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734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XUESHU CHUBAN YU CHUANBO2022 年,第 1 卷 第 1 辑(总第 1 辑)Vol.1 No.1,2022(Sum No.1)学术评价与版权伦理收稿日期:2022-05-24作者简介:邵海,西南政法大学期刊社副教授,博士,E-mail:492794996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邵海,周玉芹.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J.学术出版与传播,2022,1(1):290-299.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邵 海,周玉芹(西南政法大学 期刊社,重庆 401120)【摘要】对于传统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来说,无论是“以刊评文”还是“以人评文”或者不断被创新和突破的其他

2、评价机制,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学术评价的本质要求,催生了“发表为王”“数据崇拜”等不良学术现象。在大数据时代,对学术论文发表后进行开放式同行评价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不仅有利于学术评价的回归,还有利于避免学术不端,更有利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对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的倡导,并非意在否定传统定量评价方法的价值,而是要尽量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融合,从而为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提供更加准确、更加科学的论文评价结果。【关键词】学术论文;以刊评文;以人评文;开放式同行评价On the open peer review model of academic articles after public

3、ationSHAO Hai,ZHOU Yuqin(Department of Journal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P.R.China)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of academic articles represented by evaluation by journals evaluation by reviewer and other innovated or breakthrough practices hav

4、e deviated from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o some extent leading to some unhealthy academic phenomena such as publication being the sole purpose worship of data and so on.In the age of big data the open peer review of academic journals after publication is not only necessary

5、but also feasible being beneficial to the retur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he overcoming of academic misconducts and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The advocation of open peer review after publication is not to deny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but to mix quantitative and quali

6、tative evaluation and then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society and academic community.Key words academic articles evaluation by articles evaluation by authors open peer review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092邵 海,等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研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术共同体的规模与日俱增。在学术期刊总

7、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受各种因素影响,学术论文字数越来越多,而实际刊期发文量反而在减少。与学界同仁交流,无不感叹论文发表之难。同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逐渐设计出日益复杂的考评与晋升制度,毕业难、评职称难成为定局,“不发表就出局”现象日趋严重。为了纠正学术评价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数据崇拜”“SCI 崇拜”等不良现象,以及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党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8 年 7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9 年 6 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

8、共中央、国务院 2020 年 10 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科技部 2020 年 2 月 18 日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为未来学术研究及学术评价指明了方向。学术评价是基于特定目的,依据一定标准,采用一定理论和方法,对学术成果、人员、机构、学术媒体的意义、创新、难度等展开的价值判断活动,以衡量学术活动及其相关事项的有无、多少、作用、影响和价值1。作为学术评价重要内容的论文评价,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虽然学界关于学术论文既有评价机制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并且提出了一

9、系列解决办法,但大多局限于发表前评价方法的改进与完善,较少关注论文发表后的评价,未能有效建立“全流程”“全要素”“全维度”评价体系。学术期刊的生命在于不断生产能够满足广大学术消费群体需要的高质量学术产品,因此,生产高质量学术产品便成为学术期刊的价值追求2。本文尝试以大数据为依托,借鉴产品消费领域的做法和经验,希望从学术产品的“消费端”探讨学术论文评价机制的创新,为学术论文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构建进行初步构想。一、学术论文发表后评价实践的现实困境 学术评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科学、规范、合理、客观的学术评价结果,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研究水平,还能进一步激励学术共同体不断

10、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学术评价特别是学术论文评价仍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学术评价日益成为学术界及相关管理部门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以至于纯粹的学者和管理部门实际上都没有办法给出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方案3;另一方面,作为学术评价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文评价一直饱受争议,暴露出来的问题正在不断拷问学术共同体的信念。192参见:朱剑.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 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5;张耀铭.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73-88

