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朝蓉.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研究进展.广西蚕业,2023,60(2):31-38ISSN 1006-1657;CN 45-1213/SDOI:10.19553/ki.1006-1657.2023.02.006研究与综述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引起的病害,又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体腔型脓病、脓病等,是目前危害养蚕生产最常见且最为严重的病毒病1。该病属于亚急性蚕病的一种,发病率高,在养蚕生产地区常有发生,传染性极强,容易暴发且很难控制,严重时会给蚕桑产业带来不可逆的危害和损失,甚至颗粒无收。本研究对
2、家蚕血液型脓病在生产上暴发的危害、该病的症状和诊断、病原生物学特性、侵染方式、抗病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科学防控以及抗病毒深入研究提供更多参考。1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与诊断1.1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蚕桑种养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在陈敷所著的 农书 中已有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相关病症的描述,而后在明朝 蚕经天工开物 等书中详细记载了该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和传染性等内容。近年来,蚕桑产业凭借其“短、平、快”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生态价值,成为许多地区带动脱贫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3、。然而,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一直是养蚕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其防控技术不断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病害的大面积流行,但无法从根本上完全控制。据统计,家蚕血液型脓病在我国各养蚕生产地区每年仍广泛发生,尤以高温多湿的夏秋季节为甚,对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例如,安徽省泾县2010年晚秋蚕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严重,不仅造成许多农户绝收,还由此引发农民堵路、上访收稿日期:2023-05-12;接受日期:2023-05-23第一作者信息:陈朝蓉(1990),女,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家蚕病害研究工作。E-mail:通信作者信息:虞崇江(1985),男,硕士,高级农业经济师。E-mail
4、: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研究进展陈朝蓉1,2,刘开莉1,2,龚美霞1,2,黄梅梅1,2,李莉1,2,韦润宇1,2,庞洪梅1,2,虞崇江1,2*(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 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摘要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病毒病,在蚕区时有发生,严重时会给蚕桑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总结了家蚕血液型脓病在生产上暴发的危害、该病的症状、发病的特征和诊断方法。综述了该病的诊断有症状诊断、显微镜镜检、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和检测软件诊断;在病原的研究进展上,有病原生物学特性、表型和生活史、感染途径和侵入方式;在防治
5、的研究进展上,有抗病品种、抗性蛋白、抗性基因和防治药物;防治药物方面主要有消毒剂、抗病毒类化合物和生物类药剂。系统归纳总结了该病的防控技术及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的科学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更多参考。关键词家蚕血液型脓病;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防治中图分类号S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57(2023)02-0031-08312023年第60卷第2期广西蚕业GuangxiSericultureVol.60No.2,2023等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2012年秋,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万民村14组农户家蚕血液型脓病集中暴发,全组农户发病率超过一半,有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3。
6、陕西省城固县太平村2017年秋家蚕血液型脓病暴发的养蚕户蚕茧产量减少超过40%4。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在养蚕生产过程中频繁暴发家蚕血液型脓病,2018年中秋蚕期,全县发病蚕种占秋蚕饲养量的10.5%5。江苏省射阳县2019年出现家蚕血液型脓病大规模暴发,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家蚕病害,严重挫伤了蚕农的信心6。多年来,河南省中晚秋蚕受家蚕血液型脓病危害严重,一般情况下蚕茧产量减产15%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以2020年为例,中、晚秋2季养蚕生产期间,全省范围内的蚕区在家蚕进入5龄中后期时相继暴发家蚕血液型脓病,造成严重减产,有的甚至绝收7-8。广西每年也因家蚕血液型脓病危害造成大量减产,其损失占蚕病
