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全部重要知识点
1
单选题
1、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自我思考”是“正常的人类理性”的第一标准……将自然人视为不服从命令是迷信,从迷信中解放出来的想法被称为启蒙。据此,康德意在强调
A.思想解放的关键是批判迷信B.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理性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存在弊端D.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性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由“‘自我思考’是‘正常的人类理性’的第一标准”“从迷信中解放出来的想法被称为启蒙”可知,康德认为理性思考是基本人权,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问题即为启蒙,说明他强调理性是启蒙思想的核心,B项正确;批判迷信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康德对理性的认识,而未指出启蒙运动中理性的弊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文主义精神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欧洲文明的中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是在
A.意大利B.古代希腊C.葡萄牙D.古代罗马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是在古代希腊,B项正确;文艺复兴发起于意大利,但意大利不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排除A项;葡萄牙不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排除C项;古罗马主要以法律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小提示:
3、马基雅维利(1469--1527)在其著作《佛罗伦萨史》中突破基督教神本史学的限制,摈弃虚伪的中世纪教会道德,从“人性恶”的角度研究权术。他在书中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品质和行为进行了剖析,强调伟人君主的活动对历史的决定作用。这表明马基雅维利
A.主张进行宗教改革B.践行人文主义史观
C.重视社会道德教化D.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基雅维利突破基督教神本史学的限制,从人性的角度研究权术,强调伟人君主的活动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马基雅维利主张进行宗教改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道德教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君主立宪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有学者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变化的描述如下文所示。该学者的描述反映出,当时欧洲
A.启蒙思想引发社会观念的变化B.工业革命提升民众社会生活质量
C.科学革命成果已经普及到民间D.民众精神面貌引领新的知识潮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有一种新的信仰在增强,即认为人类可以对环境加以控制和计算。防备风险的保险公司迅猛发展起来。医生们加紧攻克各种流行病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17世纪晚期发明的‘简报’开始刊登‘失物招领’消息,因为没有必要把这类事情留给民间的那些诡计多端无事生非的法师去解决”,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的描述反映了17世纪晚期,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社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生活质量问题,排除B项;“科学革命成果已经普及到民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众精神面貌引领新的知识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5、狄德罗主张:初等教育应该设有阅读、写字、算术和公民道德等课程;中等教育必须提供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和天文学等科目,还应建立各门学科的教育研室、解剖室和实验室。这反映出狄德罗
A.对公民理性素养的重视B.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C.强调培养公民道德素质D.推崇循序渐进的教育改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等教育必须提供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和天文学等科目,还应建立各门学科的教育研室、解剖室和实验室”可知狄德罗主张公民应该学习理性思维,培养理性素养,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生活态度”的表述,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培养公民的理性思维,并不是培养道德素质,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教育改革”,而是强调培养理性思维,排除D项。故选A项。
6、17世纪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深信可以运用力学原理说明一切,不仅钟表是机器,人类甚至国家也是一部机器,把本来只适用于描述机械运动的科学提升为一种哲学观点——机械论,它告诉人们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被发现。这主要说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B.力学原理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C.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D.理性主义破除了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7世纪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深信可以运用力学原理说明一切”“它告诉人们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可知材料主要是说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推动人的思想的解放,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理性主义对宗教神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在西方思想史上某文献被誉为“新时代的宣言”,它道出了德国人民不满罗马教皇和教会统治的共同心声,它的发表成为“席卷一切等级并震撼整个帝国的运动的信号”。据此推知,这篇文献是
A.《形而上学》B.《神曲》C.《十日谈》D.《九十五条论纲》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道出了德国人民不满罗马教皇和教会统治的共同心声”可知,这一文献意在反抗罗马教廷对于德国的压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D项正确;《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学著作,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神曲》《十日谈》涉及的地区是意大利而非德国,排除B、C项。故选D项。
8、中国近代诗人徐志摩称欧洲某城市为“翡冷翠”,那城市的官邸和教堂专用一种绿纹大理石,将城市点缀得如同一粒翡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艺术家心目中的圣殿。那里有西方美术史上最优秀的男性“大卫”:有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使的设计”及“天堂之门”。该城市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艺术家心目中的圣殿”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位于②,B项正确;①是罗马,排除A项;③④两地不在意大利,排除C、D项。故选B项。
9、15世纪,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在《论绘画》中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艺术家们纷纷创作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这类作品的涌现
A.折射出工商业城市兴起B.表达了幻灭反叛的情绪
C.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深入D.体现出理性主义的内涵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这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幻灭反叛”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欧洲的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10、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全体公民都有责任按自己的才能和力量来为国家效劳,每个公民也应当按照他们的贡献受到提拔和优待。”卢梭国家观中的理性体现在
A.国家权力是个体权力的让渡B.公民责任与公民权利相互依存
C.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个体利益D.主张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的观念
答案:B
解析:
根据“全体公民都有责任按自己的才能和力量来为国家效劳,每个公民也应当按照他们的贡献受到提拔和优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卢梭强调的是公民既要对国家履行责任,同时也享有国家给予的权利,即责任与权利相互依存,B项正确;卢梭并不是强调个人向国家让渡权力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更不是强调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有学者指出“它们构成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使司法权最终从行政权分离出来”。“它们”是
