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回顾、反思与重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4304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回顾、反思与重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回顾、反思与重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回顾、反思与重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 2018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经济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学业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IA180203)。作者简介:贾云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彭锦,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刘青秀,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管理。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回顾、反思与重构贾云鹏1,彭 锦2,刘青秀3(1.郑州大学 教育学院,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3.西华师范大

2、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2)摘 要:对于如何配置教育资源,现有的观点种类繁多。公平、效率、充足、平等、自由、博爱、卓越、质量、经济增长等均曾成为人们的观点,各观点之间充满了分歧和冲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忽视了教育及教育资源的特有属性。根据教育的特点和教育资源的特有属性,我们认为应以博爱、平等、公平的价值取向来指引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教育资源的充足、稳定、高效来满足个体在生存、发展、完善等方面的教育需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要谨防三个容易出现的偏差,即以群体遮蔽个体、以手段遮蔽目的、以高层价值取向遮蔽低层价值取向。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

3、效果;价值取向;资源状态中图分类号:F08;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870(2023)04-0089-08 资源总是相对于需要而言,凡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切事物均可以称之为资源。就此而言,教育资源就是能满足人们教育需要的所有事物。与自然资源不同,教育资源多是一种人为资源,其形成、分配和使用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由此也产生了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中的诸多人为问题,如平等、公平、效率等。由于教育在今天的作用日益重要,教育资源,尤其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共同话题。那么,对于应如何分配教育资源,现有的价值取向有哪些?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其进

4、行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和阐释。一、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的回顾价值取向就是在对一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基于该事物的价值次序而做出的价值选择,反映的是个体的价值倾向性。由于对教育资源属性和价值判定的不同,不同个体便有不同的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其表述形式也各有差异。有的直接表述为教育资源分配的取向或标准,有的则通过对教育财政体制或教育财政目标的描述加以间接体现。直接表达教育资源配置取向的有列文、贾姆斯、曾满超等。列文认为教育资源应该以公平和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1贾姆斯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是效率、公平、自由;2而曾满超等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取向应该是效率、平等、充足、公平;3斯旺森和金

5、认为和教育资源供需相联系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平等、自由、博爱、效率和经济增长。4间接表述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的有本森、博伊德和斯旺森等。本森认为判断教育财政体系的传统标准是充98足、效率和公平;5卡哈恩认为平等、效率和卓越是所有教育政策分析家所关心的问题;6栗玉香认为,公平、效率、充足和选择(liberty,即自由)是教育财政的四大主题和追求目标。7因此,对于如何配置教育资源的价值取向大致可归纳为十种,即公平、效率、平等、充足、自由、博爱、质量、卓越、可选择性和经济增长。考虑到某些观点尽管表述不同,但内涵相似,我们可以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整理。如自由和可选择性,自由就是教育选择的自由,是对学校和教育

6、类型的可选择性;质量和卓越也一样,卓越就是教育质量的卓越,是基于个体发展的教育成效的卓越。这样,关于如何配置教育资源的价值取向就可以归纳为八种观点,即公平、效率、平等、充足、自由、博爱、卓越和经济增长。因此,对于应如何配置教育资源,现有的观点是多种多样的。二、对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的反思对于如何配置教育资源,现有的价值取向不仅多种多样、互有差异,其间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各资源配置取向在意指对象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既有观点中,有些观点的意指对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目标或预期效果,有的意指对象却是教育资源配置的财政体制或相关政策。有的观点的意指对象是针对作为直接

7、配置结果的教育资源自身的状态,但另一些观点的意指对象却是针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甚至有的观点的意指对象同时涉及教育资源配置活动中的多个方面,如本森的观点就涉及资源自身状态、资源运用的状况以及资源配置的效果三个方面。同时,尽管有些观点都是针对资源配置结果而言的,其所指的方面也略有差异:有的强调教育资源配置的直接效果(如卓越),有的则更重视其间接效果(如经济增长);有的更重视个人微观效果(如选择),有的则更侧重群体宏观效果(如公平)。因此,在意指对象上,各观点之间存一定差异。其次,对于同一个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如关于充足,曾满超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与否要看其是否足以支持教育的发展,3