11、;叶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1):65-77;胡绍君.期刊评价功能的异化、析因与回归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8):812-818;张应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及其治理 基于对“唯论文”及其治理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4-34;朱剑.“三大核心”:拿什么来取而代之 学术评价的困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25;张耀铭.学术评价的异化与重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6;蒋重跃.超越学科畛域 厎止知识创新 从“学术本质”的范畴看学术期刊和学术评价J.首都师

12、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3-17;原祖杰.学术评价的困境与学术期刊的使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7-20;殷忠勇.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20(1):33-40;张业安.学术期刊评价真义的回归:以文评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2):121-126.在 2022 年 3 月出版的学术“全评价”体系论一书中,叶继元教授构建了以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和六大推论等组成的学术“全评价”体系。该书所列六大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仍未关注发表后的评价机制,略有遗憾。参见

13、:叶继元.学术“全评价”体系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XUESHU CHUBAN YU CHUANBO(一)“以刊评文”异化学术评价从广义角度看,学术评价的内容较为丰富,既包括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又包括对学术机构或者学术期刊的评价。其中,比较主流的学术成果包括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为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即只要是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就会被贴上优秀论文的标签,而不考虑该篇论文是否真正与刊物名实相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刊评文”。在“以刊评文”的背景下,发表出来的学术论文会被贴上期刊的标签,并以期

14、刊的等级来划分论文的等级,由此给论文作者带来与等级相适应的奖励、荣誉、升迁机会等回报。由于期刊被人为划分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又被进一步等级化,不同等级的期刊意味着论文的质量也存在等级。受到各种评价体系的约束,进入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往往能够坚守学术底线,实行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然而,实践表明,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非都是高质量论文,其中不乏“人情稿”“关系稿”等与刊物质量要求不符的论文。随着学术功利主义的蔓延,“以刊评文”现象愈演愈烈,核心期刊被捧上了神坛,其功能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边界,发生了严重错位4。在“以刊评文”且缺乏发表后评价机制的大环境中,作者并不关心论文发表后是否受到负

15、面评价,期刊也不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学术评价由此被异化。虽然在学术共同体成员中或有负面评价的声音,由于没有正式的表达渠道,大多也只能调侃而已。(二)“以人评文”违背学术规律一般来说,优秀的学者往往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广泛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该学者的一篇或者数篇学术论文已经成为经典。典型代表如罗纳德科斯,其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目前已被引用 4 000 多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但是,我们能否反过来得出如下结论:罗纳德科斯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是精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爱因斯坦也曾有一篇论文引力波存在吗?(Do Gravitational Waves Exist?)被

16、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拒绝,爱因斯坦不认同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后的论文在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得以发表5。从学术生产的规律来看,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自然也有学术创作的高峰期和低俗期。某学者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并不必然意味着其所有学术成果都会有较高学术价值。现实中有人著作等身但没学问,“著书都为稻粱谋”,在量化的学术评价中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有些人有学问但少成果,一辈子也写不了几篇文章,在量化评价中便处于不利地位6。由于缺乏发表后评价机制,核心期刊为了维护其既有地位,某些非核心期刊试图挤入核心期刊行列,可能

17、会对一些享有声誉的学者网开一面,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向知名学者约稿,由此造就一批“学霸”“学阀”或者“学术资本家”等学者。事实上,学界里有权威原是相当平常,或许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权威成为垄断资源的“学霸”,问题就严重了7。知名学者的某些论文并未达到在某些核心期刊发表的水平,却因为其学术地位而得以发表,进而获取荣誉与回报,就是“以人评文”机制导致的奇怪现象。(三)“数据崇拜”扭曲学术本质早在 1920 年代,Lukacs 在其所著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里即指出,数量化将在人类的文明中蔚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7。自加菲尔德提出以引文信息计算及其衍化为基础的“影响因子”这一概念以来,以引用次数为主导

