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音乐史复习题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1、 希腊音乐的曲调和节奏是怎样的?答:古希腊音乐的曲调接近于古希腊语的音调,古希腊音乐的节奏一般是由诗词音节的自然时值决定音节有长短之分,若干音节组合成格律的基本音步(foot)常见的音步有:长短格,短长格,三短格,长短短格,短短长格,短短格,长短长格(克里特音部),常常短短格(大爱奥尼亚音部),短短常常格(小爱奥尼亚音部)。2、 古希腊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答:古希腊的音乐织体分为单声织体和多声织体,单声织体主要指无伴奏的旋律,多声织体主要指伴奏乐器与声乐旋律构成的支声复调,及合唱有时会出现的平行八度现象等,但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和声和独立的对位声部。
2、3、 古希腊常见的乐器有哪些?答:拨弦乐器有:里拉、基萨拉。管乐器有:阿夫洛斯管、西林克斯管。4、 古希腊的记谱法是怎样的?答:古希腊用字母或类字母符号来记录音乐。根据公元34世纪阿利庇乌斯的记载,有两种希腊记谱法。一种叫器乐谱,每个符号都有正、反、侧三种位置,原位音符相连构成自然音阶。另一种是声乐记谱法,用字母顺序来记录音列顺序,字母的常规形态用于中心音域。两种记谱法都不能记录节奏。 5、 古希腊和古罗马有那些重要音乐理论家?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的那些方面?答:毕达格拉斯、欧几里德、阿里斯托克塞努斯主要的研究在和谐学方面,前两位属于偏重数学比率派,而后一位属于偏重听觉经验牌。在音乐伦理学方
3、面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两位。6、 古希腊的音乐体裁有哪些?答:史诗、抒情诗、悲剧、戏剧性合唱、诺莫斯(nomos)、酒神颂歌。7、 古罗马音乐是怎样的?与古希腊音乐有那些异同?答:古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军乐是罗马音乐的传统类别,同罗马军团的庞大方阵相适应,音乐规模非常宏大,大型的合唱和管弦乐队人数成百上千。为适应这种大型化的要求,罗马音乐倾向于扩展乐器体型,增大乐器音量,有特色的乐器有大号、水压风琴等。除了社会音乐活动外,家庭音乐活动也一时蔚然成风。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非常兴旺。古罗马虽然处处仿效希腊的音乐文化,但音乐观念
4、却不相同,古希腊把音乐作为一种高尚的修养,把参加音乐活动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奴隶无权参加这种音乐活动。罗马人则把音乐当作一种享受,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了,但音乐的地位却下降了。8、 古希腊音乐文化对后世有那些影响?答:(1)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学与伦理学的角度上都对音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其音乐理论成为一个具有非凡统一和逻辑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在音乐形式上,希腊音乐已包含有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两种因素,这种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延续到后事。(3)古希腊出现的悲剧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这已音乐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音乐中歌剧的产生与发展。(4
5、)古希腊音乐中对于乐器的发展和重视,为西方音乐中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里拉琴与阿夫洛斯管作为弦乐与管乐的前身,推动了西方管弦乐的发展。(5)古希腊音乐中合唱的高度发展,在奠定了主调风格的同时为复调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6)古希腊的音乐同其他艺术的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西方文明的基石。二、中世纪音乐(Medieval Music)音乐风格概述1、 中世纪音乐的旋律:平缓,以级进为主,具有吟诵性,与语言的抑扬顿挫有密切的关系。2、 中世纪音乐的节奏:无固定的节拍,自由的节奏,依据经文的抑扬顿挫,后期出现了有规律的节奏。3、 中世纪音乐的织体:单声部织体的音乐继续发展,到九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复调音乐奥
6、尔加农。 西方音乐跨出了从单声部音乐向多声部音乐迈进的第一步。此后中世纪音乐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为圣咏添加声部,并用一定的节奏模式组织音乐进行,二是为花唱式的圣咏的拖腔填上歌词。4、 中世纪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八个教会调式,多利亚,复多利亚,弗利几呀,副弗利几呀,利底亚,副利底亚,混合利底亚,副混合利底亚。5、 中世纪的主要音乐体裁:主要以宗教音乐为主包括继叙咏,经文歌,弥撒曲,奥尔加农,康都克特,第斯康特,附加段。世俗音乐中出现了单声部的分节歌。(一)早期格里高利圣咏1、 格里高利圣咏是怎样形成的,其音乐有何特点?答:公元六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统一了教会礼仪。它将所用的