7、危害损失总量的70809,严重影响蚕农的积极性。刘位芬等10基于对云南省139户养蚕生产农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在养蚕生产过程中发生最多的蚕病类型是家蚕血液型脓病,这与李建琴等11对全国 14 个养蚕生产省(市、区)的蚕农进行调查的结果相近,有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在养蚕生产过程中曾遭到家蚕血液型脓病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损失,该病害是养蚕生产过程中发生率最高的蚕病,也是蚕农最担心发生的病害。可见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影响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1.2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家蚕血液型脓病在各龄蚕期均可发生,以4、5龄蚕更为常见,可当龄发病死亡。家蚕血液型脓病病蚕典型症状表现为食
8、欲不振,体躯肿胀,体色乳白,体壁紧张发亮,行动狂躁不安,在蚕座四周乱爬,后期行动缓慢,体壁易破流出乳白色血液,常在其爬行经过之处留下痕迹,最后皱缩死亡,死后蚕体组织溃烂。根据病蚕症状的特征主要将病蚕分为不眠蚕、起缩蚕、高节蚕、脓蚕和黑斑蚕。5龄蚕发病大部分于上蔟前死亡,有的5龄末期感染病毒的家蚕也能营茧化蛹,但病蛹体色呈暗褐色,经振动后体壁易破流出脓浆,严重影响了蚕丝的品质。有研究表明,在5龄蚕上蔟前感染微量BmNPV,部分感染非致死无典型病症的蛹体外观正常,且能继续发育羽化为成虫进行产卵,携带病毒的子代杂交种会给养蚕安全生产带来威胁12。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有以下特征:一是发病早、暴发迟,在养
9、蚕生产过程中,该病在家蚕5龄前偶有出现,不易被发现,经过病毒再感染,常在5龄第3 d后开始暴发;二是发病重、损失大,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大量病毒,给下一批养蚕生产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13。1.3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诊断1.3.1发病病症诊断在养蚕生产中常通过病蚕发病病症进行判断。例如,发现同批次蚕中有迟眠蚕、乱爬、蚕体弱小、环节肿胀,剪开病蚕尾角或腹足有乳白色血液流出等典型症状,可初步判断为家蚕血液型脓病14。但由于家蚕感染其他病害有时也会出现相似的病症,导致诊断有误,故家蚕血液型脓病还应采取其他诊断方式加以确诊。1.3.2显微镜镜检光学显微镜镜检:取病蚕血液均匀涂于载玻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镜检,若能
10、观察到具有较强折光性的六角形或少数呈其他形状(如四方形、三角形、不正形)的多角体,即可诊断为家蚕血液型脓病15。电子显微镜镜检:采用负染色法将病蚕样品悬浮液进行制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如观察到呈整齐六角形、棱边清晰,少部分呈不规则状、大小差异较明显的多角体,即可诊断为家蚕血液型脓病。1.3.3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通过免疫手段用已知特异性抗体检测目标抗原的诊断方法,可用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该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起应用于蚕病研究中。主要有免疫扩散、荧光抗体检测、免疫酶技术、细胞凝集反应等方法16。免疫扩散反应是指抗原、抗体在琼脂糖载体内扩散后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带,并以此进行病毒
11、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荧光抗体检测是指将经过荧光色素标记的抗体与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荧光复合物,通过荧光显微镜可对家蚕体内的病毒进行检测和定位分析。细胞凝集反应检测是利用经过抗体致敏的颗粒性载体(如红细胞、胶乳)与相应抗原结合时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的特点来判断病毒的存在。免疫酶技术是指将经过酶标记的抗体与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用底物与酶进行显色反应,可对病毒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此方法有32陈朝蓉.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研究进展.广西蚕业,2023,60(2):31-38机结合了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催化作用,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应用较广的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