18、的定量分析方法一直在学术评价中起着指挥棒作用。办刊初心早已被许多期刊彻底抛弃,影响因子游戏风靡全球。从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可显示出其影响后来研究的情况,研292邵 海,等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究者经由引用与被引用之间的探究,也可获知学科的结构、发展,及学科间的关系与文献传播的历程,甚而发展成机构、人才的评价工具8。学术期刊被基于引文计算的影响因子“牵制”由来已久、日渐加深,导致我国许多单位唯“影响因子”论赏,部分科研工作者唯“影响因子”发文,一些学术期刊唯“影响因子”办刊9。“影响因子”的本质是数据,学术期刊紧紧围绕“影响因子”追求发展,其实就是“数据崇拜”的表现。数据崇拜是时代

19、的产物,对于数据的盲目崇拜会产生系列不利后果,因此,有学者提出要实现从数据崇拜到数据正义的转换10。近年来,由于面对持续不断的质疑与批评,各评价机构与数据库反复强调其所发布数据并不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但这些数据的发布实际上左右着期刊的排名和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作者的学术前途,更在有意无意地决定着学术研究的风向标。对于同样的一篇论文,只是因为数据的发布,其评价结果往往截然不同:如果前一年获得发表,就会被贴上核心期刊的标签;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推迟发表,该文就会变成非核心期刊的论文。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论文作者能否晋升职称,就取决于这个标签,而不是同一篇论文。由此可见,“数据崇拜”不仅颠覆了学术

20、期刊的“初心”,还扭曲了学术和学术评价的本质,将以质量为价值追求的学术研究演变成了以引用次数决定胜负的数字游戏。二、学术论文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学术论文发表后开放式评价机制欠缺,能够把论文发表出来的作者就会成为“学术赢家”,不用考虑该论文是否存在学术贡献,或者该论文是否与刊物的学术地位相匹配。在产品责任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四章的规定,如果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不仅生产者、销售者可能承担侵权责任,运输者、仓储者也可能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把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类比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就可以认为:根据目前的审稿用稿制度,学术论文进入“消费环节”后根本

21、不需要担心责任问题。因此,借鉴有关产品责任的理论成果、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更有利于学术研究初心的回归。(一)有利于回归学术评价的本质从期刊的审稿用稿机制来看,规范的做法是实行“三审三校制”,而“三审”主要由编辑、匿名审稿人以及主编来完成。从学术论文的发表流程来看,“三审”只触及论文发表前的环节,对于论文发表后的学术影响,则主要通过引用和转载情况来推定学术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但引用和转载存在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例如,被引用的内容或者观点既可能是被用于证立某种观点,也可能被用于证反某种观点。因此,仅仅以被引用次数来评判论文的学术影响,明显过于肤

22、浅。学术论文作为学术产品的一种,有其特定的生产规律,也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如果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发表前的评价本身没有多大问题。但是,论文发表后的学术评价并不由学术共同体来完成,即学术论文的“消费者”只能“消费”学术产品,不能对其加以评价,由此导致发表后的学术评价偏离其预期目标。在网络消费领域,电商平台都会为消费者开通评价通道,即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后,可以在线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消费者的评价不仅可以解决交易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予以支持,当然,这些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消费者评价信息机制的正常运行11。在信息时代,虽然很容易获得虚假评价,特别是虚假好评,但总体

23、来看,消费者的评价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商品或者服务的品质,也能够对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形成较大的声誉压力,促使其努力做好产品和服务。有学者甚至认为:“消费者评价权是消费者权利系谱中的一项新兴权利,从长期来看,392XUESHU CHUBAN YU CHUANBO这种新兴权利能够且有必要被法律文本确认12。”“学术生产是一项集体的努力”13,然而,在学术产品领域,学术“消费者”连评价的通道都没有,更不用说评价权了。试想,如果学术论文发表后也有相应的评价渠道,至少能够让有良知的学术同行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势必会对作者与期刊形成声誉压力,从而减少劣质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的可能,更好回归学术评价的目标。(二

