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2470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济师 2023 年第 08 期摘要: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是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章首先阐述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背景意义,然后分析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理想模型及现实困境,最后对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运行机制作了初步的探究并提出“三横三纵”政策框架。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三横三纵政策框架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143-03一、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背景意义2020 年 7 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后称 指南)。指南 要求:要依托现代产

2、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是指高等院校和合作企业在不改变人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通过疏通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通道和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通道来实现校企间人才的互聘共培,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1。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不仅是进一步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是

3、产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推剂,它对产业学院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有利于培养师资,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其次,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最后,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持续输送产业化人才。关于如何促进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一时间成为高等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华东师大的吕玉曼等人在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内涵、困境与实践路径 一文中阐述了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实践路径:不断推动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双向流动”常态运行机制,以用人机制为抓手推动校企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流动人员成果互认,逐步破除校企人员高水平

4、流动的障碍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王骏等人在 基于深度融合的校企资源双向流动途径研究一文中从校企联盟的战略目标角度分析,认为校企双方融合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对方的异质资源,建立“企业得近利、学校得远利、学生得大利”的校企融合模式,以此推动校企融合向纵深发展3。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郭湘宇等人在 产教融合视角下“双主体、深融合”产业学院建设 一文中提出校企合作“六共”运行机制:共建专业及实训基地、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组师资、共融文化、共享利益4。浙江师范大学的郑沁沁等人在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研究 一文中提出:应通过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知识共享意愿;增强认同感与信任感,消解团

5、队知识共享心理边界;优化选拔培训机制,提升团队知识共享能力等优化策略来推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有序运行5。但是,现有的大部分研究都是碎片化的,缺乏对建设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本文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对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从背景意义、理想模型及现实困境、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通过本文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提供理论指导,最终达到助力产业学院发展的目标。二、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理想模型及现实困境据调研,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理想模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以保障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为目标,构建国家、省市、校企三级政策联动机制,避免政策之间的欠耦合情况发生

6、,力争形成纵向政策合力。第二,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畅通校企双向沟通的官方渠道,降低校企双方的沟通成本,来实现供求信息流动的效率最大化。第三,构建一套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保证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建设产业学院的实践过程中,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遇到不少挫折和阻力,常见的现实困境如下:(一)未形成三级政策联动机制,校企双方利益无法保障首先,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产业学院建设的大方向,为省市、高校、企业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和指导。以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例,该 指南 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和建设立项流程,并在建

7、设任务的第五条提出要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除此之外,任务还明确了要探索行业骨干到高校任教的有效途径及认证使用机制,加强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激励制度探索,打造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次,在省市层面,大部分省市都是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对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进行了初步量化和具体细化并增设了保障措施部分的内容,但是省市政策层面依然缺乏具体的落地方案。以 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 为例,该方案明确了到 2025 年分批组织认定 30 个左右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100 门左右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打造 30 个左右实习实训

8、重点实训基地,建设 30 个左右产业学院名师工作室(坊),列举了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并提出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和强化人才保障等几方面的组织保障措施。但是,对于如何统筹规划,如何完善管理机制,经费如何划拨,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服务政策如何定制等问题并没有详细说明。最后,在校企层面存在针对性政策缺失的问题。就高校侧而言,部分高校的现代产业学院是依托原有二级学院建立起来的,而这些二级学院依然沿用原先的政策来对企业兼职导师或者实习学生进行管理。由于缺少针对产业学院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激励政策、遴选政策、培训政策、考评政策,很难激发校企双方流动的积极性;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项目申报、评

9、审、监管、验收和成果共享政策,很多高校教师和企业骨干担心成果认定问题,故而降低了校企合作和科研转化的意愿;与此同时,按照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的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求职、就业这些环节几乎是割裂开的,各个环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就企业侧而言,大部分企业对国家和省市的产业学院政策了解有限,使得企业在校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吕晓丹1杨仁厚2荫创新创业143要要经济师 2023 年第 08 期图 1“三横三纵”政策框架人才双向流动的过程中多处于被动地位,很少有企业主动制定相应的人才流动政策。目前,国家层面

