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1966—1980)——基于《梁漱溟日记》的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4148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1966—1980)——基于《梁漱溟日记》的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1966—1980)——基于《梁漱溟日记》的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1966—1980)——基于《梁漱溟日记》的考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 梁漱溟日记 来看,梁漱溟晚年的收入来源是每月在政协领取的稳定工资,与普通职工相比,其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他的日常生活支出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开销不大。在维持俭朴生活的同时,梁漱溟购买书籍、订阅报刊,丰盈自身精神世界。面对生活无着的亲友故旧,梁漱溟为之提供接济,使其渡过难关,其资助金额亦显慷慨。在梁漱溟身上,出世之心与入世之举并存,其晚年经济生活充分体现出会通儒佛两家思想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更是值得钦佩。关键词:梁漱溟;梁漱溟日记;经济生活;儒佛关系中图分类号:K 2 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1 4 7 1(2 0 2 3)0 3-0 0 8 6-0 8

2、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2 0 2 2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从梁漱溟晚年工资支出看其人生态度”(c x 2 0 2 2 0 0 2)收稿日期:2 0 2 3-0 4-1 7作者简介:顾铭秀(1 9 9 8),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通信作者:熊帝兵(1 9 7 6),男,安徽定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史。L i a n g S h u m i n g s E c o n o m i c L i f e i n H i s L a t e r Y e a r s(1 9 6 61 9 8 0)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B a s e d

3、 o n T h e D i a r y o f L i a n g S h u m i n g GU M i n g-x i u X I ONG D i-b i n g(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C u l t u r e a n d T o u r i s m,H u a i b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 b e i 2 3 5 0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a r y o f L i a n g

4、S h u m i n g,L i a n g S h u m i n gs s o u r c e o f i n c o m e i n h i s l a t e r y e a r s w a s t h e s t a b l e m o n t h l y s a l a r y h e r e c e i v e d f r o m t h e C P P C C,a n d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o r d i n a r y w o r k e r s,h i s e c o n o m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w e r e

5、 r e l a t i v e l y c o m f o r t a b l e.H i s d a i l y l i v i n g e x p e n s e s 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f o o d,c l o t h i n g,h o u s i n g,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s o o n,t h e c o s t o f w h i c h i s n o t l a r g e.Wh i l e m a i n t a i n i n g a s i m p l e l i f e,L i a

6、n g S h u m i n g b o u g h t b o o k s a n d s u b s c r i b e d t o n e w s p a p e r s a n d p e r i o d i c a l s t o e n r i c h h i s s p i r i t u a l w o r l d.I n t h e f a c e o f h e l p l e s s r e l a t i v e s a n d f r i e n d s,h e p r o v i d e d r e l i e f f o r t h e m t o t i d

7、e o v e r t h e d i f f i c u l t i e s,a n d t h e a m o u n t o f f u n d i n g i s g e n e r o u s.A n u n b o u n d s o u l c o e x i s t e d w i t h c o m p a s s i o n a t e d e e d s i n L i a n g,w h o s e e c o n o m i c l i f e i n l a t e r y e a r s f u l l y r e f l e c t s h i s l i f

8、e a t t i t u d e o f b o t h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 B u d d h i s m.I n d i f f e r e n t t o f a m e a n d w e a l t h,L i a n g h a s a n o b l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w o r t h y o f a d m i r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L i a n g S h u m i n g;T h e D i a r y o f L i a n g S h u m i n g;e

9、c o n o m i c l i f e;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 B u d d h i s m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界著名代表人物,其组织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民国时期影响巨大,留下的论著丰硕,亦勤于日记。梁漱溟日记 的记载始于1 9 3 2年,终于1 9 8 1年,前后跨越5 0年。2 0 1 4年,该日记经过重新校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梁漱溟现存全部日记汇编,7 0余万字。日记作为一种私人记载,“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是治史者所必须参考的”11。

10、梁漱溟的日记真实反映了其生活状况,在1 9 6 6年之前,对工资的领取记载仅有7处,分别是1 9 5 6年1 1月6日、1 9 6 1 2 0 2 3年8月 第3 5卷 第3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Q i n g d a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A u g u s t,2 0 2 3V o l.3 5 N o.3年5月5日和6月5日、1 9 6 2年1月4日、1 9 6 3年4月5日、7月5日、9月5日。从1 9 6 6年开始,日

