前青年教师的学术科研不能再如求学时期那么自由,凭个人兴趣主导就行,必须结合国家需求和政府的指挥棒。二是延续博士论文继续做还是另辟蹊径重立山头。不少青年教师继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来研究,或者延

15、续,或者拓展。这种研究往往持续性很强,容易中标。但有的青年教师由于单位重心、平台或系所的需要,不得不另辟蹊径重新寻找选题,只得重头起步,这无疑需要更多的投人,还有青年教师做跨学科研究,恶补其他学科内容,申报项目也不见得马上见成效。甚至在这二者之间,这都比较耗费青年教师的心力。三是不断地论证本子、填写表格,处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工作后每年各级规划办不断地招标,对知识分子进行“悬赏”,而主流的学术体制认可国家社科和省部级项目,尤其是全国范围内的科研竞争,有12%一15%之间的中标概率,只有得到项目,科研本领才会被认可,平时的学术研究才没有白费。很多青年教师毫无寒暑假之分,大部分时间从事科研,在搜集资

16、料、填写本子、修订打磨之间奔走。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项目资助力度,尤其是设置青年项目类别后,对青年学者有一定的扶持政策。但竞争依然十分激烈,青年教师需在选题、论证和修改方面精益求精,方有脱颖而出的可能。这需要青年教师逐渐积累申报项目经验。当前任何一级项目,在积极准备的同时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冥冥当中起作用,很多青年教师在一年一度的申报中,排于坚持和放弃之间。四是不容易加人所在单位的团队。单打独斗在当前学术科研环境中行不通,尤其是工科更需要组建团队,青年教师要有好的发展需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迅速融人某个团队中协同作战,才有利于科研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而当前很多留校的青年教师,虽有“近亲繁殖”之弊,但

17、因“近水楼台”的背景,融人团队中比较容易。而那些外校加盟来的青年教师,就不一定如鱼得水,况且当前高校的团队关系复杂,青年教师如何站队也需要经验,稍不慎重就会影响其后续发展。其次,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处于游动的边缘,因能力、成果等原因难以被团队吸纳,也得靠自己逐渐寻找突破口。五是单位平台和各种条件尚不具备。有不少青年教师博士毕业于98 5高校,或者国内众多科研机构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人职数年在新单位难以实现才干。这表现在仪器设备、实验室等不具备条件,开放性和利用率都不高,直接影响其研究的进展。此外,甚至有的高校未给文科类青年教师配置办公桌,他们只得在家里独立看书、写文章。六是青年教师在大学象牙塔的阶

18、层中处境尴尬,不便于发表高水平文章。当前高校评估和考核都异常器重高水平文章,数年前工科基本以SCI为主(国家提出反对“四唯”和倡导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后,有所缓解),文科以SSCI和南大版CSS-CI为主,甚至扩展版和辑刊在职称晋升时不予认可。这种指挥棒赋予全体青年教师巨大的生存压力,而青年教师由于在经验、资源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在投稿、发文方面处境极为尴尬。一方面,国内很多社科刊物压缩了相关栏目,以文科而言重视经146管法而轻视文史哲,重视对策和应用研究,而轻视纯学理研究。这让文史哲方面的青年教师只能望洋兴叹。另一方面,期刊也面临着考核压力,看重刊物质量,重视影响因子和转载律,故组稿、约稿很

19、普遍,这致使很多青年教师投稿石沉大海,甚至产生自我怀疑。七是当前很多人才选拔项目,均有成果要求和时间节点,有些青年教师步伐一慢则“无力回天”。国家和各省、市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加大了各级人才选拔的类型,同时加大了项目支持、基金资助的力度。以江苏省为例,青蓝工程、3 3 3 高层次人才、江苏社科英才、紫金人才等项目,都是上面给学校下项目指标,重点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很难迅速出线。而从人才项目的设置节点来看,3 5岁和40岁是关键,迫使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做最好的自已,过了40 岁,成果不足和基本上没有多少机会了,在马太效应中逐渐被边缘化。这是无数青年残酷的生存法则。三、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20、提升策略在网络上输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类似关键词,会出现众多高校的宣传报道,足见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此话题,经常举办类似讲座、报告和研讨,或者请著名教授传授经验,或者由专家领导把脉分析;有的将努力提升方式也高度概括了出来。笔者关注和研读了多年,受益良多。这里结合曾经走过的路程以及体验、思考,着力谈如下四点提升策略。(一)青年教师多从教学实践中出成果,适当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狭义上的科研指教师立足于本人专业所做的学术研究,近似于读博阶段在一个学科或方向下,围绕一个学术选题展开的那种研究。这相对比较纯粹,由于多年坚持,出成果相对比较快,也容易被认可和接受。但工作后教师的角色、身份开始多元化