10、的政策指明了大方向,省市层面做了一定的细化量化及补充,校企层面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因此,没有形成从国家、到省市、再到企业高校之间的三级联动机制,尤其是针对性的激励保障政策的缺失使得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导致双方人才流动意愿不强。(二)沟通渠道不畅通,校企双方供求信息不对称目前,大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都是基于高校教师个人的人脉,由高校老师单方面向企业侧发起的沟通,企业侧根据自身利益诉求予以回应。一方面,由于缺乏校企沟通的官方渠道,仅凭高校教师个人的人脉,教师们很难获取到企业侧的实际项目需求。导致很多教师的科研方向与生产实际偏离,容易发生高校科研闭门造车的现象。另一方面,

11、由于缺乏校企沟通的官方渠道,企业方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导致企业很难去高校搜寻所需要的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间接延长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导致企业贻误了抢占市场的先机。由此可见,由于缺乏校企沟通的官方渠道,导致校企双方供求信息不对称,既影响了高校的科研方向又耽误了企业的研发进程,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三)运行机制不完善,造成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效果不佳目前,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存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激励机制、遴选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效果。当企业骨干向高校侧流动时,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

12、,导致企业骨干员工认为去高校兼职授课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会影响自己在原单位的发展,因此他们向高校侧流动意愿不强。由于遴选机制的缺失,部分有流动意愿的企业骨干员工无法获取招聘信息,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高校兼职从教。由于培训机制的缺失,使得进入高校兼职任教的企业导师一时间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不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自身的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由于考评机制的缺失,无法监控企业导师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产业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与工程教育的理念相吻合,也就无法评价企业导师相关的工作成果情况,无法与激励机制联动,来发挥薪酬绩效的杠杆作用。当高校教师向企业侧流动时,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教师认为去企业挂职锻炼

13、会影响自己的职称评聘,导致教师向企业侧流动意愿不强。由于遴选机制的缺失,部分有流动意愿的教师无法获取企业侧的招聘需求,就会因此丧失流动的机会。由于培训机制的缺失,长期在高校这种公益性质单位工作的专任教师无法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企业文化氛围,导致他们在挂职岗位上不能发挥专业特长。由于考评机制的缺失,无法对教师在企业期间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评价,也就无法与激励机制(职称、薪酬)挂钩,会影响教师在企业期间的工作积极性。三、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运行机制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实现校企人才的高质量双向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发力,推动从顶层设计到实施细节的变革,通过一揽子政策来促进

14、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一)搭建校企沟通桥梁,健全人才流动政策,助力师资培养第一,政府负责搭建高校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互联网平台并制定相应的平台运行规则。高校和企业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在平台上发布兼职教师和兼职工程师的岗位需求,经政府部门审核通过后,校企双方的工作人员可以自由登录平台进行简历投递、笔试、面试、录用等操作。第二,高校侧完善相应的激励、遴选、培训及考评政策。“现代行为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的首要问题在于激发人的主动性”6。因此高校必须完善人才流动的激励机制,比如将教师去企业进行工程锻炼作为职称申报的条件之一,对进行工程锻炼的老师实行教学工作量免考核,容许高

15、校教师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和决策咨询等方式获取合理报酬等。对有意愿向企业流动的教师,做好相应的遴选工作,包括政策宣讲、简历初筛、指导报名等。对通过面试的教师,联合企业方做好基本的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训,实行“传帮带”政策,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岗位。与此同时,高校联合企业方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政策,认可教师在企业中从事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方案设计等工作的工作量,破除“唯论文、唯专利、唯基金”的考核导向。第三,企业侧也要同步完善人才流动相应的激励、遴选、培训和考评政策。企业可以出台人事政策容许员工去高校兼职授课并获取兼职酬金。对于有意向流动的企业员工,做好遴选工作包括政策宣讲、简历初筛、指

16、导报名等。对于通过面试的员工,联合高校进行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员工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政策,着重考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工作成效,比如学生评价、课时量、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等。与此同时,对于重点培养的企业骨干员工,通过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等方式,给予其进入高校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让员工提高学历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第一,政府设立产业学院专项建设资金,加大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由政府搭建相关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在相关平台上免费发布科研课题需求,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在系统上“

17、投标”。除此之外,政府划拨专项资金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校企双方健全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探索科技成荫创新创业144要要经济师 2023 年第 08 期(上接第 135 页)于此,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应结合时代发展环境及乡村振兴目标要求,促进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的创新,培育出具有非公企业文化特色、功能健全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党建工作品牌。(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建活动,保证平台建设和应用的专业化。非公企

