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郁达夫在情爱之途有感 是很崇拜他的,我崇拜他的那种爱国的热情,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那种为写作废寝忘食的态度,他那种喜欢就去追求的大无畏精神。或许他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吧。这本书并不像某些书一样会把作家神话,从书作里我知道郁达夫取得的成功都是因为曾经他的付出。郁达夫也有不良的习惯,比如他爱酗酒,比如每次他和王映霞吵架后都会离家出走,比如有时候会对家人发脾气等等。所以伟人并不是神话,他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做的更好而已。 书中不仅写了郁达夫,而且还穿插写了点关于沈从文、鲁迅、郭沫若等著名文人的事迹。他们间的友谊也是我所向往的,但是书中关于许绍槺的描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让人唾弃的形象,他表
2、面上与郁达夫相交甚好,背地里却让党部里的人把郁达夫列如黑名单。他为了名利可以不要尊严,不要友谊,不要。他还想去勾搭郁达夫的夫人,简直不要脸。 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创办过创造社,参加过“左联”,虽然既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国民党员,却一直关心着时事,一直都在抗日。 或许只从这一本书上还不能完全了解郁达夫吧。 第二篇:慢读郁达夫心情日记买书爱买全集,读书则爱读闲书。全集可通透一作家的创作的心灵历程。这套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郁达夫全集,寻觅了许久,买了,也没读。读博士时,曾请教文学史家刘纳先生,“除了鲁迅,20世纪您最喜爱哪位作家。”刘先生答曰:“郁达夫。”她没有给出多少理由,实际上喜欢一个作家,不需要太多的
3、理由。昨天读田晓菲的留白,书中收一篇半把剪刀的锐锋,写郁达夫的,当然是写他的小说艺术成就。 田晓菲说。“我读郁达夫的作品,常会想起过世的名导演胡金铨,他与徐克合作的电影画皮,一开场就采取了从光明热闹到黑暗冷静的过渡,创造出诡魅森严的气氛。”我赞同田晓菲的看法,可我读出的是什么呢,我反问自己。我在郁达夫的文字铺排中,品味出是晚唐,是李商隐,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日薄黄昏。尽管田晓菲并不赞同把郁达夫的文字视为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把郁达夫描述为感伤,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是,在笔者看来,即便视作感伤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感伤并不代表颓靡,而是展现作者一种精神面貌,特有的气质。在当今,文学浮肿
4、,文学家也以获奖为荣,掠名誉为荣。这种纯粹的感伤作品,也是十分的难得。何况,郁达夫当时是罹患肺病,低烧给人带来的情绪是“三底门答尔”(sentiment)。许子东教授曾调侃说,“五四时期,为了让儿子成为文学家,父亲们早早死去。”碰巧,鲁迅、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大概都患了肺结核,保持着长时间的低烧、迷离,身体不适也让意绪不适。郁达夫全集第六卷,书信集,与孙荃、王映霞、周作人、陈碧岑等人的通信,大抵写到身体,皆是体况不佳,想想看,那时青霉素没有广用,肺病的痛苦,只能捱着了。身体健壮者未能思病者的百般苦恼。作家阿城提及鲁迅晚年的文章短之又短,揣测是体力不支,一开头就忙着煞尾。体弱使然。 往年,间或
5、读迟桂花,自考教材收录,淡淡的哀伤笼罩着富春江的薄雾,大致迟桂花的女主角给人带来的也是郁达夫般的想象和情绪,小说情节有些类似于韩剧的唯美与完美。“犹忆他乡同作客,哪知今日独思君”的句浅而意深。而我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读书人,浸淫于体制的安稳与舒坦,我与郁达夫的“隔”,何止千里万里。我能理解他的深情与痴情,以及他对祖国的激情和热情吗。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他的呐喊,“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而今,祖国强大了,在gdp高速增长之际,更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但是,人们总是忘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耽迷于物质享受,外部的聒噪已经使人离心灵的自由越来越远。我怀念郁达夫这种感伤,只指涉审
6、美和文学情趣的忧愁和悲哀。 我似乎懂得了刘纳先生喜欢郁达夫的原因了。依稀记得刘先生说郁达夫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见过很多知识分子,忙于课题、论文、饭局,所谓真正知识分子,无缘相见。慢慢翻着郁达夫的书信集,也慢慢体悟他的疾病和思想。这时候很想找来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对照着看,可惜手边无,图书馆相距甚远,打消了念头。刘纳先生在1985年写过读郁达夫新论的文章,“翻开郁达夫新论,我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蓬勃生气。作者摒弃了评论文章常见的刻板程式,摆脱了平庸论文那种令人乏味的持平之论。他文思活跃,笔力劲峭,有锋芒,有气势。字里行间,辉耀着才气。因此,我想用“敏锐”来形容作者的理论风格。”这是20多年前的文章,刘
7、纳对论者的体认和讴赞,也确实难得。但鄙人对许的一边倒的赞美不置可否。 我读郁达夫,最大的感受是他的人格和作品难以复制,或者说忒难替代。五四时期的作家大多如此。你看鲁迅,他在文体上的贡献,后无来者。郁达夫之所为郁达夫,就是别人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郁达夫。较之于当代作家,女性主义作家、乡土作家,不一而足。皆是可以替代或者复制的。当代作家,他们或者潜潜地在模仿着古人或者洋人。他们写的是什么,自己抑或不清楚,大多数的文章是生拼硬凑的。作家阿城也讲过,长篇小说的字数是考虑作家的收入,实际上这个定义不确切,所以,下笔十几万字,甚至400万字,算是解决民生问题了。所有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当代都很可能存在或者发生。