12、SA)。宋贵珍17把电化学和免疫学相结合,利用混合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构建了BmNP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建立了BmNP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技术;丁琳琳18以家蚕 BmNPV 囊膜蛋白GP64为生物标志物,制备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构建了BmNPV囊膜蛋白GP64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建立了基于纳米材料的BmNPV快速检测方法,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技术具有精密度高、反应迅速、稳定性高、成本低廉等优点。1.3.4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即基因诊断,是基于核酸序列和结构特异性进行的测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定向扩增目标基因序列并进行检测的方法,具有微量、高效、灵敏、特异性强、样品处理简单等优
13、点,是早 期 诊 断 的 有 效 手 段。实 时 荧 光 定 量 PCR(qPT-PCR)在PCR反应体系中增加荧光基团,通过荧光信号收集可实现对整个PCR进程的实时监测,例如,姚勤等19利用qPT-PCR对BmNPV在家蚕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增殖动态进行研究。二温式PCR将退火温度及延伸温度合并为同一温度,简化了扩增程序、缩短了耗时并提高了灵敏度20。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工作原理与PCR相似,其优点为可在等温条件下进行,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可以用来研究基因水平上的生物遗传差别。分子标记检测具有数量丰富、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不受检测时间、环境的影响等优点。分子标
14、记技术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分子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二是以PCR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将大量特定的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固定于支持物表面,与经过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探针的杂交信号强度而获得样品中靶基因的相关信息。该技术具有高通量、检测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病原检测、基因序列分析、基因的筛选及鉴定等方面。1.3.5检测软件诊断随着养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对科技化、智能化的蚕病检测软件工具进行研究和开发显得十分必要。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开发了一种蚕病识别系统,可帮助蚕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快速、便捷地进行蚕病识别与诊断,同时获取蚕病防控措施指导21。
15、丁继尧22对基于远程监控的蚕病识别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远程监控蚕病识别模式,为设计针对大规模的家蚕养殖监控系统提供了基础。石洪康23采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检测方法研发了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检测的预警软件,该预警软件可对摄像头的实时视频、计算机的本地视频和图像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家蚕血液型脓病病蚕时会自动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该软件还能利用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自我补充和完善。检测软件诊断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智能高效,能够帮助蚕农提高生产效率,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诊断准确率还达不到100%。2家蚕血液型脓病病原的研究进展早在1856年,意大利学者Maestri利用光学显微镜首先观察到有许多
16、粒状物质存在于家蚕血液型脓病病蚕体液中。1872年,比利时科学家Bolle指出病蚕体液中的粒状物质即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物,并称其为“多角体”。1912 年,德国学者 VonProwaze通过试验首次正式验证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为病毒24。随着科技的进步,1947年,Bergold分离纯化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病毒,并利用电子显微镜及血清学、生物物理学等技术方法,研究证实了多角体病毒是由无侵染活性的多角体蛋白质和包埋于其中的具有侵染活性的杆状病毒粒子组成。该多角体病毒后被命名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BmNPV属于
17、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8次报告将杆状病毒科划分为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颗粒体病毒(GV)2个属25,BmNPV 则属于核型多角体病毒属。在ICTV发布的第9次报告中将杆状病毒重新划分为杆状病毒属(鳞翅目 NPV)、杆状病毒属(鳞翅目GV)、杆状病毒属(膜翅目NPV)、杆状病毒属(双翅目NPV),其中,杆状病毒属又划分为GroupI和GroupII 两大类26,而 BmNPV 属于杆状病毒属的Group I类群。2.1BmNPV的生物学特性BmNPV由多角体和包埋于其中的BmNPV病毒粒子组成。BmNPV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330 nm3
