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惠州非遗竹器文化的当代转化应用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6324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非遗竹器文化的当代转化应用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惠州非遗竹器文化的当代转化应用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惠州非遗竹器文化的当代转化应用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8创意2023/07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文化的生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显得到重视。2017 年,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以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等为原则,促进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1。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与宗旨,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健全体系、提高水平、加大力度等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服务当代、造福人民2。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传统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惠州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北枕罗浮,南临南海。自古以来,惠州竹产量充裕,品类丰富。无论是山林水旁,还是村前屋后,竹子随处可见3。因此这也造就了多样的惠州竹器产品。它们根植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在惠州,与竹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包括淡水客家凉帽、龙门木村盒箩、虎头花灯、舞鲤鱼、麒麟舞、元宵舞龙等多种民间工艺和艺术形式。一、惠州非遗竹器的设计特色及其当代转化困境一直以来惠州竹器都扎根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人们常常就地取材,通过利用竹材的特性,制作各式各样的竹器品类。它们不仅简洁朴素,而且方便实用,透露出了客家人低调内敛、简朴持家的

3、人文性格。如淡水客家凉帽和龙门林村盒箩等,它们都是惠州竹器的优秀代表。(一)淡水客家凉帽淡水客家凉帽是惠州地区客家妇女在生产劳动中常带的一种帽饰,也是惠州市及广东省的非遗传统技艺,其历史已超千年。据惠阳县志记载,凉帽主要源于北宋时期苏东坡为爱妻王朝云改良制作的竹笠,它经过后续不断地优化改良,才演变为如今的凉帽样式。在外观上,淡水客家凉帽呈圆盘状,直径约 70 厘米,中间留有 10 至 15 厘米头围大小的圆孔,帽沿边缀以不同颜色的布帘,中空处左右各有一根穗带。在功能上,凉帽具有遮阳、防雨、防尘等实用功能。凉帽作为客家妇女独特的帽饰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其帽帘和穗带的制作会采用不同颜色的布料,一般

4、惠州非遗竹器文化的当代转化应用探析文/钟慧娴 朱 云摘 要:惠州是岭南地区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市之一,其竹器不仅形态多样,而且也比较多元,以非遗为例就包括淡水客家凉帽、龙门林村盒箩等。本研究主要以淡水客家凉帽和龙门林村盒箩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挖掘惠州非遗竹器的文化特色,分析其现实困境,并提出非遗竹器当代转化的设计思路即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基础上对非遗竹器进行功能拓展、材质融合和技艺创新,进而让惠州非遗竹器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同时,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关键词:惠州非遗竹器;原真性;功能拓展;材质融合;技艺创新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家具设计”(粤教高函202

5、210号);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 惠州学院)一般项目(惠院科研20221 号);惠州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X-YLKC2021035)研究成果。图 1 淡水客家凉帽编织(图片来源:惠州市文化馆)49传统与创新未婚女性常使用较为鲜艳的布料颜色,而已婚妇女则会采用黑色或深色的颜色,凉帽以帽帘和穗带的颜色为客家女性婚否的标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并与客家文化一脉相承。在工艺上,凉帽制作一般需要经过选竹、破篾、织笪、扫桐油、剪帽圈、做帽帘、装耳带等 22 道工序4,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纯手工完成(如图 1),一顶凉帽常耗费手艺人 4 至 5 天的时间。客家人采用独特技艺编织的凉帽的深厚的文化渊

6、源、造型艺术、材质功能和制作技艺都是其能成为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当前淡水客家凉帽正逐渐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消退,凉帽在市场状况、设计创新和技艺传承等方面岌岌可危。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一些款式丰富、功能齐全、轻巧便携的遮阳伞、遮阳帽、防晒衣等新兴产品相继出现,与传统凉帽相比,新兴产品在功能、材质、造型设计等方面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所需和审美追求,并逐渐取代凉帽成为现代人使用的主要防晒产品。生产凉帽的淡水竹制工艺厂经营不善不再生产凉帽,大部分手工艺人因凉帽编织的高成本和低收入问题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目前该地仅有惠州市客家凉帽传承人朱冠玉一家以家庭式作坊模式制作凉帽,伴随着朱冠玉年岁渐高

7、,凉帽的生产与制作由朱冠玉的女儿陈瑾瑜接替。凉帽受新产品、新市场的冲击,逐渐显露其出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低,工艺技术和制作青黄不接等问题。(二)龙门林村盒箩林村盒箩是惠州市龙门县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早在 2018 年就已列入广东省非遗名录。盒箩是龙门当地人婚庆嫁娶传统习俗中的必备用品,也是美满幸福的象征。在逢年过节、婚庆、满月等喜庆日子时,其常常被用来装载酒、肉、花生、布匹等礼品。在当地,盒箩盖子被称为“归宿”。在婚庆嫁娶时,男方一般用盒箩来装聘礼,女方则用盒箩装嫁妆,将盖子放回盒箩之上,这就喻示女子找到了好的夫君和归宿,因此林村盒箩有“归宿盒箩”之名(如图 2)。直至今日,每当女孩出嫁,龙门

