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MODERN SOE RESEARCH现代国企研究August,2023 Local地方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路径研究河南省国有企业三年改革攻坚战圆满收官,一批困难企业焕发新生,但国有经济整体布局不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重道远。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文王彦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
2、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能否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具有重要影响。2022年河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省国资国企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了“三个首次一个突破”,即国有企业改革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国资布局首次实现战略性重构、国资监管首次实现集中统一,国企党建实现整体突破。但河南省国有企业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大而不优、大而不强、大而不活的客观问题,新时代国企改革任重道远。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特
3、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战圆满收官,河南国资国企工作呈现新面貌新气象。一是经济效益稳中向好、支柱作用不可替代。2022年省市两级企业资产总额5.2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474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利润335.1亿元。2022河南企业100强中,43家国有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总资产额分别为12097.62亿元、30538.89亿元,分别占2022全部河南企业100强的47.84%、68.18%,国有企业以43%的企业数量,上交了53.76%的税收总额,吸纳了50.43%的就业人数。可见国有企业在主要指标占比上
4、比较突出,承担了更多的税负、吸纳了更多的就业,充分显示了国有企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关键作用不可替代。二是国企改革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持续完善,集团及各级子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实现全覆盖,省属国有企业全部制定党委重大事项决策全责清单。省属国企布局结构全方位优化,在现代物流、医学检测、汽车投资、港口运营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专业化子公司。转型发展成就显著,实施国资国企数值赋能行动,河南“国资云”正式上线运行;平煤神马集团推动核心产业延链强链,打造的“中国尼龙城”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河
5、南航投集团布局航空经济全产业链;洛阳国宏与宁德时2023年第8期版块7地方.indd 722023/9/1 9:40:5373 MODERN SOE RESEARCH现代国企研究August,2023代合作建设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市场化机制不断健全,集团及各级子企业全部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显著,省属国企各级子公司混改比例超过50%,新组建的河南物产集团挂牌半年实现营收315亿元,洛轴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并实施员工持股,秋乐种业实现河南育种行业零的突破三是研发创新主力担当。从2022河南企业100强来看,国有
6、及国有控股企业依然是研发创新的“主力军”,100强中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总额215.82亿元,占比55.74%,研发强度1.78%,远大于民营企业的170.71亿元、44.09%、1.38%;国有企业户均拥有专利数717.03项,远高于民营企业的261.62项;国有企业户均参与形成标准总数、户均国内标准数、户均国际标准数分别为141.36个、121.43个、5.43个,远高于民营企业对应标准的23.71个、23.17个及0.38个;国有企业研发人员人数占2022河南企业100强总研发人员的75.70%,可见国有企业仍然是研发的重要集聚地。四是开放合作提质扩面。央地合作成果显著,中国国际速递、中资特
7、种物流等央企重要子公司落户河南;“中豫号”班列全年开行1713班,成为我省“陆上丝绸之路”主平台;卢森堡货航在郑货运量10.6万吨,“空中丝绸之路”不断做强做大;河南机场集团建成华中最大航空货运区,货邮保障能力2023年第8期版块7地方.indd 732023/9/1 9:40:5374 MODERN SOE RESEARCH现代国企研究August,2023 Local地方中部第一;河南投资集团积极推动“俄气入豫”,河南国际集团、豫地科技集团积极开拓非洲、中亚等海外市场。河南国企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河南省国有企业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活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是
8、大而不强,造血功能亟待提升。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整体偏弱。从2022河南100强数据来看,43户入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5.36亿元、250.84亿元,仅占全部100强的40.33%、35.23%;户均国有企业归母净利润为5.83亿元,远低于2022中国企业500强户均归母净利润(89.27亿元);入围2022河南企业100强的国有企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18%,低于2022河南企业100强平均收入利润率、入围民营企业平均收入利润率的4.95%、5.81%。运营效率整体不高。尽管国有企业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改进,但效率低等问题并未彻底扭转,国有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并不高。拿省属企业来
9、说,2022年省属企业收入利润率3.7%,比全国平均值还低1.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9.7万元/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大而不优,结构性矛盾仍制约国企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国有资本布局主要处于产业链上游,在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产业集中度不高、内部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特别缺少战略引领力强的头部企业。从入围2022中国企业500强的情况来看,我省入围的11家企业中,只有4家是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较为突出,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入围2022河南企业100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1.19%,远高于100强整体平均资产负债率(
10、75.61%),经营风险和可持续增长隐患不容小觑。国际化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河南省国有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国际化程度整体不高,国际化经营能力仍然偏弱。2022河南企业100强中,33家企业参与了国际化经营,其中16家民营企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5.50%、11.67%,比17家国有企业相应指标分别高了2.26和0.95个百分点;17家国有企业的海外收入、海外资产、海外员工数分别为307.67亿元、222.71亿元、4964人,16家民营企业的相应指标分别为2845.94亿元、2265.26亿元、68622人,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业绩整体好
11、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跨国经营规模、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大而不活,体制机制有待优化。河南省国有企业市场意识、公司治理、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现代化公司的要求、与世界一流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营理念还不能与时俱进,一些国有企业惯性思维严重,行政化痕迹严重,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经营机制不够灵活高效,行政化色彩浓重,不能充分激发企业潜在活力,企业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还比较落后。公司治理有待改进。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一些企业违规借款、违规担保、个别项目只投不管的现象依然存在,远未实现国有企业“形神兼备、质量双优”的预期目标,与世界一流企业差距仍
12、然较大。企业家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国企领导人守成有余、开拓不足,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担当不够、能力不足、自律不严,缺乏战略性调整的胆略和眼界,甚至个别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因违法违纪被查处。绩效考核体系有待完善。一些国企绩效考核现状不容乐观,激励与容错机制不到位,2023年第8期版块7地方.indd 742023/9/1 9:40:5375 MODERN SOE RESEARCH现代国企研究August,2023忽略企业自身实际,指标制定不清晰,考核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利于企业健康成长。推动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进入“十四五”,国有企业发展面临更加不确定、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