11、记中除了照例回顾生活日常外,梁漱溟开始对工资的领取作记录,相关经济信息逐渐增多,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颇多,研究时段主要集中于其前半生,对其晚年的研究较少;研究资料主要是其生平著述,梁氏日记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研究重点在其思想、文化和社会实践层面,对梁漱溟个人生活的研究鲜有。在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中,谈话内容大多也都是过去的人与事,较少涉及其晚年生活,更未涉及其经济生活。另外,与梁漱溟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如吴宓、邓之诚,学界对二人日记中的经济生活已有一定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以 梁漱溟日记 为核心史料,对梁漱溟后半生(1 9 6 61 9 8 0)的日

12、常收入、支出等作初步梳理,并结合时代背景,还原其真实的经济生活,揭示经济观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而探讨其对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践行,使对著名文化人物梁漱溟的研究更加丰满。一、梁漱溟晚年的收入情况梁漱溟(1 8 9 31 9 8 8),原名焕鼎,字寿铭,用过的笔名有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是中国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儒家”,其一生具有传奇色彩。1 9 1 7年,梁漱溟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资借鉴的经验,后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1 9 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漱溟受邀到北京共商建国大计。1 9 5

13、 0年1月,梁漱溟携眷到达北京。1 9 5 1年1 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一届三次会议,梁漱溟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22 5 3。之后,梁氏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一直留在北京工作生活。众所周知,梁漱溟早年起即有写日记的习惯,1 9 1 6年,梁漱溟发表 究元决疑论,在讨论佛家思想时,曾引用其日记中的一段话,并将日记题名为 楞严精舍日记,“可惜的是这日记在抗战时期留存于北京故居,被人当废品卖掉了”31。后来,梁漱溟被蔡元培引进北大,在北大工作七年,但这一时期日记短缺。1 9 2 8年至1 9 3 7年,梁漱溟投身于农村工作,这十年中只留有三年日记。1 9 3 8年至1

14、 9 4 7年,他记录了约十个月的日记。自1 9 5 0年至1 9 8 0年,梁漱溟连续三 十年有日记,“全 部 丢 失 的 有 六 年(1 9 5 5、1 9 5 8、1 9 5 9、1 9 6 0、1 9 6 4、1 9 6 5),严重残损的有四年(1 9 5 2、1 9 5 7、1 9 6 2、1 9 6 3)”33,可作为了解梁氏生活的日记仅有二十年。1 9 8 1年,梁漱溟已是8 8岁高龄,“每日阅报读书如常,只是少亲笔墨了,日记也不再坚持。写有日记不过四天,且不连续”38 6 7,故而未将1 9 8 1年列入本文考察范围。与大部分名人日记不同,梁漱溟的日记因只供个人备忘之用,字句简

15、短,且多为省略,没有修饰,字里行间透露着平静。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数十年的个人行止,包括亲历的各种事件、生活日常。从1 9 6 6年开始,梁漱溟在日记中会对工资的领取作记录,偶尔漏记。如1 9 6 6年1月4日,“渊送来工资”33 8 1;1 9 6 6年8月5日,“早起去紫竹院晤渊庭,交来工资”34 0 2。纵观日记中对工资的记载可知,政协按月发放薪酬,每月大约在月初发放,而且发放比较规律,如1 9 6 7年2月4日、3月4日、4月4日、5月4日、6月5日、7月4日、8月4日,又如1 9 6 8年1月4日、2月5日、3月4日、4月5日、5月4日,均在月初有取得工资的记录。据日记记载,梁漱溟在

16、1 9 6 6年曾被扣过工资,9月5日,“又同意打电话给政协总务科问工资事。答言将有统一规定,不考虑个别情况,似一时不能领取”34 0 6。9月1 4日,“领得一百五十余元,据云按百分之六十发给”34 0 8。据梁氏后来的日记记载,被扣掉的工资又在1 0月补齐了,其在1 0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八时电询政协领工资事,即去领取,除领得1 0月份2 6 0元外,又补足上月扣发之百分之四十,即1 0 5元”34 1 2。1 1月5日,“九时去政协领取工资2 6 3元”34 1 7。需要说明的是,从1 9 6 6年1 1月5日后,梁漱溟仅是如例记载领取工资事项,没有再提及工资的具体数额,如1 9 6