8、只不过都是重复的发生。 春日里读郁达夫,也读五四以来的作家、作品。郁达夫就是郁达夫,他不是别人,他是自己。 第三篇:【读书札记】 郁达夫散文立秋之夜【读书札记】 郁达夫散文立秋之夜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的散布在那里。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呜呜的响。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汽车过处,或天风落下来,阿斯法儿脱的路上,时时转起一阵黄沙。是穿着单衣觉得不热的时候。马路两旁永夜不息的电灯,比前半夜减了光辉,各家店门已关上了。 两人尽默默的在马路上走。後面的一个穿着一套半旧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着不流行的白纺绸长衫。他们两个原是朋友,穿洋服的是在访一个同乡的归途,穿长衫的是从一个将赴美国的同志那里回
9、来,二人系在马路上偶然遇着的。二人都是失业者。 “你上哪里去。” 走了一段,穿洋服的问穿长衫的说。 穿长衫的没有回话,默默的走了一段,头也不朝转来,反问穿洋服的说:“你上哪里去。” 穿洋服的也不回答,默默的尽沿了电车线路在那里走。二人正走到一处电车停留处,後面一乘回车库去的末次电车来了。穿长衫的立下来停了一停,等後面的穿洋服的。穿洋服的慢慢走到穿长衫的身边的时候,停下的电车又开出去了。 “你爲什麽不乘了这电车回去。” 穿长衫的问穿洋服的说。穿洋服的不答,却脚也不停慢慢的向前走了,穿长衫的就在後面跟着。 二人走到一处三叉路口了。穿洋服的立下来停了一停。穿长衫的走近了穿洋服的身边,脚也不停下来,仍
10、复慢慢的前进。穿洋服的一边跟着,一边问说:“你爲什麽不进这叉路回去。” 二人默默的前去,他们的影子渐渐儿离三叉路口远了下去,小了下去。过了一忽,他们的影子就完全被夜气吞没了。三叉路口,落了天风,转起了一阵黄沙,比较狂猛的风,呜呜的在高处响着。一乘汽车来了,三叉路口又转起了一阵黄沙。这是立秋的晚上。 六年级:鹿泉-6-可可 第四篇: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 作者单位:XX省XX县区职业中专 作者姓名:邱霞 邮编:341700 摘要。郁达夫一直是现代文学界津津乐道的一个作家,而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个性艳明,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从语言文字、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对郁
11、达夫散文进行分析,以期触及其艺术美所在。 关键词:郁达夫散文艺术美 郁达夫的一生颇为颠簸,作品也是毁誉参半,但苦难却锻造了才子,郁达夫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建树,有小说和散文传世,还有旧诗词。就郁达夫的散文而言论,量多质高,形式多样,不但游记,记行体,书信、小品,杂文,甚至日记,无所不涉且运用自如,“散文大家”,实至名归,并没过誉。 郁达夫的散文妙不可言,令人沉醉,一字一句都透漏出浓郁的美感。“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
12、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本文将从语言文字、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对郁达夫散文进行分析,以期触及其艺术美所在。 一、优美的语言文字 生于富春江畔的富阳小城中的郁达夫,自幼饱读诗书,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日本名古屋求学期间,又接触了俄国和西洋文学作品一千多部,这使得郁达夫又增加了丰厚的外国文学素养。因此,郁达夫拥有非常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功底,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既恰如其分又灵活自如。 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同时运用句式的长短变化、错落、叠词、对偶、押韵等手段,使句子疏密有致、和谐流畅,也使整篇文章流淌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
13、奏感。 小春天气描绘的是黄昏的日落,夕阳接近山脊,远远望去,一片虚无缥缈;近处的芦花丛掩映出夕阳的金光,芦绒在光影里翻飞,像一幅夕阳西下的油画。句式长短不 一、错落有致,又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色彩对比鲜明,动作捕捉到位,文章处处充满了美感。 再如: 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老远看来,就是那么高那么大的这排百里来长的仙霞山脉,近来一看,更觉得是不见天日了。东西南的三面,弯里有弯,山上有山;奇峰怪石,老树长藤,不计其数。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 麦已经长得有好几尺高了,麦田里的桑树,也都发出了绒样的叶芽。晴天里舒叔叔的一声飞鸣过去的,是老鹰在觅食;树枝头吱吱喳喳,似在打架又象是在谈天的,大半