18、32023年第60卷第2期广西蚕业GuangxiSericultureVol.60No.2,202380 nm27。其核心是病毒核酸,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大小在90180 kb之间28。核酸外包被着由47组多肽组成的蛋白衣壳29,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核衣壳外面有一层囊膜。根据病毒粒子内含核衣壳的数量,可将多角体病毒划分为单核衣壳多 角 体 病 毒(SNPV)和 多 核 衣 壳 多 角 体 病 毒(MNPV)。BmNPV是SNPV的代表种,但在家蚕体内也有MNPV的存在,如丝腺细胞核内的BmNPV病毒粒子包含的核衣壳数量可高达18个12。BmNPV多角体是一种蛋白质结晶30,大小为2
19、6 m,极易溶于碱性溶液。多角体对包含在其内的病毒粒子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帮助其在外界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稳定。2.2BmNPV的表型和生活史在 BmNPV 的生活史中存在出芽型病毒粒子(BV)和包埋型病毒粒子(ODV)两种具有相同基因组,但表型不同的病毒粒子31。BmNPV感染宿主的周期称为双相生活循环。在第一时相,家蚕幼虫食下BmNPV,多角体在强碱性中肠消化液的作用下快速溶解并释放出ODV31-32。ODV通过中肠上皮细胞膜并脱去囊膜,核衣壳进入细胞核内开始原发感染32-33,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新的核衣壳,部分核衣壳通过出芽形成大量BV释放到周围的组织和血淋巴中34。第二时相是继发感
20、染,由BV引起宿主的系统性感染,一段时间后,BV的释放量急剧下降,ODV 大量合成并包埋进多角体蛋白中形成BmNPV。随着宿主死亡和细胞裂解,大量BmNPV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BV对病毒在宿主体内的细胞与组织间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ODV对于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与扩散发挥着重要作用。2.3BmNPV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BmNPV的感染途径主要有食下感染和创伤感染2种,养蚕生产中以食下感染为主。食下感染途径中主要是ODV发挥作用,而BV在伤口感染途径中发挥作用。BmNPV在宿主种群中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2 种35。水平传播是指病蚕个体把BmNPV传给同一批次的其他健康家蚕个体的过程;
21、垂直传播则是指BmNPV从亲代家蚕传给子代的过程36。水平传播是BmNPV感染家蚕的主要方式。生产上也将上批次养蚕产生的病原通过环境传给下批次蚕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3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的研究进展3.1家蚕血液型脓病抗病品种国内外学者围绕家蚕品种对BmNPV感染的抵抗力进行了诸多研究。日本学者荒武义信37以BmNPV进行抗性选育,对供试家蚕品种的蛹连续注射攻毒8代后筛选出一个抗BmNPV品系,其抗性提高了10100倍。在我国,吕鸿声首先进行了不同家蚕品种对BmNPV抗性差异的研究38。张远能等39进行了33个家蚕品种对BmNPV的抗性试验,刘昌文等40进行了27个家蚕品种和12个杂交种组合对Bm
22、NPV的抗性试验,二者得出相似的结果:供试家蚕品种中的抗性品种与感性品种对BmNPV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抗性品种与感性品种的抗性差异达1千甚至1万倍以上。陈克平等41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 344 个家蚕品种进行BmNPV抗性普查,发现这些家蚕品种对BmNPV的抗性呈正态分布,不同化性蚕品种之间对BmNPV的抗性呈现出多化性品种二化性品种一化性品种的趋势。不同品种之间对BmNPV抗性的差异,表明通过培育高抗BmNPV的家蚕品种,可有效减少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和危害。近年来,育种研究者们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抗血液型脓病的家蚕新品种。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先后培育出了“桂蚕N2”“桂蚕10
23、号”“桂蚕11号”42-44等抗家蚕血液型脓病优良品种,适宜于高温多湿的地区饲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培育出了适宜长江、黄河流域等地区饲养的抗病品种系列“华康 1 号”“华康 2 号”和“华康 3号”45-47,除此之外,还有适宜于长江流域春、秋季及北方蚕区全年饲养的品种“野三元”48。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培育出了适宜规模化、工厂化、轻简化饲养的抗家蚕血液型脓病品种“锦绣1号”和“锦绣2号”49-50,其中,“锦绣1号”适宜于长江与黄河流域夏秋季饲养,“锦绣2号”适宜于长江流域夏秋季与南方蚕区饲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培育出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抗血液型脓病品种“农科5号”和“明 湖春
24、 江”51-52,适宜于浙江省蚕区春季和秋季饲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培育的抗病品种“皖丰润康”53,适宜于长江流域夏季及中晚秋季饲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34陈朝蓉.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研究进展.广西蚕业,2023,60(2):31-38究所培育的抗病品种“粤蚕11号”,适合于广东蚕区全年饲养54。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培育了适宜夏秋蚕期饲养的抗家蚕血液型脓病品种“川抗1号”5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培育的抗病品种“苏红明草”56,适宜于云南省大多数蚕区全年饲养。3.2家蚕抗BmNPV蛋白和基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家蚕抗BmNPV蛋白和基因方