8、母亲们仍会送给女儿一担盒箩,期盼着女儿的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都有好的未来。从技艺上看,盒箩编织技艺繁杂,需要经过切丝、刮纹、打光、编织等 10 多道工序,传统手艺人编织一担盒箩需要 10 天的时间。当前,林村盒箩也面临着与凉帽相同的难题。传统盒箩制作工艺复杂,根据盒箩非遗传承人林万谷的介绍,青年一代要想真正掌握一整套盒箩的编织技艺,需要 10 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盒箩制作工艺在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打击下,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盒箩的发展状况也每况愈下:从过去的每家每户都可制作到如今只有五六户兼职织工;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极富盛名、远销海外,到如今仅在龙门县区传统节庆日时销售。因此可见

9、,林村盒箩随时代的发展其技艺、生产和发展日渐式微,后继乏人。惠州非遗竹器是客家人创造的以实用功能为导向的民间技艺,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艺术,这使其具备了实用功能、文化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征,竹器因贴合人们过去的生产生活和美好向往而得以存续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这些传统竹制品因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广泛应用而面临着传承上后继无人、发展上停滞不前和设计创新上因循守旧等困境5。非遗竹器逐渐显现出固步自封、安于故俗、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将传统造物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传统竹器为现代生活服务,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图 2 林村婚嫁盒箩(图片来源:惠州市文化馆)图

10、 3 惠州非遗竹器文化现代转化650创意2023/07二、惠州非遗竹器的现当代转化思路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文件,发展非遗竹器需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和竹器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其现代转化,将非遗文化、工艺技术、设计创新三者有机融合,这是惠州非遗竹器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如图 3)。非遗文化与工艺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活态的传承延续关系,传统工艺与当代技术需要基于非遗的文化底蕴,而非遗文化也需要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中吸取精华滋养文化土壤;工艺技术与设计创新需要彼此借鉴,一方面设计通过工艺贯通古今,以古鉴今。另一方面传统工艺通过创新方法、材料和技术使非遗适应当代,与时俱进,将非遗文化与设计

11、创新相结合,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发展设计创新,让非遗文化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也让惠州本土竹器设计实现突破。三、非遗竹器的现代转化路径惠州非遗竹器的发展出现困境主要是因为其功能、材质和技艺没有跟上新时代人们生活和审美需求,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想竹器得到延续和发展,需要重新审视竹器的造物理念。本研究依据相关政策7,提出惠州非遗竹器需要在坚持竹器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对竹器进行现代转化,竹器文化也需要基于原真性原则进行设计上的创新,利用设计思维对非遗竹器、工艺技术和设计创新等进行思考,并从中发掘设计机会点。非遗竹器需要通过功能拓展、材质融合和工艺创新,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兼具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12、发展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的竹产品,实现传统竹器的产业升级,这样一来,其产品也更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与需求。(一)非遗竹器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中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流变性8。原真性原则强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的对非遗本身稳定性延续和保护的重视,只有守住本真才能保证非遗在千变万化的历史流变中仍然能延续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基因。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若仅仅是使文化遗产本身保持在一成不变的状态也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反而更容易导致文化遗产的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适应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潮流,在

13、产品的功能、形式和工艺上推陈出新,从而适应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追求。而惠州非遗竹器需要依托原真性原则,在相对稳定性和历史流变性这双重属性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转化,从而达到传承发展惠州非遗竹器的目的。(二)惠州传统竹器的功能拓展客家凉帽历经了千年的改良、塑造,而形成了如今的产品造型,设计者可以对凉帽的外观进行分解、重组,让蕴含客家精神的凉帽造型再度回归现代人的生活。在现代的生活中,凉帽的实用功能被遮阳产品代替,但它的产品造型承载着客家文化,代表着客家人质朴、简约的内敛精神。因此借助现代生活的功能所需将凉帽的经典形象与现代产品功能进行打散、重组,可以让传统凉帽在功能上重获新生。通过功能拓展的

