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政治 外交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杨思灵摘要:系统是人类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国际政治中,学界对国际政治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新现实主义理论就蕴含了系统的思考。不过单纯的系统决定论有一定的局限,确切地说,国际政治由多个复合系统所构成,行为体的多元、战略构成多线性、实践要素多重构成以及不同动力的相互作用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基于国际政治系统的复合属性,各个行为体形成了不同的对外战略路径依赖,行为体对路径依赖的调适空间与时间也由国际政治复合系统决定。准确认识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的意义显而易见,不仅可以准确把握行为体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也可以为提出较为
2、准确的对外政策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把握国家关系的战略调适方面。同时,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的变迁历史也充分说明生产力的先进性始终是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一般性要素。关键词: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路径依赖;现实主义;生产力收稿日期:2023-04-20作者简介:杨思灵(1977),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南亚政治。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至自然与社会的交相互动,系统无处不在。很早时候,人类就已经学会运用系统的方法来观察世界。首先提出相对成熟的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是西方学者,他们围绕大国权力政治的变化提出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其分析的主要脉络在于极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的稳定
3、与不稳定。当然,以大国为最主要行为体的分析极大地简化了系统分析的复杂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局限性,尤其是结构现实主义僵化的系统决定单元论不仅难以解释一些行为体的行为,也难以对一些缩小或扩大了的“行为体”行为进行解释。事实上,国际政治系统并非简单的系统与单元之间的决定论或互动论,更像一个俄罗斯套娃,每一层都有系统,国际政治系统或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互动。换而言之,国际政治由复合系统构成,这是分析国际政治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 年第 3 期,第 121 页。2一、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系统论系统论不是新生事物。根据侧重点不同,一些学者对系统概念的界定也稍微有所不同,a但总的来看,
4、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性是系统普遍的特征。有学者通俗地指出,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单个要素不能构成系统,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现象和概念都可以构成系统。bL贝塔兰菲认为系统的概念难以确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实际系统和概念系统。实际系统就是可以观察到、实体存在的系统。概念系统则是观念的、逻辑的系统。c迄今为止,系统论在系统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哲学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系统论概念的出现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成果。系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是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深受系统论思想的影响,这些理论所使用的“结构”“秩序”
5、“层次”“制度”“建构”等重要概念均与系统论思想密不可分。有的西方学者的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的影响,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新现实主义是在承认古典现实主义主张的国家作用的基础之上考察由众多国家行为体构成的系统以及这些国家在系统中的互动。制度自由主义尽管批评现实主义的观点,但实际上是在国际政治行为体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补充,尽管在制度作用方面,其论点与现实主义截然不同。建构主义似乎更像一个观念上的系统论,认为结构由观念造就,人们依据身份和利益行事。可见,这些理论几乎都是以系统观念为基础的。只要是对国际政治进行结构、层次分析,那么就离不开系统论,即系统是对国际政治进行层次分析的前提。d可以
