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视域下的城市更新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689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视域下的城市更新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视域下的城市更新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视域下的城市更新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6 7 2-2 6 9 8.2 0 2 3.0 3.0 1 3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视域下的城市更新研究吕绍勋(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山东 青岛 2 6 6 0 7 1)摘要:在整合以往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综合和生产活动的结果。该理论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空间化转向。在城市发展史上,城市更新是一个现代事件。随着城市更新实践的不断推进,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价值日益凸显。从表面上看,城市更新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但从本质上看,城市更新是一种复杂的空间生产活动。在资本增值逻辑的支配下,空

2、间生产具有同质化、碎片化和等级化等价值危机。为了避免这种危机,其解决途径就是打破资本增值的单一逻辑,谋求空间生产的差异化。关键词:空间生产;城市更新;差异空间中图分类号:C 9 3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2-2 6 9 8(2 0 2 3)0 3-0 0 6 1-0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更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脱离简单的物理更新阶段,向综合推进的有机更新阶段转型。同时,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在中国知网(C N K I)按主题搜索“城市更新”,十年内(2 0 1 32 0 2 2)共发表论文1 3 0 0 0多篇,从2 0 1 3年的3 0 0多篇上

3、升到了2 0 2 2年的3 0 0 0多篇,呈快速增长趋势。从研究的学科分布看,以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为主,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进行研究的较少。但整体来看,城市更新正逐渐突破单一学科的研究模式,向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对研究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实践活动的日趋深入和复杂,城市更新迫切需要极具穿透力的理论工具,对其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研判,以形成透视繁杂现象的理性洞见。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便是这种理论工具之一。“空间生产”理论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一个新视野,该理论对

4、空间生产的机制和过程进行了剖析,并自2 0世纪9 0年代始,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形成了研究范式的“空间转向”。该理论对于城市更新的本质、发展规律、隐藏危机以及应该具备的价值指向等,都可以提供一种既深长又透彻的审视。通过空间生产理论来研究城市更新,有望获得极具价值的理论成果,并助益于当下的城市更新实践。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与空间研究转向(一)“社会空间”概念与空间知识的整合在列斐伏尔之前,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领域的,尤其是以经典物理学为代表的、普遍被大众所接纳的理解:空间是一种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客观存在,就像一个盒子,无论其中的事物发生何种变化,都与它无关,对

5、它毫无影响。另一种是精神领域的,尤其是以数学和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为代表的理解:空间是一种抽象(数学),或人类感性直观的形式,即人类感知的先在条件(哲学)。列斐伏尔认为,以上两种对于空间的理解,彼此割裂,尤其对于社会问题无法提供有效解释,所以它们并不是关于空间的真实知识,阻滞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列斐伏尔有意寻求一种新的空间知识,能够对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解释效力。列斐伏尔提出,必须揭示出以下三个领域的理论统一性:即物质领域(自然界)、精神领域(逻辑的和形式的抽象)以及社会领域。1为此,他提出了“社会空间”的概念。“社会空间”对空间的理解,与以往物质领域16第3 6卷第3期2 0

6、 2 3年5月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Q i n g d a o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o l.3 6 N o.3M a y 2 0 2 3 收稿日期:2 0 2 3-0 4-1 5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 D S K L 2 2 0 1 3 6 9)作者简介:吕绍勋(1 9 8 1-),男,山东菏泽人,副研究员,博士。和精神领域的理解有本质上的差别。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其实遵循着同一个认知逻辑,即:空间是中立的、透明的、纯粹的和无规定性的。社会空间是对这种逻辑的否定和超越,即空间并不是中立的、透明的、纯粹的和无规定性的;

7、恰恰相反,空间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空间不但包含着各种社会关系,而且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质。每一个社会、每一种生产方式及其变种,都生产一种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活生生的、我们正亲历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空间”概念的提出,使得空间不再是一种无规定的、透明的、纯粹的东西,而是一种“具体的抽象”。说空间是具体的,乃是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现成的实体;说空间是抽象的,乃是因为它是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综合。正因为空间具有“具体的抽象”性质,才将具体的物理空间、抽象的精神空间和实践的社会空间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种

8、全新的、三位一体的空间理解方式。列斐伏尔把空间作为个别的、特殊的与普遍的统一体来理解,也就是特殊性(社会空间)、普遍性(逻辑数学意义上的,即精神空间)以及个别性(自然的或感知的现实“场所”)的统一。3(二)“空间生产”理论与空间研究的转向空间作为社会关系的综合,从根本上讲,是被生产出来的。“空间生产”的内涵极具颠覆性,它不是指“空间中的生产”,即发生在物理空间这个盒子中的生产行为,而是指“空间的生产”,即空间自身作为一件事物被生产的行为。空间虽然是被生产出来的,但绝不能将空间理解为一件衣服或一盒罐头那样简单的产品,只能被交换、消费和消失。空间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整体性”:(社会)空间不是诸多