①“光荣革命” ②《权利法案》 ③《王位继承法》 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正确;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在继1689年《权利法案》之后,对王权做出了进一步限制,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③正确;1688年的光荣革命只是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①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的英国,虽然使得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但是没有在法律层面确立,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18、19世纪之交,欧洲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产生了许多的“主义”,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等,同时还存在保守主义,这些主义反映了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不同意向。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B.政治经济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无产阶级登上了舞台
答案:B
解析:
法国大革命引发了欧洲政治舞台的巨大政治变动,将欧洲各国几乎所有阶层都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工业革命则引起了物质生活的巨变,也引起整个社会阶级结构的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意向各不相同的社会利益集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B项正确;思想解放是促进因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13、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无论是继续革命还是反革命复辟,都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同,都会导致社会的激烈而反复的震荡,英国当时的政治精英试图打破革命与复辟循环震荡的怪圈的举措是
A.推翻君主制B.通过立法限制王权C.改革议会制度D.确立责任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无论是继续革命还是反革命复辟,都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同,都会导致社会的激烈而反复的震荡”,并结合所学知道英国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光荣革命改变国王的权力来源,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扩大议会的权力,B项正确;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排除A项;改革议会制度在1832年,排除C项;18世纪20年代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1790年,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蒙德•柏克指出:“它不仅是法国的危机,而且是全欧洲的危机,也许还要超出欧洲之外。”柏克作出上述判断,主要是因为该事件
A.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B.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基础
C.颠覆了旧秩序与旧思想D.刺激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它不仅是法国的危机,而且是全欧洲的危机,也许还要超出欧洲之外”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开始,启蒙思想提倡民主平等与自由权力,冲击了专制王权及封建等级制度,C项正确;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未涉及生产,排除A项;宗教改革思想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基础,排除B项;启蒙思想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能刺激了工人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5、近代西方某一事件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据此可知这一事件
A.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
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的迷信D.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事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既反禁欲又反纵欲,体现理性特征;二、既肯定个人私利,又要注重公序良俗,体现理性特点;三、展示现代社会全民嘉年华,追求建立理想的社会。通过综合判断这一事件是启蒙运动,它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D项正确;A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作用,排除;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排除;C项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作用,排除。故选D项。
填空题
16、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 君主立宪 共和
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小提示:
17、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美国:总统制共和制——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对外代表________,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各州拥有一定的________
②三权分立原则:________是政府首脑,掌握________,兼任________。国会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拥有________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________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答案: 1787年宪法 国家主权 自治权 总统 行政权 陆海军司令 参议院 众议院 立法权 最高法院
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因此①应填1787年宪法;联邦制原则的内容是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②应填国家主权,③应填自治权;三权分立原则的内容是总统是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司令。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因此④应填总统,⑤应填行政权,⑥应填陆海军司令,⑦应填参议院,⑧应填众议院,⑨应填立法权,⑩应填最高法院。
18、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启蒙运动的中心 B.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
答案: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所以A应填写在以巴黎为首都的国家即左下方的方框内;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是俄罗斯,所以英文字母代号B应填入答题卡图中右上方的方框内。
19、政治制度: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代表。
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②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2)美国的共和制
①概况: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确立“____”原则,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的缺陷之一是承认奴隶制的存在
②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摘编自马世力、于群、董小川《世界史纲·下册》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并以美国为例说明美国民主政治是如何体现从中央到地方对权力的监察和制约的。
a.特点:____;____;政府权力相对萎缩。
b.表现: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美国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两院制;两党制等。
(3)法国的共和制: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制度。
答案: 三权分立 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分散权力,权力间相互制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的缺陷之一是承认奴隶制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分散权力,权力间相互制约;政府权力相对萎缩。
20、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
答案:资本主义萌芽
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因此填写资本主义萌芽。
21、历史意义:适应了____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____和____的理想,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____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____的合法地位。
答案: 资本主义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妇女 奴隶制
根据题意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22、俄国1861年改革
(1)原因:沙皇政府面临空前危机。
(2)内容:废除____、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3)评价
①积极: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局限:没有直接触及____,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答案: 农奴制 沙皇专制制度
①根据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是:废除农奴制、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②根据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3、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
