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以“差池”词族的考释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22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0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以“差池”词族的考释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以“差池”词族的考释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以“差池”词族的考释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语言科学 犐 犛 犛 犖 犆 犖 犌 年月第 卷 第期(总第 期)收稿日期 年 月日 定稿日期 年 月 日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曾请陈剑、史杰鹏、邬可晶、盛益民、蔡一峰等先生审阅,英文摘要承蒙周丽慧女士润色,语言科学 编辑部和匿审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中谬误概由作者负责。通讯作者:高中正 。学者或称为“音轨”“声母格式”“语根”“声式”等等(参看兰佳丽 :),施向东(:)称为“声轴”,徐振邦(:、)称为“声式(声母搭配)”或“声母格局”。本文一律使用“声式”。这里参考了上古音构拟中的“声基”概念。关于“声基”的确定,主要依据谐声分析,参看郑张尚芳

2、()。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 以“差池”词族的考释为中心李豪高中正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提要“基本声式”即同族联绵词前后音节中声母除去细微差别而保留的主干部分,可用以描写联绵词声母的搭配形式。基本声式相同、语义上有关联的同族联绵词,为同声式同族联绵词。以“差池”词族为例,通过考察其基本声式与义核,讨论古书中用例,可知它跟“参差”声式、语义有别;“徙弛”“徙迤”“沙池”“迁延”“逡巡(循)”“莎随”等也应属于“差池”词族,结合战国楚简中“”等字至西汉以后的用字差异,其中的“徙弛”“徙迤”“沙池”等其实是“差 池”的异写。综合运用“基本声式”理论及出土文献视野

3、下的用字习惯视角,更便于系联同声式同族联绵词并确定其中的亲疏关系。关键词基本声式差池联绵词族用字习惯考释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绪论:同族联绵词的基本声式联绵词两个音节(即上下字)的声母搭配形式,称之为“声式”。同族联绵词,尤其是叠韵或准叠韵的联绵词,它们的声式往往呈现较为整齐的语音形式(施向东 :)。过去的研究学者,常常使用声母代表字来反映这种音韵结构,如“附娄”“培觩”“瓿?”,一般将它们的声式标注为“?来”。但一些同族词较多的叠韵联绵词,如“龃龉”词族,声式就有“从疑、崇疑、清疑、精疑”等等,使用这种标示方法,就不易反映其语音结构的规律性。本文运用的“基本声式”标注能够较好地

4、解决这一问题。联绵词的两个声母,如不考虑它们和其他同为一个词族的联绵词前后音节声母中的细微差别,而只关注它们的主干形式,可以称为“基本声式”。上古音声基相同的一组声母可以按发音方法的不同演变为中古不同的声母,有的是发音方法的区别,有的则是组类的差别。比如上古的声基 可以演变为中古的以母()、透母()、定母()、彻母()、澄母()、书母()、船母()、邪母()等。虽然后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早期却有着共同的形式。用以往的标法(如中古声母代表字)不易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因此,我们主张标记出声基即可。为与具体声母相区别,我们把同一联绵词族的基本声式用大写字母标记。如表“婆娑”词族。表“婆娑”词族上古

5、音联绵词婆娑盘跚蹁跹蹩骻拟音 这一组联绵词的前字声母都是双唇塞音;后字的声母都是舌尖擦音。如果忽略这些细微差别,该词族的前一音节声基可以标记为,后一音节声基标记为,它们的基本声式为 。再如孙常叙(:)曾集中讨论过的“龃龉”词族,见表。表“龃龉”词族上古音联绵词龃龉嵯峨崔嵬砏岩岈鏐辝拟音 这组联绵词前字声母都是舌尖浊擦音,不同的是有的有流音性的介音 或 ,有的没有;后字都是舌根鼻音,不同的是有的有介音 ,有的没有。如果忽略这些细微差别,它们的基本声式可标记为 。又如本文将要讨论的“差池”词族,见表。表“差池”词族上古音联绵词差池蹉跎差驰?莗柴莗拟音 这组联绵词的形式比较统一,前字声母都是舌尖前清

6、擦音,均为送气;后字都是舌尖前边音,均为塞化。因此,该词族的前字声基为,后字声基为,可将基本声式标记为 。基本声式相同、语义上有关联的联绵词,可称之为同声式同族联绵词。以往的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明确的音义观念,时或出现仅凭借词义的相近或声音上的部分关系,将分属于不同声式的联绵词加以系联,或者本可以系联的,却没有能够发现它们的音义关系。确定同声式同族联绵词的基本声式,不仅可以较好地描写联绵词族的语音结构,通过考察目前还不够熟悉的联绵词的声式及其词义,也可以将它跟已知的词族加以系联,从而更好地研究词义系统。本文拟以“差池”词族为例,讨论相关问题论。“差池”词族声式及义核“差池”是叠韵联绵词,至今在

7、书面语里仍有使用。不少学者将它跟“参差”相联系,认为属于同一词族,核心义是“不齐貌”(张希峰 :;兰佳丽 :)。不过两词的声、韵格式均有不同,“差池”及其异写多为歌支部叠韵,基本声式为 ;而“参差”基本声式则是 格式双声,前后两字韵部也不一致。不惟如此,它们的词义系统虽然相近,但在较早的用法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参差”多形容静态的“不齐”,如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周南关雎)朱熹 诗集传:“参差,长短不齐貌。”()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楚辞九歌云中君)王逸注:“参差,洞箫也。”李豪等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本文的拟音,主要参考了郑张尚芳()。“柴”字,颜师古注引郭璞读“音