8、而莱斯认为判断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与否要看学生是否达到了高质量的最低限度(High-minimum quality)的教育成就,8把它与教育结果相联系。再如关于平等或公平的主体问题,有的认为是学生,有的认为是教师,还有的认为是纳税人。9这三者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学生是平等或公平的,对于纳税人可能是非常不平等或不公平的。即使都认同公平的主体是学生,但关于学生哪方面的公平,各观点之间也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判断公平的标准应是学生的禀赋,3而有人则认为是教育机会在个阶层之间分配的对等性。10本森的观点又有把公平等同于平等的意味,如他所说的总量相等,生均经费相等均是平等的概念,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平。还有

9、人把平等与充足相等同,如布里姆莱认为平等就是“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某种最低层次,但上不封顶的教育机会”,11但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充足是对资源状态的判断,而平等是对资源指向主体状态的判断。再次,有关各标准之间的关系还少有人提及。尽管上述诸观点都阐述了对如何分配教育资源的看法,但对自己所提出的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均未有探讨,也没有人对各标准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先后次序进行阐释。如平等、公平、充足、效率、自由这些标准是否可以并列?如果可以,并列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不可以,我们该如何进行取舍?另外,在这些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各标准有没有先后次序之分?我们应当优先满足于什么?最终的目标又是什么?如平等和公平,我们什么

10、时候强调平等?什么时候追求公平?是公平优先还是平等优先?从整体来看,既有的这些标准关注了什么,忽视了什么?有没有其他应该兼顾的标准?在谈及教育资源分配时,还少有文献对此进行全面的阐释,仅有少量文献对个别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处理或分析,如罗斯等把斯旺森和金的五类观点进行了合并,他们把平等和博爱归为一类,但并没有说明合并的原因;12布莱格豪斯等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原则应优先于充足原则,因为充足难以实现;13霍克斯比认为效率和公平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14但对各标准间关系进行整体探讨的文章还难得一见。最后,对这些标准是否适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思考。目前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大多是从其他学

11、科借鉴过来的,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这些标准在这些学科的提出都是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和所指对象的。在既有的针对对象下,以这些标准作为该领域资源配置的标准是合适的,不过,一旦这种标准迁移到教育领域,应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否与教育资源分配的特点相适合呢?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正义被广泛引用到教育资源分配领域,其关于正义评价的三个标准也被许多人用来分析或指导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但该理论作为一种宏观分配正义,15其政治伦理的观点是否完全适合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具体正义呢?现有的文献还缺少这方面的考虑。因此,在09运用这些标准来进行教育资源分配时,我们不能不对这些标准的合适性进行斟酌,也就是说

12、,在运用这些标准来指导教育资源分配时,我们不能不考虑教育及教育资源分配的特殊性。三、教育资源及其配置的特殊性教育是一种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以促进人的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知识授受行为。在这种活动中,知识具有独特的作用。知识是连接教者的教和学者的学的媒介,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往往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教者而言,如果教者没有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不能把知识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则教者就处于不能教的状态;同样,对学习者而言,如果学习者不能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进行处理或接受,则处于不能学的状态,这两种情况均无法实现教育活动中教和学行为的结合与统一。因此,基于知识的教育能力和可教育能力对教育活动的进行都至关重

13、要。教育活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必然具有不同之处。如教育资源不像国防、医疗、环境等公共资源那样,个体只要作为一个存在者就可享用,无法排除或剥夺,对教育资源的享用和占有需要个体具有相应的资格和接受能力。所谓资格就是可接受教育的权利,所谓接受能力就是可教育性。如果没有这些资格和能力,即使有资源也无法为个体所享用,也就无法实现个体的教育需要。正是教育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殊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同于经济资源的分配。经济资源的分配是对生产者劳动成果的分配,这些人既是分配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只是对既有资源的分配,分配主体不是生产的主体,也不涉及生产

14、问题。因此,在经济资源配置中,按劳分配、按资分配都是可以的,但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却不能这样,因为所有学生都是教育资源的享用者,而不是生产者,不存在按劳或按资分配,只能按学习能力为分配标准,即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只能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含禀赋和动机及其相互作用)。把经济领域的分配标准不加甄别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不合适的。16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价值指向主体只能是置身于教育活动之内的学生,教育的平等或公平也只能是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或公平,而非置身于教育活动之外的纳税人之间的平等或公平,即使是学校之间的平等与公平也是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平等与公平。就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果而言

