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06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6 教学与科研2023年8月(中)本刊特稿证上岗”的方式进行聘任,保证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各高职院校应基于院校实际发展需求、教师队伍、专业特色等方面,在职称评审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确保职称评审成效的最大化,以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而职业教也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科学技术研发等能力让多方受益,在学校、学生和企业等多方利益体中发挥桥梁的作用。四、结语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职业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职业院校也纷纷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

2、制的构建,已经形成多种运行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加快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当地产业的人才需求,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基于利益共享理念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充分考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益方的诉求,用利益驱动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合作方各自的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同时,应注重发挥政府的政策激励和保障,协调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体积极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过程中需求方的对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参考文献:1 俞启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J.高等职业教育

3、探索,2022,21(01):1-7.2 谢笑珍.“产教融合”的平衡点在哪里 N.光明日报,2019-01-22(15)3Klingstrom A.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M.Uppsal University,1987:47.4Bernd Bruegge.Teaching an industry-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J.Software Engineerine Education.1992,640,63-87.5Griddle W D.Teaching ret in

4、the financial and investment industryJ.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1993,11(1):19-32.6 戴汉冬,石伟平.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动因与逻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19-23.7 唐智彬,石伟平.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J.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75-79.8 李剑.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3):1-6.9 李永喜,王洪军,景向欣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探

5、索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2):51-52.一、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凉山州双语教育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的艰辛历程,凉山州双语教育事业虽在不断的成长,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缓慢,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探索萌芽阶段:1978 年21 世纪 90 年代末自 1978 年形成的两类模式,是指恢复各科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开设一门彝语文的双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让民族地区的语言得到了传承,同时也保护了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在 1984 年又提出了一类

6、模式,即各科均以彝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开设一门以汉语文为辅的双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对象是彝族聚居区,母语为彝语的学生群体,为其开设一门汉语是为了培养彝汉双语兼通的人才。(二)逐步发展阶段:21 世纪 90 年代末2017 年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努力,探索和总结出了“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两次分流,四级规划,两次接轨”的办学形式和教学经验。于 2005 年 1 月,凉山州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体现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价值。该文件对于上一阶段的两类模式有了更加具体的指示。(三)加强完善阶段:2018 年以后随着双语教育的不断成长与改进,凉山州于 2018凉山州

7、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陈 婷(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摘 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良药,是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手段。凉山州彝语双语教育虽历经了几十年的艰辛,促进了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但在学前教育方面仍存在着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师资队伍薄弱、园所条件简陋等问题。应积极转变彝族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园共育、坚持标本兼治,抓好彝汉双语教师队伍培训、保证教育资金精准使用,不断优化园所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措施。抓好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共同推动凉山州学前彝语双语教育的发展。关键词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学前教育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8、2-1221(2023)23-0016-03 17 教学与科研2023年8月(中)本刊特稿年 1 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双语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探索形成了“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的双语教育模式。这类模式的提出,促进了彝族人民的团结、提高了彝族人民的整体素质、传承和发展了彝族文化。纵观凉山州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双语教学在发展中占领导地位,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步。凉山州彝族地区的两类教育模式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的教育,而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经验积累和理论依据寥寥无几,这就表明了凉山州基础教育中的短板仍然是学前教育。与此同时,普及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在未来的

9、发展道路上都将是凉山州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二、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一)家长育儿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外出打工为彝家孩子走出大山挣钱提供了方便,“读书无用论”这种陈旧的观念在彝家愈演愈烈,即便有些年轻的家长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因家长群体教育主体意识较为淡薄,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责任,以至于对幼儿的学习状况不管不问。亲子教育的缺失、隔代教养与亲友的代管,使得彝族地区的幼儿园几乎承担了对幼儿教育的所有功能,家园共育不能很好配合,没能形成强的教育合力,不能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也不能积极推动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凉山州的师源大

10、多数是来自于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只有这三所学校是开设了针对少数民族的专业,但师范专业招生人数有限,很难填补上学前双语教育缺口,难以满足彝汉双语教学的实际需求。而且,除了教育行业,其他部门也需要双语人才,双语教师经常被“截留”,加上教师薪资不高,走向教育领域的双语人才很少。此外,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人,大多数都是汉族,很难在凉山州偏远地区从事教育行业,语言障碍是实施教育的一大难点。同时,一部分教师,基本都是少数民族教师,以少数民族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授课;而另一部分教师,主要是汉族教师,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授课,他们往往都不能同时熟练地以另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彝汉双语教师缺口太大,势必影

11、响到双语教育的普及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三)幼儿园办学条件简陋,基础设施不健全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被地方经济条件现状制约着,很大程度上都有园所规模达不到标准要求、布局安排不合理、相关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双语教材匮乏等问题。幼儿园教室设置简陋,环境创设不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功能过于单一,同时也缺少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大部分教室的桌椅和电视机都比较陈旧,玩教具缺乏,音乐室、绘画室、手工室都没有相对应的器材和工具。幼儿在园活动场所小,保护措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适合幼儿活动的数量较少,游戏玩教具品种单一。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非常少,适合彝族幼儿的