21、,面对院系的合并重组、各种平台或中心的产生,以及领导的安排等,都有从事其他研究的可能,或者相关,或者变更,或者延伸,总之就没有读博或进展时那样单纯和单一。近年来笔者见到过拿古代文论方向的博士学位,工作后长期做文化产业的;此前数十年从事东方美学研究的,调人民族院校后从事少数民族文艺调研的;甚至有身边同事读博选了新闻传播专业,工作后转人行政管理系,做起传媒与政治交叉的跨界研究的,类似情况不计其数。青年教师在工作后要见机行事,一方面立足于个人老本行,坚持不解地做精深之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要针对院校的各种变化,或服从分配,在探寻、磨合、调整中寻找另外的新的研究方向或课题。这是很多青年教师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22、问题。尤其是有些调研类的、对策性的研究,或综合研究中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类型,都需要通过诸如田野调查、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等方式来展开研究。这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那里格外鲜明。青年教师要适应和熟悉此种研究与课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行”,逐渐在实践中提升自已的科研能力。在大学里,还有一种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是“教学学术”。硕、博士阶段兼职代课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积累教学经验,还谈不上对“教学”展开研究。当前很多青年教师为教改结题而写1一2 版的教改论文,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工作后教师都会面临“双重研究”教学研究与专业研究,很多教师

23、重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其实职称评审和人才选拔都要考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业绩和作为,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多维度的教学研究,精选角度与重点,抓住问题,也能转化为教学类学术成果的。很多理工科教师都明白教学类核心论文的分量,只要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与变革的教育时代共生,不断关注教育学新动态新热点,总可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二)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做拓展与延伸类研究,确保可持续性从近年来国内学术生态来看,青年教师发表SCI或CSSCI类论文和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国家自然科学等国家级课题,愈发艰难。这既需要机遇、人脉、资源,更需要实力、水平。每年发文和申请项目,是中国大学教师的一次“集体赶考”。各大刊物不断压

24、缩版面、对名家进行组稿约稿以及很多刊物看重著名教授稿件等现状,使当前青年教师发展举步维艰。很多老师都哀叹自2 0 15年后,发表高水平文章的难度明显增加。这一方面既与刊物转型后为求生存和扩大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整个学术界提高了质量要求有关,还与刊物栏目、基金项目、各级评奖的“蛋糕”被多种人群(如扩招的博士生、重大项目专家团队、海归人员、国外华裔学者等)切割、分配有关。凡此种种都表明,青年教师除了静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做学问,切实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外,别无他途。而从笔者多年观察、比较来看,青年教师在博士147论文基础上做拓展和延伸性研究,使学术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向可持续性发展,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博

25、士毕业论文选题一般是在导师带领和指导下确定的,经过开题和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在学术品格和创新性上大体有保障。而参加答辩和后期修改后,其学术质量也远非工作后的部分“急就章”研究、“拼凑式”研究可比拟。基于慎重选择和导师团队把关的博士论文选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学术空间,很多在之后可继续围绕它深人挖掘,延伸、拓展、交叉等,其方式由教师自行决定。而前期多年资料的搜集、整理,在积累下过功夫,对此话题有过数年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也有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综合来看,在此基础上做后续研究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至少能确保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有一定优势可以胜出。近年来以博士论文或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国家社科后

26、期资助项目顺利中标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少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打磨,申报过多种项目的,也不在少数。而最忌讳的是有的青年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博士毕业之后转型了,或另起炉灶从事新的课题,这不利于研究形成品牌,发扬持续性,并在项目申报中具备竞争力。(三)适当参加申报项目的培训,坚持不解与中小学不同,科研是大学的重头戏。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学术的进步才有助于职称晋升和事业发展;对所在学科和学院来说,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层次,直接关乎学科评估和资源分配。十多年来,青年教师群体非常密集,无疑逐渐成为大学科研的主力军。但同时他们常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教学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青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站稳讲台。”足

27、见当前大学青年教师的不易,既要搞好教学也要狠抓科研,二者都不可松。这和二三十年前到大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是迥然有别了。而科研能力是需要通过培训来强化和提高的,不能用硕、博阶段写毕业论文那样去看待,好像经过前期训练就有了科研能力并一路畅通。在当前大学,科研要通过申请项目和评奖来体现,这都需要不断地填表和竞争。而填表是一门极大的学问。故大学青年教师在人职最初数年有必要参加一些校内外的项目申报培训。此种培训是十年来高校独特的风景,目前也走向多元化。既有校内秋冬季邀请国内名家进行诸如“国家社科申报辅导”的报告,面对面和专家交流,逐条讲解各级项目申报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也有中国教育报刊中心等部门常年组织的科研

28、能力提升培训班,全程传授“填表”的学问。近年来还逐渐扩招到社会机构组织的科研培训班,对科研能力、学术研究、论文撰写、投稿发表的一条龙服务。这里无疑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作为青年教师,有必要选择性听一听,实现思维、角色和模式方面的多重转化,避免少走弯路。毕竟,当前中国大学的“填表”是一场异常残酷的学术竞争。(四)要有一定的志向与格局,在教学、科研上不断地充电和积累科研和教学是大学最主要的两项职能,作为青年教师,它是无法绕开的两件大事。个体可能因特点、目标的不同在选择上有所倾斜与侧重。但二者的融合与促进,不仅必要也是可以实现的。每个教师在狠抓科研的同时,也会分配大量时间在教学上,尤其是人职不久的青年教

