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第 卷第 期(总第 期)()【文化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杜晨曦(),女,江苏太仓人,江苏海洋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朱金城笺注 白居易集笺校 卷三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下引白诗皆用此版本,只标明文题,不详注卷次页码。国内最早论述白居易疾病状况的是孙立峰的 绝路诗人求生的幻境白居易咏病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学习与探索 年 月 日第 版)一文,他指出白居易作诗共 首,其咏病诗占 首。疾病、衰老与身心调适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身体书写杜晨曦(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 )摘要:白居易自称“蒲柳之质”,诗歌中大量涉及的关于眼疾、腰疾、足疾、肺疾、中风等疾病
2、,构成其身体书写的重要内容。身体上的病痛使得白居易对于时光的飞逝、年华的老去较一般人更加敏感,因此其纪年诗、叹老诗中特别关注身体发肤等方面的变化。面对因疾病、衰老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变化,白居易通过卧眠、茶酒、作诗、参禅等方式进行身心的调适,在日常生活中寻绎身心安处之道。可以说,通过诗歌中的身体书写,白居易发掘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也树立了日常化题材诗性表达的范式,在中晚唐诗歌向日常化转型乃至唐诗向宋诗转型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关键词:白居易;身体书写;日常化;文学转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得李唐王朝风雨飘摇,社会的动荡不安冲击了文人士
3、子敏感的心灵。无法逆转的社会乱象、深沉衰落的时代大势,使得中唐逐渐失去了初盛唐社会奋进昂扬的气势。中唐文人更多地选择独善其身,诗歌创作的题材选取普遍转向身边的琐事。尤其是当中唐文人在遭遇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衰疾缠身等多重打击之后,他们的关注点也变得内省而收敛,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体验。身体素材大量入诗,是中唐时期的审美思潮,白居易是其中的典型。白居易可谓是一位热衷于观察、书写自我身体的诗人。据初步统计,从 岁开始写诗起到 岁逝世,白居易所创作的近 首诗歌中,有 多首明确提及自己的身体状态。诗人习惯直面庸常的生活,不遗余力地在诗歌中关注自己的身体,展现自己的衰老和病痛,并从中寻绎身心安乐之道。可
4、以说,通过诗歌中的身体书写,白居易发掘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也树立了日常化题材诗性表达的范式,在中晚唐诗歌向日常化转型乃至唐诗向宋诗转型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一、蒲柳之质:白居易诗歌中的疾病书写“世间生老病相随”(病中五绝句),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主旋律,也是文学的重要音符,这是白居易对于生命的观点,也是他的诗歌所关注的重要内容。白居易晚年自述“幸免非常病”(苔梦得秋日书怀见寄),坦言自己不曾患过十分严重的疾病,但是各种小的病痛还是给白居易带来了切实的麻烦。白居易诗歌中出现的大量疾病书写,与其自身的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书写几乎贯穿了白居易整个创作生涯。白居易“年少已多病”(病中作),因
5、此极度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变化十分敏感。白居易自称“蒲柳质易朽”(自题写真),岁便已经断定自己身为“蒲柳质”。“蒲柳质”出自 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蒲柳”则被白居易用来说明自己衰弱的身体。“一枝蒲柳衰残身”(感旧),到 岁时,诗人依然感叹自己为蒲柳之身,对于自己孱弱的身体有着敏锐的意识和自觉。白居易身为“蒲柳之质”,既与他自幼年起柔弱的体质有关,也与后期外在形成的各种压力有关。白居易自幼家境贫寒,身体长期营养不足,物质生活条件差。其 与元九书 言:“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
6、发早衰白”是其早衰多病之根由。诗人仕途为官,终身劳碌奔波,四十多岁便已积劳成疾。而后疾病缠身,加上一生中痛失多名至亲,人生多幻灭之感。其 自解 诗云:“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后多于未病时。”是其一生多病,又致力于书写身体状况的直观说明。从 多岁患眼疾,到 岁作于洛阳的“右眼昏花左足风”(病中看经赠诸道侣),可知白居易的眼疾相较于其他疾病出现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一直困扰着他的生活。日本学者萱沼明在 白居易的眼疾 由夜以继日读书所引起的病痛 一文对白居易的眼病进行详细的诊断,得出白居易所患眼疾主要为“视疲劳”“飞蚊症”“近视眼”的结论。“病眼昏似夜”(答卜者)“眼昏须鬓苍”(洛中偶作)“书魔昏两眼”