14、是麻雀之类;远处的竹林丛里,既有抑扬,又带余韵,在那里歌唱的,才是深山的画眉。 郁达夫自传 这两段文字中,有长句也有短句。长句语意舒缓、绵细,短句语意急促、明快。长短穿插相间,产生了舒缓平静而又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读之,柔婉自在、韵味缠绵、富有情致,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美感。这样的文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随处可见。 郁达夫一直钟情于对语言文字美的追求,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一文中郁达夫曾说,“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细、清、真的三点。”郁达夫在描写闽江的秀丽时践行了这三点:“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在把它譬作中国的莱茵,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得不及。
15、”3(闽游滴沥之二)笔触之细、文字之清、情感之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因如此,才使比喻显得美妙贴切,句式显得婉转整齐,整段文字显得精密娴熟。 二、浓郁的山水情结 郁达夫从小在富春江畔长大,青山碧水般的摇篮使郁达夫从小就迷恋自然。他的才华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与现实中的自然风景吻合,给人以逼真的实感,而且勾画出山水自然内在的神致和风韵,表现了山水的性格特点,在别人不易察觉的事物中发掘出自然景物的美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身。他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充满感情的自然,是饱含诗情画意的自然,正如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所说,“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
16、然的调和。” 钓台的春昼,描写的是钓台东西两台及其周围的环境。先写整体景观,东西两座台,中间夹着一条深谷;接着作者如导游一般,带领读者先到东台看罗芷的人家,之后带领读者到西台看四山的幽静,江水的青蓝。钓台一带山幽江清的静秀之美便跃然纸上。 这种富有神韵的描写不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么。写山水风景,追求形似并非难事,难的是神似。郁达夫不愧为现代散文大家,他擅长勾山画水、捕捉其神韵的艺术天赋是很多同类作家所不能及的。 写山水最多的是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游记散文堪称郁达夫散文中的奇葩,除感伤的旅行一篇写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之外,绝大部分写于三十年代,是更加成熟时的老练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郁达夫的
17、游记结集为屐痕处处、郁达夫游记,加上未曾收入集子的闽游滴沥、马六甲游记等篇,共计写作游记三十三篇,约十七万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现代散文作家中都是很突出的。 在雁荡山的秋月中,作者带领我们先走石砌路、过石桥,再从东外谷走进内谷,其间还介绍着在每个落脚点可看见的景致:千千万万的奇异石壁、很大很大的溪水、不太充足的光线、壁缝里的树木、奇突的山谷等等。行文中还掺杂着作者自己对景物的感受,如“都同天上刚掉下去似的”、“几乎被胁得连口都不得开了”,而且最后还产生了跟着罗马诗人进入另一个境界的感觉,使得这段文字既细腻又清新,情景兼备,且真切灵活。 郁达夫善于精心描绘途中所见的风光景色、世俗人情。炽热的
18、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油画一般绚丽的风物描写有如江河上的沙洲、小岛,暂时挡住波涛的奔流,吸引读者进行一番风景、人世的漫游观光。然而这风景、人世原是让感情的江河泡透了的,观览不久就诱发起更加澎湃的激情,情感的潮水愈发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去。 三、真实的情感表达 郁达夫曾在写作闲谈中这样写道。“法国批评家说,文体象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出一点真性情来,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写完了的最后一篇里也曾经说,“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 基于此,郁达夫的作品普遍带有“自叙传”的性质,而其散文比之小说尤甚。在散文里,他不
19、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他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真实直白、坦诚率真的感觉。 “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郁达夫的坦诚率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骨子里的感伤情怀。小春天气表达了作者油然而生的感伤情怀,但这种油然绝非偶然,像这一类的忧伤在郁达夫的散文中随处可见。郁达夫在一封信中将当时自己的忧郁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忧郁伤感的氛围再加上富于韵味的笔调,使郁达夫散文产生出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5 二是