7、教义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册唱经歌集(圣咏)。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这些圣咏和米兰地区安布罗斯主教过去编选的部分圣咏一起,被后人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格利高里圣咏是“单音音乐”,追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它专用拉丁文,以纯人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不用变化、装饰音。调式沿用古希腊调式名称。但排列相反,是自下而上。这包括分别以Re、Mi、Fa、Sil为主音的多里亚、弗里几亚、利底亚、美索利底亚四种主要调式。其中接近于今日大小调式的是以Do、La为主音的派生调式,但这两种调式在那时是被教会禁用的。2、 什么是弥撒、专用弥撒和常用弥撒?答:弥撒是基督教的圣餐仪式,弥撒的内容分为专用和常
8、规两部分。“专用”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因该次弥撒的内容而定,包括进台经、集祷、使徒书、升阶经、阿里路亚、福音书、奉献经、序祷、圣餐经、餐后祷告。;“常规”是不变部分,每次弥撒均采用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散席。3、 格利高里圣咏的旋律风格特征答:格利高里圣咏的旋律根据词与曲的结合的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1)音节式,(syllable)歌词每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主要用于圣咏的诗篇歌调,特拉克图斯,赞美诗和继叙咏。2)纽姆式或音团式,(neumatic)歌词的1个音节配1个纽姆符号。由于1个纽姆符号可以只包含一个音符,也可以包含多个音符。所以这类旋律可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也可一个
9、音节配多个音符。主要用于日课中的交替圣咏和弥撒中为仪式动作伴唱的进台经、圣餐经。3)花唱式,(melimatic)歌词的1个音节常常配以若干个纽姆符号,一个花唱式旋律片断少则10来个音,多则5060个音符,是圣咏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主要用于日课中的短诗曲和弥撒中的升阶经和阿利路亚等。4、 什么是教会调式(中古调式)?答:教会调式来源于教会圣咏调式,其调式归类从八世纪开始,至九世纪结束,这其中包括分别以Re、Mi、Fa、Sol为主音的多里亚、弗里几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及其副调式共八种,构成了西方教会调式体系的基本体系。5、 什么是交替圣歌,应答圣歌?答:交替圣歌(antiphon)最早是在咏唱
10、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由交替歌唱得名,后来这种叠句与诗篇脱离,演化成一种独立的歌唱段落,在弥撒,日课中均有存在。应答圣歌(responsory)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而得名。最早用于一些比较精细修饰的礼仪部分。如圣阶经、哈里路亚。 (二)宗教音乐的发展1、 奥尔加农(orgnum)指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的简单的复音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九世纪。包括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花唱奥尔加农等。2、 奥尔加农低声部的圣咏旋律被称为“tenor”译为固定调或定旋律,意思是支撑者或延长者,以往是指一个原有的、独立的单声部音调,14世纪开始称这一原有的声部为“定
11、旋律”或“定旋律声部”。3、 第斯康特(Discant)十二世纪,平行曲调被加在圣咏的上方,并可以斜向、反向进行,形成声部交叉。同时允许有三、六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突出了非圣咏的高音旋律,称为“第斯康特”。4、 康都克特(Conductus)康都克特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用格利高里圣咏的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己写作,声部之间节奏大致相同。是一种分节歌式的歌曲体裁。其歌词是诗歌体的,内容常与时事政治有关。不受礼拜仪式的约束,音乐富有活力。复调康都克特的各个声部结合成在当时认为不完美的三度音程,有较强的纵向和声感。5、 经文歌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Motet),是圣咏和俗乐的结合
12、。缓慢的圣咏作为持续调,用拉丁文唱教义;在上方或下方有两个快节奏的声部,以民间或游吟诗人的歌调,用本国语唱世俗性的歌词。几个声部各行其是。到后来,圣咏的持续调干脆被乐器所取代,这是宗教音乐被世俗音乐改造的典型例证。6、 纽姆记谱法从八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咏不致因间隔时间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添加一些与语言重音或标点相似符号,简明扼要的指明旋律的上下走向趋势。将近九世纪中叶,出现了用纽姆符号抄写的完整的圣咏旋律。在记谱法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开始按照音程的大小来排列纽姆符号之间的上下空间距离。到十一世纪,形成了指明旋律音高和音程结构的纽姆记谱法。7、 有量记谱法12世