9、事物中的一个事物,也不是诸多产品中的一个产品。毋宁说,它包含着各种所生产出来的事物,并包含着这些事物之间同时性和共存性的相互关系 它们(相对的)秩序和/或(相对的)无序。4空间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产品,与其说是一件事物,不如说是一组关系。空间作为一种互动性的或者追溯性的产物,它介入生产活动本身,对生产、运输、原料与能源流以及产品的分配网络进行组织。3这种被生产出来的社会空间,脱离了物质领域的被动性和精神领域的空洞性,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是具有辩证品质和整体性的支撑物,既被社会关系所生产,也生产着社会关系。正是因为空间生产理论的复杂性和创新性,所以“空间生产”在某些人

10、看来,是一个非常令人诧异的说法,甚至列斐伏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空间生产理论却释放出了巨大的解释力,预示着新研究范式的出现。此后的学术发展脉络证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开拓了新维度,推动了所谓的空间化转向,也被称为后现代地理学转向或列斐伏尔转向。随着城市更新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手段的吁求,空间生产理论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别具一格、穿透力极强的研究视野。二、城市更新:一个极具现代意味的空间生产问题(一)城市更新的历史背景: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促使人类的居住空间发生着重大变迁。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集中,城市体量迅速扩

11、大,新问题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史上的位置,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空间生产内涵,我们需要大致梳理出一条城市的发展史脉络,为考察城市更新及其空间生产内涵提供一个背景。虽然目前争议尚多,但以下这个脉络还是得到普遍承认的,即城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城市化(城镇化)、郊区化(空心化)、城市更新(再开发)等几个阶段。城市化(城镇化)阶段指的是随着人口的流动和集聚,城市的体量迅速扩大的过程。这里人口的流动,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二是从小城镇向大城市的流动。这表明城市化(城镇化)其实还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城镇化率在3 0%到5 0%之间

12、;从小城镇向大城市的流动是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城镇化率在5 0%到7 0%之间。城市化(城镇化)阶段的总体特点是:城市对农村、大城市对小城镇形成人口虹吸效应,大城市的人口和空间规模迅速扩张。郊区化(空心化)阶段是城市化(城镇化)基本完成后,即城市化率超过7 0%以后,发生在大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及其所带来的效应。在这个阶段,大城市内部的人口,开始从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郊区人口甚至超过了中心区人口。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交通发达,人口和产业大多向城市26 2 0 2 3年第3期学报郊区集中,从而导致城市中心地带出现空心化和衰老化现象。城市更新(再开发)阶段是在城市郊区化之后,针对城市内城或中心城

13、区出现的空心化现象,通过内城复兴计划或城市再开发等活动,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重心重新转向城市中心城区。5因此,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城市更新都是一个城市发展史上的“现代事件”,其最初所要应对的问题是城市中心城区的空心化,目的是通过对城市资源的调整和整合,使得城市空间重新焕发生机,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二)城市更新的演进逻辑:从物理更新到有机更新城市更新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更新,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中发生的所有以旧代新活动,都可以叫做城市更新。但这样宽泛的定义,往往会使得一个概念失去自身的外延。从狭义上讲,城市更新是在2 0世

14、纪中叶以后,作为一个专有概念被提出来的,指的是一种极具现代意味的社会现象。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城市更新发轫于美国,其标志是1 9 4 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住宅法 引起了持续近2 0年之久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这也是最早的狭义城市更新概念。6学术界对城市更新进行系统的讨论和学理界定,始于1 9 5 8年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该会议对城市更新概念做了界定和勾画,指出城市更新乃是城市居民对建筑、设施、交通和环境等产生了不满,并希望通过修缮、改造等活动,予以提升,以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活动。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更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其思想理念经历了从形体主义向人本

15、主义的转变,即从形体决定论、功能主义、现代机械主义到城市多元论、历史价值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转变。7梳理这一转变过程,对于理解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单一维度的物理更新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理念是将城市看作一个静态的无机体,希望借助物理改造,来解决城市的经济发展停滞、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该阶段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将城市中的破败建筑进行大面积拆除,将原居民大规模迁出,兴建大量的新建筑,以求达到振兴城市经济、增加城市税收、提升城市形象等目的。这种粗放的、推倒重建式的物理更新,常被比喻成推土机,不但摧毁了原有的邻里和社区关系,而且因为住房安置周期过长、搬迁工作推进缓慢等问题,使原居民的生