思想家
主要著作
思想主张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_________________”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_________________》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_________________”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契约论》
倡导“_________________论”和“_________________说”、民主共和制,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条件;法律应保护个人的权利,反对暴力革命
答案: 天赋人权 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主张;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民主共和制,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24、宗教改革:序幕
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____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____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 马丁·路德 赎罪券
根据所学知识,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填空1 .马丁·路德;2 .赎罪券。
25、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17世纪的英国____,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
(2)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____,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答案: 资产阶级革命 内阁制度
(1)据所学可知,17世纪的英国①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
(2)据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②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材料分析题
26、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神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编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答案:(1)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王权高于教权。
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发展。
(2)主要观点:自由、平等;相互制约。
影响: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解析:
(1)
主张:依据材料“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可以得出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依据“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可以得出王权高于教权。意义:依据材料“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神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并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可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发展。
(2)
主要观点:依据材料“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可以得出自由、平等;相互制约。影响:依据材料“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并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可知,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反对天主教神学来追求现实幸福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要求。为此,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一时代要求下产生的。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政治蓝图。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较为彻底地荡涤了法国封建的污泥浊水,革命中推出的“自由、平等”的响亮口号成为指引历史前进的光辉旗帜。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向旧制度宣战。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家描绘的政治蓝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提出新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的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政治蓝图: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政治蓝图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2)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是启蒙思想的一大实践,为世界反封建反专制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解析:
(1)
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一“ 17-18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反对天主教神学来追求现实幸福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经济等方面分析作答,即文艺复兴运动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提出新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的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关于政治蓝图:根据材料一“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政治蓝图。”得出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政治蓝图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2)
根据材料二“这次革命较为彻底地荡涤了法国封建的污泥浊水,革命中推出的‘自由、平等’的响亮口号成为指引历史前进的光辉旗帜。”得出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根据材料二“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向旧制度宣战。”得出是启蒙思想的一大实践,为世界反封建反专制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制和联邦制开创了世界一先例,它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统一和经济发展。但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处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下的广大黑人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南北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开创的三权分立制与联邦制分别是如何运行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和人权局限性的表现。
答案:(1)运行: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掌握,三者互相制衡。
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2)表现: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存在;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等没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强迫印第安人西迁,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美国的民主与人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解析:
(1)
运行:三权分立:根据所学可得出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原则,体现启蒙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即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联邦制:根据所学可得出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2)
表现:根据“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得出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存在;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等没有平等的公民权利;结合所学可得出强迫印第安人西迁,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美国的民主与人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解决主权问题成为1787年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
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该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
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请指出图中的权力中心在哪里?材料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哪个思想家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787年宪法中为解决“主权问题”和“中央集权问题”而创建的制度,并指出是如何具体运行的?