15、,由于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其配置的效果也应由培养人才的质量等内在标准来决定,而不是由经济增长等外在的间接价值来衡量。即使有,对外在间接价值的强调也不应高于内在直接价值。如对经济增长价值的强调以不超过育人价值为限,否则教育便可能有本末倒置之虞。由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其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其配置的标准和原则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如基础教育资源具有生存资源的特点,其配置的标准应是基于个人需要的人格或权力的平等,而高等教育等高级教育资源的配置应更侧重基于学习能力的公平。因此,冯建军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更适用于初等教育,诺奇克的持有正义更适用于高等教育,德沃金的资源平等则更适用于高中教育。17四、

16、对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的重构由上述可见,教育资源的分配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现有的观点之所以产生差异与冲突,或是疏于对教育资源属性的关注,或是源于对各标准内涵理解的不一。其结果是,模糊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标准,把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价值取向、资源状态取向和资源效果取向视为等同。其实,这三者是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目的价值取向回答的是为什么配置教育资源,它关注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终极意义;资源效果取向就是教育资源配置要实现的直接目的,它涉及教育资源配置给个体带来的直接效用;而资源状态取向则是针对教育资源自身而言的,是指为了实现更高层次价值取向,教育资源自身应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就其次序而言,教育资源配置就

17、是通过对资源自身状态的实现进而达到资源配置的直接效果,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目的即其终极意义。为此,根据教育的特点,我们以个人的可教育性(接受教育的能力)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并从教育资源配置的配置目的取向、资源效果取向和资源状态取向三个方面来重新构建教育资源配置观。(一)配置目的取向教育资源配置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根据教育各价值的逻辑顺序和教育资源的特点,我们认为指引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价值取向应是博爱、平等和公平。1.博爱博爱是一种广博之爱,它体现了一种集体精神,是对团体所有成员的同等之爱,其“全部要旨在于承认他人应有的自尊,并优先满足他人的自尊需要。”18因此

18、,19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博爱就体现在关心每一个应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教育需要,并关注他人在教育资源上的满足状况,即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教育资源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而不仅是部分儿童的需要,尤其应关注弱势阶层儿童的教育需要,努力使他们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正如劳德威尔所言,“对学校教育而言,博爱就是提供并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以满足其教育需要,无论其社会经济、信仰、性别及其他背景的差别。”19考德威尔也说,博爱就是“满足所有年轻人的(教育)需要,无论其社会经济状况、信仰、阶层、性别及相似因素怎样。”20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没有博爱,就不可能有平等、公平与公正,也就没有教育育人

19、本质的充分展现。因此,博爱应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2.平等平等的实质就是对同样的人给予同样的待遇,或对具有同样资质的人给予同样待遇。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发现平等主体的相同方面,另一方面是对该主体因这方面的相同而给予同样的待遇。所以,“平等是对一种对比关系无差别性的描述,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处于关系两边的主体本质上是同一的、无差别的;二是关系双方从社会获取的权利、义务、财富、收入、机会等是同一的、无差别的。”21对教育资源配置而言,平等就是向所有具有同样受教育能力的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的平等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乃至教育福利平等,但我们认

20、为首先要做到的(也最容易做到)就是机会平等。如果说教育权利平等给教育平等提供了可能,而教育机会平等则是走向实质性教育平等的第一步。不过教育机会既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别。量的不同指教育机会的有无/多少,质的差别是指教育机会的好坏。因此,教育机会平等应当是教育机会质和量的统一,即不仅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到教育,还应当给所有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同样质量的教育。国外的财政中立的做法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3.公平所谓公平就是“给予条件相同者相同的待遇,给予条件不同者不同的待遇”。22因此,在内涵上,公平是包含平等的。但二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平等的实质就是相同条件的人得到同等或同样的待遇,公平不仅是相同条件的人

21、得到同样的待遇,还强调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待遇。即平等是数量上的相等,它更重求同,但公平是比例上的相等,则更重求异,它不仅要发现主体的相同方面而给予相同待遇,更主要的是发现各主体的不同方面并给予不同的待遇。不平等必然是不公平的,公平则必然是平等的。因此,平等是公平的前阶段,公平是平等的延伸。就此而言,所谓的垂直公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平,而水平公平就是平等,机会平等其实也是一种水平公平。23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人们的一般需求,还应考虑人们学习能力的多样性和基于这种多样性而形成的教育需求多元化,给予那些因学习能力不同而有特别需要的学生以相应的教育资源。这既是教育自身属性的要

