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443948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每个党员都应该了解马克思主意,而现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也越来越大众化,很多的人都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独特的简介,6点公文网网为您带来一篇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全文如下: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危机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的安全。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产品的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西方的社会思潮与自由、民主、人权观等意识形态的扩张传播使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冲击,而西方资本主义拜金、功利、消费、享乐等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民众的价值

2、观念,挑战着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够,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较淡薄。第二是文化创新的能力不强,需要有引起世界关注的艺术作品和思想理论成果。第三是大众文化还缺乏社会凝聚力。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我们的内部文化安全也受到了挑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信仰、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统文化财富有所遗失,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仍是我们的主流文化信仰,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遗失了传统文化财富。追求享乐,急功近利,政治意识淡薄,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信仰受到挑战。而

3、困扰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贫富差距、收入分配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也亟待解决,加之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复性、机械式的宣传灌输也影响了人民大众对主流文化的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维护文化安全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哲理,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锐利的思想武器,使他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

4、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其定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坚定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信念,剔除其落后的、偏激的思想,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层面的修养得到提升,进而在人民群众这一广阔的群体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多样化、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滞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极大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处于指导地位,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这一言论精辟地说明只有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武装干部、教育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掌握其内涵和精髓,才能发

5、挥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灵魂性、指导性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能传播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知识,还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在不同时期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普遍共识,把党的建设目标转化为人民大众自觉追求的共同理想,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社会实践的行动力量,从而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得以发挥。 (二)保障政治文化安全 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

6、,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也是保障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倡导、推动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文化的宣传传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它有利于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历程,有利于增强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度、对执政党的认同度,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治的心理承受力和支持力。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政治文化进一步认知和理解又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活

7、动中的指导作用,保障政治文化安全。 (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中正式被提出,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让国家把注意力集中

8、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利于弘扬、传承、培育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形成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法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文化信息和思想理论向大众传播并被大众接受的过程,必须坚持的最主要最基本也是最有力有效的方法原则是: (一)坚持、改善和发展传统媒介,充分发掘其大众化传播的优势 报刊书籍等传统文字材质媒介并未过时,它们在文化传播中已经发挥了数千年作用,人民大众代代相传,已经习惯于这种文化生活方式。坚持、改善、发展这些传统媒介进行大众化传播的关键是千方百计照顾不同层次受众对于

9、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注意把抽象深奥的思想理论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充分发挥这样的大众化语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上的优势。具体说,就是通过编辑出版一些宣传科学理论的通俗读物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使其内容易读好懂,让老百姓喜欢读、易接受。将抽象、直白、枯燥的理论术语转化成生动具体、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能够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对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强大威力 舆论的宣传教育功能是不容置疑的,正确掌握大众舆论工具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10、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既是在同工人队伍中的不成熟、不正确的思潮比较中产生的,也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发展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原本就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相斗争的矛盾运动过程,不破不立,破、立相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既要讲破,又要讲立,还要讲社会舆论的大众性、广泛性和普及性。这里的破并非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这里的立也并非只讲统一,不讲多样。中国共产党历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内容上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以及形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11、都既是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尊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客观规律的。 (三)让事实说话,用马克思主义维护老百姓的现实利益 需求是传播的前提,满足需求是达到传播目的的强大动力。要让马克思主义赢得群众,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一步一步地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老百姓遇到的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必须更为紧密地结合普通老百姓自身发展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问题,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和焦点,把解

12、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和涉及老百姓利益的现实矛盾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思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号角,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培育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大众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我们文化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

13、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使这个理论体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紧密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的方式成为人民大众的共同理想,就要广泛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活动。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人民大众化的理论,能够从由少数人掌握到大多数人接受、认可、理解和掌握的根本原因就是它要维护和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

14、主义文化建设中坚定理想,坚定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任务,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理论成果 改革创新一直是我们党的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体系的过程中,由邓小平、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前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成果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大

15、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并以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要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探索研究新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创新,要不断地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特色,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使马克思主义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的特征,反映时代的要求,就能够积极引导广大人民大众不断地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最新认识,不断提高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成果切实指导实践 创

16、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在,也是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足传播的重要因素。有创新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其新的学术发展,能够使其及时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适应时代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反映人民大众的切实利益和实践需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使理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才能有效解决群众不断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由历史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会逐步出现,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群众对改革政策的质疑和对政府的不满,必然危及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最终造成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虑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因

17、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结合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实际问题,解群众之所疑,消人民之所忧,急民生之所需,克民族之所难,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标尺。 (四)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平台 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巩固传统的大众传媒形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书籍刊物、电影电视、广播电台、流行音乐等形态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用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和具象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到全

18、社会,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从而对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要让事实说话,用马克思主义维护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需求是传播的前提,满足需求是达到传播目的的强大动力。要让马克思主义赢得群众,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一步一步地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还要不断地拓展网络传播平台,发挥便捷个性、共享互动的传播优势,强化人民群众的话语权,走进民众贴近民心,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以上这篇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能够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范文尽在:党政培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6点公文网网,谢谢。第10页 共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