7、(白发)“漠漠病眼花”(别行简)“黑花满眼丝满头”(自问)若把白居易眼疾的诗全部列出来,数量相当惊人。长期受困于眼病,对于嗜好写诗读书的白居易来说是相当痛苦。其 眼暗 诗云:“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早年苦读生活导致诗人落下病根。据其 眼病二首 可知,诗人将治疗寄托在医佛道三处,但无论是医家、道家、佛家,使用何种方药,都无法治疗诗人的眼疾。“独有病眼花,春风吹不落”(落花),诗人唯有自嘲自叹,反而展示了其乐观精神和积极心态。除眼疾之外,白居易还受腰疾、足疾、肺病、中风等疾病困扰。白居易于 岁在洛阳就已患足疾:“闭门足病非高士,劳作云心鹤眼看。”(酬杨八)岁担任苏州刺史坠马伤腰:“足伤
8、遭马坠,腰重倩人抬。”(马坠强出赠同座)白居易酷爱饮酒,且有卯饮的习惯,即卯时饮酒 ,卯饮 桥亭卯饮 是其卯饮记录,然而过量饮酒对肺是一种伤害:“闲游日久心慵倦,痛饮年深肺损伤。”(九日寄微之)白居易常年因酒伤肺。白居易 岁突发风疾,病中诗十五首 序言云:“开成己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疗之疾”其诗云:“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病眼花)头风症状只有增加,不曾治疗好。白居易诗歌中的身体书写,侧重于身体状况的说明,每一次疾病侵扰的警示都能够被诗人迅速地捕捉并将其文学化。二、叹老之音:白居易诗歌中的衰老记录陆机在 文赋 中写道:“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
9、万仞。”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认为心神是创作的起源,作品是心灵的生理产物。患病诗人的心神明显不同于健康诗人,疾病会影响诗人的创作心态。疾病会使他们本身脆弱不堪的心灵变得“变态”与“病态”,多病之人心理异常敏感,因而他们观照的世界也与众不同,对于白居易来说即是如此。白居易常常对于身体细微的变化、外界细微的波动多加关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白居易则由于病弱身体的衰变,对外界时光的流逝格外的敏感:“我年虽未老,岁月亦云迁。”(高仆射)“白日头上走,朱颜镜中颓。”(谕友)“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秋山)对白居易来说
10、,时光是飞逝的,疾病更加速了身体的老化,因此更加珍惜对于自己身体的记录。在他的笔下,有大量书写年龄增长与身体老态的诗歌,落发、白发、落齿等现象他也格外注意。白居易喜作纪年诗,王?野客丛书 云:“白乐天诗多纪岁时,每岁必纪其气血之如何。”洪迈 容斋随笔白苏诗纪年岁 云:“白乐天为人诚实洞达,故作诗述怀,好纪年岁。”在纪年的过程中更为真切地感受时光的飞逝与年龄的老去:“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感时)年轮一圈一圈增加,白居易的身体也在不断变化,纪年显示出白居易对于身体的极端关注。白居易诗歌中也有大量的咏老诗:“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晚春酤酒)白居易咏老并不是一味地悲观叹老,其诗歌中有相当一
11、部分流露出对老年生活的自满之情。其诗 老据埋田重夫 从视力障碍的角度释白居易诗歌中眼疾描写的含义 一文可知,最早发表关于白居易眼疾专业论文的是萱沼明,他的论文题目是 白居易的眼疾 由夜以继日读书所引起的病痛(日本经济新闻 年 月 日第 版)。病相仍以诗自解 云:“虫臂鼠肝犹不怪,鸡肤鹤发复何伤?”“虫臂鼠肝”借用 庄子大宗师 中的典故,旨在说明人之生死是自然变化之必然,不值得大惊小怪。“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达哉白乐天)老去也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应当顺其自然。“何人不衰老,我老心无忧。”(老热)诗人渐渐老去,但是内心却无忧无虑。老去与死亡对于白居易来说都是自然之事,不必忧虑,只
12、需坦然接受即可。日本学者埋田重夫称白居易为中国文学史上“白发诗人之典型”,指出白居易白发的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完全压倒了其他诗人。从三十多岁时,白居易已经开始了白发的记录:“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初见白发)诗人直到 岁时还在创作“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白发)这样的诗。白居易经常被落发、落齿困扰:“飒然握中发,一沐知一少。”(早梳头)诗人习惯对白发丛生和牙齿掉落进行简单的记录。生理的变化影响着白居易心理的波动,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验。三、身心之适:白居易身体状况的自我调节白居易重视身心的调适,尝试在身体的不适之间寻找身心的平衡。诗人常常怀抱敏感多愁的心,对