25、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红色荧光蛋白是从家蚕前部中肠消化液中分离出来的抗BmNPV蛋白,能使 BmNPV 失去感染活性57-58,且该蛋白在BmNPV抗性家蚕品种中比在感性家蚕品种中的蛋白水平更高59。家蚕脂肪酶1是从家蚕消化液中分离鉴定得到的抗BmNPV分泌蛋白,该蛋白可在中肠肠液中对入侵的BmNPV起到灭活的作用60。家蚕丝氨酸蛋白酶2是从家蚕消化液中分离鉴定得到的抗BmNPV蛋白,有研究表明,该蛋白在BmNPV抗性家蚕品种中表达量显著提高,而在感性家蚕品种中未见表达61。NADH氧化还原酶类似蛋白是从家蚕消化液中分离获得的抗性蛋白,该蛋白不仅有抑制BmNPV 侵染的能力,还具有广谱的抗
26、菌活性62。碱性胰蛋白酶蛋白也是从家蚕肠液中分离获得的抗性蛋白,在体外检测实验中表现出了使BmNPV失去感染活性的作用63。在添毒后的抗性家蚕品种中,家蚕肌动蛋白A3、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肌动蛋白解聚蛋白和家蚕转凝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表明肌动蛋白及相关分子在抗BmNPV过程中发挥了作用64。有研究表明,氨基酰化酶和-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在抗性家蚕品种血淋巴中高度表达且活性较高,而在感性家蚕品种血淋巴中表达量较低,且活性也低,表明这两种蛋白可能参与到家蚕抗BmNPV过程中65。另外,家蚕胸腺素能提高感染BmNPV后的家蚕卵巢细胞的存活率,也能显著提高感染BmNPV后的5龄家蚕的存活率和上蔟结茧率,
27、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BmNPV作用66。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除上述蛋白相关基因外,还有许多可能与抗BmNPV性状有关的家蚕基因被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如Sop2、Bms3a、V-ATPase、BmSOCS-2和家蚕调亡相关蛋白、家蚕丝蛋白类、家蚕细胞色素C氧化酶、泛素-蛋白酶、热激蛋白、酚氧化酶、C-型凝集素、BmGRP4、BmSRB3等相关基因,尽管研究人员探索发现大量可能参与了抗BmNPV 过 程 的 家 蚕 基 因,但 大 多 数 基 因 的 抗BmNPV功能仍未得到证实67,也尚未有用于创制抗BmNPV家蚕种质的报道。3.3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药物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药物主要包括消毒剂、抗BmN
28、PV化学药物和生物类药物。目前,家蚕血液型脓病没有特效药物,生产上主要通过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严格消毒,以预防和阻断BmNPV的感染和扩散。3.3.1消毒剂消毒剂需具有强碱性的特点或其他能破坏多角体蛋白的性能,使包含在内部的病毒粒子释放出来并将其杀灭。生产上使用消毒剂对蚕室及周围环境、蚕具、蚕体和桑叶的消毒,是杜绝BmNPV传播扩散的有效方法。消毒剂的开发和使用已经基本成熟,目前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有含氯消毒剂(如三氯异氰脲酸、漂白粉精、二氧化氯)、甲醛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固体甲醛、薰消灵)和石灰等。3.3.2抗BmNPV化学药物抗 BmNPV 化学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抑制BmNPV在宿主细胞内的生
29、活周期,从而阻断BmNPV的侵染和增殖。已有研究发现9-氨基乳酸吖啶、烷基化5-鸟嘌吟核苷酸、果糖嗪68、聚胞肌苷69、萘啶酮酸70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抗BmNPV化学药物的研发相对落后,目前尚未研制出只对BmNPV复制增殖产生干扰而不影响宿主细胞正常代谢且可广泛应用于生产的抗BmNPV化学药物71-72。3.3.3生物类药物生物类药物主要有卵黄抗体、弱毒苗等。卵黄抗体是指产蛋鸡接受特定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并转移、贮存至卵黄中。给产蛋鸡注射BmNPV获得免疫卵黄抗体后进行添食试验,起蚕时同时添食BmNPV和卵黄抗体。结果表明,卵黄抗体能降低BmNPV的致病
30、力,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安全无毒,缺点是卵黄抗体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起到的作用是预防而非治疗,且无法完全阻断BmNPV的感染,预防效果只能达到80%左右73。弱毒苗是由弱毒株经培养后制备而来的疫苗。当把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添食给家蚕时,虽然 ACMNPV 和 BmNPV 的 DNA 同源性有95%,但ACMNPV对家蚕不具有致病能力,其基因组中的个别基因却又可在家蚕体内表达,这些基因的352023年第60卷第2期广西蚕业GuangxiSericultureVol.60No.2,2023表达可能对共感染的BmNPV复制增殖过程中所需物质形成竞争,进而抑制了BmNPV