6、说,以系统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产生了还原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前者强调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后者则探讨结构与行为体之间的互动。e以系统为理论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的代表人物包括莫顿 卡普兰、肯尼思 华尔兹、罗伯特 杰维斯、斯坦利 霍夫曼等。莫顿 卡普兰认为国际政治系统在其子系统中有一组行为体。这些行为体被称为国际行为体,分为“国家行为体”子集和“超国家行为体”子集。f国家行为体指的就是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超国家行为体包括地区和全球性组织。莫顿 卡普兰最为人所知的是其根据大国霸权提出了六种国际政治系统,即“均势系统”“松散的a 参见萧南槐:大系统论:预测决策管理方法,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7、版,第 1315 页。b 邹珊刚等: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7 页。c L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修订版前言第10页。d 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4 页。e 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第 104 页。f 莫顿 卡普兰著,薄智跃译: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5 页。3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两极系统”、牢
8、固的两极系统、全球性系统、定向性或非定向性的等级系统、单位否决系统。a其典型的特征是以大国权力为基础,分析大国之间的互动可能形成的国际政治系统类型。在这些系统当中,有的是基于历史上出现过的历史经验,有的是笔者受所处时代冷战时期形成的两极对峙的启发而形成,有的是对处于战争状态的互动模式进行归纳得出的结论。总体上来看,莫顿 卡普兰的国际政治系统论主要用于分析历史经验而非对未来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或者预测。将国际政治系统论赋予预测和研判功能的学者是肯尼思 华尔兹。肯尼思 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了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的简约模式:互动单元在结构中互动,结构决定单元行为,互动单元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b结构现实
9、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延伸,也促使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成为冷战时期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为国家行为体的战略选择寻找根本上的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国家行为体对国际政治结构的影响,该理论具有机械论的特征。按照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不同的国家在相同的国际政治结构之下的行为选择应当相同,事实是面对相同的国际政治结构,国家行为体的选择不尽相同,比如在冷战时期的格局下,有的国家选择结盟,有的国家则选择不结盟,国家行为体的差异性并不受国际政治结构的统一。这使得肯尼思 华尔兹的理论严谨性受到挑战,也使其想要依靠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对国家行为体的选择做出预测变得不可靠。罗伯特 杰维斯的国际政治系统论的主要聚焦点并
10、不在于提出系统模式,而在于找出系统因何而变化的因素和条件。在罗伯特 杰维斯看来,社会生活和政治构成了系统,而且许多结果都是复杂互动的而非故意的产物。针对肯尼思华尔兹的理论,他认为几乎没有什么人类行为的领域是完全由系统层次决定的。罗伯特 杰维斯认为系统应当具备两点特性:一是组成系统的一系列单元或要素相互联系,因而一部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会导致系统的其他部分发生变化。二是系统的整体具有不同于部分的特性和行为状态。c当然,罗伯特 杰维斯的系统论提出系统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充满复杂性。他提出并分析了反馈、关系、替代选择与谈判、结盟、信息等在系统中的作用。中国国内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政治系
11、统论进行了研究。早在 20 世纪 90年代,国内学者就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提出用整体思维认识世界。d随后有学者也提出用系统演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国际关系。e在将a 莫顿 卡普兰著,薄智跃译: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第 55 页。b 肯尼思 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43 页。c 罗伯特 杰维斯著,李少军、杨少华、官志雄译: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3 页。d 乌杰: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7 页。e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观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
12、09年第10期,第4150页。4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的实践中,有学者提倡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国际关系。a薛力对国际政治中出现的结构观的来源以及代表性观点进行了介绍。b唐世平等基于罗伯特 杰维斯的理论提出了系统效应分析模型,即根据系统变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意图和非意图、立即和延迟、发生与未发生作为四个维度,衍生出分析多重系统的影响模式。c李少军基于国际政治系统的复杂性,提出需要加深对确定和不确定性的理解。d也有学者提出了国际政治系统效应的三重价值:启示价值、解释价值和实践价值。e王帆认为系统观对于如何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尽管系统的演化具有不确定性,但系统思维可以使我们能够更辩证