(3)材料三里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
答案:(1)国家:美国。
权力中心:总统
原则:三权分立原则
思想家:孟德斯鸠
(2)制度: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运作:联邦政府拥有国家主权,各州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拥有最高行政权,可以否决国会法案,提名最高大法官;国会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拥有最高立法权,可以弹劾总统,最高法官的任命需国会同意;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可以审查总统和国会议员。
(3)原因:因为德意志帝国的权利中心是皇帝,帝国议会几乎没有权力,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残余,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解析:
(1)国家:根据图示可知这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表现。
权力中心:根据所学可知总统
原则:根据所学可知三权分立原则
思想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
(2)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运作:根据材料“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和所学知识可知”联邦政府拥有国家主权,各州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拥有最高行政权,可以否决国会法案,提名最高大法官;国会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拥有最高立法权,可以弹劾总统,最高法官的任命需国会同意;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可以审查总统和国会议员。
(3)原因:跟处理“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德意志帝国的权利中心是皇帝,帝国议会几乎没有权力,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残余,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30、圣母玛利亚作为基督教《圣经》故事中耶稣的母亲,在基督教的文化中具有重要含义,其象征着圣洁、怜悯与正义,在基督教中的地位仅次于基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
时期
作品特点
甲
公元4世纪以来,大量的圣母形象出现在宗教艺术作品特别是宗教绘画作品中!如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圣母子》
圣母形象属于呆板的宗教形象,表情冷漠超然,流露着悲伤的情愫,表现痛苦、悲泣的风格,其头部有圣光,以此表达神性
乙
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被大量描绘,出现大量相关绘画及雕塑作品,如马萨乔的作品《圣母加冕》与《三位一体》,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等
画家在民俗生活中寻找素材,圣母逐渐开始转变为凡人妇女的形象,拥有凡人妇女的温柔与亲和。艺术家们也试图营造温馨的画面,使得神的形象更加接近凡人并拥有凡人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圣母形象被称为“谦卑圣母”
丙
20世纪初,法国神父雷孟诺接掌中国河北省清苑县东闾村天主教堂,他请一位法国油画家创作了第一幅中华圣母像
该圣母像设计原则如下:第一,要着中国皇后服装,使中外人士一见,即认可有中国皇后的华贵气派;第二,要有圣母玛利亚的慈善面貌,且头戴皇冠,以表示玛利亚为天地之元后;第三,圣母要抱耶稣,而仍保持中国之端庄严肃的风格,以表示天主之母的崇高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圣母形象变化的特点。
(2)以“圣母形象”为探究主题,对上述三则史料进行辨析。
答案:(1)特点:从庄严的圣母形象到伟大母亲的女性形象;从表达神性到充满人性光辉;吸收中国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2)史料类型:甲、乙、丙三则史料都主要以实物史料的形式出现。
史料记载者的地位、立场:甲材料描绘的是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形象,反映出中世纪对现实人物形象所做的抽象化、符号化的处理,传达出神性特质;以封闭的背景、僵硬刻板的人物为主要特征,圣母像神圣庄严。乙材料描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形象,随着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蓬勃发展,艺术家们冲破了教会的控制,基督教艺术逐渐趋于世俗化,圣母形象也更为丰富,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风格。丙材料描绘的是近代时期的圣母形象,体现的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文化交融,圣母形象也体现出本土化特色。
史料记载内容:材料中描绘的圣母形象,反映了三个历史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基督教传播和自身发展的过程。
史料形成的时代背景:甲材料所述是中世纪基督教产生和发展、宗教氛围浓厚时期的产物;乙材料所述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勃发的产物;丙材料所述是近代基督教向外传播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
(1)
特点:根据“圣母形象属于呆板的宗教形象,表情冷漠超然,流露着悲伤的情愫,表现痛苦、悲泣的风格,其头部有圣光,以此表达神性”“画家在民俗生活中寻找素材,圣母逐渐开始转变为凡人妇女的形象”可得出从庄严的圣母形象到伟大母亲的女性形象;从表达神性到充满人性光辉;根据“该圣母像设计原则如下:第一,要着中国皇后服装,使中外人士一见,即认可有中国皇后的华贵气派;”可得出吸收中国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2)
史料类型:结合所学可得出甲、乙、丙三则史料都主要以实物史料的形式出现。史料记载者的地位、立场:根据“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圣母子》”可得出甲材料描绘的是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形象,反映出中世纪对现实人物形象所做的抽象化、符号化的处理,传达出神性特质;以封闭的背景、僵硬刻板的人物为主要特征,圣母像神圣庄严。根据“马萨乔的作品《圣母加冕》与《三位一体》,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可得出乙材料描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形象,随着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蓬勃发展,艺术家们冲破了教会的控制,基督教艺术逐渐趋于世俗化,圣母形象也更为丰富,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风格。根据“20世纪初,法国神父雷孟诺接掌中国河北省清苑县东闾村天主教堂,他请一位法国油画家创作了第一幅中华圣母像”可得出丙材料描绘的是近代时期的圣母形象,体现的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文化交融,圣母形象也体现出本土化特色。史料记载内容: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材料中描绘的圣母形象,反映了三个历史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基督教传播和自身发展的过程。史料形成的时代背景:甲材料所述是中世纪基督教产生和发展、宗教氛围浓厚时期的产物;乙材料所述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勃发的产物;丙材料所述是近代基督教向外传播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