13、纪中叶以后,教士弗朗克在其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叙述了有量记谱法。这是一种可以表明单个音符之间时值比例的记谱法,有四种音符:倍长( )、长( )、短( )倍短()。完美的比率应该是一个倍长音符包括两个长音符,一个完美的长音符应该包括三个短音符。唱名法(solmization)由圭多创立,以名为圣约翰颂的赞美诗的每一个旋律短句的头一个音符排列起来,正好构成一个do到la的六声音阶,于是,圭多就把这六个短句的头一个音节定为旋律音的唱名。并把六声音阶中的每个音与一个特定音阶连接起来唱,构成最早的唱名法。8、 继叙咏(sequence)继叙咏的歌词由若干成对的句子组成,每对句子的音节数相等,配以相同的旋
14、律。圣咏的头尾处有时加上一个单句,构成a bb cc ddx式的曲式结构。9、 附加段(trope)是间插在圣咏中的补充部分,一般比较短小,必须依附于圣咏,添加于圣咏的起始、中间结尾皆可。10、 宗教仪式剧十世纪末,从戏剧性的附加段中演变而来。复活节弥撒的进台经前面有一段对话题附加段,表现圣经中三个玛利亚走进坟墓为耶稣膏身体的故事。后来人们把这段附加段挪到复活节日课的晨祷中,并加上了服装和道具,附加段便发展成一个短小的仪式剧,这种仪式剧的整个表演过程都有音乐伴随,实际上已是一种宗教音乐剧。11、 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答: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
15、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
16、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
17、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
18、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12、中世纪音乐与基督教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成为宗教中宣传教义的有效手段。音乐是终与宗教相伴,如果没有宗教,就没法想象中世纪的音乐。中世纪音乐的题材以反映基督教内容为主,基督教的仪式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主要音乐形式。音乐的创作和音乐理论为教会所把持,主要为教会服务。当然这种比较彻底的隔离状态客观上也为教会音乐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西方音乐的种种要素得到了精心的维护和宝贵的培育,为西方音乐的独立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中世纪音乐同基督教的关系可以分三
19、个阶段了表述,第一阶段约5到10世纪,这一阶段,政治上的统一为基督教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并有力的推动了教会音乐的发展,格利高里圣咏的产生为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理论方面他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法的早期的探索,在教会音乐时间方面,格利高里圣咏作为弥撒、日课礼仪的精神和形式基础,以它为中心,发展出记叙咏、附加段,以及较具有深远影响的复调音乐,这都对中世纪的音乐甚至其后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1113世纪,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随着基督教的兴盛和传播,教会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使教会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经文歌的发展成熟,不仅推动了宗教音乐的发展,而且推进了世俗音乐的
20、发展。作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第三个阶段,1415世纪初,在音乐史上是一个新艺术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步摆脱宗教的束缚,将教会音乐的复调技术与单声的世俗音乐相结合,追求音乐题材样式的多样化,追求深入的艺术情感表现,追求旋律、节奏、对位技巧、音乐组织逻辑的技巧性方面起得了新的突破。纵观上面三个阶段,在每个时期由于音乐与基督教的不同的关系发展,音乐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总体上在整个中世纪,音乐的发展是以富于宗教而发展的,宗教的发展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同时因为宗教同音乐的矛盾也促使了音乐改革和创新,所以及音乐而言中世纪的基督教对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21、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重视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三)世俗音乐的发展1、 中世纪世俗音乐家包括: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戎格勒、游吟艺人、街头艺人和民间歌手等。 2、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有何不同? 答:世俗音乐多为单声部的分节歌,属于单音音乐,这种单音世俗歌曲都用本国语作词,常用维奥尔琴和竖琴伴奏,调式上常采用教会弃用的伊奥尼亚调式,允许变音、半音的使用。它已含有记叙曲、回旋曲等结构的雏形,比起宗教音乐要亲切、质朴、自由得多。内容多反映骑士的战争和爱情以及贵族的生活。世俗性题材。而宗教音乐开始是单声部形式,但后期发展为复调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常为无伴奏的纯