24、)有利于克服学术不端现象在“以刊评文”“以人评文”“发表为王”成为主流选择的背景下,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科研管理部门,都更关心某人在某类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并以被分类的期刊来评定这些论文的等级。即使某期刊发表了与其预定等级不符的论文,作者也不用担心任何质疑之声,反而可以理直气壮地获得荣誉和物质奖励。由于“学术市场”缺乏发表后评价机制的约束,学术论文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发表环节,只要在这一环节取得成功,就会被推定为学术赢家。为了成为学术赢家,自然会有人想尽一切办法来规避匿名审稿制度的约束,面对“人情稿”与“关系稿”,期刊有时也会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发表后的开放式评价机制,“发表为王”的利益动机会慢

25、慢侵蚀学术生态,学术声誉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期刊界和学术界病态化追求评价结果,期刊为了评上“核心期刊”、为了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学者为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会不择手段采取种种破坏学术生态的极端化做法14。根据目前的审稿用稿机制,无论作者采取什么手段、策略,论文得以发表是其唯一的追求,不用担心论文的学术质量太差而带来发表后的负面影响。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劣质论文发表后,也有可能被大量引用或者转载,其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思。声誉对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影响使其在组织行为调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组织运行和管理可资利用的重要工具和机制15。因此,如果能够建立健全发表后评价机制,就可以做到发表

26、前与发表后双向监督:在学术论文发表前,由期刊和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评价和学术把关,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学术产品;在学术论文发表后,由学术共同体(更广泛的学术同行)进行学术评价。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这样的一个群体称之为学术共同体16。由于学术共同体具备共同的学术立场,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由学术共同体作出的学术评价至少具有较大程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上参与主体更为广泛,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评价可能会更客观、更公正,由此形成的综合评

27、价意见能够对论文作者和期刊形成强大的声誉压力,由此可更好地规范和避免学术不端现象。(三)有利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具备多种主客观条件,如以学术为志业的学术群体、学术环境、学术积累、学术评价等。其中,学术评价往往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在“以刊评文”的背景下,对于同样一篇论文,发表在不同等级的刊物上,意味着相应的学术回报也存在很大差异。论文作者的竞争本来应该体现为学术水平的竞争,但由于没有发表后开放式评价机制,竞争场域转移到论文作者对发表机会的竞争,学术市场的竞争压力就主要聚集在学术期刊身上。能够把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或者科研管理部门认定的更高级

28、别期刊上,就意味着该论文作者是优秀学者,并推定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由于学术竞争环境被扭曲,学术水平的提升自然受到影响。如果能够建立健全发表后开放式评价机制,情况就会发生较大改变。第一,由于面临较大声誉的压力,作者和期刊都会对自我进行约束,论文发表机会才会更加公平地赋予每一位作者,得以发表的论492邵 海,等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文也才会有更好的质量,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学术产品;第二,由于发表后开放式评价机制允许更广泛的学术共同体成员参与评价,评价者有了更多发表学术意见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会更好地培养学术素养,更有利于其学术成长;第三,广泛地发表后评价意见,更能反映已发表论文

29、的优点与不足,以后获得学术交流与学术批评的效果反馈,从而帮助论文作者发现更多自己无法发现的问题,也更有利于论文作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三、学术论文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的可能性 开放式同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术评价将变得更为容易,犹如各类购物平台或者资讯平台的评论区,人人都可以轻松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学术评价有时与学术批评是分不开的,甚至可能发生借学术批评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形。因此,对于开放式同行评价保持警惕也非常必要。有期刊在决定建立并推行开放式同行评价制度时专门作了一项宣告:“开放式同侪评阅(Open Peer Review,OPR)的成功并不急于一时,我们有步骤性与耐性