22、求,也是博爱、平等诸原则的集中体现。博爱、平等、公平是教育资源配置目的的三种取向,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在配置教育资源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博爱的价值取向,即关爱每一个应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尊重其应有的教育需要,并愿意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而努力,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这种博爱不是差等之爱,而是平等之爱,即以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向给每一个适龄儿童以平等的教育待遇。这种待遇也许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但对教育资源配置而言,首要实现的就是资源享用的平等,如切实拥有的教育机会、同样的教育条件、无差异的教育设备等。再次,教育资源的配置还应有一种公平的价值取向,不仅要给予相同受教

23、育能力者以同等待遇,还要给不同能力者以不同待遇,因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并不总是公平的。24就教育而言,个人的受教育能力既有先天因素的作用也有后天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意向、运气等,对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我们无法排斥,只能根据个人的整体受教育能力而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总之,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我们需要博爱、平等、公平的价值取向作指引。(二)资源效果取向资源配置价值取向是一种理想,要实现它还要从更现实的资源配置成效着手。教育资源配置成效就是资源对个人教育需要的满足状态。但人的教育需要是分层次、多样化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应依据个体教育需要的层次秩序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次满足其需要。我们认为,教

24、育资源配置的效果取向应依次达到以下三个方面,即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和满足个体完善的需要。1.生存在人的诸多需要中,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在古代社会中,教育和生产生存之间并不产生必然联系,教育是一种高档品,是身份、财富、地位的象征。进入29近代社会,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增大,教育对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开始显现。今天,教育已成为个人基本的谋生手段:没有基本的教育,个人便无法流动、无法谋得工作、甚至无法与人沟通和交流。所以,有人称最起码的教育为基本品,有人称之为绝对资源。为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我们不能不把对人们生存需要的满足状况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依据之一。为了满足人们

25、的生存需要,在进行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时,其首要的标准就应当是基于需要的人人平等,即向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足以满足其生存需要的教育,如切实拥有的教育机会、最基本数量的教育年限、最基本的教育质量等,确保每一个人不因教育获得问题而产生生存问题。所以刘精明说:“平等地分配最基本的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正是生存资源分配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而这也是人类社会长期的秩序实践的基本经验。”25这其中既有人道的要求,也有社会正义的召唤。2.发展如同生存一样,发展也是个人拥有的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个体发展的核心是个体能力和个性的发展。26无论个体能力的发展还是个性的发展,教育都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6、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思维、训练技能,教育使个体既有的能力得到发挥,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发掘,道德品质得以提高,使个体有能力在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享受社会发展。就已有的文献来看,通过资源配置来完善教育供给、通过教育供给来促进人的发展,是所有关注教育资源配置者的共同思想和通用逻辑。因此,资源是工具性的,教育是手段性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所在。离开了直接的人的发展,其他目的(如平等、公平、经济发展)不仅无法实现,教育资源配置自身也显得廖无意义。为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提供数量丰富、质量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更高质量的专业教育、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等,

27、直至这些资源可以使个体的可教育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让可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让可发展的人获得发展,这不仅是一种分配正义也是一种发展正义,不仅是一种教育正义也是一种知识正义。27这些正义都是社会正义不可或缺的部分。3.完善个人的完善是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逐渐趋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人的自我完善可以体现在个人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完善、个人的自我实现或全面自由的发展等方面。然而,无论个人道德的完善还是全面自由的发展,均不是仅靠个人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教育。为了满足个人多种多样的自我完善的需要,此时的教育资源配置不仅应关注共性的教育需要,还应关注个性化的教育需要,即在确保

28、共性教育资源充足优质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教育服务高质量的多样化。只有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才能增加个体对教育的可选择性,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来选择自己所需的教育,进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既是个人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教育资源配置对个人关怀的更高境界。生存、发展、完善是资源配置效果的三种取向,就三者的先后次序而言,我们认为首先要实现的是个体生存的需要,其次是发展的需要,再次是完善的需要。因为个体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完善。在满足生存需要阶段,教育资源的配置要着重于数量上的满足,使个体有尊严地生活。在满足发展阶段,教育资源则要偏重于质量上的提升,以教育的高质量来确保

29、个体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而在完善阶段,教育资源既要确保其数量和质量,也要实现资源呈现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多样化需要。(三)资源状态取向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取向说明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教育资源配置成效说明了教育资源配置要达到的直接效果,而教育资源的配置状态则是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或目标,教育资源自身应达到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实现预定的价值取向和配置效果,教育资源自身应达到以下三种状态,即充足、稳定和效率。1.充足所谓充足就是既有的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教育需要。至于这种最基本的教育需要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实质性的教育机会平等。即只要满足了每一