22、人声形式,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节基础上,不使用伴音和变音,在音乐风格上,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内容服从宗教礼拜活动,主要取材于圣经。3、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是否有联系?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同宗教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有些世俗音乐形式是从宗教礼拜音乐中分离出来的,例如“孔杜克图斯”,开始时同礼拜活动有着一定联系的,但后来与宗教活动正式分离,这位作曲者提供了自由创造的机会,促成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相互吸收和影响。二、世俗音乐的发展借鉴宗教音乐的技术和理论成果,例如早期的世俗歌曲一般是单声的,但是随着复调宗教歌曲的发展,在世俗歌曲中也出现了复调的作品,例如在马肖的音乐创作中,
23、就有大量的世俗的复调作品。三、世俗音乐和复调音乐共同发展推动了中世纪音乐的发展,经文歌是宗教音乐同世俗音乐相结合的典型,特别是方言歌词的加入推动了经文歌的世俗化的,也因此是经文歌从礼拜音乐中分离出去,在世俗社会中流传开来,并出现了以世俗歌曲为固定声部的经文歌,这都体现了当时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关系。 (四)中世纪的器乐与乐器1、 中世纪常用的乐器:弓弦乐器:维埃尔琴、轮擦提琴拨弦乐器:竖琴、索尔特里琴、琉特琴、吉他管 乐 器:竖笛键盘乐器:管风琴2、 早期基督教会对乐器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早期基督教会的音乐追求平和、自然,因而要求纯人声演唱,反对在教会音乐中使用乐器。后
24、来开始使用管风琴。 (五)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渡1、 新艺术(Ars nova)新艺术是借用当时法籍意大利音乐理论家维特里主教的一本题为新艺术的书而得名。它代表了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各国新的艺术风格,是复调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2、 古艺术(Ars Antiqua)指以巴黎圣母院派为代表的哥特式风格音乐。3、 新艺术的音乐特点:主张音乐表现情感,将宗教音乐的复调技法应用于世俗音乐,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宗教音乐题材,调式运用升高七级的导音,以导音进一步加强主音的倾向,从而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4、 法国新艺术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马肖5、 法国新艺术的主要世俗音乐题材是 :法国歌谣曲、骑士歌曲。
25、6、 伪音十四世纪,法国的意大利音乐称临时变化音为伪音,它的出现是为了使旋律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和加强倾向性,常用于终止式。7、 新艺术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答:十四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显示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统一力量的基督教实力逐渐衰退,各封建王国的王权兴盛。这使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互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音乐风格与体裁。这一时期大量的音乐创作同礼拜活动分离,音乐创作工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这导致了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上的一系列变化。复调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以往
