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426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和发展之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文化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一、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情况,补齐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短板,列宁坚持“谁来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一)农村文化建设的三重

2、主体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列宁分析了不同主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坚持各尽其能,形成协同合力,共建农村文化,解决了“谁来建设”的问题。首先,列宁深刻认识到文化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执政的重要性,将党视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列宁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第二,加强党对各种具体的文化机构的政治领导。列宁指出:“要运用全部国家机构,使学校、社会教育、实际训练都在共产党员领导之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服务。”其次,列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

3、将教师及知识分子看作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一方面,列宁认识到造成农村地区文盲遍布现象的首要原因是教育落后,而这是由于教师在沙皇统治时期地位低下。因此,亟需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吸引他们到农村地区开展教育。列宁指出:“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针对农民依靠小农经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的情况,列宁高度重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作用。他指出:“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而这些东西掌握在资产阶级专家手中。”因此,要合理改造和

4、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最后,广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列宁充分肯定农民在农村文化创造过程中的历史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认为农民需要文化滋养,文化也需要农民创造。他指出“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因此,广大农民群众是一切农村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三维目标指向列宁依据当时的俄国农村实际情况,分析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文化问题,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要达到的基础素养目标、价值凝聚目标以及最终人文目标,解决了“建设什么”的问题。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武晓雅(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

5、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是他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俄国农村现实情况相结合,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列宁深刻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高度重视发挥三重主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协同作用;根据俄国农村实际情况确立了三维目标指向;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城市支援乡村以及开发文化资源三条路径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关键词: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作者简介:武晓雅(199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乡村振兴14第一,基础素养目标:开展

6、扫盲运动,提升农民识字率。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不仅制约着苏维埃政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延缓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进程。由此可见,农村文盲率高是当时俄国发展中的最大难题。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扫盲运动,解决农民的识字问题。第二,价值凝聚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认同感。文化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是为政治服务的。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其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归属感,增强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十月革命结束之后,虽然旧的政治制度已经被推翻,但是根植在广大民众心中的旧思想和旧文化还没有被彻底消除。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

7、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 实施 社会主义的目的。”因此,苏维埃政府必须用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教育农民,抵御落后文化对农民思想的侵蚀,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头脑。第三,最终人文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共产主义新人作为文化发展的终极指向。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类现在已经转入一个新的、有着辉煌灿烂的前途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基础。列宁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三)农村文化建设的三条路径列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深入思考如何更

8、加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采用了三个具体举措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解决了“怎样建设”的问题。第一,增加农村投资,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投资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资。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最佳方式,列宁要求国家预算首先要满足教育需要,提出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削减的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此外,还通过增加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投资,通过增加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方式。“苏维埃政权从各方面帮助工人和劳动农民自学自修(建立图书馆、成人学校、人民大学、讲习所、电影院、艺术工作室等)。”他认识到农民占苏维埃俄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分

9、配到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要求必须整顿这一现象,合理分配资源。第二,城市支援农村,打造城乡文化同盟。列宁认为,城市不仅在经济资源占有量方面胜过农村,在对文化资源的掌握上也占据优势,因此密切城乡交流,支持城市援助乡村,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基于此,他提出“城乡互助”思想,列宁指出,一是要“建立一种他们之间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互助形式”。他倡导城市人才、教师和工人下乡,反对流于形式的工作,而要深入了解农村情况,与农民群众深入沟通。二是“城市支部与农村支部结成兄弟支部,城市党支部尽力满足农村支部的各种文化需求”。城市支部与农村支部可以建立“一对一”互助机制,满足其文化需求。这种城市对农

10、村的帮扶涵盖各种内容,包括传播共产主义先进思想、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先进技术等,总之就是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尽己所能帮助农村发展。第三,开发文化资源,批判继承优秀文化。列宁对于文化的继承性有着深刻认识,他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主张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他指出,发展无产阶级新文化“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正确对待俄国的传统文化。比起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进程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改造,发挥其精神力量。二是充分利

11、用资产阶级文明成果。为了尽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最大化利用好现有的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加以改造。同时,时刻保持谨慎,避免受到资本主义消极文化的影响,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价值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二、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系统协调、全方位推进,其难点在于文化振兴,更深层次的推动力量也在于文化振兴。因此,乡村要振兴,文化必须振兴。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是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新时

12、代我国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提供了有效经验和理论启发。(一)坚持多元主体建设,发挥主体协同效应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主体涣散、力量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党的基层干部对农村文乡村振兴15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主体缺位;优秀教师与人才到基层的积极性不高,关键主体缺乏;农村大量青壮年与知识分子流失,空心村现象明显,基础主体缺失。基于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不同主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首先,要发挥党和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领导力。加深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党管文化。其次,发挥优秀教师及人才的关键力。通过提高教师地位和加强物质保障,吸引优秀教师到农

13、村地区开展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村教师及人才树立主人翁意识,做乡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最后,发挥农村不同群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内驱力。一方面,做好农村老年群体的扶智工作。农村老年群体从小在乡村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掌握丰富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但由于其文化素养较低,对乡村文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要做好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增强农村青年群体的乡村认同感与归属感。青年群体是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知识最快的群体,要广泛激发青年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青年自觉建设乡村文化。此外,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村人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获益。村民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应该是文化建设的获益者。只有坚持

14、文化发展为了农民,才能更好地激发其主动进行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二)支持城市帮扶农村,构建城乡融合格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这一矛盾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村优秀文化供给不充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发展依旧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要沿着列宁城市援助乡村的思路,利用城市优势带动乡村文化发展,逐步实现文化资源平等共享、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首先,依靠组织保障,构建城乡互助联盟。畅通城乡党支部之间的联络交流,加强文化资源共享,带动提升乡村党组织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其次,加强城乡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乡村文化产业化是乡村文化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大

15、多处于发展初期或者起步阶段,缺乏经验与技术,而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因此要鼓励城市优秀的文化企业定期在农村进行交流合作。最后,加强城乡之间的人才交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不仅要加强城市对乡村的经济援助,还应加强城市对乡村的人才帮扶。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量乡村人才流向城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吸引此类人才回流。(三)开发优秀乡土资源,发掘乡村文化内涵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亟待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营养。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受城市文明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原有的乡村传统文化从中心被挤到边缘,出现严重的文化

16、认同危机,影响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被保存下来的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时,逐渐失去了其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改变乡村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特色乡村文化趋同现象,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首先,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坚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其次,以创建乡村文化特色为核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孕育的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可以向发展情况与自身类似的乡村汲取优秀经验。最后,以获取文化经济

17、效益为助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反过来反哺文化,形成良性互动。村民在享受乡村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坚持开发有度,增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结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启发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抓好关键主体、加强城乡交流互动以及开发乡土资源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文化动力,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哲学研究编辑部.苏联哲学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