31、的复制增殖74。近年来,有学者采用新手段、新方法对蚕药开展研究。例如,刘茹婷27通过药物开发程序、计算机网络虚拟建模和体外活性检测等技术,以BmNPV囊膜蛋白GP64为研究对象,构建并筛选出小分子化合物ZINC95401182,该 化 合 物 能 阻 断 GP64 介 导 的BmNPV入侵,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治疗药物。还对75种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进行了筛选和活性检测,发现 STO 609、Fenofibrate、BEXAROTENE、SMER 728、rgx-104、PK11195 对BmNPV感染家蚕卵巢细胞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这6种化合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一定的防治
32、效果。这些研究为新蚕药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更多思路和途径。3.4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控技术严格消毒。坚持将严格的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是目前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主要防控措施。养蚕前蚕具、蚕室及周围环境的消毒要实行“消洗消”,做到仔细全面,不留死角;生产过程中注意使用新鲜石灰粉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养蚕结束后,及时清理蚕室并进行回山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匀座、扩座,控制饲养密度;科学给桑、增强家蚕体质;注意按照小蚕期、大蚕期和蛹期的不同需求调节蚕室环境;加强眠起处理,做好提青分批工作,尽早淘汰病、弱小蚕;蚕沙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可加以利用。加强桑园管理。强化水肥管理,提高桑叶质量;加强桑园病虫害科学
33、防治,减少虫口密度,防止桑园害虫病害对家蚕的交叉感染。4展望近年来,行业的专家和学者们积极致力于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和病原的侵染规律、防治方法、家蚕对BmNPV的抗性以及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也努力从分子水平上开展家蚕抗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BmNPV侵染过程和家蚕抗BmNPV机制的复杂性,相关基础研究进展缓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建议今后重视多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和鉴定家蚕抗BmNPV相关的蛋白、基因和相关分子,研究明确其抗病机理,利用家蚕抗BmNPV相关基因、蛋白,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开展抗病品种的研究,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育种方向。继续探索BmNPV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
34、的基因和蛋白,探明其在病毒入侵、复制、装配及释放中所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宿主对BmNPV感染的免疫应答以及BmNPV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应对机制,为将来运用新技术进行抗病家蚕品种选育打下理论基础。另外,目前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利用消毒剂进行消毒防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能采取多种途径探索抗BmNPV的有效物质,进行治疗药物的研究,对生产上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徐家萍,刘明辉,孙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J.中国蚕业,2006,27(2):8-14.2 殷炳辉.晚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J.蚕桑茶叶通讯,2015(6):19-21.3 俞
35、云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J.蚕桑通报,2013,44(3):41-42.4 曾小娣,刘雪芸,田超文,等.城固县太平村蚕血液型脓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244.5 高志霞,胡小萍.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J.中国蚕业,2020,41(4):50-53.6 范爱,仇金勇,刘桂州,等.射阳县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控 J.蚕桑茶叶通讯,2020(6):10-11.7 杨四同.河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J.河南农业,2016(11):17.8 岳红,杨延红.河南省中秋和晚秋蚕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J.中
36、国蚕业,2021,42(2):54-57.9 黄深惠,石美宁,黄旭华,等.家蚕核型多角体在室内自然环境下的存活情况 J.广西蚕业,2011,48(4):27-29.10刘位芬,李镇刚,白兴荣,等.云南省蚕农面临的蚕业风险及其政策期望基于7个市(州)14个蚕区139户农户的问卷调查 J.中国蚕业,2022,43(1):36-41,47.11李建琴,顾国达.养蚕意愿、蚕业风险与应对措施基于14个省91个县17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J.蚕业科学,2013,39(2):355-364.12张彦.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中的垂直传播及检测技术研究 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4.13王志强,卢福堂,董