26、罗马教廷荣耀的反思,产生了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等人追求人文主义理想的著作,音乐上出现了反对经院哲学影响的古艺术,提倡新艺术的思潮,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注重音乐对于感情的表达,增强了音乐的旋律性。由于世俗封建王国的发展,十四世纪音乐开始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形成了音乐的民族主义趋势。8、 十四世纪意大利世俗音乐体裁有:牧歌、猎歌、叙事歌。9、 意大利十四世纪的重要音乐家:兰地诺,其作品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它所使用的终止式,自和声史上被称为“兰地诺终止式”。10、 十四世纪欧洲出现的新乐器:古钢琴、羽管钢琴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Renaissance Music)1、 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以
27、级进为主,歌唱性强,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但常以“图解”的方式加以形象模拟。2、 文艺复兴时期的节奏:有了可记量的节奏,但在宗教作品中不强调律动性,只有在世俗音乐中拍点鲜明,律动性强。3、 文艺复兴时期的织体:以四声部复调织体为标准,十六世纪,五个或更多的复调也很常见,但同时也出现了局部性的主调和声思维。4、 文艺复兴时期的和声:没有功能式和声,只有协和和不协和的概念。5、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色:声乐仍占重要地位,同时也有些音乐是专为器乐而写。6、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的主要体裁:歌剧、弥撒、经文歌、世俗性多声合唱、舞曲、清唱剧、康塔塔、主题模仿曲,幻想曲、康佐涅、随想曲、前奏曲、托卡塔。7、 文
28、艺复兴精神与中世纪思想的重要区别是什么,其影响表现在音乐的的那些方面? 答: 中世纪在思想方面宗教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教会统治着思想和文化的一切领域,经院哲学、禁欲主义和神学式中世纪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文艺复兴时代的新思想是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光辉旗帜。并以恢复古希腊综合性的完美艺术,真实生动的表现人的形象、生活、情感 作为其人文主义的艺术理想。 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剧的诞生,这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其人文主义的艺术理想的实践直接促成了歌剧的形成。 (2)在调式、节奏、对位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音乐中开始运用音阶中的所有
29、的半音,使旋律得以接近歌词的语调和表达歌词蕴含的形象及感情。主调音乐发展,和声的纵向结构以三和弦与六和弦为主,底音开始具有和声功能作用。 (3)在音乐题材方面,世俗体裁的音乐得到发展,宗教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和世俗因素大大加强。 (4)音乐世俗化的发展,是专业的音乐家和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大大增加,音乐的交流加强,促成了音乐出版业的发展,同时由于音乐出版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新作品和新创作技法的传播,促进了各地区合格民族之间音乐风格的交流,培育出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世俗复调音乐和器乐音乐的新品种。记谱法方面也有了改进,出现了小节线,并开始采用总谱写作。 (5)器乐音乐发展迅速,为适用音乐表现的需要,新的音色乐
30、器产生,出现了专门的器乐音乐体裁。(一)佛兰德乐派1、佛兰德乐派勃艮地公国并入法国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一批来自佛兰德地区的大批的作曲家活跃于欧洲各地,处于欧洲音乐的领导地位。他们同时也是理论家、歌手和教师,对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佛兰德乐派。佛兰德乐派利用模仿手法使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取得平衡,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强调节奏律动的哥特式音乐艺术不同的新的音乐风格,由佛兰德乐派奠定地模仿复调,各声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分享呈示主题的机会。佛兰德乐派的音乐家们大都成长于北方大教堂地环境,擅长写作弥撒和经文歌。由于受人文主义地影响,常用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以及写作尚松、牧歌、维
31、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的乐曲。其代表人物包括第一代作曲家中的奥克冈,第二代作曲家中的若斯坎、奥布雷赫特、伊萨克,第三代作曲家中的拉索、蒙特。 (二)世俗音乐和民族风格的兴起1、佛洛托拉(frottola)是一种世俗多声部歌曲,歌曲的结构与诗歌密切结合,音乐一般为四声部,与佛兰德乐派复杂的对位法相反,采用主调风格织体,主要旋律居于上声部,低音是和声基础,中间二声部起充实和声的作用。许多佛洛托拉节奏生动,具有舞蹈歌曲的特点。可做四声部的无伴奏歌曲,亦可是有琉特琴等乐器伴奏的独唱。3、 牧歌(madrigae)源于民歌,能自由的表达情感而不受宗教约束,题材不限,歌词一般为抒情的、田园式的、也有诙谐和讽刺