8、差”,详例证()的分析。很多给 诗经邶风燕燕 作解的学者如马瑞辰(:)、高本汉(:),都认为“差池”即“参差”,此不赘举。()深林巨木,崭?。(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吕延济注:“崭?,险峻不齐貌。”“差池”则偏重动作的交错、来回,如例()():()谓我弊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鲸鱼失流而蹉跎。(文选张衡西京赋)李善注引王褒 九怀“骥垂两耳兮,中阪蹉跎”,又引 广雅“蹉跎,失足也”。()莔池茈羋,旋还乎后宫。(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差驰。(阮籍 咏怀诗 第十三首)文选 李周翰注:“差驰,言相次而奔驰也。”如果将例()()中的“差池

9、”理解为“不齐貌”,放入文中就颇为龃龉。例()杜预解释为“不齐一”,也不好疏通文意。杨伯峻(:)的注解则很有启发性,他说“(郑)时而从楚,时而从晋,此即差池”。这句话是比喻郑国地理上接近晋国,就像草木之气味不能离于草木,因而郑的外交不会也不敢在晋、楚两国间游移不定。例()汉书 颜师古注引张揖曰“柴池,参差也。茈羋,不齐也”,又引郭璞曰“柴,音差”,可见至迟在东汉时,人们已经将“差池”与“参差”加以认同。其实此句前文铺叙各色名木如金石、管龠音声般在后宫差池、旋还,恐怕同样是一种感知上的动态描摹。张衡 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以此豸”,“此豸”也即()“茈羋”,同样属“差池”词族,描摹声音的婉

10、转。以“差池”多用为动态,对理解 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也有帮助。此句中的“差池”,郑笺解释说“张舒其尾翼”,马瑞辰(:)认为“义与参差同,皆不齐貌”。结合下文“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来看,这里的“差池”,很可能是形容羽翼的往复振动。在 诗经 中,还有两例句式与之相近,可作为旁证: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毛传:“飞而鼓其翼泄泄然。”“泄泄”是形容雄雉羽翼鼓动状;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其羽。”郑笺:“熠耀其羽,羽鲜明也。”又“熠耀宵行”句毛传:“熠耀,瞜也。瞜,萤火也。”“熠耀其羽”是说仓庚羽翼上下振动时所呈现的羽毛颜色忽闪状。古汉语中不少联绵词的结构形式,与单音节词的重叠有

11、关。如“辗转”,被认为是以第二个音节(即“转”)为基本形式,“辗”为衍生形式而构成的联绵词,“辗转”应该就是在“转”的转动义基础上产生(孙景涛 :)。“差池”形容动作交替、来回,显然可能来自“差”的“不齐等”(广韵 平声支韵差小韵)义。它的第二个音节声母为边音,这种以前一音节(即“差”)为基本形式,后一音节为边音 的联绵词,可以跟北京话中的象声重叠词相比较。朱德熙先生()较早指出北京话象声词中存在变声重叠式,如“趿拉”“哐啷”,是由基本形式“趿”“哐”向后改变声母(即变为边音)并重叠而成。古汉语中一些叠韵联绵词也有这种现象(石毓智 ;孙景涛 :),如蜉蝣、沧浪、逍遥、委蛇等,后一音节的声母均为

12、响度一致的流音 或。学者将此现象解释为响度原则或摹声附缀(冉启斌 )。也有学者(张崇 ;徐振邦 :)结合近代汉语及方言中的“嵌词”,认为汉语中的语言科学 年月 审稿专家认为例()“动态”是语境义,“不齐一”则是基本义,与我们的观点不同。蒙审稿专家赐示,五臣注本作“增婵娟以襤豸”。运用重叠这一概念对联绵词进行研究的历史,参见孙景涛(:、)。一个重叠词可以认为由基本形式与衍生音节构成,通过判断两个音节的前后顺序,可以将其分析为逆向或顺向重叠。“差池”“参差”词义相近,很可能和它们均以“差”为基本形式有关。他们可能同源,甚至是“同族词”,但却并非同声式同族联绵词。如文中所指,“参差”与“差池”,由于

13、声式不同,早期词义也有差别。即他们的构词有相似的来源,但声式不同,词义亦有侧重。到了两汉以后的运用中,常常混用不分。其中“差池”是顺向重叠,“参差”则是双声联绵词。关于顺向、逆向重叠,参看朱德熙()、孙景涛(:、)。当然,“差池”词族的早期书写形式或作“(徙)沱”(见下),因此也不排除这一词族的基式跟“徙”有关。“徙”与“迁”常互训,为“迁移”之意,“徙池”与同声式同族的“迁延”也关系更近。如下文所言,重叠构词导致形式上的重复,用以解释“差 徙池”词族的核心义“动作的交错、来回”,以“徙”为基式似也很有解释力。不少联绵词跟象声词,都是通过重叠来构词的。此类联绵词是单音词的缓读。不管它的产生机理