37、海端.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因与防治 J.河南农业,2002(10):25.36陈朝蓉.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研究进展.广西蚕业,2023,60(2):31-3814何丽萍.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6(3):83-84.15王淑惠,马翠霞,韩卫锋.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9):72-74.16钱元骏,郭锡杰.家蚕病毒的血清学研究进展 J.江苏蚕业,1988(4):1-5.17宋贵珍.基于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检测方法研究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18丁琳琳.基于纳米复合材料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在Bm
38、NPV检测中的应用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1.19姚勤,高路,陈克平,等.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其宿主体内的增殖动态 J.昆虫学报,2005,48(6):871-875.20覃玥,陈保善.应用二温式PCR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方法 J.蚕业科学,2015,41(3):565-570.21余振.蚕病识别系统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0.22丁继尧.基于远程监控的蚕病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9.23石洪康.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家蚕脓病检测研究与预警软件开发 D.重庆:西南大学,2021.24邱海洪.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及生物药物防治的研究 D.
39、南宁:广西大学,2008.25THEILMANN D A,BLISSARD G W,BONING B,et al.Virus taxonomy: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viruses.Eighth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of viruses J.Encyclopedia of Virology,2005:28-37.26JEHLE J A,BLISSARD G W,BONNING B C,et al.Onthe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40、 of baculoviruses:Aproposal for revision J.Archives of Virology,2006,151(7):1257-1266.27刘茹婷.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 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20.28刘航.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家蚕气管的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00.29刘定干,李载平.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核衣壳的纯化和其结构蛋白的凝胶电泳分析 J.生物化学杂志,1987,(3):9-16.30曹翠平,郭爱芹,相兴伟,等.利用BmNPV多角体包埋外源蛋白的观察 J.蚕业科学,2009,35(4):790-795.31朱士茂,李慧
41、.杆状病毒包埋型病毒粒子研究进展 J.病毒学报,2016,32(1):8.32HORTON H M,BURAND J P.Saturable attachmentsites for polyhedron-derived baculovirus on insect cellsand evidence for entry via direct membrane fusion.J.Journal of Virology,1993,67(4):1860-1868.33CHARLTON C A,VOLKMAN L E.Penetration of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arp
42、olyhedrosisvirusnucleocapsids into IPLB Sf 21 cells induces actin cableformation J.Virology,1993,197(1):245-254.34KHURAD A M,MAHULIKAR A,RATHOD M K,et al.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nucleopolyhedrovirus in thesilkworm,Bombyx moriIJ.Journal of InvertebratePathology,2004,87(1):8-15.35CHEN Y,EVANS J,FELDL
43、AUFER M.Horizontal and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viruses in the honey bee,Apismellifera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06,92(3):152-159.36CLAYTONDH,TOMPKIMSDM.EctoparasiteVirulence is Linked to Mode of Transmission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1994,256(1347):211-217.37