13、自己的身体进行关照,在关照中释怀身心。白居易作诗重视表述自己的身心体验:“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吾土)(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如何使得肉体与心灵达到安适,是白居易长期都在思考的问题。白居易喜作卧眠诗,与其身体状况也有较大关系。“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闲眠)闲眠是白居易销病的一种手段。患病的身体常常需要休养,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因病咏眠的诗歌,如“还如病居士,唯置一床眠。”(北院)“健常携酒出,病即掩门眠。”(闲居自题戏招宿客)为了实现身心的安适,白居易甚至创作了相当多的昼寝诗,如 闲居、食饱、睡起晏坐、晏起、昼寝等,是唐宋诗歌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颀在 古今诗话三
14、则 中提到流传甚广的重屏图:“自唐迄今传焉;乃乐天醉眠诗也”。白居易的卧眠已然引发了不小的追随现象。总之,卧、眠是白居易养病或调养身心的重要方式,在诗作中大量出现,成为白居易生活的一种常态,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影响。作诗是白居易疗养身心的另一种特殊方式。生理上的疾病会引发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白居易作诗也是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白居易有“诗魔”之称:“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山中独吟)刘禹锡曾调侃白居易“心之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作诗对于白居易来说成了记录自己身体变化与日常喜怒哀乐的一个重要方式。“家未苦贫常酝酒,身虽衰病尚吟诗。”
15、(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诗歌是白居易调适身心、消遣岁月的手段,通过作诗诗人自身可以获得宁静之感,实现对自我的关照。在饮食上,白居易偏爱酒、茶、粥,常断腥荤。过度饮酒虽然加重了他的病情,但是适当的饮酒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诗经豳风七月 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酒能助人养病长寿。“渐觉咏诗犹老丑,岂宜凭酒更粗狂。”(赠梦得)酒安抚着也激励着白居易。至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唐人认为茶具有养生疗效。白居易尤其喜爱饮茶,在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中自称为“别茶人”。“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食后)饮茶是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食物上,诗人偏爱喝粥:“酥
16、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春寒)粥可养生,其中调入的食物如地黄等俱 本草纲目 载有药用价值。在饮食上,白居易常断荤腥:“但减荤血味,稍结清净缘。”(仲夏斋戒月)在饮食中减去荤血类食物,能够给诗人的心灵带来清净之感。养生的生活方式对白居易的身体状况具有良好的效果。参禅体道是白居易调适身心的另一种重要方式。白居易在政治上受打击后,由“兼济天下”逐渐转为“独善其身”。为了弥补仕途的失落与思想的困顿,他将眼光投向了佛道二教。白居易一直以来与佛道两家交游甚多,对参禅、斋戒等疗病之法有着较高的认同度:“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自觉二首)“定知身是患,应用道为医。”(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身体的不适使得诗
17、人亲近道教。晚年初罹风疾时甚至“外形骸而内忘忧恚,先禅观而后顺医治”(病中诗十五首并序)。或许与之不但能暂缓身体上的疼痛,更能使其躁烦苦楚得清净消解有关。在多方医治无效后,诗人投身佛家,其诗云:“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病空。”意欲从佛家寻找心灵的安慰。四、日常化转型:白居易诗歌身体书写的意义在白居易以前,较少有在诗歌中大量书写自身身体状况的诗人。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学自觉、审美自觉的时期,人们对身体本身产生了更多的审美兴趣,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疾病诗的描写,陶渊明、谢灵运、刘祯、鲍照等疾病书写的诗人相继涌现。至初唐时期,依然有不少诗人如王绩、卢照邻、骆宾王等对自身身体状况描写的诗歌,但较中唐时期
18、数量较少。元和时代是唐诗的第二大高潮,风格平白浅近的白居易为诗歌中的身体书写作出了巨大贡献。李肇 国史补 评价元和诗风:“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元和之风尚怪也。”用“尚怪”来概括元和时期其后各作家追求新变的创作趋势。“尚怪”并不单纯着眼于韩孟诗派的“怪奇”,“怪”有“新奇”之意,白居易的刻意“浅切”也应包括在其中。新变是元和时期及其后各诗派作家的共同追求,对自我身体书写的热衷应属于白居易诗歌新变的一部分。古典诗歌艺术自汉魏至盛唐走的是“主情”道路,自中唐开始出现“主意”的倾向。陈伯海在“感事写意”说杜诗 论唐诗意象