29、师要参加教学培训以及学校组织的诸如讲课比赛、微课大赛等各项教学活动,还要被推动申报各类教改,也就离不开各种准备和中检、结题等任务,而这些都是需要投人一定时间和精力的。处理得不好或不够坚定,有的教师就会在科研上逐渐失去竞争力,或在学术精进之路上滑入不进则退的被动局面。除教研外,青年教师还面临担任班主任、硕士生导师、孩子教育、家庭琐事等,总之角色是多元的。在此态势下,我认为青年教师尤其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调适,树立一定的志向和格局,在教研上勤于积累,不断地充电,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可为后面蓄势待发做出充分准备。简言之有五:其一,青年教师要合理评估个人趣味、能力和水平,不能什么类型的教研项目都申报,容易分

30、散精力。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务必将目标放大并从长远看,瞄准高层次项目的筹备和申报。其二,在论文撰写上,不宜贪图数量而忽视质量,通过撰写有分量的稿件来冲刺高水平期刊。其三,在科研上积极关注学科主要期刊外,要通过学术交流会联络著名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其四,多数青年教师毕业工作后,逐渐失去导师的直接引领和指导,需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勤于看科研方面的方法论指书籍来寻求自我提升。这方面的指南书和工具书,永远是今后对自己助益最大的导师。其五,在评奖上要选择最合适和有竞争力的论著参评,在当前科研体制下,无论人文还是社科都讲究学术反响,尤其需要个体策划书评、反响等资料,对于著作还需采用权威出版社。否则,不出众

31、的成果在评奖中毫无竞争力。其五,克服在环境中被同质化的倾向,重温自己的初心,并适当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照来使自已具有一定的治学胸襟。青年教师工作后,逐渐会遇到一种甘于平淡的148(责任编辑:安海民)周遭环境,其他同事会提供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生活面貌和人生姿态,有的会感染到自己,并在现实面前逐渐妥协而变得不思进取或“同流合污”,这需要青年教师多和自己的过去比照,并适当参照自己在师门弟子中、在群体中的位置与变化,来寻求或开拓自已的别样人生。(五)基于学科适当参加社会实践,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对于理工及社科类专业尤其适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科研能力的

32、提升,一方面来自学科研究、书斋搞学问,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实践,有机会则投人生活和社会中去,如法律专业的青年教师与公检法等部门合作,积累办案经验,并熟悉各类法律的运用及前沿;经济类青年教师到企业、公司去,能了解经济的发展动态,甚至申请到一些横向合作项目。“高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融合理论前沿、行业背景、社会实践,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培养对象、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4这是就实践的教学价值而言,对于科研能力提升,实践在有的学科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新闻传播专业到媒体行业实践,将有助于选题的精准性、新颖性和前沿性。凡此种种,不再赘述。在教育变革时代,各种新式教学工具层出不穷,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雨后

33、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方面教书育人是青年教师的首要职责,娴熟的教学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科研考核指标也成为悬在青年教师头上的利剑,他们在煎熬中负重前行。此外,大学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还面临着如何有效分配角色进行自我管理、如何根据职业发展阶段平衡好教研关系、如何协调工作与赠养老人、教育孩子之间的关系等系列话题,这些都是摆在无数青年教师面前的大考题目。正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通过学校和教师双方探究多元提升策略,方可真正引导青年教师走出人生低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四有”好老师,在科研上再上台阶,成为职场上的中流砥柱。参考文献:1何阅雄等.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三阶段四协同”发展

34、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3(6).2 周萍,纪志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 0 11(2).3杨晓智.高校青年教师压力来源及对策基于北京市高校调查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13(10).4张炎.教学与科研:高校青年教师何去何从J.江苏高教,2 0 13(3).The Puzz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Academic Breakthrough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DENG Xin-qiang,XU Lu-yao(College of Humanities,China Un

35、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l16,China)Abstract:Young college teachers are a large group with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active thinking,insufficient experience,tremendous pressure,and potential to be tapped,and are gradually becoming themain force of college teaching.The main probl

36、ems they fa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clude:moving from asingle academic inquiry into their graduation thesis to a diverse system of institutional bidding research,constantly sticking to and advancing in application writing and project application,making it difficult to in-tegrate into appropriate

37、teams,being awkward in the context of the ivory tower,and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publishing high-level papers.Propose promotion strategies such as conducting academic research inteaching,expanding and extending research based on doctoral dissertations,focusing on in-depth research atthe foref

38、ront of disciplines,participating in project training,pers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form,and establis-hing academic aspirations and patterns.These are important strategies for young teachers to achieve talentand development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Key words:young teachers;group characteristics;academic research;publication of papers;talent pro-jec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