44、荒武义信.家蚕不同品种抗NPV性能的差异 J.日本蚕丝学杂志,1973,42(4):279-284.38浙江农业大学.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193.39张远能,刘仕贤,霍用梅,等.若干家蚕品种对六种主要蚕病的抗性鉴定 J.蚕业科学,1982,8(2):94-97.40刘昌文,艾均文,薛宏,等.湖南省主要家蚕品种资源及现行一代杂交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抗性 J.中国蚕业,2016,37(3):37-40.41陈克平,林昌麒,吴冬秀,等.家蚕保存种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 J.蚕业科学,1991,17(1):45-46.42石美宁,潘志新,韦廷秀,等.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蚕
45、品种桂蚕N2 J.中国蚕业,2016,37(3):82-84.43黄文功,苏红梅,浦月霞,等.抗血液型脓病家蚕黄茧品种“桂蚕10号”育成报告 J.广西蚕业,2022,59(3):18-24.44黄文功,闭立辉,张桂征,等.家蚕新品种“桂蚕11号”的育成 J.广西蚕业,2022,59(1):16-21.45徐安英.家蚕品种华康1号 J.农家顾问,2014(5):36.46徐安英,林昌麒,钱荷英,等.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蚕品种“华康2号”的育成 J.蚕业科学,2013,39(2):275-282.47徐安英,钱荷英,孙平江,等.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华康3号的育成 J.蚕业科学,2019,45(
46、2):201-211.48吴阳春,钱平,何斯美.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野三元”的育成 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21-14622+14639.49艾均文.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锦绣1号”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J.蚕学通讯,2021,41(2):61.372023年第60卷第2期广西蚕业GuangxiSericultureVol.60No.2,202350艾均文.家蚕抗血液型脓病品种“锦绣2号”通过国家审定 J.四川蚕业,2021,49(2):61.51王永强.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农科5号”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J.蚕学通讯,2021,41(
47、2):23.52王永强.抗血液型脓病家蚕新品种“明 湖春 江”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桑蚕专业组现场考察 J.蚕学通讯,2021,41(4):56-57.53秦凤,张彦,石凉,等.家蚕夏秋用抗BmNPV新品种皖丰润康的育成 J.蚕业科学,2022,48(4):375-380.54肖阳,李庆荣,邢东旭,等.抗BmNPV家蚕新品种粤蚕11号的育成 C/中国蚕学会.中国蚕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73.55袁桂阳,王少伯,杨远萍,等.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J.四川蚕业,2021,49(2):15-19.56刘敏,李涛,吴克军,等.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
48、种“苏红明草”的选育 C/中国蚕学会.中国蚕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66.57K.Hayashiya.Red fluorescent protein in the digestivejuice of the silkworm larvae fed on host-plant mulberryleaves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1978,24(3):428-436.58UCHIDA Y,KAWAMOTO F,HIMENO M,et al.Avirus-inactivating protein isolated
49、 from the digestivejuice of the silkworm,Bombyx moriJ.Journal ofInvertebrate Pathology,1984,43(2):182-189.59GULLEY M M,ZHANG X,MICHEL K.The roles ofserpins in mosquito immunology and physiologyJ.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2013,59(2):138-147.60JIANG L,WANG G,CHENG T,et al.Resistance toBombyx morinu
50、cleopolyhedrovirus via overexpressionof an endogenous antiviral gene in transgenic silkworms J.Archives of Virology,2012,157(7):1323-1328.61QIN L,XIA H,SHI H,et al.Comparative proteomicanalysis reveals that caspase-1 and serine protease maybe involved in silkworm resistance toBombyx morinuclear p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