14、如何,这种重叠构词在形式上的重复,往往会导致语义上的“复现”。因此,以“差”为基本形式的“差池”词用来形容“动作的交错、来回”,是很容易理解的。“差池”一词的其他书写形式,除表所列举外,还有柴池、茈羋等,前人已经举出一些。但仍有部分应属于“差池”词族的,过去囿于对字的形体差异、用字习惯的改变以及语音形式的认识不足,而未被揭示,从而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困扰。下面将通过声式的分析,结合战国至汉的用字习惯的演变,对前人未加注意的“差池”词进行考察。相关同族词考释 徙弛徙迤沙池 楚辞 所收西汉人刘向的 九叹思古 有句“乘白水而高骛兮,因徙弛而长词”,东汉王逸解释为“言己登高阶恐被害,欲乘白水高驰而远游,遂

15、清洁之志,因徙弛却退而长诀也。”其中“徙弛”一词,现行的 楚辞 译、注本多依从王逸说,解释为“却退”。仔细体会王逸的注释,不难发现他是将“徙弛”“却退”连用,也即以“徙弛”修饰“却退”,这种注释上的模糊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怀疑。如黄灵庚(:)就认为“正文及 章句 徙弛,当作 徙他,言迁徙他方”。“迁徙他方”的新解恐不可信。“徙、弛”古音同属于歌部开口,王泗源 楚辞校释(:)已经指出“徙弛”为叠韵。我们都知道,双声、叠韵的联绵词,一般不应分为两个词来训释。思古 中的“徙弛”即是如此。不过,王逸的注释是否可靠,该词何以有“却退”之意,历代注家多未说明。今天的我们如果想要把握该词的确切含义,则非要进行

16、系联、找出它的同族词不可。最可与“徙弛”相联系的,是西汉王褒 洞箫赋“迁延徙迤,鱼瞰鸡睨”一句。李善将前一小句注为“却退貌”,李周翰则称是“进而复退貌”。其实二者的注释并不矛盾,“进而复退”的徘徊状跟“退却”之意,本就有相因的关系。古人认为,相对于“前进”这一动作而言,“不进”即是“退”,因此 邓析子无厚才会说“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一些联绵词也有类似的语义关系,如“逡巡”就有“却行、退避”(王念孙 :)跟“徘徊不进、滞留”两种用法(汉语大词典 :),本句中跟“徙迤”同义连用的“迁延”同样如此(汉语大词典 :)。既然 洞箫赋 的“徙迤”有“徘徊、却退”的意思,结合王逸注及

17、 思古 前后文意,将“徙弛”理解为“却退”,也应当基本可信。通过追溯两个词更早的同族词,可以更好的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徙弛”“徙迤”,其实就是“差池”一词的异写,其他写法还如“沙池”。请看下面表:表“徙弛”“徙迤”和“沙池”的上古音联绵词徙弛徙迤沙池拟音 由表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声式同为 ,如果跟“差池”词族的语义上能够找出关联,就较有把握判定为同族词。在讨论前,有必要先交待“徙”“沙”“差”三字的关系。李豪等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 张敏(:)考察语言中的体词重叠式的意义,将之归纳为“类同物的复现”。参看殷义祥和麻守中(:)、黄寿祺和梅桐生(:)、崔富章等(:)、王承略和李笑岩(:)等。后面会

18、讲到,“徙”从沙声,归入歌部当无疑问。一些上古音字表或依照 广韵 将“徙”归入支部,并不妥当。有关前人的不同意见及“徙”的韵文材料的列举,参见何九盈(:)。汤炳正(:)较早指出“徙弛”“即 徙迤,退敛”。按 文选杨雄甘泉赋“柴羋参差,鱼颉而鸟”,用 邶风燕燕“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之典,跟 洞箫赋 此句格式接近。根据李家浩先生(俞伟超 :)的研究,先秦到汉代的“徙”字都写作从?从少,说文 篆文“徙”所从的“止”形为“少”之讹,“徙”是从?、沙省声的字。陈剑(:)则认为“少”像沙粒之形,它既可以表示“沙”,也可以用来表示“沙”的性状“小”,而“小”“少”则本是一字的分化,因此一些所谓从“沙省声”

19、之字,也可以看作是从“沙”之象形初文“少”得声。综合两位先生的分析,“徙”可认为是从?、沙声之字。楚文字中常见“”字,它既可以用来表示“迁徙”之“徙”,也可表示“长沙”之“沙”。“”所从之“”可分析为从尾、沙声。由此可见“徙”跟“沙”的密切关系。根据这种一字表多词的现象,研究者(史杰鹏 :;郖健聪 )曾指出,屈原的 怀沙,本应作“怀徙”,原因是汉代人不明楚文字的用字习惯而转写讹误所致。这是很可取的意见。已知“徙”跟“沙”的形音关系密切,思古 洞箫赋 的“徙弛”“徙迤”就很容易与“沙池”加以联系。这个词见于晋陆云 寒蝉赋“轻羽涉池”句。根据之前的研究(高中正 ),“涉池”有异文“莎佗”,当以后者

20、为是,“涉”为“沙”之讹,“沙池莎佗”为歌部叠韵联绵词,可读为“差池”。“徙”“沙”“差”古音同为齿音歌部开口,过去曾举 集韵 莋、互为异体、郭店简 五行 引 诗经邶风燕燕 句作“沱其羽”为证。现在还可以再作一些补充。“徙”声字跟“差”相通的现象见于传世古书。段玉裁 古文尚书撰异卷二十九 吕刑“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条(:)说:“惟倍”,周本纪 作“倍洒”,此今文 尚书 之异也。“洒”当读如“酾酒”之“酾”,即“倍差”也。徐广曰:洒,一作蓰,五倍曰蓰。玉裁按:五倍曰蓰,此本 孟子 赵注。其实 书 之“倍差”,孟子 之“倍蓰”,史记 之“倍洒”,三字同在支歌,古音相近。谓倍之而又不止于倍

