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大历史观阐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1585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9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大历史观阐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大历史观阐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2 卷第 2 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2No.22023 年 4 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Apr.2023文章编号:1006-2920(2023)02-0050-05doi:10.13892/41-1093/i.2023.02.010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大历史观阐释李丰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大历史观。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大历史观以直接动力、现实动力以及根本动力有机统一的动力论赋予马克思历

2、史动力论新的时代内涵;以深厚的历史根基与宽阔的理论视野阐释中国道路的合理性,为马克思历史道路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大势论的创新性发展。关键词:大历史观;唯物史观;世界历史;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简介:李丰,助教,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一、导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大历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

3、、预见性、创造性。”1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是以历史长河、全球风云为理论视野,探索历史演变机制、把握历史大势的新历史观。二、大历史观对历史发展动力的阐释:系统整体动力(一)理论根基:现实的物质生产与普遍交往 马克思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解是对黑格尔的批判性超越。首先,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资本的扩张性。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无限欲望与国家范围内的有限资源相冲突,资本要求打破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本增值的动力。这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

4、世界因此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历史发展的现实动力是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286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是变化发展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的生产目的从满足使用价值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交换价值的需要。同时,剩余时间的增加以及通信和交通等的发展,引发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拓展了交往范围,增加了交往频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295再次,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无论资本的扩张还是人的需要,究其本质而言,都是根本动力的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始终必须把人类

5、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4533。人类历史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都与生产力的历史和交往的历史紧密相连。在交往形式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下,民族隔阂和地域距离得以消除和跨越。基于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与渴求,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客观上扩展了人类的交往范围,增加了人类的交往频率,推动了人类历史向整体的、彼此依赖的世界演变。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绝不是将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作某个具体的实体或存在,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以生产力与生第 2 期李丰: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大历史观阐释51 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为基石的多层次动力系统。(二)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继承性发展:系统整体动力 大历史观是一种全面、系统、整

6、体看问题的历史观。所谓全面,就是不坐井观天、管中窥豹;所谓系统,就是协同作战而非单兵突进;所谓整体,就是不以偏概全,不孤立地看待事物。对于历史发展动力,大历史观强调各种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其对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现实动力以及根本动力的阐述实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动力说的创新性发展。其一,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要矛盾。资本的本性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世界资本体系。正确看待与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顺应世界大势,不仅是唯物史观的要求,更是大历史观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5478主

7、动选择进入世界历史,不仅意味着要利用资本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意味着要打入由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之中,实现对资本体系的实质性批判,贡献扬弃世界资本体系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主动坚持改革开放,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读与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主题的理解上升到了大历史观的高度,超越了小周期、小时段的限制。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历史的连续性、长周期和长时段,揭示出当今历史阶段的任务。“这一百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6415就世界层面而言,目前突出矛盾是和平与发展;就当代中国而言,目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

8、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者观察视域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其二,历史发展的现实动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7137中国共产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权国家。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的贫困局面尚未完全摆脱,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中国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进入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群

9、众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中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意志和追求,化为长久的、引起重大历史演变的行动,真真切切地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相比,内涵更丰富,层次更高。在吃的方面,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得健康;在穿的方面,不仅要穿好,而且要穿得有品位;在住的方面,不仅要住好,而且要住得舒心;在行的方面,不仅要有交通工具,而且要有更加便捷、环保的交通工具。总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所带来的更丰富的物质财富要求、更饱满的精神文化追求、更安全的社会环境需求驱动了

10、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现实动力。其三,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8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以此来把握中国的发展问题,更是以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精准研判,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此外,习近平也为破解全球经济发展的矛盾献出了标本兼治的中国智慧,引领全球经济走上均衡的、持续的、兼容的增长之路,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从生产力的范畴来看,为应对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局面与新问题,应当将精力放在如何对发展方式进行创新以及如何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方面。

11、唯有通过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等举措,才能真正为世界经济的创新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从生产关系范畴来看,进一步构建更为完善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以及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52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9从上层建筑范畴来看,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紧要关头。这就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构建符合民主与公平的治理规则,坚持并推进多边主义,变革全球治理体制的不合理因素,促使全球治理体制与大多数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相符合。三、大历史观对历史发展道路的诠

