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李嘉悦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意义为基础,对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策略进行一定的思考,即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积极运用新媒体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力发挥大学生骨干积极的模范作用等。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叉大众化;教育策略C641A1671-5918(2018)05-0049-02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含义的解读“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最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即:“推进马
2、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八大将这一重要任务提升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层面,是党和国家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创办刊物,撰写文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政府领导广大理论工作者,立足于国情,向党员干部和各界民众宣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将马克思主义
3、作为指导思想,并紧紧围绕时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已然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党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具体的、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并掌握这一科学理论,并根据中国国情,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通俗化,并通过教育、宣传等
4、形式使其被大多数人理解、认同,并加以掌握、运用的过程。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意义(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黨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总任务提出。“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的号召,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对未来的共同期许,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将“中国梦”的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对未来的共同期许,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梦”的实
5、现需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去建设与推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是最富创造力、最有朝气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前进、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让大学生建立共产主义信念,学习并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世界格局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侵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他们通过电影、综艺等形式.向中国传播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这给中国的大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追求
6、个性且尚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特点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能否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前途与未来。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对价值观的论述较少,但它的意识形态理论里却渗透着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更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远大的人生追求。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
7、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三)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较前几代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流动的人文环境中,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喜欢张扬个性,自我意识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势必会导致他们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的缺失,呈现出很多特立独行的行为活动,甚至走向犯罪,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高高在上,脱离日常生活的理论,它的哲学思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
8、规范和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健全他们的人格,规范他们的行为。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策略分析(一)以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推动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大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
9、枯燥、形式单一,部分教师素质偏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因此,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提高教学艺术,培养良好的教师品格,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同时,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并结合大学生的实践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高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切实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二)积极运用新媒体普及
10、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新媒体的崛起使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影响有别于传统媒体,是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全新的途径。新媒体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往往受到传统媒体传播形式的限制,大多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新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活化,贴近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高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站、论坛,开设网上讲座、互动答疑等形式,利用其互动性特点,吸引更多
11、的大学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讨论中,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前进方向。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三)全力发挥大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党员、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以及在学术、文体等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优异的人才群体。高校大学生骨干不同于其他群体,第一,大学生骨干源于学生之中,他们往往最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特征及行为方式,他们是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桥梁,而他们相较于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第二,大学生骨干绝大多数具有一技之长,或具有人格魅力,他们在学生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第三,大学生骨干
12、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员。可见,大学生骨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对象,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高校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培养大学生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并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全力发挥大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四)努力构建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校园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校园环境有利于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13、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更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结合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各项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学术报告、励志讲坛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党組织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校园环境下,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郑州日报,2012 -11 - 30.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