32、内容,形式为4、5或6声部得无伴奏世俗重唱或合唱,有些是带伴奏的独唱或二重唱,三重唱,采用模仿复调的技法,旋律大多展开。4、 意大利的世俗作曲家有:罗勒、路卡.马伦齐奥、卡洛.杰苏阿多、C.蒙特威尔第。5、 尚松(shanson)尚松是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世俗音乐体裁,歌词多采用口语化的短诗节诗歌,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采用复调风格写成,由于各声部所唱的歌词一样,所以节奏完全一致,形成了声部纵向节奏划一得主调织体。6、 简介法国尚松的重要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答:(1)雅内坎(C.Janequin),法国作曲家,作品内容丰富,赋予市民色彩,注重具体音乐形象的描绘和抒情,把生动的模仿与情
33、景描绘相结合,节奏生动敏捷,对位复杂巧妙,加上灵活的装饰音,使其描摹的对象显得惟妙惟肖。7、 利德(Lied)是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后于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手法相结合,形成为一种新型的世俗音乐复调品种。有的采用模仿复调,但也有其严格的和声织体。(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1、 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乐器:管乐器有:小号、长号、短号、笛、低音管。 弦乐器有:维奥尔琴 键盘乐器:维吉那尔、古钢琴。2、 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乐器有:管风琴、古钢琴、英国小钢琴(维吉那尔)3、 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体裁有:主题模仿曲、幻想曲、康佐涅、随想曲、前奏曲、托卡塔、变奏曲。 (四)宗教音乐1、 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音乐是
34、怎样的? 答:德国的宗教音乐改革主要体现在,圣咏不用拉丁文而用德文演唱,曲调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甚至选用世俗曲调,通俗易唱,并认真吸取尼德兰复调技术,是单声部地新教歌曲成为四部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运用大小调体系,已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2、 德国新教音乐体裁有:众赞歌、新教圣用。3、 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天主教教会对音乐的要求是怎样的? 答:格雷高利圣咏应优先于复调;复调音乐中歌词必须清晰可辨;反对圣咏和复调中无节制的花唱式旋律;排除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影响,排除一切含有淫荡地或不虔诚内容的音乐。4、 简介罗马乐派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的音乐风格。 答:Palestrina(152515
35、94),罗马乐派的代表人物,曾担任过罗马的圣约翰、圣玛利亚大教堂的乐长。它是一位多产作家,作有105首弥撒曲,250余首经文歌和大量奉献经、圣母颂歌等宗教歌曲,130余首宗教和世俗的意大利牧歌。它的弥撒曲采用了16世纪常规弥撒所有的创作方法:定旋律弥撒曲、模拟弥撒曲、卡农弥撒曲和自由弥撒曲。同样,它的经文歌也展示了这一体裁的各种技法。它的作品,旋律流畅,气息宽广、但音乐风格较为保守。谱曲从不破坏歌词音节的重音,也很少运用同时代牧歌中常见的那种半音词汇。总是给不协和音以充分准备和规则解决。对位与和声在它的作品中获得平衡。主要作品有马采鲁斯教皇弥撒曲。5、 简介威尼斯乐派宗教音乐的风格。 答:威尼
36、斯乐派创造出有双重合唱队构成的复调交替圣歌,在合唱中大量使用各种乐器,增加合唱队人数,并且还为合唱队配上不同的乐器组合,以加强合唱队之间的对比。各种合唱对与各种乐器组合互相应和,互相竞争,节奏和力度巧妙的对比和平衡,使教堂音乐的音响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宏伟程度,是巴罗克时期协奏风格的先声。四巴罗克时期的音乐1、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十四世纪西方建筑、雕塑艺术中奇异、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风格,音乐沿用这个词,实指巴罗克音乐用流利酣畅得多声部旋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音色的对比等。2、 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旋律:乐句长短不以,主题较长,无论声乐或器乐,旋律都空前的华丽复杂,有相
37、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样,曲调带有形象性、色彩性的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显的和声属性。3、 巴罗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有两种节奏自由节奏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前奏曲、托卡塔,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等两种节奏在一个乐章中保持适中,这两种节奏还常搭配使用。4、 巴罗克音乐的调是:大小调体系取代教会体系。5、 巴罗克时期的和声:数字低音普遍使用,新的和声观念理论建立,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使调性转换,并使和声的进行富有情感的色彩,十二平均律在十七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关系。6、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情绪:在一个