17、6年1 2月5日,“午后去政协领工资如往例”34 2 1,亦未再提及扣减或者增加的现象。粮票是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从1 9 5 5年发行至1 9 9 3年废止,“粮票及粮票制度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史上 存 在 了 近 四 十 年 时间”44 7。在本文考察阶段,梁漱溟日记 中领取粮票的记载共6处,分别是1 9 6 7年1月2 5日、1 9 6 7年1 2月2 4日、1 9 6 8年8月2 5日、1 9 6 8年1 2月8日、1 9 6 9年3月5日、1 9 7 9年5月2 0日。另外,梁漱溟的著作大约3 0年(1 9 5 01 9 7 9)不得出版38 2 6。1 9 8 0

18、年的日记中第一次出现了“稿费”的字样,4月,“周天度来,指示其六辑错误诸点,78 3期 顾铭秀,等: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1 9 6 61 9 8 0)赠我稿费二百四十元”38 6 1,“周天度来谈,又补足稿费1 0元多”38 6 1。原来,这笔稿费是梁漱溟所作 中国民主同盟发起成立之经过略记 我参加国共和谈的经过 被收入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增刊第六辑 所得。通过梳理梁漱溟1 9 6 6年至1 9 8 0年之间的日记,发现其经济来源主要是每月在政协领取的工资,并无其他额外的经济收入。我国工资制度自1 9 5 6年改革后,近3 0年内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因此,以 梁漱溟日记 中曾提到的2 6 3元

19、作为其月工资计算,梁氏1 9 6 6年的工资总收入应是3 1 5 6元。1 9 6 6年1 9 8 0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如表1所示:表1 北京市各行业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58 9(1 9 6 61 9 8 0)(单位:元)序号年份平均工资11 9 6 66 7 721 9 6 76 8 331 9 6 86 7 841 9 6 96 7 351 9 7 06 3 161 9 7 16 2 971 9 7 26 4 581 9 7 36 4 291 9 7 46 4 01 01 9 7 56 4 01 11 9 7 66 2 01 21 9 7 76 1 61 31 9 7 86 7 31 4

20、1 9 7 97 4 21 51 9 8 08 4 8 由此可知,与普通职工相比较,梁漱溟的收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较高水平。仅仅以1 9 6 6年为例,梁漱溟的年收入约为北京当年人均收入的4.6 6倍。从日记来看,梁漱溟具备良好的“理财”意识,经常在每月领到工资后,将一部分存入银行。例如1 9 6 6年8月1 1日,“早起进食后去北海散步,习拳于西南隅,存百元于银行,回家午饭”34 0 2。1 9 6 9年7月4日,“九 时 去 政 协 取 工 资,存1 0 0元 于 银行”35 1 9。梁氏在存款时,会根据平时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活期与定期的合理搭配。如1 9 6 6年1 1月8日,

21、“九时去西四储蓄所,存入活期3 0 0元,转期定期半年”34 1 7。1 9 7 3年2月1 1日,“去储蓄所以存款转期一年,又移百元入活期”36 3 6。1 9 7 8年7月2 8日,“去 鼓 楼 储 蓄 所 办 理 存 款 转 期,收 利息”38 1 2。仅就梁漱溟日记和年谱来看,在1 9 6 61 9 8 0年间,梁漱溟的个人收入来源单一,除了在政协的固定工资外,日记中仅有的一笔额外经济收入是1 9 8 0年周天度送来的二百余元稿费。虽然日记中有银行存取款的“理财”活动,但是没有确切利息记载。另外,“1 9 5 7年以后到1 9 7 8年的2 0年间,北京市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一直没有达到1

22、 9 5 7年的水平,这段时间虽然物价稳定,但职工实际工资并没有增长”61 8 1。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梁漱溟个人工资整体上变化不大。二、梁漱溟晚年的生活支出梁漱溟不常购买新衣,平日衣着朴素,袁鸿寿曾说:“梁老穿衣比我少,而且穿的都是几十年的旧衣服”71 1 7。日记中经常有修补衣物的记载,1 9 6 6年3月2 6日,“又到盛锡福修理两帽”33 8 9。1 9 6 7年9月2 9日,“进食后以夹衣付修理”34 5 4。1 9 7 0年1 1月2 0日,“以旧布夹制服付地安门裁缝换新布面;3 0日可取”35 6 5。1 9 7 9年5月1 7日,“早去洗衣店,又付1件呢上衣修理”38 3 8