20、直抒胸臆,毫无保留地表达自我。海上通信、给沫若、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病闲日记、沧州日记等均属此类文字。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太息呼号、直言率语,叙述自己生活遭际时的感人肺腑,抨击现实黑暗时的字尖句利。文章没有丝毫掩饰,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真实且唯一的郁达夫。 三是敢于自我嘲弄与自我剖析。还乡记毫不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还乡”的困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留洋知识分子毫不留情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剖析,真实又发人深省。 郁氏散文处处自然流畅,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实则环环相扣、精巧清妙;写山写水描人状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文中所展露的情感内蕴更赋予了散文永恒的生命力。直到今天,
21、我们后世学人捧读他的散文时,仍然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宛如走进了富春江畔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听到一位远游的赤子那真挚、诚实、如泣如诉的歌声。” 参考文献: 1刘海粟:郁达夫传序,郁云:郁达夫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郁达夫,杨世伟编。郁达夫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6郁达夫,张梦阳编:百花散文书系郁达夫散文选集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郁达夫,赵家璧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七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85年版。 5晓行。郁达夫散文的抒情个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第五篇:读斯巴达克思有感-4
22、-25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民主主义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的代表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著名翻译家李良民先生译注。全文共569.000字,详细描述了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的最大一次奴隶起义。开篇,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将当时“世界的统治者”罗马中的种种人物以及其荒淫无度的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惨无人道的角斗表演,却最令观众们兴奋不已。角斗士们互相残杀,血肉横飞,倒在血泊中,“发出一阵阵的刺人肺腑的惨叫,”看台上的贵族们欣赏着这一杀人游戏,“发疯似地鼓着掌,哄笑着。”这样的场面绝非偶然,竞技场上的人间惨剧,仅仅是当时罗马生活的一个缩影,再看罗马城中贵族们豪华的宅邸,从早
23、到晚无节制的狂饮,这都是靠着奴隶们的血与森森白骨堆积起来的。第八章中有这样一首歌谣,其中唱道:我们在流血流汗,痛苦地呻吟,暴君们却在宫殿中举杯痛饮。这是千百万被压迫的奴隶的血泪控诉。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奴隶们的起义也就在所难免,誓要“用压迫者的血来偿还被压迫者的呻吟。”小说从多方面表现了奴隶起义军浩大的声势,他们由一支七十八名角斗士的小小队伍,迅速发展成为由各民族奴隶、贫苦农民所组成的浩荡大军。他们在领袖斯巴达克思的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歼灭敌人,赢得胜利。维苏威山的奇袭官军,两败瓦利尼乌斯,轻取瑙拉城,阿昆纳城和芬提城大捷给号称“世界的征服者”的罗马军
24、队以致命打击。但是,农民起义的弊病却在斯巴达克思的军队中不断漫延,致使整个起义的最终失败。同时反映了奴隶阶级其本身的局限性。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索也是无限的。同时,它还激励了当时资产阶级改革派的信心,使“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斯巴达克思是一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乔万尼奥里着意塑造了斯巴达克思这个被奴役阶级领袖的令人难忘的形象。斯巴达克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革命家。在起义队伍不断发生、斗争遭到挫折的关键时刻,他总是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为革命力挽狂澜。斯巴达克思是卓越的军事统帅。他给部队制定了严明的军纪,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在战场上
25、,他总是身先士卒,纵横驰骋,冲杀于敌阵。作者塑造了斯巴达克思叱咤风云、统率千军万马的奴隶制英雄形象。斯巴达克思这一典型人物,概括了奴隶革命时代的革命阶级最本质的特征,集中反映了他所领导的运动的鲜明的革命性。他是奴隶阶级的“旗帜”和“理想化身”。今天斯巴达克思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不只令我了解了古代奴隶制社会,感受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政治气息,有所裨益;而且,对于正确认识十九世纪西欧的进步文学,也是很有意义的。这篇读后感言简意赅,较好地概述了公元前罗马爆发的一次波澜壮阔的农奴起义,歌颂了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思英勇善战、临危不惧的品质。此外,还用简明的话语点出了学习名著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是很可取的。第15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