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文学探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体大而虑周”,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座广博宏大的理论宝库,对后世文学创作与审美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部著作中,许多文论思想被后辈学者发掘开拓,许多美学观点被承继弘扬,“性灵”便是其中之一。一、“性灵”一词的起源关于袁宏道散文理论中“性灵”一词的起源,目前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最早出现于南朝齐代刘勰的作品中。其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指出:“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此处的“性灵”指的是人的性格、智慧。这种说法提出时间较早,并且由于袁宏道的散文作品中曾多次提到刘勰并引用其作品内容,显然其文论思想受刘勰影响较深,因此
2、,一直被学界大多数人所承认。近些年,随着对“性灵”文学的探索不断深入,部分学者提出了一种新说法,认为“性灵”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泰、谢灵运、颜延之、何尚之的作品中。何尚之在列叙元嘉赞扬佛教事中有云“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事,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此外,与何尚之同时期的颜延之的 庭诰 中也出现过“性灵”二字:“今所载咸其素畜,本乎性灵,而致之心用含生之氓,同祖一气,等级相倾,遂成差品,遂使业习移其天识,世服没其性灵。”因此,依据这几人的作品创作时间顺序,可得出“性灵”一词的最早使用者为范泰,然后是谢灵运、颜延之、何尚之。这些人作品中出现的“性灵”,有的
3、是佛教术语,意为“心神”,有的则作为普通的语言,意为“性情”“性格”或“灵机”。刘勰将“性灵”作为文学理论,范泰等人则将其作为佛教用语,中间相差约百年时间,看似毫不相干,但其中仍有其内在的联系:南朝礼佛之风盛行,范泰、谢灵运等人都是佛教信徒并多有著作。而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幼年时父亲去世,勤奋好学,因家贫不能结婚娶妻,在寺庙中居住十余年,博览佛教经典,“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可以看出刘勰早年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也应读过以上几人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性灵”一词并非是他自己的原创,而是在阅读佛经时
4、受其影响,化用了佛教术语。由此可知,关于“性灵”一词起源的问题,可得出两种答案:按现有文献资料记载,若探寻“性灵”二字最早作为一个词同时出现的时间,根据上文提到的“性灵”起源的新说法,可追溯到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泰,此时,“性灵”被作为佛教术语使用;而“性灵”一词作为文学理论用语出现,则最早是在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论文心雕龙“性灵”一词的源流与影响孙振乾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体系的文论著作,其作品中的“性灵”一词被后世学者继承并发扬,至清代形成“性灵派”。本文对“性灵”一词的起源进行探究,认为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时期范泰的作品中。“性灵”成词时,分别采
5、用了“性”字的本义与“灵”字的引申义,而其在后世广为流传的含义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演变,仍与本义相差不大。明代以前“性灵”一词虽多次出现于文学作品与宗教典籍中,但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普通的名词来使用,直至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才正式成为文论思想,清代袁枚对这一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形成“性灵派”。关键词:文心雕龙;性灵;源流;影响作者简介:孙振乾(1999),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35文学探析二、“性灵”一词的演变(一)成词前“性灵”二字最早作为一个词同时出现,可追溯到南朝刘宋时期范泰的作品中,在此之前这两个字都是单独使用的,因此,要探究其演变过程,需
6、要先从这两个字单独的字义说起。关于“性”字的含义,最早可查的见于 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荀子 正名中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性”字的含义为“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谢灵运在山居赋中云:“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这表达了人所具有的某种性情,而这种性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几处的“性”都意为人的本性、天性;而杜预在左传昭公八年注中有云:“性,命也。”将“性”解释为人的生命。这两种含义较为接近,因此,根据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说,“本性、天性”应为“性”的本义,“人的生命”应为其引申义。“本性、天性”的解释也与文心雕
7、龙“性灵”一词中“性”的含义相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性”字在使用过程中其字义发生改变,可能引申出多种含义,但在 文心雕龙的“性灵”一词中,“性”字仍为其本义。“灵”字的含义,最初指的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巫,这种巫能通过跳舞使神降临凡间。楚辞云中君中有“灵偃蹇兮姣服”。说文解字有云“灵,巫,以玉事神。从玉,零声”。这两处的“灵”都是指跳舞降神的巫,这大概就是“灵”字的本义。而文心雕龙“性灵”一词中“灵”的含义与此义相去甚远,因此,可以断定“灵”字是采用了其引申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灵”的注释中有“毛公曰:神之精明者称灵”,从这里可看出“灵”早在西汉初年毛亨时期就引申出“神之精明”的
8、意思,这可以看作“性灵”中“灵”的引申义来源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性灵”一词中“性”字的含义与本义相差不大,“灵”字的含义则可看作源自引申义。(二)成词后依据上文,可看出“性”与“灵”二字合作一词,无论是作为佛教术语还是文学理论使用,最早都是指人的天性、精神、情感、智慧等,因此,这一含义可以看作“性灵”的本义。而关于“性灵”成词之后的流传与演变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材料众多,本文篇幅有限,故只列举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文心雕龙中,“性灵”一词就曾多次出现,如宗经篇:“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序志 篇:“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与刘勰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性灵”。北