23、。虽然很少购买新的衣物,但是梁漱溟比较看重衣服的品质,如“午饭后去王府井,以 皮 桶 在 徐 顺 昌 店 订 制 皮 大 衣,去9 0余元”34 1 6,又如,“进食后去王府井百货大楼购得呢夹大衣1件去1 2 4元”34 1 9,这件呢夹大衣约占了当时月工资的二分之一。梁漱溟饮食结构简单,从1 9 1 1年开始“茹素”,这个习惯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日记中,他多处提及买菜事宜,1 9 6 7年2月2日,“购素菜水果等回家”34 2 9。1 9 6 8年3月6日,“去西单经前门转至王府井,购素菜回家”34 7 2。家人、亲友等给梁漱溟送饭送的也都是素菜。1 9 7 4年5月2日,“培恕夫妇挈 二

24、孙 来,送 素 菜。晓 晴 亦 送 来 素 菜,略 用 而已”36 7 7。1 9 7 5年2月1 0日,“宽儿送来素菜,留其午饭,饭后去恕儿家”37 0 2。1 9 7 7年1 0月3日,“维博来云他同马仰老吃素菜馆,带来素菜给我”37 8 5。梁漱溟平日饮食多选择油饼、花卷、馒头、面包,普通的蔬菜水果和果脯点心。要论其晚年饮食的特别之处,无非在于爱喝牛奶和可可粉,日记中有订购牛奶的记录,如1 9 7 1年9月2 5日,“出订牛奶付3.5 1元”35 9 3,1 9 7 4年1月2 8日,“订牛奶付费6.1 6元”36 6 9。日记中也有购买可可粉的记录,如1 9 7 088 青岛农业大学学

25、报(社会科学版)3 5卷 年3月1 4日,“午后购梨,又觅可可粉于东安市场,乃仅得之”35 4 2。1 1月3日,“晚去东风市场购可可粉1桶”35 6 3。1 9 7 9年2月9日,“去王府井购可可粉1斤”38 3 0。总体上,梁漱溟一直坚持节制饮食,每餐适可而止。1 9 6 8年1 1月2日,“早六时起,去什刹海一转即回。不多食,只进汤”34 9 5。1 9 7 8年1月2 4日,“晚饭不敢多食”37 9 7。日记中常见他每遇生病,多以减食以辅助身体恢复。1 9 6 8年1 1月2日,“不多食,只进汤”34 9 5。1 9 7 7年8月1 1日,“早起写稿尚好,早餐稍多,中午减食”37 8

26、0。1 9 7 8年3月7日,“因腹泻由医诊脉(脉象平稳),给黄连素服之3次止泻。减食,只进牛奶”38 0 1。在家书中,梁漱溟也曾提及“饮食要少不要多,完全素食”89 8 3的个人养生经验。住房方面,从1 9 6 6年到1 9 6 8年7月1 0日之间,梁漱溟一直住在北京小桐井一号,此处位于北京积水潭(净业湖)西北岸,原来是其父梁济所置书斋,在建国前多由亲友借住。1 9 5 3年,梁漱溟迁住于此。1 9 6 6年8月后他以租房的形式居住,1 9 6 6年9月1 5日,“房管局有人来发给房租折据,嘱明日交房租于银行”34 0 8。日记中虽有“午前九时去银行交电费及房租”34 0 9等类似关于房

27、租的记录,但并无确切金额记载。1 9 6 8年7月1 0日,梁漱溟迁居铸钟厂4 1号。铸钟厂4 1号是个大杂院,条件比较简陋,梁漱溟住在两间小东屋,“正值炎夏,下午西晒,闷热难熬”23 0 2。日记中记载了房租租金数额,1 9 6 8年8月4日,“付出房租电费等共3.2元”34 8 7。1 9 6 9年9月4日,“付房租水电等3.5 5元”35 2 5。1 9 7 0年1月1 7日,“付房租等4.3 9元”35 3 7。1 9 7 0年8月,梁漱溟“经居民委员会介绍,租到东郊中街七号楼一层二号一套两居室楼房”23 0 6。于8月9日搬家,“比较大点的一间向南,先生住;一小间向北,陈树棻夫人住,