30、个个体生存性的教育需要,实现了实质性教育机会平等,就可以视为教育资源达到了充足。所谓实质性的教育机会平等,就是不仅每个能接受教育的人都接受了同样数量的教育,而且还都接受了同样质量的教育。当然,这种充足只是一种最低标准的充足,是充足的底线。如果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资源充足的标准可以提高到教育产出平等或实现教育自由的高度。但无论怎样,希望教育资源充足到足以实现个人教育结果平等程度则是不可能的,28因为,教育结果与收益要受39更多教育之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状态,以充足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指向在我国当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稳定所谓稳定就是配置给教育的资源是

31、连续的,能够持久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资源是一种人为的资源,因此,其存在状态也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关键人意志、政策变化、突发重大事件等。而教育却是一个历时很长的社会活动,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必须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因此,在一定时段内的教育需求是稳定的,尤其是基本的教育需求(如基本的教育数量和教育机会等)不会因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资源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如果教育资源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大幅调整,轻则影响教育运行的稳定与质量,重则影响到教育的可持续性,这种情况在我国教育史上并不少见。为此,教育资源在实现基本充足的基础上,是否具有一定的稳

32、定性应成为衡量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准。3.效率所谓效率就是资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既由资源利用技术决定,也受资源配置状态的影响。由此,教育资源内部各种类型资源的配置状况也是影响资源利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不仅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整体充足和稳定,还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如资源形式的多样化、各种资源比例的恰适性等。毕竟,有些资源因自身的独特效用而无法被其他资源所替代,只能以自有的方式呈现。以教育资源形式的多样化和配置的适当性来实现教育产出的最大化,就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典型体现。3以配置实现效率不仅是资源本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资源利用中践行经济

33、正义的表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意味着对更多教育需要的满足,对更多教育资源本性的实现,因此,效率或高效也应成为衡量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准。充足、稳定、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状态的三种取向,就三者的先后顺序而言,我们认为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实现的是充足,其次是稳定,再次是效率。充足是最主要的,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最基本的教育需要便无法满足,教育的平等也无法实现。对于教育资源而言,仅有一时的充足还是不够的,教育的连续性要求教育资源要长期持久的充足,即教育资源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没有稳定的教育资源,教育事业就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由于一定时期的教育资源总是相对短缺的,为了使既定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人

34、们的教育需要,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我们还要追求高效率,尤其是配置型的资源利用效率。效率之所以被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更多是考虑到效率总是基于一定资源的效率,没有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五、余论教育资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而筹备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应当是人的受教育能力或可教育性。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应当以博爱、平等、公平的价值取向为指引,以教育资源的充足、稳定和高效来实现教育资源数量、质量和多样化的共生共存,进而满足个体在生存、发展和完善上的教育需要。但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我们要谨防三个容易出现的偏差,即以群体遮蔽个体、以手段遮蔽目的、以高层价值取向遮蔽低层价值取向。首先是以

35、群体遮蔽个体。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不仅体现在群体上,还体现在个体上。只有实现了基于个体满足之上的群体满足,教育资源的配置才实现了其原初性的目的,即让每一个能接受教育的人都接受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资源分配中,关注群体、忽视个体的现象时有发生,认为只要实现了群体的满足,个体的满足就自然实现,这就是以群体遮蔽个体的取向。然而,群体多数权利的实现或需要的满足并不意味着个体需要的满足,甚至有对少数人权利的剥夺。以多数指代群体,再以群体的名义剥夺或漠视少数人的权利已成为许多政策共同的问题。这种情况是不应该的,因为这些少数群体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需要

36、的关注才更能体现社会的人道和正义。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我们要谨防以群体的权利来遮蔽个体的权利。其次是以手段遮蔽目的。教育资源分配的目的是满足人的教育需要,其间,人是目的性的,物是手段性的,对物质标准的强调是以不超过人的标准为限度的。具体来说,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物资资源的效率和充足都是为了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服务的,对效率的强调是以不危及生存等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也不能与更高层次的平等等价值取向相冲突。如果对效率等手段的强调超过了平等与公平,这就出现了以手段价值遮蔽目的价值的问题。如前些年的农村教学点调49整,其主要关注点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但在对效率的追求中却危及了个体生存性的