14、方式将凉帽重新融入现代人生活需要,可以借此使传统凉帽在造型上达到延续,保留客家凉帽的文化内涵。(三)惠州传统竹器的材质融合惠州多数非遗竹器的材料选择单一,竹材编制的产品功能也有所限制,如竹不能便携收纳、不能容纳液体等,它们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产品使用、材质、空间等多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将盒箩的竹编技艺与其他材料和工艺相结合能够丰富非遗竹器的功能与形式。一方面,不同材质的融合能够在审美上给予非遗竹器新的视觉创新效果;另一方面,不同材质的结合能够使非遗竹器发展出多种多样的使用功能,以此为传统竹器注入新生命。另外,再者对不同材料的研究能够为传统竹器的创造性发展探索出更多的可能。而事实上,将竹材与其他材料相

15、结合并不是新的方法,竹材与其他材料的高适配性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以竹材与陶瓷搭配为例,竹材与陶瓷都是从古至今手艺人造物喜爱图 4 惠州非遗竹器文化现代转化方法(来源:自绘)51传统与创新采用的材质,两者同属天然易加工的材料,但材料特性不同,两者结合能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满足不同的造型需求,竹材与陶瓷通过包覆、环绕和拼接等形式的组合(如图 4)能够创造出兼具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的产品。除此以外,竹材还能与布料、木材、塑料、金属等材质相互融合,这为传统竹器的材质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方向9。(四)惠州传统竹器的竹编技艺创新无论是淡水凉帽或林村盒箩,惠州非遗竹器都因其繁杂的编织技术而遭遇了后继无人的困境

16、,竹器是一门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竹编工艺,手工业者编织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比工业制品更具温度和人文色彩。但是纯手工制作的竹器始终无法与效率更高、耗时更短、产量更多的工业制品相比拟8,长时间的编织成本和学习成本也逐渐使其失去了现代人的关注。传统竹器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出圈,被年轻人接受,可以从竹编技艺几何化和引导手工体验两方面着手。第一,创新竹编技艺。在工业设计方法学中,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表达成为了后来产品几何化设计的起源10,几何图形具有简单、抽象、形式感强的视觉特征,其几何模块组合设计更是让产品造型丰富多变,几何化设计因其具备的强化信息表达、装饰性美学

17、、易于传播与记忆、表达抽象概念、将复杂简化等特点而流行至今,设计师使用简单的几何元素塑造优秀产品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在竹器制作过程中使用几何化的造型方法,设计师可以有效简化其造型过程、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复杂工艺的制作难度;设计师可以协同非遗传承人,共同探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竹编技艺的简化过程,通过将复杂技艺简单化,让学习者更好地接受竹器编织技艺,学习者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竹器文化,以此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第二,引导手工体验。在互联网和疫情的时代背景下,普通群众无法亲身学习体验竹器制作,设计师可以联合非遗传承人实行非遗竹器项目体验计划,引导感兴趣的群众进行简单竹器的手工制作体验。设计师可以联

18、合非遗传承人进行竹器材料包的设计开发,规划好编织所需素材和数量,并设计详细的编织教程。让普通群众体验非遗竹器的手工制作无疑是一种更加简单快捷、传播面更广的方法,也能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惠州特色的竹器文化11,有利于于非遗竹器编织技艺和竹器文化的传播与延续。四、结语当前,设计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地创造新颖的产品,而是解决问题。非遗竹器作为惠州非遗项目传承着惠州的文化命脉,竹器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惠州市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让非遗竹器技艺与文化在新时代的不断演进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是设计师需要思考、解决和推进的问题。对非遗竹器所进行的功能拓展、材质融合与技艺创新等现代转化方法使得非遗竹器

19、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和品质追求,这提醒人们在跟随社会发展奋勇前进的过程中,也要留意身边的、近在咫尺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有先保护、传承和发扬好我们优秀文化的“根”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好地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参考文献:1 张伟,杨波,闫怡涵.基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创新与应用 J.大舞台,2019(3):101-104.2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N.人民日报,2021-08-13(001).3 陈德昌,刘周全.广东惠州市竹资源现状与竹业发展探讨 J.防护林科技,2005(2):82-84.4 柯宇丹.简析惠州客家妇女凉帽的艺术特色 J.设计艺术研究,

20、2014(6):71-75.5 朱云.多元融合视野下广东传统竹器的再设计 J.惠州学院学报,2022(4):67-74.6 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7 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N.惠州日报,2017-08-18(F02).8 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 J.山东社会科学,2010(3):28-33.9 杨宛萤.我国传统竹编工艺之现代传承与产品创新研究 D.无锡:江南大学,2013.10 陈琦,庄惟敏.对“less is more”的再思考纪念密斯凡德罗逝世 40 周年 J.建筑师,2009(5):107-111.11 颜文晓,侯晓蕾,尹丹雨.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数码世界,2020(3):97.作者简介:钟慧娴,硕士,惠州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朱云,博士,惠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及设计教育。实习编辑:徐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