30、将逐步实现这项理想,我们很务实地认识学术期刊OPR 制度是一种学术出版创新经营模式之外,更是一项人性的考验,考验着人性的沟通与互动模式、投稿行为报酬模式的效益认定,以及自我辩证与权威贯彻之间的平衡。因此,我们认为每一卷期若至少能有一篇论文接受采用 OPR 模式,即属成功17”。该项宣告非常富有启发意义,既肯定了开放式同行评价的可能性,又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一)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参与度更高的开放式同行评价藉由同侪评审筛选品质著作的机制可追溯至 17 世纪由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所创办的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其内

31、容必须经由学会会员审查,始予于学报上刊登18。后来,这一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学术评价领域,因此在学术评价机制转型中,应发挥同行评议基础性作用19。之所以要倡导建立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主要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术评价的真正目的,让尽可能广泛的同行专家参与评价并提出更为中肯的学术评价意见,而不是将发表后的评价权全部交给以引用和转载数量为依托的专业评价机构。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建设使在线科研日益成为重要的科研方式,进而快速催生了补充计量学(Alt metrics)的发展。相比文献计量学,补充计量学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评价视角和指标14。虽然

32、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学术评价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大数据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学术领域,正悄然改变着学术生态系统20。技术赋能学术评价应该是可以预期的,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或许就是学术论文质量评定的未来选择。大数据时代对期刊的综合多维辩证评价尤为重要,其评价原则具体表现为四个结合,即客观与主观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专家与读者结合21。虽然同行评价也有缺陷,但是排行榜的人为因素可能更重。定量评价所依托的引用次数存在欺骗性,之所以被引用,可能是论文的语言优美,引用者觉得自己无法超越前人的表述,也可能是论文的统计数据比较权威。客观来看,同行专

33、家更能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发现其学术价值和存在问题,所提出的评价意见更贴近论文的学术本质。因此,发表后开放式评价机制的构建要在既有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同行专家评价的权重,充分考虑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大数据技术则为这一目标的现实提供了可能。592XUESHU CHUBAN YU CHUANBO(二)通过开放式同行评价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融合目前,学术论文发表后评价主要集中在引用和转载方面,更多体现为定量评价,而非定性评价。一般来说,对于一篇学术论文的引用可以有多个方面,如完整引用一句话、某个表述、统计数据、核心观点等。从学术研究规律来看,引用既有文献中的核心观点作为论据(证反或者证立均可),才

34、会对后续学术研究有推动作用。对某句话、某个表述、统计数据等的引用,只是徒增引用数量而已,对于后续学术研究的帮助较小。在定量评价中,并未区分实质引用与非实质引用,只以引用的次数作为判断标准,显然已经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本质。当然,本文并非全盘否定定量评价的功能与地位,而是指出纯粹定量评价的不足,即不能完全依赖定量评价,而是要“让数据变得更有意义”2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或许是未来的可行选择。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恰恰是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完美结合的可行路径。在努力“破五唯”的当下,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尝试新的做法。在职称评审中,对科研成果代表作采取同行专家鉴定的方式进一步确认其学术价值

35、,正由此向定性评价方向迈进。但该做法不具有普遍性,由于受参加鉴定的同行专家数量限制。即使不考虑这些参与鉴定的专家是否是真正的同行专家,其有限的代表性也不足以体现相关学术成果的定性评价。大数据可以延伸定量分析的范围,监督定性分析的结果,融合补充二者的缺陷和不足,使评价方法更加精准、评价机制趋于完善23。因此,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表后开放式评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实现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的融合;实现专业期刊评价机构评价与学术共同体评价相协调;实现“以刊评文”与“以文评刊”的互动,进而回归学术评价的本质。四、学术论文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的初步构想 在大数据时代,发表后

36、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获得了更多可能的创新空间,主要表现为:可以让尽可能多甚至不限数量的同行专家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权威、更公正、更开放的评价意见。同行评价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旨在确保论文得到高水平的建设性批评24。为此,可以充分借鉴网络购物平台为网络消费者提供的购物后评价机会这一做法,在学术论文发表后,为广大学术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畅通的学术评价通道。当前,一些大型学术数据库都在全面收录各类已经发表的论文,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本文构想的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以中国知网为例,现在已经可以即时显示论文的发表时间、下载次数、被引次数等信息,从技术角度看,要增加一个评价选项,应该非