13、地看待这个世界。f二、国际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国际政治系统是实际形态与观念的结合,它不像我们熟知的一些系统那样井井有条,比如城市管理系统、排水系统、单位系统、军队系统和社区系统等。很大程度上,国际政治系统存在于人们的头脑观念之中,当然也是现实中的国际政治系统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以说,国际政治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子系统构成,并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在地理空间基础之上,各个子系统并非独自存在,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这种联系可能表现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联系,也表现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了一对一的线形
14、联系,也包括了一对多的散状联系,更包括了多对多的网状联系。就此而言,国际政治系统的行为体至少应为两个。同时,国际政治系统处于不断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各个组成国际政治系统的子系统也是处于运动中的。这种运动的方向由有序和无序规定,运动的阶段性结果由各个子系统的变化所决定。国际关系系统运动包括成长、演化、升级、崩溃、转化等阶段,在这些运动阶段中,始终包括了无序与有序的统一。无序与有序的矛盾运动塑造着国际政治系统前进的方向。一个完整的国际政治系统应包括战略构成要素系统、行为体构成要素系统、实践要素系统与动力要素系统。a 王政达、刘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 年第
15、 1 期,第 1821 页。b 薛力:从结构主义到国际关系理论:一项系统的考察兼论华尔兹结构观的局限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年第 10 期,第 2940 页。c 唐世平、王凯、杨珊:理解国际安全战略中的“系统效应”以中苏同盟破裂的多重影响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 年第 8 期,第 420 页。d 李少军: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 年第 6 期,第 2338 页。e 曾亚勇:国际关系中“系统效应”的三重价值:一种理论的分析,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4 期,第 1222 页。f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观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 年第
16、 10 期,第4150 页。5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一)战略的构成要素行为体系统是复杂的,不仅包括各种具有自己战略主张的国家行为体,还有同盟、国际组织与地区组织、战略伙伴等,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文进行论述。那么在此基础上,各种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就构成了战略要素系统,各个行为体通过对彼此战略的回应催动国际政治系统的运行。理论上,整体的国际政治系统由无数个地区、次地区系统构成。不管是全球层面的国际政治系统,还是地区/次地区的国际政治系统,基于行为体考虑其战略要素以及战略要素之间的互动都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主题。在这个层面,需要考虑两个角度上的战略构成要素。1.单行为体的战略要素集合。单
17、行为体的对外战略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比如中国的外交战略至少由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和发展中国家外交三个要素所构成。如果从具体领域来看,可以划分为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军事外交和科技外交等。大国都愿意从大战略的角度来构建外交战略体系,因此,包括了多方面的具体要素。比如作为霸权国的美国,从地区来划分,其外交战略主要分为欧洲战略、“印太战略”与美洲战略;从领域来划分,同样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互动等。换言之,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往往是一个系统。以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印太战略”而言,已经颁布“印太战略”的国家体现的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元素,而是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这个多要素的战略构成反映了国际政治系统的复杂性。
18、这点从行为体要素系统就可以看出,战略互动的对象包括的类型很多,不可能采用一种外交模式就可以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标。2.多行为体的战略集合。这个视角是与第一个视角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是切入点不一样。在单行为体的对外战略系统中,主要是从单行为体的视角切入来分析其他行为体对单行为体国家战略的反应与互动,同样需要考虑其他行为体参与该行为体战略构建的一个过程,形成似乎该行为体处于核心的现象。多行为体的战略集合是在辨识国际政治系统的基础上,确认参与国际政治系统的行为体以及这些行为体战略的互动。比如在亚太地区确认印太是一个国际政治系统,那么其参与行为体就包括了有不同利益诉求的超级大国、地区大国、中等强国与中
19、小国家。在此基础之上,确认和分析这些行为体的地区战略要素构成就成为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只能根据这些行为体的战略要素的分析才能尽可能认识到这些行为体的真正目的以及这些行为体的战略之间可能会产生怎样的互动。当然这并不排除会很纷繁复杂,互动的结果也可能往往出人意料,但复杂本身就是国际政治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二)行为体的构成要素行为体是国际政治系统的第一要素。绝大多数的国际政治理论都是围绕行为体行为而展开的。从现实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建构主义,人们所认知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单个的个人,到国家,再到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6跨国公司、地方政府等均可以视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体。1.国家行为体是国