21、也。“差”是正字,赵注直以下文云十百、千万故少于十而曰五倍,碋说也。史记 劓、膑二项,盖本皆作“倍洒”,与古文异。后人于“膑”改从古文作“差”,而“劓”仍其旧。段氏指出“洒”“蓰”“差”三字古音相近,“倍洒”“倍蓰”“倍差”为一,是很正确的。“倍蓰”即“倍徙”。墨子贵义 引墨子之言“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其中“信徙”之“信”字,清人毕沅(:)已校改为“倍”,可证。除此以外,安大简 诗周南关雎 中“参差荇菜”一句,“差”写作“”,后者是从竹、声之字,“”字也见于上博简 周易 简“需于(沙)”,从 得

22、声。过去已有学者(见张富海 :)指出“”即 说文“徙”的古文来源。安大简的“”字,有人认为是 说文 竹部训为“鋏?,竹器也”的“鋏”之异体。既然战国时楚地表示“差池”一词,已经有“沱”这种书写形式,而据前文交代,“”既可以表示“徙”,也用来表示“沙”,那么到了汉代,因为“”字的废弃,“沱”被转写为“徙沱”或“沙沱”,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据徐宝贵(),后代从“也”之字西汉早期以前几乎都从“它”。“池”本作“沱”,从“它”得声。思古 的“弛”字,楚辞考异 说“一作,一作施”。“驰、”是一对异体字,东汉时已经共用(见于淼 :);“施”同样从“它”声,两汉时期的出土材料常常用“施”这个字来表示“弛”,

23、鸭雄语言科学 年月 李家浩先生在之后文章中(:)也认为“小”“少”既可以表示语言里大小之“小”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沙粒之“沙”,“少”有“沙”音。又 说文 鱼部将“?”字分析为“从鱼、沙省声”,该字也可能是“少”有“沙”音的孑遗。齐国玺印中亦用从?声(所从之“米”为“少”的讹变)之字表示“徙”,较早指出该字为“徙”的是清人宋书升为 续齐鲁古印?所作之序,见(清)郭裕之(:)。此外,楚文字里还用(或加“邑”旁)表示“长沙”,如包山简、。集韵 上声纸韵弛小韵也以两字为异体。如马王堆 十六经 行“正名施(弛)刑”、十问 行“欲闻民气赢屈施(弛)张之故”,武威汉简 泰射 简“不胜者执施(弛)弓”,丁鲂碑

24、“巴蜀施(弛)刑”等等。又 集韵 平声支韵施小韵、移小韵以及去声蜫韵蜫小韵均以“施”“弛”通作。徐宝贵()认为“”从弓,施省声。此外,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有的本子“施”作“弛”,显然前者更古。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 著录一方“西郭施期妾施期”双面印,魏宜辉(:)以为“施期”跟汉印所见人名“迁期”“迁时”取义相同,将“施”读为“移”。从用字习惯看,“施期”应即“弛期”,后者辞例见 战国策魏策二“弛期更日”;洞箫赋 的“迤”,或作“?”,后者即“?”字,跟“迤”为异体关系。思古 的“徙弛”、洞箫赋 的“徙迤”、寒蝉赋 的“沙池”,应该就是这种转写被后人继承、使用的反映。从词义系统来看,“徙迤”

25、的“进而复退”“却退”之义,跟“差池”词族形容动作的往复无疑关系密切。可与之相类比的是“差池”的同族词“蹉跎”,它的“失足”义,在语用上往往应理解为徘徊不进,如上引()九怀“中阪蹉跎”,就是形容骥在半山坡的迟滞不进,同样是形容骥的步态失调,战国策楚策四 作“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蹉跎”与“迁延”恰好能够对上;西京赋 的“鲸鱼失流而蹉跎”,也可能是形容鲸鱼因失流而进却两难状。“蹉跎”还有“消退”义,白居易 续古诗 之七“容光未销歇,欢爱忽蹉跎”即是如此,而阮籍 咏怀 五“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后一句写由日中至日暮,就好比人的年岁一般由壮及老,在古人看来,其实也是一种衰迟的状态。

26、汉语大词典(:)将此句作为义项“失时”的例句,恐怕不够妥帖,这里毋宁说是白日的却退。楚辞哀时命“白日蒢晚其将入兮”,“入”即是一种“退”,可与“白日忽蹉跎”参照。按照 思古 的前后文意,诗中人想要进身尽忠,又狐疑恐遭构害,所以急乘白水而去,与朝堂永久地告别。相对于登阶为官而言,将“徙弛”说是形容诗中人在犹疑中却退之貌,也是很合适的。迁延逡巡(循)栖迟基于前面的讨论,我们认为,“迁延”也应属于这一词族。上文已经提到,“迁延”可用来形容“徘徊、迟滞不前”,战国策楚策 的“中阪迁延”正可跟()九怀“中阪蹉跎”相对,可见“迁延”跟“差池”词族词义的密切。它的“却退”之义,用法更为普遍,如例()():(