16、活陷入不必要的困境。第二,多元综合的有机更新阶段。鉴于之前物理更新阶段所带来的问题,如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历史文脉造成破坏等,本阶段的城市更新不再单一地考虑物理因素,而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该阶段的主要理念是将城市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强调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城市更新的指导思想开始转向人本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不再粗放地对老旧建筑进行推倒重建,而是更加重视对现存建筑和环境质量的提升,重视社会效益,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问题,重视保护社会肌理和历史文脉。人们开始在社会结构、人文精神等更加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城市空间的更新问题。与之前相同的是

17、,当前的城市更新所针对的空间领域,依然是城市中某些已经衰败或者正在衰败的区域。不同的是,之前的城市更新是简单的拆除重建,其空间生产逻辑是用一种新的物理空间替换旧的物理空间;当前的城市更新是在保留原有物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投资、植入业态、吸引人群等方式,改造社会空间及其所蕴含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使得该物理空间重新焕发生机,其空间生产逻辑更加复杂。(三)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本质城市更新根据改造对象的实体特征,可以区分为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物质空间主要包括土地、建筑、设施、环境等,非物质空间一般涉及邻里关系、经济联系、社会网络、空间感知、人文环境、文化气息等。7表面上看,城市更新是物理空间的改造

18、,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乃是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文化秩序乃至心理依托等社会空间的重组。从列斐伏尔的理论视角来看,城市更新的本质是一种复杂的空间生产活动,每一种空间形态都是某种生产关系的外显,而决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当前的城市更新所蕴含的空间生产本质和逻辑,较之前简单的拆除重建(物理空间替换)之所以更加复杂和深刻,就是因为其更加强烈的再生产性质。社会生产必然推动空间形态的演变,反之,空间形态的演变也必然影响社会生产。城市更新就是社会生产与空间形态相互推进、彼36学报2 0 2 3年第3期 此演进的过程。三、空间生产的危机与城市更新的价值指向(一)现代城市空间生产的危机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形成的

19、时候,西方城市学研究正在兴起一股新的学术气候,即将社会学的分析和决策理论纳入城市研究中去。其特征是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问题,超越本学科的单一解决路径,发现这些表象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本质,并对其进行审慎的批判。列斐伏尔在勾画现代城市空间生产框架的同时,对于其中隐藏的价值危机尤其重视。古代社会的空间处在“自然”状态,列斐伏尔称之为“绝对空间”。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发达的工业生产活动使得原来的自然空间快速社会化,空间成为了一种人造的“产品”。人造“产品”具有雷同性,能够复制和模仿。列斐伏尔称这种发达工业社会所生产的空间为“抽象空间”,抽象空间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质化、碎

20、片化和等级化。同质化是指空间的属性是相同的,其生产过程是可重复的,这里和那里、此时和彼时的空间都是一样的,每个地方都失去了其独特性。空间只有同质化了,才可以统一用货币(交换价值)来衡量,才便于交换、购买和出售。与商品一样,空间的同质性使得它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分割、交换和销售,这便与其他商品没有任何区别了。8 碎片化意味着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碎片,丧失了其真实的历史逻辑和生活逻辑,只剩下资本逻辑,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最先是较大的地块,接着切割成一片一片,直至被消解成碎屑。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刻板的分区: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边缘空白区,等等。”3等级化意味着空间因为其交换价值的不

21、同而出现了高低贵贱的等级划分,并被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占据。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空间的等级化就是城市“中心”和“边缘”的区分,中心区域占有支配地位,往往存在资源过度集中、交通拥挤等问题,而其他边缘区域,则存在资源不足、交通不便等问题。列斐伏尔指出,尤其要警惕这种在“现代性”的光环之下,通过所谓现代手段生产出来的抽象空间。这种具有同质化、碎片化和等级化特征的现代抽象空间生产,其背后所遵循的是工具理性支配下的资本增值逻辑。资本增值逻辑只关注空间的交换价值,而不关注空间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具体的,而交换价值是抽象的。抽象空间生产使得城市越来越背离人文价值,越来越脱离其生活逻辑和历史逻辑,加剧了现代

22、城市空间生产的危机。(二)差异空间与城市更新的价值指向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增值的单一逻辑和人的需求多元化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增值逻辑控制下的抽象空间生产在否定空间的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否定了空间的生活属性(遮蔽日常生活)和历史属性(消解历史意识),抹杀了人的身体、家庭和民族等的差异化。之所以出现此类危机,乃是因为抽象空间只关注空间的交换价值并将其商品化,而忽略了空间对于人来说更加根本的属性 使用价值。要克服空间生产的“抽象性”,其解决途径就是打破单一的资本增值逻辑,实现空间生产的差异化。“差异空间导向自由、开放、多元,能够激发日常生活的活力。差异空间生产是对资本主义空间霸权的终结,是