9、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有云:“夫文章者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钟嵘 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南史文学传序:“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抒性灵。”这几处“性灵”都是指是人的情感、性格等,皆与其本义差别不大。关于后人作品中的“性灵”,如宋代徐铉病题:“性灵慵懒百无能,唯被朝参遣夙兴。”指的是人的性格、习惯。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评价其弟弟袁中道的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此处的“性灵”就是指作者纯真、自然、不受约束的人性的表达,与一千年前刘勰文心雕龙中出现的“性灵”没有太大区别。此外还有红楼梦第九一回宝玉与黛玉的对话:“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
10、。”此处“性灵”指人的智慧。除此之外,在历代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中,“性灵”一词也曾出现过多次,在此处就不进行列举,尽管其具体意义需放在不同语境中进行思考,但它们都包含或近似“生命本身的天性与灵气”这层含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性灵”一词中“性”字的含义来自其本义,“灵”字的含义则可看作源自引申义。“性灵”成词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但大多作为专业术语出现于书籍文献中,被文人士子所使用,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难接地气,因此,发生词义转移与引申的机会较少,导致其在后世广为流传的含义与本义相差不大,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演变。三、“性灵”对后世的影响明代之前,
11、“性灵”一词虽多次于作家作品中出现,但并没有被作为正式的文论思想。钟嵘在其诗论专著诗品 中认为阮籍的 咏怀 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庾信在赵国公集序中云:“含吐性灵,抑扬词气。”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高适答侯少府“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袁枚在随园诗话 中曾引用宋代杨万里的创作理论:“杨诚斋曰:36文学探析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从钟嵘到杨万里,从南北朝到宋,这几位作家提到“性灵”,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普通的名词来描述作品特点,显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独立
12、的文论思想来使用。明代是“性灵”的繁荣时期。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论思想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公安派作家袁宏道曾在叙小修诗中评价其弟弟袁中道的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这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最早出现的地方,是袁宏道对其公安派诗文特点的高度总结.李贽认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割断与传统封建礼教的联系。他在童心说中深刻揭露
13、了儒学思想对人心的束缚,“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认为不能将圣人的理论尽数奉为圭臬,文学创作应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到清代,袁枚在公安派的基础上,对“性灵”进行完善与发展,最终形成了“性灵说”。集中体现这一创作观念的是袁枚的诗歌理论著作随园诗话,从诗歌创作的主体出发,强调作诗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真情”主张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人为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强调诗歌创作必须由心而发,即所谓的“赤子之心”。这一点承袭自李贽的“童心说”;“个性”指诗歌要具备独创性,体现诗人个体的性格,如袁宏道的“性之所安,
14、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不受古文规矩的束缚,不避俗语俚语,提倡个性和欲望的自由表达,在客观上削弱了传统道德规范对文学的影响力。“诗才”可以简单理解为创作之人的天分,“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这是袁枚对李白、苏轼创作成就的解释,“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有的人天生才思敏捷,容易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称其为“笔性灵”;反之,则称为“笔性笨”,“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笔性笨,虽咏闺房儿女,亦少风情。”但与公安派不同的是,袁枚认为应该学习古人诗文的优秀之处,续诗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提倡“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他
15、不是全面否定格律,而是反对模仿古人、束缚天性的死格律,提倡用格律表现诗人的情感个性。如果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座宝库,那么“性灵”就是这座宝库中贮藏的一块璞玉。这块璞玉被历代学者不断打磨雕琢,从刘勰到袁枚,从南朝到明清,逐渐散发出它应有的光彩。世界在发展、在变化,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性灵”的璞玉在当今社会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发现。参考文献: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7:2590,2635.3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710.4王弼著,楼宇烈校释
16、.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541-542.5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9.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7,216.7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318.8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549.9林家骊译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09:37.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4.11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41.12许译民.庾信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121.13元稹.元氏长庆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75.14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