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阶级分析方法视域下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53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级分析方法视域下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阶级分析方法视域下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阶级分析方法视域下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5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曾深刻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在处理阶级斗争问题中阶级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中,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策略,最后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在对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的把握中正确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并且深入农村对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不断深化对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从而将认识付诸中国革命实践。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抓住“土地”

2、这个农村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加深农民与革命之间的联系,巩固与农民的同盟,调动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为中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一、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深化对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分析方法,在认识阶级社会的剥削实质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上作用显著,为党在革命斗争中认清阶级关系、把握阶级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各路仁人志士试图拯救民族危亡,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革命前辈们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方式拯救中国。但在革命初期,由于缺

3、乏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问题的实践经验,党的早期领导人未能准确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革命未达到预期效果。直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革命形势才逐渐得以扭转,革命得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经验证明,理清阶级关系是确定正确革命方向的重要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革命形势灵活采取对策是革命始终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结合近代革命状况准确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原理、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观察和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才抓住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把握住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从而灵活调整政策

4、,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毛泽东对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是在反思革命形势和总结革命实践经验中深化的。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国民的绝大多数,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受苦难最深、受剥削最重的群体。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问题,亲身参与农民运动,在一系列文章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导下,毛泽东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准确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解决了革命中的敌友问题,提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论断,其既充分认识到农民所蕴藏的巨大革命潜力,同时充分认识到单纯的农民革命的历史局限性,由此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农民运动培养骨干人才,为

5、党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找到光明的革命前途打下坚实基础。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毛泽东对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是在对现实的反思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不断发展的,阶级分析方法视域下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李云,尚亦菲(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入农村,科学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农民问题,认识到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农村农民是具有强大革命性的、力量巨大的革命同盟军,解决了革命力量弱小的问题,为近代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发现了“土地”这个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以土地制度改革助推中国革命发展,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分析毛泽东如何运

6、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能够为新时期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重要的价值启示。关键词: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农民问题作者简介:李云(2000),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社科研究55经历了一个深化和拓展的过程。早期党的领导人基本都受困于经典理论的惯性,并未对农民和农民运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与主要矛盾。但早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毛泽东就率先提出了“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重要原则,并通过深入的阶级分析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为近

7、代中国革命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坚强革命力量。毛泽东通过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到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农民力量的强大,并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一文中对农村正在发生的大革命给予极高的赞扬,表示“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大革命失败后,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毛泽东则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准确把握了中国革命“为了谁、依靠谁”等核心问题,紧紧抓住了农民这个强大的革命力量,并明确了错误划分阶级会阻碍革命发展,在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中完善了农民不同部分之间的划分标准,至此,毛泽东对农村农民问题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遵义会议之后,虽然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

8、,但是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敏锐洞悉形势变化,果断调整了农村政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从而也实质性地使农村广大爱国的地主、富农们共同站到了爱国救亡的大旗下。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党又紧紧抓住阶级矛盾这个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团结和争取中间力量、孤立并消灭剥削阶级,最终领导广大农民实现了翻身解放,巩固了工农联盟。在毛泽东对农村农民的分析中,农村农民始终是中国革命的坚实同盟军、是革命的依靠力量。其中,贫雇农是革命态度坚决的中坚力量,而中农与富农

9、是需要具体把握其革命态度灵活对待的。为了完成阶段任务、更大程度地促进革命发展,不同形势下农村的相关政策会发生相应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中农与富农不同的对待措施上。二、理论指导实践,推动革命向前发展毛泽东在 反对本本主义 中指出,调查、解剖社会各阶级是为了明确阶级关系,从而根据阶级关系制定相应的革命战略以促进革命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明确了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坚实的同盟者,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分析农村阶级,其感受到中国农村蕴含的强大革命力量,发现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土地问题。党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通过对农村农民问题的实地调查与阶级分析,牢牢抓住了“土地

10、分配”这个农村阶级分化与阶级压迫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为中心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发动并团结广大农民,推动了农民的解放,也助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分析让他意识到农村农民的强大革命潜力和农民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大革命期间他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农民运动,并主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农民运动培养骨干人才。大革命失败后的多次起义失败打破了党内“以城市为中心”的共识,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向农村转移,发动农民群众,逐步开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建设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强调以土地革命推动农村根据地建设,在科学分析农村各阶级的基本状况和革命态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对应的“依靠贫雇

11、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的农村政策。土地革命彻底捣毁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充分调动了靠天吃饭靠地过活的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参与革命的主动性,革命得到坚持和发展。但是在革命早期,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革命遭受严重挫折,迫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革命在曲折中发展。遵义会议之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面对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毛泽东及时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党的农村政策。他说明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并且提醒不忘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毛泽东认为,整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营垒是会变化的,地主阶级是有可能和中国工农联合抗日的。因此,

12、为了团结包括地主在内的所有爱国力量一致抗日,党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又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地主的利益,从而将爱国的地主阶级甚至大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并稳定运行,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内战爆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贫苦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占据主要地位。为了满足国内斗争的需求、适应形势变化,党明确这一时期土地改革的阶级路线,及时转变了抗日战争时期社科研究56的土地政策。党在解放区实施“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逐步转

13、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让农民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是值得信任的,为解放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群众基础。毛泽东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农村农民问题,发现农村农民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土地对农民的重要作用。基于实践调查与科学分析,他巧妙地将农村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串联在一起,通过解决农民切身的土地问题助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开启了不同于别国经验的、符合近代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道路。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体现了党在土地问题上的艰辛探索,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土地所有制得以在曲折中实现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

14、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在这艰难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把农民当作中国工人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最终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中国,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三、结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根据中国国情与革命实践的变化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灵活对待不同阶级,推动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阶级关系的分析、对革命相关政策的影响基本都是正确且正面的。正是由于其正确分析阶级关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其才得以在多次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也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

15、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洞悉形势变化,灵活转变政策,抗日爱国统一战线才得以形成,群众基础得以巩固,从而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开创者,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分析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做出符合中国阶级关系与形势变化的政策调整。这既赢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又充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

16、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如今我们正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进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如今的发展实际,着眼于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任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促理论,用理论助发展,科学把握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恰如其分,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向何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经验支持,同时启示我们要重视“三农”问题,不能忽略农民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17、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5陈非文.新民主主义政权时期毛泽东土地法律思想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7.6庄玉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解放农民思想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7吕连仁.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村阶级理论与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8陈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

18、民改造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9李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33.10白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认识J.学理论,2013(23):7-8.11侯彬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述论D.郑州:郑州大学,2013.12洪涛,铁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分析J.世纪桥,2008(8):23-24.13孙宏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解决农民问题的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3):70-73.14李贵中.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0-45.其他作者简介:尚亦菲(199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