19、艺术转型之肇端 一文中指出,这样的转变并非突如其来,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已经开创了“感事写意”的诗歌作风,“感事”需立足于生活现实,对以往情景交融的诗歌艺术有了全新的突破,其现实主义创作开元白现实写作之先声 。“主意”预示着诗人对于现实的理性审视,白居易的自我身体书写属于对现实理性审视中的一种。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自我身体体验,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做出细致的描摹,拓宽了传统诗歌的题材范围,更新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作为元和时期的代表诗人,白居易大量身体情况的书写是中唐诗歌日常化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宋诗“日常化”之先。京都学派主张的“唐宋转型”学说将唐前、宋后分为“中世”和“近世”社
20、会,诗歌“日常化”是“唐宋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吉川幸次郎在论述宋诗“日常化”的过程中,认为“日常化”更早地出现在杜甫和白居易的笔下 。在白居易以前,杜甫是一位致力于书写身体状况和疾病的忧国忧民的诗人,从诗歌的创作风格看,白居易继承了杜甫诗歌书写的日常化与通俗化,在“身体书写”这一题材上也得到了体现。相较于杜甫,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似乎与宋代士大夫更加相似。作为科举出身的文官,白居易既有积极作诗干预时政的一面,又有推崇“闲适”思想与“中隐”“吏隐”价值观念的一面,十分符合具有强烈官僚职业意识的宋代士大夫的仕宦心理,因此在诗歌创作上,宋代诗人也有着较为强烈的“白化”倾向,“宋初三体”中的“白体
21、”是其力证。白居易诗中的身体书写在中唐诗歌日常化的进程中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他中唐诗如韩愈、孟郊之类,皆创作过大量身体日常书写的诗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诗人群体外部环境的长期渲染有关,也是创作主体自觉寻找诗歌出路的结果。参考文献: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 世说新语笺疏 北京:中华书局,:朱金城,笺注 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沈扬,钟振振 唐宋文人卯饮考论 以白居易为中心 学术交流,()陆机 文赋,李善,注 文选(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神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杨伯峻 译注 论语 北京:中华书局,:王?撰,郑明,等
22、 校点 野客丛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洪迈 容斋随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鼓应 注译 庄子今注今译 北京:中华书局,:(日)埋田重夫 白居易研究:闲适的诗想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曹逸梅 午枕的伦理:昼寝诗文化内涵的唐宋转型 文学遗产,()陈友琴 白居易诗评述汇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程俊英,蒋见元 著 诗经注析 北京:中华书局,:李慧玲,吕友仁 注译 礼记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李肇 唐国史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伯海“感事写意”说杜诗 论唐诗意象艺术转型之肇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日)吉川幸次郎 宋元明诗概说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袁君煊 白居易病中诗研究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刘文娟 论唐人病中吟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薛翻 唐诗中的疾病书写 西安:西北大学,罗荫 白居易述老诗研究 长沙:湖南大学,吕国喜 论白居易闲适诗中的“病”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蒙祖富 论疾病与白居易诗歌的关系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王拴紧 白居易咏老诗初探 广西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