12、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理论渊源:落后国家历史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道路的论述时常被误读为受一般自然规律支配的进程。按照这种误读,人类历史就成了“一般历史哲学理论”10467。这里的错误并不在于马克思的理论本身或者是其所处时代的局限,真正的问题在于误读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 将历史的形式规律与经验内容进行分离或对立。实际上,唯物史观绝不是将唯物主义的普遍原则推广至历史领域,而是“以历史为原则的唯物主义”11。也就是说,唯物史观对历史道路的论述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资本论的相关文本为这一论断提供了坚实的论据:在古罗马,平民被剥夺之后,除了自身的劳动之外再无其

13、他,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通过占有他人劳动创造财富的人。“罗马的无产者并没有变成雇佣工人,却成为无所事事的游民和他们同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奴隶制的。”12730面对将“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做法,马克思直接批判道,“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0466。马克思在分析落后国家发展道路时指出,如果俄国的农村公社内生的土地公有制与集体劳作的传统能够抗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浪潮,“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13389,俄国将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人类历史道路并不意味着历史进程具有自然规律意义上的那

14、种单一必然性,而是始终要求深入社会历史现实之中去看待历史发展。尽管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被马克思高度赞扬,但资本主义暴露出的内在矛盾意味着资产阶级无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体。唯有无产阶级才能担当这一重任,才能使落后国家成为世界历史的最终完成者,而非被动参与者。(二)对历史发展道路的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4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羁绊和束缚,为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提供

15、了另外一种可行性方案,实现了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其一,习近平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了通过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即,一方面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霸权主义国际秩序,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文明,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就业危机等诸多问题。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这种秩序的本质仍然是资本在世界范围的侵略和扩张,只不过是从残暴的殖民扩张转变为较为隐蔽的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历史环境中,一方面,中国既不“输入”别国模式,也不“输出”本

16、国模式,“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5482;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动市民社会迈向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开放性、可能性与未来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二,习近平更为具体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15基于我国社会的历史现实,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借第 2 期李丰: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大历史观阐释53 鉴并非照抄照搬,而是经过不断摸索

17、与完善,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仅要求依靠人民进行发展,还要求发展成果必须惠及人民,真正做到了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四、大历史观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指认: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理论溯源: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建构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社会有机体”这一维度,即“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684,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虚假的共同体”再到“真正的共同体”4571。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本纽带而形

18、成的自然共同体,初步超越了个体之间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在共同体内部实现了对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利用。这使得共同体当中的全部成员不仅能够通过集体行动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满足最基本的生命安全感需求;而且会自发地将自身视为共同体中的一员,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人类社会发展的下一形态为“虚假的共同体”。资本逻辑的迅速扩张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自然共同体”被政治共同体所取代。黏合政治共同体的基本纽带变成了社会性的利益关系,但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却相互独立乃至对立。为调节这种对立,必须有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代表者 现代国家的出现。取代“虚假的共同体”的是“真正的共同体”。这种替代是对虚假的

19、共同体的超越,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7874,并从根本上实现个体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的内在统一。在这个共同体内,个体将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13166,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共同体也因此而成为“自由人联合体”16126。(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创性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征,描绘人类历史演进的共同体思想也是如此。“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544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纲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对马克

20、思共同体思想的守正创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开创出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新型具体路径。马克思所展望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宏大叙事之下的社会愿景,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使命与担当,实现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守正与创新,致力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以及推动构建世界发展新秩序、世界文明新秩序,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提出了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在政治交往方面重视主权平等,与邻为善,推进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6491;在经济交往方面

21、主张尊重不同经济制度的异质性,坚持义利兼顾、合作共赢,“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6491,设法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6420;在文化交往方面主张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在“和而不同”基础上交流互鉴,化解文明隔阂与文明冲突,走向文明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尝试超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极对抗,促使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在各方的相互承认中实现互惠互利,共享全球化造就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进而革新人类交往范式。在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路径重筑过程中,这些创见丰富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容,彰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品格。五、结语 大历史观是立足于理论与现实形成的历史观,是

22、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大历史观具有丰富的理54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论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指向。大历史观以宏大的理论视野、广阔的实践背景和丰富的社会历史感,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大历史观,才能更好地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大历史观实现了对历史发展动力、历史发展道路以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创性贡献和继承性发展,有利于我们走好当下和未来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关键期,只有树立大历史观的历史视野、科学方法、价值取向,我们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才能始终保持历史清醒,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参考文献:1

2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

24、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4-11.9 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二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布宜诺斯艾利斯N.人民日报,2018-12-01(02).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吴晓明.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及其具体化承诺J.哲学研究,2013(7):3-13.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 年 4 月 1 日,布鲁日N.人民日报,2014-04-02(02).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孟俊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