38、乐章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各乐章间形成对比,乐章常是快慢交替的。7、 通奏低音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的乐谱低音声部,表上明确音并表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和和声,而该和弦的排列有演奏者自己选择,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分离感,也是数字底音的主要表现。8、 巴罗克时期的织体: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它是建立在和声基础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9、 巴罗克时期的乐队结构:弦乐、管乐演奏音乐的旋律声部,古钢琴奏出通奏低音。10、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格局、清唱剧、康塔塔、受难
39、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 器乐: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变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协奏曲。(一)歌剧的诞生和早期歌剧1、 歌剧诞生于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2、 歌剧前身的音乐形式: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的仪式剧、宗教的神秘剧、奇迹剧、文艺复兴时期的幕间剧和田园剧。3、 幕间剧是插于戏剧幕间的短剧,有精心安排的音乐;田园剧常以神话故事为题材。4、 达芙尼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有里努契尼作剧,佩里作曲。取材于希腊神话。5、 优丽狄西是现存第一部歌剧,有里努契尼作剧,佩里作曲。取材于希腊神话。6、 最早的歌剧中的音乐形式:歌者的歌唱近似说与唱之间,是一种宣叙调般的旋律;伴奏被减缩到最低
40、限度,仅用键盘乐 器和低音弦乐器演奏,以通奏低音的形式支持旋律。7、 蒙特维尔第奠定的歌剧形式:从音乐的戏剧性出发,自由的运用风俗性或复调性的独唱、合唱、冲唱,并大胆使用当时被视为过于尖锐的和声手法(二度、七度和弦)以增强情绪表现。蒙特维尔迪也是第一个主意到用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它基本上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最早运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奏法。歌剧的结构在它的作品中初步定型: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二重、三重)、合唱、管弦乐队及舞蹈综合在一起。8、 蒙特维尔第的代表作:奥菲欧、阿丽安娜9、 十七世纪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卡瓦里、切斯蒂10、 十八世纪意大利那波里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
41、A. 斯卡拉蒂11、 那波里歌剧的特点:处理戏剧和音乐以及两者的关系上已高度程式化,即用宣叙调展开剧情,音乐表现则集中于咏叹调。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采用美声唱法和着重歌手技巧的咏叹调成为人们关心的中心。声乐水平空前发展,加强了歌剧音乐的主调风格。这种单纯追求美声以至后来发展为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12、 反始咏叹调:又称反复三段式咏叹调,结构为ABA第一段提示主题,抒发基本情绪;中段或发展第一段主题,或出现新的对比性材料;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常加上种种即兴的装饰因素,为歌手提供炫技的机会。13、 A. 斯卡拉蒂确立的歌剧序曲:有速度为快慢快的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快速的
42、双拍子段落,由许多琶音和华丽的装饰;第二部分是缓慢的插段;第三部分为急速的三拍子段落,音乐带舞蹈性格。14、 法国歌剧的形成: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结合法国自身的舞台艺术传统(以拉辛、高乃依为代表的古典悲剧和十六世纪末发展起来的芭蕾舞剧)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富于民族特性的尚松风格,都为法国歌剧的诞生作了准备。15、 奠定法国歌剧形式的音乐家:吕利16、 吕利为代表的法国巴罗克歌剧在哪些方面与意大利歌剧不同? 答:吕利创造的法国歌剧形式被称为抒情歌剧,它的宣叙凋比意大利歌剧的宣叙调更带歌唱性,咏叹调比意大利咏叹调更带朗诵性。法国歌剧不用阉人歌手。法国序曲形式为:慢快慢。第一部分是慢板,以主调风