20、际政治系统中需要考虑的第一位因素。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国家行为体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国家行为体集,在这个集里包括了超级大国、地区大国、中等强国与中小国家等。古典现实主义特别强调国家的角色,结构现实主义其实也是以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则强调了国家与非国家角色。虽然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趋势仍然在继续,今天的世界依然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世界,制度自由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并未改变大国是按照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来行事的特征。在这个背景之下,在一般性的战略逻辑下,即在大国追求地缘政治权力的逻辑下,国家显而易见依然是国际政治系统中最重要的行为体。一般的个人虽然是推进国际政治系统产生变化的重要力量,比如代
21、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一群人,再如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但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国家这个层面得到体现。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等虽然也是国际政治行为体,但往往处于被国家所束缚的境地。这一点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美贸易战”中得到深刻体现。在国家行为体的强力约束下,美国的企业只能遵循美国的地缘政治权力逻辑,与中国进行“贸易战”。2.同盟是国际政治系统中的重要行为体。同盟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因共同利害而缔结的政治、军事或经济等方面的联合和协作关系。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同盟概念的外延得到延伸,比如经济同盟等。本文所指的同盟主要是安全和军事同盟。历史上发生的较大规模的
22、战争几乎都伴随着同盟的出现,比如一战和二战。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反盟成为一种常态。冷战时期是以美国为首的同盟与苏联为首的同盟相互争斗为最主要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讲,同盟行为体在国际政治系统中近乎长期存在。同盟的消失只有在人类能够和平共处、放弃对国际政治权力的追求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考虑到以国家为核心的现实主义仍然是国际政治系统最为重要的特征,这两个条件均难以实现,那么为了追求地缘政治权力,或者追求具有排他性质的利益,同盟就会长期持续存在。冷战之后,苏联同盟解体,但美国主导的同盟并没有解体,反而在不断加强。只不过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过去是美苏之间的竞争与对抗,现在则变成了美国与中俄之间的竞
23、争与对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不断在强化,中国官方虽然拒绝同盟,但与一些国家保持了类似同盟的关系,比如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总之,尽管同盟本身属于特殊战略逻辑下的产物,因为其产生基于特定的对象,不如国家那样具有一般性,但鉴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政治系统的存在,虽然具体的同盟存在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但同盟行为体的存在却具有长期性的、恒久性的特征。同盟行为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比如很少有人会怀疑,北约在对抗俄罗斯方面有高度的共识,俄罗斯本身也是北约a 陈至立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4371 页。7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当初成立的主要针对对象。3.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
24、是国际政治系统行为体的重要组成。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代表是联合国。不过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个独立性较强的行为体,而是受到国家行为体及其相互之间互动所制约。一些国家并不按照联合国约定的规则制度行事,尽管经常声明按照联合国规则做事,比如美国,联合国只是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的工具,奉行的是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原则。因此,联合国并没有达到自由主义者的预期目标,利用制度限制国家追求地缘政治权力。另一方面对于联合国,追求国际政治权力的国家将获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重要目标,如日本、印度、德国和巴西等。因此,联合国本身代表了一种世界政府的前景,各个国家在联合国的规则下和平相处、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共