12、教材过于缺乏。三、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降低贫困发生率“治贫先治愚”要注重彝族地区幼儿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再次投身于当地的教育中去,不仅填补上当地教师的缺口,同时也能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才是扶贫的根本之策。“扶贫扶智”转变彝族人民陈旧的理念,激发内在的力量,从行动思想上重视幼儿教育。习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治愚”和“扶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在凉山州开展学前彝汉双语教育不仅提高彝族人民的综合素质,还能让更多的彝族人掌握致富的本领,从根本上降低贫困发生率。(二)革新家长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

13、育质量在凉山州彝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低,振兴任务艰巨,根本原因是彝族地区人们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重视度不高,特别是学前教育。一方面,幼儿教育游离于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之外,对其监管不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幼儿教育公益性特点的发挥。另一方面,学前教育长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彝族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普遍只接受过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很少受过高等教育。因此,缺乏相关的育儿知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度与重视度不高,从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治贫先治愈,只有在思想上积极消除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误区,革新家长教育观念,重视学前教育,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才有可能通过学

14、前教育的精准发展来推动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三)强化幼儿入学认识,提供语言准备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是心灵沟通的灵魂,同时语言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在幼儿园为少数民族开设彝族文化,幼儿语言的关键期会更好地把本民族语言学好并能迅速掌握一门儿汉语,从小让幼儿接触汉语,学习汉语,为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培育“彝汉兼通”的人才做准备。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语言障碍,很难让幼儿接受与理解,同时无法与幼儿交流沟通。“学前学会普通话”,这一举措不仅是提升彝汉双语教育重要法宝,也是为新

15、时代培养人才的关键一招。四、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现实出路(一)积极转变彝族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园共育作者简介:陈婷(1995.12-),女(汉族),籍贯:四川冕宁人,学历/职称: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18 教学与科研2023年8月(中)本刊特稿对于彝族家长来说教育观念一方面来自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确实是受到现实的压迫。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要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逐渐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在家庭教育中,要时刻关心幼儿的成长,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参与到家园共育的活动中,与教师多沟通,多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与幼儿园共

16、同抓好学前教育,为幼儿以后的教育打下坚实的根基。一方面,幼儿园要多开展亲子活动,培养学习型家长,改变家长不良的教育看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推进幼儿的成长。另一方面,加强家长的对幼儿教育的责任感。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幼儿教育的重大责任,这样家长才会有意识去思考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即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对于在凉山州来说普遍的家长都教育观念落后,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源自不正确的教育观念

17、,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幼儿教师可用家访的形式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增强家长的育儿意识,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二)坚持标本兼治,抓好彝汉双语教师队伍培训幼儿教师是基础教育必备的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积极培育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加强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依托教师培训中心,通过政、学、研、产、用的紧密合作,以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为重点,贯通幼儿教师职前职后的教育培养,以提升凉山州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对于教师来说,要采取内培与外养的方式,来改善彝汉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补充师资不足的现状。内培:提升在职教师专业素质,诸如提升培训

18、针对性,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专家志愿者支教等。比如,实施“国培计划精准扶贫乡村教师培训行动”,加大“国培计划”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对深度贫困县的倾斜力度。重点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开展培训,不断加强培训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对于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教师来说,政府和幼儿园应给幼儿教师提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双语教师知识素养及教学能力。外养:如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数量,校园合作对口输送等。比如,凉山彝族地区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不仅能够吸引激励更多优秀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对于改善薄弱地区师资配置,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对“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和实现教育优质公

19、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凉山“十三五计划”中提出加快推进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创建四川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当地学前教育师资教师队伍的壮大,也能够填充当地学前教育教师不足的空隙。要加大幼儿园优秀管理人才和教学骨干培养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幼儿教师队伍。(三)保证教育资金精准使用,不断优化园所资源配置彝族地区陷于贫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前彝汉双语教育跟不上,幼儿家长观念落后,彝族人民没有多余的经济力量去支撑幼儿的教育。民族地区的教育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将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升彝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

20、。到 2022 年,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 86%以上,要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幼儿双语教育。加强彝文教材的编译和出版,确保师生需求,随着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教师和学生都要大量的教材,教材出版部门和教材编译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满足师生的需求。设置的课程不仅要突出少数民族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双语教育的教材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分编成册,有其相对的教材、课外读物等。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善办园条件,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学习探索、安全、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玩教具,改善园所教学环境的条件,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为少数民族提供普惠、

21、优质的彝汉双语学前教育。对于凉山州来说幼儿园园所条件存在很大的挑战,政府应当合理使用资金,把资金精准用在幼儿园基础建设上,改善园所条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贫困山区的幼儿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彝族节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参考文献1 张雅慧.农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J.教育探索,2018(01):101-107.2 蒋宗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2):73-76+128.3 苏 德,袁 梅.凉 山 彝 族 的 双 语 教 育:现实 及 前 瞻 J.中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社 会 科 学版),2016,36(06):39-43.4 柴源.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政策 演变 与实 施的 视角 J.中 国民 族教育,2018(10):44-47.5 万明钢,刘海健.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J.教育研究,2012,33(08):81-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