28、有厨房、卫生间,都很窄小,但较之铸钟厂那间小东屋好多了,先生免受夏天烈日暴晒之苦了”23 0 6-3 0 7。1 9 7 0年8月1 4日,他“去 房 管 所 登 记 房 租 本 子,交 八 月 份 租 金5.6元”35 5 5,9月1 3日,“为算水电费奔走楼上各层,最后收取各费连同房租交付银行(共2 9.2 4元),并以水电本移交二楼薛姓”35 5 8。1 9 7 1年2月1 4日,“房租8.5 3元”35 7 3,之后,日记可见住在此处时的房租记录均为8.5 3元。1 9 7 9年1 2月3 1日,梁漱溟由东郊新中街搬到复兴门外木樨地2 2楼,据年谱记载:“全国政协于一九七九年底通知,安

29、排先生迁居木樨地二十二号楼五门九层十七号住房。这是高干居住区。先生分到一套四室一厅的房子,三个房间向南,一个小间向北,宽敞明亮,现代化设备,并给安装电话。住起来很舒服。先生很高兴,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移住新居。从居住条件看,是飞跃变化”23 4 9。1 9 8 0年开始,梁漱溟的日记逐渐变成多日汇记一次,在1月1 5日的补记中,记录新居住地的房租为2 6.3 7元38 5 7。出行方面,梁漱溟工作时单位会派车接送,“全国政协基本上恢复了每周学习两次的活动。从七月十八日起,又开始派车接送,同车三人”23 1 4。在没有专车接送、路程偏远的情况下,梁漱溟会选择公共汽车出行,每月的换票 记录可

30、以证明 这一点,如1 9 7 2年1 0月5日,“换车月票于东环南路”36 2 3,1 1月3 0日,“到三里屯换车月票”36 2 8。关于每月汽车车票的费用,可以参考日记中1 9 7 1年1 1月3 0日的记载,“换 车 月 票 去5元”35 9 8。又 因“1 9 6 6年 至1 9 7 6年大部分物价被冻结。北京市公共电、汽车票价几乎未作变动,只是为了简化票制,做了一些调整”93 3 8,故推测这一年的车月票花费约为6 0元。梁漱溟深知运动的重要性,比较注重养生,在路程较短的情况下,他通常选择步行。1 9 7 5年1 0月1 7日,梁漱溟感到自己的步履稍微不大灵活,故“多步行以锻炼之”3

31、7 2 2,并在某日午睡不成寐,发出“自知老矣”的感叹。为与衰老作斗争,“今后励行不搭车之决定”37 8 9,外出多赖步行,每天都有一定程度的活动量。偶尔,梁漱溟也会雇车出行。1 9 7 8年9月2 8日,“维博伤手忽来,即同租车去北大看钦宁,知其伤已愈,去车费1 2元”38 1 7。雇车的费用相比于公共汽车贵得多,但从日记来看,梁漱溟雇车频次并不高,皆是基于重要场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卫生医疗开支必不可少。梁漱溟的卫生支出主要包括洗衣、理发、洗澡等方面。他注重衣物的洁净,经常光顾洗衣店。1 9 7 1年7月2 7日,“以洗件付三里屯洗衣店并散步”35 8 8。1 9 7 2年4月1 5日,“

32、取回洗件(被里)又付洗件”36 0 9。在个人卫生方面,梁漱溟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适时理发,1 9 6 7年5月3日,“午饭后觅理发馆奔波许久,剪发后又洗澡于新街口”34 4 0。1 9 7 2年9月2 5日,“回家休息后去清华园洗澡、剪发”36 2 2。另外,梁漱溟及夫人陈树棻因上了年纪的缘故,在家务等方面需要外力相助,且从日记来看,陈树棻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经常购药、看医。梁漱溟一边工作一边照料患病的妻子,并雇佣女工减轻家务压力。98 3期 顾铭秀,等: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1 9 6 61 9 8 0)三、梁漱溟晚年的非生活支出除了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外,梁漱溟还有一些非生

33、活支出,这些支出往往细碎而很难准确归类。其中,文化支出是梁漱溟的一项重要的非生活开支,主要是书籍购买及报刊订购。从日记来看,梁漱溟经常购买书籍,如1 9 6 6年2月7日,“去新华书店购 心理学原理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 判 西 洋 伦 理 学 选 精 神 现 象 学 等 六种”33 8 5。1 9 7 3年3月1 6日,“出西四购书(日本近代史 美国史纲 杜国庠集)去7.5元”36 3 9。作为近现代史上的名家,梁漱溟是自学成才的极好实例,在求学上有其独特感受。他认为:“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实,就不会受用。”1 03实际上,梁漱溟的自学,“最得力于