27、)乃命大还。晋人谓之“迁延之役”。杜预注:“迁延,却退。”(左传襄公十四年)()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汉书龚胜传)()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汉书王商传)文选 中“迁延”的用例很多,除前所引外,还有宋玉 神女赋(第 页)、登徒子好色赋(第 页)、司马长卿 难蜀父老(第 页)、张平子 南都赋(第 页)、鲍明远 舞鹤赋(第 页)、傅武仲 舞赋(第 页)、颜延年 陶征士诔(第 页)等,从古注和文义来看,都跟“却退”有关。再来看语音方面,“迁延”前后字为元部开口,跟“差池”是阴阳对转的关系,可构拟作 ,基本声式为 。与“差池”相比,它们基本声式相

28、同,只有鼻音韵尾有无的差别。所以,我们有理由将其同“差池”词族系联。而“迁延”“逡巡(循)”音义关系密切,前人已经将它们作为同一词族看待了,朱起凤(:)说:“迁延又为逡巡之转音。”“逡巡(循)”可构拟作 ,同样有“却退”跟“徘徊不进”义,无需多举例,声式为 ,也应当属于“差池”词族。此外,“栖迟”同样是以 为基本声式的,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毛传说“游息”,可能就是形容来回走动之貌。“栖迟”又有迁延、滞留之意,如 后汉书冯衍传下“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可以为证。“栖迟”虽与“差池”韵部有别,但从词义与基本声式来看,显然有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迁延”一词的用例颇多,似与“

29、迁”“延”二字字面上就有“徙移”“延宕”义、与此词族李豪等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 集韵 平声戈韵佗小韵“?”或作“迤”。页码为李善注 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下同。的“却退”“徘徊不进”之义相合也有密切关系。而且“迁延”“徙弛”“徙迤”等词,“迁”跟“徙”“弛”的意思也是相近的。蔡一峰先生提示笔者,礼记檀弓上:“是月銺,徙月乐。”其中“徙”的用法跟施(弛)相近。这也应该是较晚之时联绵词用字的刻意之选。这一类看似巧合之例很可能表明,同族词的重叠构词,在不断使用、衍生的过程中,有时会选择词义上有联系之字作为基本形式,甚至其附缀音节的用字选择,偶尔也会考虑词义的相关性。这种从字面上看,类似近义复合词

30、的联绵词,跟汉魏古注有时将联绵词分训,说不定也有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莎随 吕氏春秋 卷十五 不广 记载齐、赵廪丘之战,赵国大败齐国,赵主将孔青欲积尸为京,宁越谏言说:“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高诱注:“莎随犹相守,不进不却。贲,置也,服,退也。”吴承仕(转引自许维?:)以为“莎随”叠韵,“贲服”双声,这是正确的,又说“高注说莎随近之”,“贲服宜与之同意。服训为退,则贲当训为进,乐记 称 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郑注:贲,怒气充实。然则贲服犹进却也。高注 贲,置也,文义不相应,疑非其本真。”他将“贲服”分别训释,则是不妥当的。王利器(:

31、)揣摩高诱注,将“莎随”读为“委随”、“委莎”,同样把“贲服”分训,理解为“奔服”,认为和 韩非子初见秦“天下遍随而服”意思相同。两位学者对“贲服”的说解都较为迂曲,陈奇猷(:)以为即“般伏”(见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有“匍伏”的意思,指的是敌方士兵的状态。这是很好的意见。不过他跟王利器先生一样,以“莎随”当即“委随”、“委惰”,是不能屈伸之意。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委随”虽然也是歌部叠韵,但声式是 格式,“委”是影母,以它为声符之字,也基本为影母。跟齿音的“莎”难以发生关系。陈奇猷以为“委随”的“使敌人不能屈伸”之义,即“既不能退,又不能进”,用以调和跟高诱注间的矛盾,放入文中也颇难讲通。

32、我们认为,“莎随”也应该属于“差池”词族。“莎随”一词,前字中古有开合两读,“随”则为合口,暂拟为 ,声式为 ,与“差池”词族相比,除却开合口不同外,声式、韵部均一致。一般来讲,两个声式、韵部相同或相近,而仅仅开合口不同的词,并不妨碍将它们认定为同族词。需要注意的是,从“沙”之字虽多为开口,不过陈剑先生(:)指出,“琐”的声符“”亦当从“小(沙)”得声。“沙”、“小”与琐碎之“琐”义亦相因,“琐”等则是合口,文献中亦有“琐”跟“沙”相通之例。“莎”字中古的开、合两种读法,大概也与此有关。“差池”词族的前一音节变为合口的“莎”一类读音,后一附缀音节为了照顾前后语音上的协调,变读为合口的“随”字,

33、也是很自然的。类似例子还如“磊”是合口,“雓”则是开口,后者或以为是因“雓槎”联绵类化所致(郑张尚芳 :)。第(一)部分已经说明,“沙”声之字跟“差”语音关系密切,“差池”词族可以形容动作的交替、来回,在一些语境里也可以形容动作的徘徊不定。这也符合高诱注所说的“莎随犹相守,不进不却”。如果我们的论述可信,说明高诱当时还大致了解“莎随”的词义。陈奇猷(:)指出,“莎随贲服”与“车甲尽于战”相应,“却舍延尸”与“府库尽于葬”相应,这应该是对的。既然知道“莎随”属于“差池”词族,那么除语言科学 年月 前人已经指出,一些所谓从“委”得声、属于泥、日母之字,应该是从“妥”声之讹字,详另文。“莎”字中古有