37、教育需要与教育自身的发展,29这便是一种以手段价值遮蔽目的价值的表现,是一种“降格下行”的价值观,因此,中央下令中止这种调整无疑是正确的。再次是以高层价值取向遮蔽低层价值取向。在现实的教育资源分配中,有时存在着高层价值对低层价值遮蔽的现象。如我们一贯重视公平,以为实现了公平就实现了平等,也满足了个人需要。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公平本身就包含了平等。但我们还要明白,公平的实现是一个由低到高、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以低层次平等的实现为前提的。真正的教育公平应从关心个人最基本的教育需要着手,在确保生存性教育需要获得满足和实现平等的基础上来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平等与公平。如果在没有实现教育平等的前提下来追

38、求教育公平,对弱势群体来说,这种公平无疑是不真实的。因此,我们要谨防高层次价值对低层次价值的遮蔽。参 考 文 献1列文.学校财政C/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闵维方等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34.2GARMS W I,GUTHRIE J W,PIERCE L C.School finance:the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public education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8.3曾满超,丁小浩.效率、公平与充足: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9、2010:12.4SWANSON A D,KING R A.School finance:its economics andpolitics(2nd)M.New York:Longman,1997:22-23.5本森.教育财政C/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闵维方等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26.6理查德金,奥斯汀斯旺森,斯科特斯维特兰.教育财政:效率、公平、绩效(第三版)M.曹淑江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7栗玉香.教育财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RICE J K,MONK D,ZHANG J J.Scho

40、ol finance:an overviewM/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Amsterdam:Elsevier,2020:218.9ODDEN A,PICUS L.School finance:a policy perspective(3rd)M.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4:59-60.10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8-12.11BRIMLEY V,GARFIELD R R.Financing education:in aclimate of change(10th)

41、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Inc 2008.60.12ROSS K N,LEVA IR.Needs-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education:viaformulafundingofschools M.Paris:UNESCO,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99:15.13 BRIGHOUSE H,SWIFT A.Educational equality versuseducational adequacy:a critique of Anderson and

42、 StazJ.Journal ofapplied philosophy,2009(2):117-128.14HOXBY C M.Are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school finance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6(4):51-72.15何建华.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J.学术月刊,2004(10):30-37.16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4.17冯建军.高中教育公平的哲学基础J.教育科学研究,20

43、11(2):5-10.18 PERRY R B.Puritanism and democracy M.New York:Vanguard Press,1944:58-81.19 LALDWELL B.Market,choice and public good in schooleducation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9,43(3):257-272.20CALDWLL B,LEVACIC R,ROSS K.The role of formulafunding of school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policy c

44、ontextsC/ROSS K,LEVACIC R.Needs-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education:via formulafunding of schools,Paris:Unesco,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Planning,1999:13.21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5.22丁延庆.我国生均给予经费差异性分析的方法及应用评价J.北京教育(普教),2012(10):11-12.23KING R,WWANSON A D,SWE

45、ETLAND S R.Designingfinance structures to satisfy equity and adequacy goalsJ.Educationpolicy analysis archives,2005,13:15.24约翰瑞斯.真正的伦理学:重审道德之基础M.向玉乔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9-150.25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4:4.26夏清瑕.个人发展权探究J.政法论坛,2004(6):171-179.27KOTZEE B.Educational justice,epistemic justice,and

46、levelingdownJ.Education theory,2013,63(4):331-350.28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10-16.29雷万鹏.走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26(B02).59O n t h eO r i e n t a t i o n s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s o u r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e t r o s p e c t i o n,R e f l e c t i o na n dR e c o n s t

47、r u c t i o nYunpeng Jia1,Jin Peng2,Qingxiu Liu3(1.School of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2.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3.Sichuan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A b s t r

48、 a c t:There are many intentions on how to distribute educational resources.Equality,equity,adequacy,efficiency,liberty,fraternity,excellence,quality and economy growth all have been the choices of scholars or administrators on this topic.However,everyopinion is different or even conflict to the oth

49、ers.This dilemma can be interpreted by many reasons,but in our opinions,ignoring thespecialty of education or educational resour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andeducational resources,we think that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distributed with the va

50、lue orientation of fraternity,equality andequity,and feed education with adequate,sustainable resources and use it efficiently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demand for personalsurvival,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we should beware of three easy deviations,that is,t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