43、格和附点节奏为特征。第二部分是快板,运用赋格或近似赋格的风格。最后一开头的慢半部分作简短的再现结束,是一种带在现的二部曲式。独唱歌曲延续了法国宫廷歌谣的传统,大致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音域狭窄,因而限制了歌手的炫技。由于受舞曲的影响,旋律结构方整,低音进行呆板。合唱的主要旋律置于高声部,与管弦乐相结合,整个音响华丽。17、 简介拉莫的历史贡献。 答:拉莫是吕利后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法国作曲家,他的歌剧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比吕利有更多的旋律性和抒情性,和声的运用清晰、新颖,使用管弦乐队也更为充分。拉莫又是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者,成为后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起很大作用的功能和声的源头。在1722年发表的和声学
44、教程中,科学的归纳了大、小调体系理论。18、 英国作曲家普赛尔的歌剧作品:迪东与伊尼19、 清唱剧(oratorio)诞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宗教内容的大型声乐体裁。一般说,清唱剧是为宗教歌词所作的长篇配乐。它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接近于歌剧,表演方式却是音乐会式的,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20、 受难乐(Oratorio Psaaion)产生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基本歌词取材于圣经种“四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故事,插入忏悔祈祷的内容,属于清唱剧形式。21、 康塔塔(cantata)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是单声音乐风格的产物,规模比清唱剧小,是室内音乐,有对唱、合唱,分宣叙调和咏叹调,最后逐步变
45、为一种大型的声乐体裁。22、 思考题:在巴洛克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流派中,对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有何不同。 答:最早的歌剧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当时的歌剧发展中文本与音乐的关系处理主要来源于对古希腊音乐的研究和理解。古希腊音乐是模仿语言音调或节奏的,它寻求声音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表现。旋律是表现诗歌内容的载体。歌剧在蒙特威尔第的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他的歌剧中对文本与音乐的关系的论述来源于他对柏拉图音乐思想的理解。柏拉图认为音乐中歌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音响和节奏。同时他和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一样认为音乐具有打动情感和陶冶人格的特性。因此在蒙特委尔第的歌剧中追求在作品中清晰而准确的表达歌
46、词和歌词中的情感。寻求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平衡关系。17世纪在罗马歌剧中,关于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较以前有了较大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歌剧的音乐,而不是戏剧,同时也更加注重壮观场面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以神话故事为主的歌剧体裁也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改变。在威尼斯歌剧的发展中也体现了这样的倾向,特别在切斯蒂的歌剧创作中,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戏剧则成为音乐的复述。在音乐方面注重独唱,宣叙调与咏叹调明确分开,介于两者之间还有咏絮掉。这种歌剧音乐的形式在其后的有了充分的发展,影响了西方歌剧的发展。在法国歌剧的发展中特别在吕利的歌剧中,认为唱词是最重要的,必须以准确的音调为之谱曲。在整个的巴洛克时期,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流派中,对歌剧中文本与音乐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论述,但这种探讨共同构成了对歌剧音乐与文本关系的有效促进。最终使歌剧艺术在音乐与文本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推动了歌剧艺术的发展。23、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写作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创作有什么区别?随着巴洛克时期“现代风格”,“情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