34、开合之别,详下。去高诱所理解的“不进不却”,“莎随”跟“贲服”连用,在文中很可能是形容敌方士兵的“却退”失败,方可较好地照应后面敌方的“车甲尽于战”。不广 的这段话,大概可以理解为善战者使敌方士兵却退、僵仆倒地,随后我方(善战者)后撤,使敌对方收取战死之尸首。文意逻辑较为顺畅。小结本文借鉴上古音研究中谐声分析的“声基”理论,针对联绵词前后音节的声母组合形式,提出了“基本声式”说,用来描写叠韵联绵词的声母结构。并以“差池”词族为例,结合重叠构词理论,认为它的声式为 结构,偏重形容动作的交错、来回,对以往注解古书将“差池”跟“参差”相联系提出质疑,并修正对古书中“差池”一词的理解。以此为定点,我们

35、着重在第三部分讨论了过去不为人知的应属于“差池”词族的联绵词。尤其是“徙弛”“沙池”“莎随”等,以前的解释有不少争议。通过明确它们的基本声式,将它们跟“差池”词族进行系联,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它们的词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王逸跟高诱的注解,由于去古未远,反而较今人说法为优。这也提示我们,在没有更好的证据之前,不应该轻易地否定古注。此外,(二)也对联绵词重叠构词中基本形式与附缀音节的用字选择进行了初步的讨论,认为它们的用字,有时会照顾到词义间的关联性,与汉魏古注有时分训联绵词也可能有交互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常常忽视同族联绵词中的亲疏关系。通过研究战国文字“”至西汉以后常常转写为“徙”或“沙”,本文

36、认为“徙弛”“徙迤”“沙池”其实是“差池”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连绵词族系统内部的亲疏层次问题。一般来说,同族联绵词的“基本声式”应该是一致的。当然,由于联绵词产生的时代不一,也可能有例外的音变。“基本声式”不仅能使联绵词语音结构的描写更科学,也能应用于系联过去未加注意的同声式同族联绵词,结合历时的用字习惯、词义演变等,使同族联绵词的研究走向深入与精细化。参考文献,(毕沅)犕 狅 狕 犻(犈 狉 狊 犺 犻 犲 狉犣 犻)墨子(二十二子)犕 狅 狕 犻(犻 狀犈 狉 狊 犺 犻 犲 狉犣 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剑)犑 犻 犪 犵 狌犑 犻 狀 狑 犲 狀犓 犪

37、狅 狊 犺 犻犔 狌 狀 犼 犻甲骨金文考释论集 犃犆 狅 犾 犾 犲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犜 犲 狓 狋 狌 犪 犾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犪 狀 犱犐 狀 狋 犲 狉 狆 狉 犲 狋 犪 狋 犻 狅 狀 狊 狅 狀犗 狉 犪 犮 犾 犲犅 狅 狀 犲 狊 :北京:线装书局 :,(陈奇猷)犔 狊 犺 犻犆 犺 狌 狀 狇 犻 狌犡 犻 狀犑 犻 犪 狅 狊 犺 犻吕氏春秋新校释 犔 狊 犺 犻犆 犺 狌 狀 狇 犻 狌犖 犲 狑犘 狉 狅 狅 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犎 犪 狀 狔 狌犇 犪 犮 犻 犱 犻 犪 狀(犱 犻犲 狉 犫 犪 狀)汉语大词典

38、(第二版)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犇 犻 犮 狋 犻 狅 狀 犪 狉 狔(狀 犱犲 犱 犻 狋 犻 狅 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段玉裁)犌 狌 狑 犲 狀犛 犺 犪 狀 犵 狊 犺 狌犣 犺 狌 犪 狀 狔 犻(狓 狌 狓 犻 狌狊 犻 犽 狌狇 狌 犪 狀 狊 犺 狌)古文尚书撰异(续修四库全书)犆 狅 犿 狆 犻 犾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犃 狀 犮 犻 犲 狀 狋犔 犻 狋 犲 狉 犪 狋 狌 狉 犲(狉 犲 狀 犲 狑 犻 狀 犵犛 犻 犽 狌犙 狌 犪 狀 狊 犺 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豪等论联绵词的基本声式 贲服、般伏属于“匍匐”词族,下文翻译为“僵仆倒地”

39、,主要考虑到从“贲”声的“偾”有“僵仆”义,“伏”有“覆”义,关于联绵词跟前后音节代表字间的词义关系,参看(二)。且 礼记问丧:“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郑玄注:“匍匐,犹颠鵰。”可见“匍匐”也有类似的意思。(高本汉)犌 犪 狅犅 犲 狀 犺 犪 狀犛 犺 犻 犼 犻 狀 犵犣 犺 狌 狊 犺 犻高本汉诗经注释 犌 犾 狅 狊 狊 犲 狊狅 狀犛 犺 犻 犼 犻 狀 犵犫 狔犅 犲 狉 狀 犺 犪 狉 犱犓 犪 狉 犾 犵 狉 犲 狀,(董同騄),:上海:中西书局 :,(高中正)“涉池”考辨 犣 犺 狅 狀 犵 犺 狌 犪犠 犲 狀 狊 犺 犻犔 狌 狀 犮 狅 狀 犵中华文史论丛