18、业的新媒体党建平台要广泛涵盖党建工作、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内容要按时更新,及时反映非公企业党务政务工作的动态,增强党务政务联动线上平台的交互性。同时要设置供党员干部及群众咨询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的互动功能,通过开放用户评价,监督企业党组织责任落实情况。(2)认真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及“党员活动日”等制度,提升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充分依托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的党建组织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党建历程、党建风采、党建实践与成果,使党员干部在观看创业园党建宣传片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在党建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类成功经验需要加强复制和推广。此外

19、,要经常性开展谈心活动,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及时解决思想问题。落实党务公开制度,保证党员对党组织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落实到位。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主题民间文化艺术展出等活动,进一步通过各类活动丰富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途径。(3)以交流活动促创新,释放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发展活力。应定期召开跨部门、跨单位的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引导党员干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讨论,畅所欲言,使新鲜经验得到充分及时的共享。与此同时,应坚持党建活动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在服务社会中提升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成效。参考文献:1 2020 年 6 月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20、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N.光明日报,2020-06-30(0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邓正阳,向昉.从政党重塑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透视J.社会主义研究,2021(05):132.4 韩鹏云.党建引领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02):99-107.5 季乃礼,许晓.村级党建、社会整合与乡村振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192-198.6 周云冉.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逻辑理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1、2021(07):59.7 王惠林.乡村振兴视域下政党组织社会的机制与运行空间基于 S 省 J 镇党建创新实践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1):88-97.8 张妍.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思考以甘肃省临夏市C 村为例J.回族研究,2021(04):101.9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10 王文力,王文旭.乡村振兴如何下好基层党建这盘棋 J.人民论坛,2020(04):112.11 何得桂,韩雪.属性治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2(05):69.(作者单位:中共漳浦县

22、委党校福建漳浦363200)(责编:吕尚)果共享方法。企业方面健全科研项目的立项制度,定期收集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并在完成内部论证后通过官方平台发布需求。高校方面简化项目申报流程,容许高校教师以团队或个人名义在官方平台上“应标”。企业健全项目评审制度,组建专业评委会以招投标会议的形式对所有“应标”团队进行考察,并投票决定中标团队。高校与企业健全项目监管制度,可以成立联合小组,对项目过程进行监管,着重考察项目进度、项目成果、财务账目等方面内容是否合规。企业健全项目验收制度,着重考察项目周期、项目成果、项目资金是否与预期相符。高校与企业探索项目成果共享制度,保障项目所有知识产权归双方共

23、同所有。(三)开展学生就业“一条龙”服务,助力产业化人才培养在大三快结束时,高校联合企业开展导师双选会,确定每名学生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在大三暑假期间布置实训课题,以期通过实训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去企业实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大四上学期开始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并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实习期间,校内导师会定期与校外导师和学生本人取得联系,获取学生实习的进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实习结束后,由校外导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进行毕业答辩。与此同时,企业改革校招政策,为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开设转正入职绿色通道。以期通过校企

24、双方的努力,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持续为产业培育高质量的人才。综上所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将对“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持续输送产业化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根据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理想模型的特征,目前校企人才双向流动遇到政策联动机制未形成,校企沟通渠道不畅通,双向流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最后,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三横三纵”政策框架通过搭建校企沟通桥梁,健全人才流动政策,助力师资培养;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通过开展学生就业“一条龙”服务,助力产业化人才培养。

25、基金项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022 年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Y2022012)。参考文献:1 余梦露.河北省高职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 吕玉曼.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内涵、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2021(24):28-33.3 王骏,徐礼伯.基于深度融合的校企资源双向流动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8):21-23.4 郭湘宇,周海燕,廖海.产教融合视角下“双主体、深融合”产业学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08):62-65.5 郑沁心,张棉好,季建利.“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2(05):88-96.6 胡玉玺,程海威,蒋志强.新常态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五个趋向 J.大学教育科学,2016(04):54.(作者单位: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师学院湖北十堰442002;2.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0)作者简介:吕晓丹,女,助教,硕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师学院;杨仁厚,男,教授,博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编:若佳)荫创新创业145要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