23、恢复空间的实际使用功能和真实价值。”9在这个差异化的空间格局中,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得以真实呈现,人的多元利益得到保障。这便是列斐伏尔所说的“差异正义”。“差异正义是对差异的认同,是尊重和包容差异,以倡导空间多元价值为基础,竭力让差异与多元变成空间的核心价值。”9其结果是成果共享、居住合理和人人自主。那么,实现差异空间的手段是什么呢?即如何打破资本增值的单一逻辑呢?在列斐伏尔那里,“抽象空间”和“差异空间”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它蕴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其价值体现。而“差异空间”意味着资本主义空间等级和空间霸权的完结,公民对空间具有平等占有和公平使用的权利。构建差异

24、空间必须同抽象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进行斗争。日常生活是物质生产和社会组织的现实前提,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才以完整和独特的形态呈现出来。日常生活是构建差异空间的现实基础,反过来,差异空间又保障了日常生活的可能。空间自治就是尊重每个人的空间权利,反对空间霸权和空间压迫,实现空间的多元化。空间自治要求把抽象空间的生产顺序颠倒过来,“将先前由 自上而下 生产出来的社会空间,重新建构为 自下而上 的空间,也就是普遍性的自我管理,亦即在各种不同的层次上,完成各单位与生产程序的管理。”2通过这种“自下46 2 0 2 3年第3期学报而上”的空间生产和自我管理,空间自治才得以实现。具

25、体到城市更新,作为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城市更新同样存在被资本增值逻辑控制成为抽象空间的危机。而城市更新的价值指向,显然是差异空间。具体来讲,城市更新在充分尊重原有空间所蕴含的日常生活形态如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文化秩序乃至心理依托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包容性的态度、更加精细化的手段,政府、社会、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空间自治,维持社会结构的持续性和历史文脉的辨识度。从城市更新的发展进程来看,当前也正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相信在弄清楚了城市更新背后的空间生产逻辑以及所隐藏的危机和价值指向之后,未来的城市更新实践将会朝着更加明确的方向推进。参考文献:1 迈克迪尔.后现代血统:从列斐伏尔到詹

26、姆逊G/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8 3-1 1 0.2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G/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4 7-5 8.3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2 1.4 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M.D o n a l a d N i c h o l s o n S m i t h,T r a n s l a t e.O x f o r d(U K),C

27、a m b r i d g e(U S A):B a s i l B l a c k w e l l L t d,B a s i l B l a c k w e l l I n c:1 9 9 1.5 秦虹,苏鑫.城市更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8.6 张伟.城市更新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2 1.7 司马晓,岳隽,杜雁,等.深圳城市更新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1 9.8 刘少杰.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2 0.9 孙全胜.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28、 1 7.A S t u d y o n U r b a n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L e f e b v r es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 T h e o r yL Y U S h a o x u n(I n s t i t u t e o f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Q i n g d a o A c a d e m y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Q i n g

29、 d a o,S h a n d o n g 2 6 6 0 7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L e f e b v r es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 t h e o r y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e v i o u s s p a c e t h e o r i e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p a c e a s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s o c i a

30、l r e l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r e s u l t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T h i s t h e o r y h a s p r o m o t e d t h e s p a t i a l t u r n o f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u r b a n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i s a m o d

31、e r n e v e n t.W i t h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p r o m o t i o n o f u r b a n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t h e v a l u e o f L e f e b v r es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 t h e o r y h a s b e c o m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p r o m i n e n t.O n t h e s u r f a c e,u r b

32、 a n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i s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p h y s i c a l s p a c e;B u t i n e s s e n c e,u r b a n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i s a c o m p l e x s p a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a c t i v i t y.U n d e r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t h e l o g i c o f c a p i t a l a p p r e c

33、 i a t i o n,s p a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h a s t h e v a l u e c r i s i s o f h o m o g e n i z a t i o n,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 a n d g r a d a t i o n.I n o r d e r t o a v o i d t h i s c r i s i s,t h e s o l u t i o n i s t o b r e a k t h e s i n g l e l o g i c o f c a p i t a l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a n d s e e k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K e y w o r d s: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u r b a n r e g e n e r a t i o n;d i f f e r e n t i a l s p a c e(责任编辑 官海滨)56学报2 0 2 3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