40、 犆 狅 犾 犾 犲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犔 犻 狋 犲 狉 犪 狋 狌 狉 犲犪 狀 犱犎 犻 狊 狋 狅 狉 狔 :,(何九盈)犢 犻 狀 狔 狌 狀犆 狅 狀 犵 犵 犪 狅音韵丛稿 犘 犺 狅 狀 狅 犾 狅 犵 狔犛 犲 狉 犻 犲 狊 :北京:商务印书馆 :,(屈原)犆 犺 狌 犮 犻楚辞 犆 犺 狌 犮 犻,(崔富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屈原)犆 犺 狌 犮 犻楚辞 犆 犺 狌 犮 犻,(王承略)(李笑岩):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许维?)犔 狊 犺 犻犆 犺 狌 狀 狇 犻 狌犑 犻 狊 犺 犻吕氏春秋集释 犆 狅 犾 犾 犲 犮 狋

41、 犲 犱犈 狓 狆 犾 犪 狀 犪 狋 犻 狅 狀 狊狅 犳犔 狊 犺 犻犆 犺 狌 狀 狇 犻 狌 :北京:中华书局 :,(黄灵庚)犆 犺 狌 犮 犻犣 犺 犪 狀 犵 犼 狌犛 犺 狌 狕 犺 犲 狀 犵楚辞章句疏证 犞 犲 狉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犆 犺 狌 犮 犻犣 犺 犪 狀 犵 犼 狌 :北京:中华书局 :,(黄寿祺),(梅桐生)犆 犺 狌 犮 犻犙 狌 犪 狀 狔 犻楚辞全译 犉 狌 犾 犾犜 狉 犪 狀 狊 犾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犆 犺 狌 犮 犻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兰佳丽)犔 犻 犪 狀 犿 犻 犪 狀 犮 犻 狕 狌犆 狅 狀 犵 犽

42、犪 狅联绵词族丛考 犃犛 犲 狉 犻 犲 狊狅 犳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 犲 狊狅 狀犅 犻 狀 狅 犿 犲犠 狅 狉 犱 狊 :上海:学林出版社 :,(李家浩)犃 狀 犺 狌 犻犇 犪 狓 狌 犲犎 犪 狀 狔 狌 狔 犪 狀犠 犲 狀 狕 犻犢 犪 狀 犼 犻 狌犆 狅 狀 犵 狊 犺 狌犔 犻犑 犻 犪 犺 犪 狅犑 狌 犪 狀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 犃 狀 犺 狌 犻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犪 狀 犱犠 狉 犻 狋 犻 狀 犵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犛 犲 狉 犻 犲 狊:犔 犻犑 犻 犪

43、犺 犪 狅):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马瑞辰)犕 犪 狅 狊 犺 犻犣 犺 狌 犪 狀 犼 犻 犪 狀犜 狅 狀 犵 狊 犺 犻毛诗传笺通释 犃 狀犐 狀 狋 犲 狉 狆 狉 犲 狋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 犕 犪 狅 狊 犺 犻犣 犺 狌 犪 狀 犼 犻 犪 狀 :北京:中华书局 :,(郭裕之)犙 犻犔 狌犌 狌 狔 犻 狀犑 狌 狀齐鲁古印?犙 犻犔 狌犌 狌 狔 犻 狀犑 狌 狀 :上海:上海书店 :,(冉启斌)论汉语拟声词中的边音 犇 犪 狀 犵 犱 犪 犻犢 狌 狔 犪 狀 狓 狌 犲当代语言学 犕 狅 犱 犲 狉 狀犔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犻 犮 狊 :,(施向东)犢

44、 犻 狀 狊 犺 犻犡 狌 狀 狔 狅 狌音史寻幽 犜 犺 犲犛 狋 狌 犱 狔狅 犳犘 犺 狅 狀 狅 犾 狅 犵 狔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史杰鹏)从楚简“沙”字的写法试解 怀沙 的意思 犎 狌 犪 犻 狊 犺 犪 犣 犺 狅 狀 犵 犵 狌 狅犠 犲 狀 狕 犻犡 狌 犲 犺 狌 犻犇 犻 狇 犻 犼 犻 犲犡 狌 犲 狊 犺 狌犢 犪 狀 狋 犪 狅 犺 狌 犻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 犘 狉 狅 犮 犲 犲 犱 犻 狀 犵 狊狅 犳狋 犺 犲狋 犺犃 犮 犪 犱 犲 犿 犻 犮犆 狅 狀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狅 犳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犆 犺 犪 狉 犪 犮 狋

45、 犲 狉 狊犛 狅 犮 犻 犲 狋 狔,:,(孙常叙)以齿音和牙音疑母构成的复辅音的初步探索 犛 狌 狀犆 犺 犪 狀 犵 狓 狌犌 狌 狑 犲 狀 狕 犻 狓 狌 犲犔 狌 狀 狑 犲 狀 犼 犻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 犆 狅 犾 犾 犲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犛 狌 狀犆 犺 犪 狀 犵 狓 狌狊犘 犪 犾 犲 狅 犵 狉 犪 狆 犺 狅 犾 狅 犵 狔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景涛)犌 狌 犺 犪 狀 狔 狌犆 犺 狅 狀 犵 犱 犻 犲犌 狅 狌 犮 犻 犳 犪犢 犪 狀 犼 犻 狌古汉语重叠构词法研究 犃犛 狋 狌 犱 狔狅 犳犚 犲 犱 狌 狆 犾 犻 犮 犪 狋 犻 狏