13、出了新要求。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提升国有资本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国之栋梁的国企力量。(一)创新驱动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国有企业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和迈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成为行业的头部企业,取得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有企业
14、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国有企业是引导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要突出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完善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聚焦重大关键技术,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形成“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打通基础科研、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充分激发研发人员内在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拓展企业科研经费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实施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
15、,畅通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潜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聚焦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打造国有企业主导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以创新驱动国企高质量发展。(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调整优化资本布局与业务布局。围绕全省30个重点产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实施新一轮战略重组行动,加快资源要素整合。着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做精产业集团,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基础化工产品向高端功能性材料转型,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低端制造业转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高端产业上来。要做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16、通过整合相关资产资源注入,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规模;通过收购股权、重组整合、盘活运作等方式提升资产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谋划布局国有资本基金群,形成国资引领、股权招商、产业集聚、增值退出的良性循环。要布局谋划前沿产业。要引导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基础产业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支持传统国有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加快国有经济在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加速退出不具备竞争力的低效无效产业。(三)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实现国有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不忽视一个风险,2023年第8期版块7地方.indd 7
17、52023/9/1 9:40:5376 MODERN SOE RESEARCH现代国企研究August,2023 Local地方不放过一个隐患”,坚持防范为主、化解为先,重点防范化解债务、金融、环保等风险隐患,严控债务风险,切实将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合理范围内;加强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分散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严控国际化经营风险,确保境外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确保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严控安全环保风险,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和环保事件发生。健全国企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做好风险排查,细致识别风险源;科学进行风
18、险分类,细致进行风险辨识;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健全经营管理制度。重视人才资本的作用,吸纳各类专业人才进一步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深入挖掘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重大事项决策权责清单和前置研究重大事项清单;完善出资人对企业董事会、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授权放权,确保各治理主体有效运行。优化集团管控模式,保证子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部门岗位职责,将制度与薪酬福利体系关联起来。深化质量和效益建设。要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在绿色、可持续、和谐方面肩负起社会责任使命。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努力实现技术升级换代和服务创
19、新增强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积累盈利能力。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巩固深化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全流程全链条实施精益化管理,在对外并购、重大投资、财务管理、子公司管控等环节完善合规和风险体系,提高运营效率和经营业绩。(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起科学、客观、可量化、易操作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考核方式方法,真正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使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评价成为国有企业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推动力。重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适应我省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逐步强化国有
20、企业评价考核指标中“质”的要求,弱化“量”的考核。除了“一利四率”(即国企效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回报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四升一降”的新考核标准)外,结合河南省国有企业现状,适当增加企业发展潜力、创新能力、资产质量及现金流量贡献等方面的指标及权重,弱化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方面的指标权重,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与其他各项人力资源模块有机衔接,发挥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一企一策”分类考核评价。根据每个企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紧迫性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差异化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考核结果与绩效薪酬、任期激励联动机制,提高中长期激励的覆盖面、灵活性和匹配度,推动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对于环境生态压力大的企业,要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强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考核力度,引入生态保护评价指标,把生态效益纳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除了年度考核外,更加注重任期考核。加强外部监督、社会监督和追责制度建设,推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x(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3年第8期版块7地方.indd 762023/9/1 9: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