34、杂志报纸。许多专门书或重要典籍之阅读,常是从杂志报纸先引起兴趣和注意,然后方觅它来读的”1 01 7。梁氏读中学时,即注意时局变动,“每日报纸如当地之 北京日报 顺天时报 帝国日报 等,外埠之 申报 新闻报 时报 等”1 03 8,都是梁漱溟每天不可或缺的读物。因此,报刊是梁漱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这种阅读习惯养成于少年时期,在其晚年生活中也多有体现。参考消息 于1 9 3 1年1 1月7日在江西省瑞金市创刊,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参考消息报社编辑出版,是当时中国发行量第一、世界排名第五的报纸。梁漱溟是 参考消息 的忠实读者,在不能订阅的情况下,他通常借读,几乎期期不落。自1 9 7 1年7月起,

35、因全国政协给写了介绍信,梁漱溟开始能订到 参 考 消 息,随 即“向 邮 局 订 阅 参 考 消 息 半年”35 8 6。之后,他便一直如期订阅。此外,其日记中亦有 红旗 人民日报 等报纸的订购记录,1 9 7 0年6月2 4日,“回家后去北海,在西四购 红旗 第四期”35 5 1。1 9 7 1年1 2月2 4日,“付 人民日报 及 参考消息 全年订费2 4元”36 0 0。梁漱溟在晚年经常以不同形式接济他人,这对于梁氏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梁漱溟在日记中的记账情况,梁氏对他人的资助情况见下表。由表2可知,梁漱溟在1 9 6 61 9 8 0年间一直维持着对他人经济上的扶持,仅据日记中

36、所记载的金额就达到1 8 0 6 9.5元,这在当时是一笔特别巨大的数目。根据 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物价志 记载,1 9 6 6年北京市重要日用生活品的价格如下:大米0.2 0 9 5元/斤,小米0.1 3 6 5元/斤,玉米面0.1 1 5元/斤,花生油0.8 5元/斤,食盐0.1 3元/斤,猪肉0.8 8元/斤,羊肉0.7 1元/斤,牛肉0.7 5元/斤,煤球0.1 1 9元/1 0斤94 5 0。梁漱溟所资助的1 8 0 6 9.5元,在1 9 6 6年的北京,可以购买约8 6 2 5 1斤平价大米;如果将梁漱溟所资助的金额折合成猪肉的话,1 8 0 6 9.5元在当时可以购买约2 0

37、5 3 4斤猪肉。表2 梁漱溟日记 中资助他人情况表33 7 9-8 6 6(1 9 6 61 9 8 0)(单位:元)序号年份年资助支出金额11 9 6 66 521 9 6 76 5 0.531 9 6 85 8 241 9 6 91 0 7 451 9 7 01 6 7 461 9 7 11 7 6 671 9 7 22 3 7 581 9 7 31 4 5 091 9 7 41 1 0 21 01 9 7 51 1 8 01 11 9 7 61 1 7 31 21 9 7 71 6 6 01 31 9 7 81 5 6 01 41 9 7 91 4 5 81 51 9 8 03 0 0

38、合计1 8 0 6 9.5 特别是1 9 7 2年,梁漱溟一年的资助金额高达2 3 7 5元,约占其全年工资总收入的四分之三。日记显示,这一资助行为涉及当时的许多人和事,受助人多为生活遇到了困难,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潘怀素,字思白,昆阳村人,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据日记记载,1 9 6 8年4月2 8日,潘怀素来到梁漱溟家中,梁漱溟“赠以1 8元”34 7 7,并评价其音乐史有成就。除了当面付给,梁漱溟为潘怀素提供资助的形式还包括“兑”,即通过邮局兑寄。如1 9 7 2年1月6日,“回家午饭后去邮局兑潘2 0元”36 0 2。在日记中,关于资助潘怀素的记载达9 0余次,从1 9 6 8年开始,