46、 犲犕 狅 狉 狆 犺 狅 犾 狅 犵 狔犻 狀犗 犾 犱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汤炳正)犆 犺 狌 犮 犻犑 犻 狀 狕 犺 狌楚辞今注 犖 狅 狋 犲 狊狅 狀犆 犺 狌 犮 犻 :上语言科学 年月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利器)犔 狊 犺 犻犆 犺 狌 狀 狇 犻 狌犣 犺 狌 狊 犺 狌吕氏春秋注疏 犔 犛 犺 犻犆 犺 狌 狀 狇 犻 狌犃 狀 狀 狅 狋 犪 狋 犻 狅 狀 狊 :成都:巴蜀书社 :,(王念孙)犌 狌 犪 狀 犵 狔 犪犛 犺 狌 狕 犺 犲 狀 犵广雅疏证 犌 狌 犪 狀 犵 狔 犪犛 犺 狌 狕 犺 犲 狀 犵 :南京:江苏古

47、籍出版社 :,(王泗源)犆 犺 狌 犮 犻犑 犻 犪 狅 狊 犺 犻楚辞校释 犆 犺 狌 犮 犻犘 狉 狅 狅 犳 狉 犲 犪 犱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魏宜辉)秦汉玺印姓名考析十题 犆 犺 狌 狋 狌犠 犲 狀 狓 犻 犪 狀(犱 犻 犼 犻 狌犼 犻)出土文献(第九辑)犝 狀 犲 犪 狉 狋 犺 犲 犱犇 狅 犮 狌 犿 犲 狀 狋 狊(),:上海:中西书局 :,(徐宝贵)以“它”“也”为偏旁文字的分化 犠 犲 狀 狊 犺 犻文史 犠 犲 狀 狊 犺 犻 :,(徐振邦)犔 犻 犪 狀 犿 犻 犪 狀 犮 犻犌 犪 犻 犾 狌 狀联绵词概论 犜 犺 犲犌 犲 狀 犲 狉 犪 犾 犻

48、狋 狔狅 犳犅 犻 狀 狅 犿 犲犠 狅 狉 犱 狊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郖健聪)犎 狌 犪 犻 狊 犺 犪 怀沙 题义新诠 犎 狌 犪 犻 狊 犺 犪犠 犲 狀 狊 犺 犻文史犠 犲 狀 狊 犺 犻 :,(杨伯峻)犆 犺 狌 狀 狇 犻 狌犣 狌 狅 狕 犺 狌 犪 狀犣 犺 狌春秋左传注 犖 狅 狋 犲 狊 狅 狀犆 犺 狌 狀犙 犻 狌犣 狌 狅犣 犺 狌 犪 狀 :北京:中华书局 :,(殷义祥),(麻守中)犆 犺 狌 犮 犻犢 犻 狕 犺 狌楚辞译注 犜 狉 犪 狀 狊 犾 犪 狋 犻 狅 狀犪 狀 犱犃 狀 狀 狅 狋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犆 犺 狌 犮 犻 :长春:吉

49、林文史出版社 :,(于淼)犎 犪 狀 犱 犪 犻犔 犻 狊 犺 狌犢 犻 狋 犻 狕 犻 犫 犻 犪 狅狔 狌犡 犻 犪 狀 犵 犵 狌 犪 狀 犠 犲 狀 狋 犻犢 犪 狀 犼 犻 狌汉代隶书异体字表与相关问题研究犜 犺 犲犃 犾 犾 狅 犵 犲 狀 犲 犻 犮犆 犺 犪 狉 犪 犮 狋 犲 狉 狊犞 狅 犾 狌 犿 犲 狊 狅 犳狋 犺 犲犆 犾 犲 狉 犻 犮 犪 犾犛 犮 狉 犻 狆 狋 犻 狀犎 犪 狀犇 狔 狀 犪 狊 狋 狔犪 狀 犱犚 犲 犾 犪 狋 犲 犱犛 狋 狌 犱 犻 犲 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俞伟超)犣 犺 狅 狀 犵 犵 狌 狅犌 狌 犱 犪 犻犌 狅 狀 犵

50、 狊 犺 犲犣 狌 狕 犺 犻犱 犲犓 犪 狅 犮 犺 犪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 犐 狀 狏 犲 狊 狋 犻 犵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狀 狋 犺 犲犗 狉 犵 犪 狀 犻 狕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犃 狀 犮 犻 犲 狀 狋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犆 狅 犿犿 狌 狀 犲 狊 :北京:文物出版社 ,(张富海)犎 犪 狀 狉 犲 狀犛 狌 狅 狑 犲 犻犌 狌 狑 犲 狀狕 犺 犻犢 犪 狀 犼 犻 狌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 犜 犺 犲犛 狋 狌 犱 狔狅 犳狋 犺 犲犛 狅犮 犪 犾 犾 犲 犱犃 狀 犮 犻 犲 狀 狋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犘 狉 狅 狊 犲 :北京:线装书局 :,(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