37、常容易。(一)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大型学术数据库提供开放式同行评价通道学术论文发表后的评价是否科学、客观、公正、合理,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评价程序的设置、评价过程的公开以及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平、学术良知等。传统的发表后评价机制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由于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只能主要依赖“以刊评文”“以人评文”等以偏概全的评价方法。数字化时代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模式,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累积传播的向度,同样地,在数字时代的出版形态下,则因为科技改变了知识和信息的取得与使用方式,使得信息和信息的利用几乎不再有排他性,甚至不再有耗损(deterioration)问题可言25。在大数据的技术框架内,基

38、于数据分析和知识展现的新评价体系将更加科学、客观、理性和可靠26。但是,学术评价的大数据之路不会自然形成,需要管理部门、学者、评价机构、技术人员等相关各方692邵 海,等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在革新观念、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整合协作等方面做出积极、主动、正确的现实选择和持续努力27。为了提高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的权威性,避免重复建设可能导致的资源浪费,尽可能地避免学术评价中对个人信息权的侵犯,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学术评价乃至学术发展的统一管理部门,以“大数据的学术评价新模式”为抓手,积极改进学术评价体系2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第 2 条第 2 款规

39、定:“本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从政府采购的角度看,大型学术数据库提供的此项开放式同行评价,是政府采购法意义上的服务,因此,以上建议具有法律依据。数字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学术期刊在线出版,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轻松访问和阅读这些期刊,并且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评论,实时讨论学术出版物的优缺点,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29。在这一背景下,开放式同行评价完全可以借助现有技术手段实现开放式同行评价结果的共享与汇总。具体来说,提供政府采购服务的各大型学术数据库均能够为广泛的学术同

40、行提供评价机会,参与评价的同行越多,所形成的评价结果也就更为准确。即使有少数同行专家基于错误判断或者个人恩怨而作出了不恰当的评价,只要参与评价的同行专家足够多,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学术数据库能够借助技术手段,轻易汇总这些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从而辅助需要这些评价结果的单位或者个人作出更为准确的学术判断。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术评价的同行专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筛选,也可以对其评价活动进行评价,评选出年度优秀学术评价专家,赋予学术声誉或者适当物质奖励。(二)学术论文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的设计要点在网络时代里,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或许根本不该在于它在哪个刊物刊出,而是应该将

41、重点放在读者如何评价论文内容上。因此,重点不在于“事前”的出版筛选,而在“事后”的质量评价25。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能够为广大愿意参与的学术同行提供话语权,其根本目的在于“探寻真相”30。但是开放式评价不等于任意评价、虚假评价甚至恶意评价,理想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既要实现同行评价的预设目标,又要尽量预防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学术同行的评价需要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品格,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不能恶意差评,也不能虚假好评;能够激励尽可能多的学术同行参与评价,从而确保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不因个别同行的恶意差评或者虚假好评左右评价结果。为此,从宏观层面考虑,需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术评价新模式”,包括基础数据

42、、网络平台、技术方法、评价应用和推进机制等28。在具体制度的初步设计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在现有学术数据库的页面上,为每一篇已发表的论文新增“同行评价”选项(作者或者期刊声明不同意开放式同行评价的除外),其中包括论文选题、参考文献、结构安排、论证深度、行文逻辑等重要评价指标;二是单独开通学术评价的会员通道,严格实行实名制注册,但在进行评价时,仅显示昵称;三是拟参加开放式学术评价的会员,需要如实填写自己的学术背景资料,如学历、职称、专业方向等足以区分其同行身份的必要信息;四是制定严格的开放式学术评价行为规范,如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有效学术评价的字数要求等;五是建立健全失信学术评价惩戒机制