39、一直持续到1 9 7 7年,梁漱溟对潘氏一共进行了持续1 0年的经济帮助。有明确数额记录的共为1 2 5 7元;还有1 7处记录较为模糊的数值。笔者选取了梁氏对潘怀素资助金额中的最小值4元,进行保守估算,梁漱溟对潘怀素的资助应至少有1 3 2 5元,平均每年约2 2 0元。伍观淇,字庸伯,番禺江高人。梁漱溟与伍观淇09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5卷 相识于1 9 1 9年,后渐渐熟识,既是挚友又成为亲属。伍观淇去世以后,梁漱溟对其家人多有关照。1 9 7 1年3月,梁漱溟想往香港兑钱给伍太太,但因当地邮局只收兑人民币,于是专门写信给曾追随伍先生多年的马仰乾询问,“弟拟略兑些钱去,但九

40、龙用港币,而 此 间 邮 局 只 收 兑 人 民 币,不 知 应 如 何 兑 寄法”82 7 2。3月1 3日,“午后觅中国银行于东西交民巷,竟三时下班矣”35 7 6。1 5日,“午饭后去中国银行,竟需填写申请外汇书。雪中回家,填写后封寄吴福章请转为办理”35 7 6。1 8日,“回家午饭后去中国银行以政协批准之申请书交去,竟仍须他们请示后始能办理汇兑”35 7 6。直到2 2日,梁漱溟终于将钱成功兑出,“休息后去中国银行兑香港5 0元,合港币1 2 3.1 5元”35 7 6。夏继泉,字溥斋,山东郓城人,早年从政,颇有成就,后成为著名的收藏家、鉴别家。早在1 9 1 6年,梁漱溟就与其结交

41、,梁漱溟在 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缘 中曾说:“夏溥斋先生(继泉)、梅撷云先生(光羲)亦 均 是 看 到 我 的 究 元 决 疑 论 而 引 起 纳 交的”1 13 1 8。1 9 6 8年7月2 5日,梁漱溟收夏继泉之子夏润生求助信34 8 6。从收到求助信开始,梁氏对其进行经济扶持,日记中关于接济夏润生的记载共计2 7次。在1 9 7 2年以前,金额并不固定,最高为3 0元,最低为1 0元。1 9 7 2年,日记中出现了8次关于接济夏润生的记载,皆被称之“赠”,数额均为1 6元,金额共计1 2 8元。四、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态度虽然 梁漱溟日记 中的支出记载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实际支出,对他人资助

42、的统计数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但是其总体支出情况依然非常直观。从上述梁漱溟晚年的收入和支出来看,梁氏这份固定的工资收入,与普通民众的收入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他的日常生活支出相对稳定,不稳定的当属于“非生活开支”,而这其中,对别人的帮助与接济又占了很大比重。一个人的思想离不开一个人的生活,同样,一个人的生活亦能反映其思想。梁漱溟的一生经历复杂,其人生思想发生多次转变。梁氏在自述中总结道:“第一时期为实用主义时期,从十四五岁起至十九岁止,以受先父影响较多。第二时期即为上文所讲之出世思想归入佛家,从二十岁起至二十八九岁止。在此时期中一心想出家做和尚。第三时期由佛家思想转入儒家思想,从二十

43、八九岁以后,即发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书之际”1 09 9-1 0 0。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的自序当中,梁漱溟表示自己的思想归于儒家。美国学者艾恺称梁漱溟为“最后的儒家”,艾恺认为,“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找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1 2 中文版序言4。梁漱溟奉行儒家人生理想,践形尽性,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一生淡泊名利,每给人写条幅,“爱写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八个字”23 8 6。晚年的梁漱溟即便拥有一份稳定而可观的收入,其自身也一直维持着俭朴生活。当他病危之时,李渊庭、阎秉华向保姆赵

44、阿姨询问有无现成可用衣服,赵阿姨流着眼泪说:“他只有一套料子中山服,已很旧了。其余是几件灰布和白布小褂,内裤也是布的、旧的。袜子是 破 的,鞋 子 也 是 旧 的。唉!他 有 什 么 衣服啊!”23 8 6梁漱溟自身生活俭朴,面对生活条件艰苦、身处困境的朋友、学生等,他主动为之提供资助和接济,可以看出其对儒家义利观的践行,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梁漱溟在顺天中学读书时,与同学张申府成为朋友。晚年的梁漱溟坚持阅读,通过购买、借阅书籍的形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在 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缘 中,他提及十年来(1 9 6 61 9 7 6)的借书对象张申府,“申府好收书,又多旧藏。申府富于学识,资助我

45、者不少”1 13 2 2。正是基于这样一段借书之情,同时也表达对友人借书给他的感激之情,当张申府写信向其借钱时,梁漱溟手头没有多余的钱,专门从储蓄中支取钱以帮助这位老友,“取百元借予之”36 1 8。1 9 1 6年,梁漱溟作 究元决疑论,文章发表于 东方杂志,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因而得蔡元培赏识,受邀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梁氏与黄艮庸相识,两人的关系先是师生,后成为挚友。1 9 6 6年,黄艮庸回到广东番禺老家接受劳动改造,生活贫苦。故梁 氏 于1 9 6 7年 开 始 对 其 提 供 资 助,直 至1 9 7 2年黄艮庸的劳改生活结束返京时,对其资助才停止。雪中送炭的恩情让黄艮庸永世

46、难忘。1 9 7 6年1 1月2 5日,黄艮庸病故,据其家人说,“先生曾表示愿在京侍奉老师至百年后,然后返回故乡终老,不料竟先于老师而去”86。值得注意的是,梁漱溟宣告转入儒家思想后,虽一直以儒者形象示人,但也并未抛弃佛家思想。2 0世纪8 0年代,梁漱溟接受艾恺采访时,多次提及儒19 3期 顾铭秀,等:梁漱溟晚年的经济生活(1 9 6 61 9 8 0)家思想与佛家思想,他说:“我们彼此谈话,我还是希望你了解我的思想的根本,我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儒家和佛家”1 38。具体来说,梁氏坚持的佛法是大乘佛法中菩萨的救世精神。小乘是罗汉道,大乘是菩萨道。大乘道不出世,即“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它要回到世

47、间来,它不舍开众生。已经超出生死了,可以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1 31 4。梁氏表示“做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是走儒家的路,可是我是一个想要做好而不够的一个人”1 31 2 5。因此,梁漱溟“仅仅是放弃了出家当和尚的念头,而不曾放弃佛学对生命主体的认知;而且在应世方面,他也不纯然是儒家而舍弃佛学”1 43 7。李雪昭曾是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训练部的学生。2 0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雪昭在北京生活,在此期间与梁漱溟“过从甚多”39 1。他经常来梁家帮忙处理一些琐事,如代购东西、修理门窗电器等等。梁漱溟则经常对其提供金钱援助。长此以往,梁氏似乎对其多以依靠借钱生活的态度表示不赞同,1 9 7 2年,梁氏在日记中记

48、载对李雪昭的接济,出现了四次“索”字。他在一封家书中谈及真实想法,“雪昭常来我处帮忙,他用我的钱已从两千元向三千元迈进了。他无可奈何,我亦无可奈何”89 8 7-9 8 8。显然,面对学生的这种持续求助,梁漱溟本可以不必多加理会,他暗下决心,“雪昭来修理电灯,许以下月付2 0 0元,年内不再给”36 5 1-6 5 2。但慈悲是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出于“不舍众生”的慈悲之心,梁漱溟不忍看他人痛苦却不施以援手。1 9 7 4年3月9日,梁氏写道:“晚间雪昭来送面包,腰骨伤痛,精神委顿,其妻病颇重,付以3 0元”36 7 2。继而恢复了对李雪昭的日常接济。五、余论 梁漱溟日记 是梁漱溟全为自己备忘

49、而写,并没有身后发表之意,“可是如今它却可为人们了解他,提供一个 窗口”31。本文以 梁漱溟日记 为核心史料,通过对梁漱溟晚年(1 9 6 61 9 8 0)工资收入及具体支出情况等作初步梳理,将日记中提及的具体数额利用表格形式进行统计,结合时代背景,反映其晚年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梁漱溟主张道德在于践形尽性,将金钱看得很淡,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物价较为平稳的年代,他拥有一份稳定的工资,与普通职工相比较,其收入水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条件相对宽裕。实际上,梁漱溟的物质生活从不奢侈,平日衣着朴素,很少购买新衣;饮食结构简单;对居住环境要求不苛刻;外出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除了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支出外,文化支出是梁漱溟的一项重要非生活开支。他通过购买书籍、订购报刊,助以自身写作及精神世界的提升。与此同时,面对生活条件艰苦、身处困境的亲友故旧,梁漱溟主动为之提供资助和接济。这些受助人,主要包括亲人、朋友、昔日学生及故人的家人等,资助数额亦显慷慨。从这种资助活动可以看出,梁氏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