43、,对于违反开放式学术评价行为规范者,应当受到必要的惩戒,如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在线学术评价资格;六是将开放式同行评价结果作为当前量化评价的必要补充,从而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深度融合。792XUESHU CHUBAN YU CHUANBO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以上几项要点并非完整和全面,也并不一定科学合理,还需要进行广泛讨论与研究,从而形成更为规范合理的开放式评价机制。期刊评价方法要兼顾多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期刊评价结果的质量,取决于合理的评价方法,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准确的评价结果的前提21。科学合理的学术论文发表后评价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探索不仅必要而且有实现可能。虽然目

44、前的同行评价模式不可持续,但发表后与发表前的同行评价还处于不同“状态”,同行评价的变革或迭代将走向何方,尚需拭目以待31。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出版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出版模式向多渠道、多维度的网络出版模式转变,学术用户间的时空隔阂被打破,学术论文的获取也变得唾手可得。在这种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学术论文质量评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32。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逐渐变得可能和必要,由此,多年来备受诟病的定量评价方法迎来了更新和变革的历史机遇,通过开放式同行评价增加学术论文评价的定性因素,从而实现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的融合,必然为“破五唯”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契机。有理由

45、相信,随着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的建立,学术论文的评价将逐步回归学术本质,从而进一步助力我国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参考文献:1叶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1):65-77,129.2赵连君.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多维辩证评价J.甘肃社会科学,2015(1):78-80.3仲伟民.直面人文学术危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4张耀铭.学术评价的异化与重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6.5童国梁.同行评价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科学家的思考EB/OL.(2018-02-07)2022-06-01.https: 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中

46、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2):76-81.7叶启政.评审制度的是与非、功与过J.台湾社会学会通讯,2000(40):3-5.8石秋霞,黄鸿珠.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之分析研究: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及 Scopus 为例J.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2006(1):15-34.9张业安.学术期刊评价真义的回归:以文评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21-126.10田芬.从“数据崇拜”到“数据正义”: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旨趣转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77-85.11应飞虎.消费者评

47、价制度研究J.政法论丛,2018(1):111-123.12李超.论消费者评价权J.河北法学,2021,39(5):154-170.13李丁赞.学术生产、隐形学群与学术评鉴M反思会议工作小组.全球化与知识生产 反思台湾学术评鉴.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304.14徐升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建设J.现代出版,2020(5):44-51.15张正军.公共管理行为调控中的声誉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21(5):160-168.892邵 海,等 论学术论文发表后的开放式同行评价机制16王浩斌.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之内在逻辑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3):6

48、9-81,126-127.17邱烔友.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启动“开放式同侪评阅”制度:特色与宣告J.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2019(2):131-133.18辜美安,吕明锜.以论文审查的角度探讨学术期刊论文之撰写J.台湾医学,2017(6):637.19巫锐,陈洪捷.质量何为:德国学术评价机制转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1):83-88.20杨红艳.大数据时代学术评价的数据化难点及其应对J.现代情报,2020(11):136-143.21赵连君.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多维辩证评价J.甘肃社会科学,2015(1):78-80.22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马慧

49、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19.23李品,杨建林.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问题、策略及指标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18(16):5-14.24Pre and post-publication peer peview and why you should get involvedEB/OL.2022-09-08.https: 以美国法学期刊为例J.政大法学论坛,2011(123):193-252.26张月萍.出版生产、学术研究与出版业评价的“反转模式”试论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新演变J.出版发行研究,2015(3):38-41.27杨英伦,杨红艳.学术评价大数据之路的推进

50、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5):62-66,152.28杨红艳.顺势而为:基于大数据的学术评价新模式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8(3):76-81.29Enago Academy.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of scientific manuscripts:Boom or bust?EB/OL.2022-06-01.https: K.Importance and organisation of direct post-publication critiqueJ.20 Climate Research,2002,20:187.31Lydia OSu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