25、同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受地缘政治权力逻辑的影响,联合国的这种前景很暗淡,也限制了它能够成为独立性、执行力较强的行为体。相比联合国,一些国际地区组织的行为体特征更明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欧盟和东盟。欧盟和东盟已经发展成为能够与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互动的独立性行为体,与国家有所不同,但在地区政策、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中能够形成统一的对外战略与政策。4.战略伙伴是稍微有争议的国际政治行为体。伙伴源于火伴,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炊煮,同火的称为火伴,引申为在一起生活或工作的同伴。a在国际政治中,近年来,伙伴的概念得到广泛运用。大部分的国家几乎均把发展伙伴关系作为重要的外交战略之一。中国在
26、发展全球伙伴方面持的立场是“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b尽管名称各异,但中国希望能够与多数国家建立起伙伴关系,不断扩大中国的朋友圈。美国也重视伙伴关系的建设,包括在其推出的“印太战略”中,提出了发展战略伙伴的范围。日本、印度、俄罗斯等都将发展战略伙伴作为外交的重要原则。伙伴能否成为行为体的争议在于有的伙伴关系形成没有排他性的性质,也没有约束伙伴要针对第三方采取统一的行动。比如中国所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但有的国家发展的伙伴关系有特定的针对对象,比如美国所圈定的战略伙伴印度,其目的主要就是对付中国。而且在伙伴的理解上,可能国家行为体还会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美国对伙伴的一般理解可能是志同道
27、合的体现,但印度可能强调的是伙伴关系意味着结伴的自由。将战略伙伴纳入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考虑主要源于非针对性与针对性伙伴关系可能形成未来国际政治中的两种发展模式,且两种模式的博弈可能极大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系统的性质,既是和平、稳定的,还是动荡、冲突的。(三)实践的构成要素具备了战略构成要素系统、行为体要素系统之后,如何进行实践就成为了国际a 陈至立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1895 页。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60 页。8政治系统的关键。通常而言,行为体之间的战略构成要素互动发生在双边、地区与多边场合。双边
28、互动是国际政治中最基础、最普遍的互动形式,即使是在全球化、地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行为体双边关系仍然是其他互动形式的基础。国家行为体按照自己国家利益的优先排序来确定与其他行为体互动的内容。以美国为例。保持世界第一是美国所认定的重要的国家利益,那么根据这样的认定,美国将之贯彻到双边互动之中。因为中国、俄罗斯都有可能对美国的世界地位造成影响,因此在与中国、俄罗斯的双边互动中,就充分体现出了美国外交战略中的矛盾性,既希望中国、俄罗斯能够在一些美国关心的国际问题上支持美国,又不断在双边关系中挑起各种矛盾纷争,干涉内政,打击潜在对手的发展进程。比如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战”、科技战轮番上演。美国与东亚
29、、东南亚国家的双边互动以安全因素最为引人关注,因为美国的目的很明确,通过双边军事同盟的加强以阻击中国的崛起,当然也为多边同盟奠定牢固的双边基础。比如在韩国部署导弹。从根本上讲,双边关系互动是受到行为体要素系统影响和制约的,即行为体对自身以及对他者的认识决定了双边互动的主要内容与过程。以地区为核心的互动是国际政治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全球一体化和地区一体化的产物。这种互动模式是一个地区的国家行为体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而整合到一起,以高度一致性和统一的政策与其他行为体展开互动。这样的组织最成功的在欧洲地区与亚洲地区,前者为欧盟,后者为东盟。两个组织最初成立的目的都源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后来却成为
30、地区一体化最成功的代表。地区组织的崛起在于地区内的中等强国、中小国家不断意识到单凭国家行为体难以与其他超级大国、地区大国行为体形成相对平衡的互动关系,因此不断强化共同行动的必要性,以增强在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博弈能力。欧盟与东盟都发挥了地缘政治经济的引力作用,成为了国际政治系统中最具吸引力的两个磁场,尤其东盟,成为区域内外行为体投放战略要素的核心地带。多边互动是国际政治中的常在现象,比如同盟。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边互动也不再局限于同盟,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多边互动不断出现。欧盟与东盟本身也是多边合作的成果,即地区内成员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统一行为体,已经形成安全与经济同盟并重的行为体。多边互动中的
31、战略要素不仅是安全的或者经济的,也是综合性的。在全球层次上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G20、G7 等多边合作组织。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多边互动最活跃的地区,上海合作组织囊括了俄罗斯、中国、中亚国家以及部分南亚国家,金砖合作机制中的俄罗斯、中国、印度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RCEP)拥有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的成员国,日本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协定(CPTPP)包括横跨太平洋两岸亚洲国家和美洲国家,美日印、美英澳等军事同盟正在被推进,美日印澳四边合作9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机制也正向着同盟的方向发展,日印澳、印澳法、印澳意等以海洋安全为核心的合作三边在不断
32、扩散,构筑战略三角同盟的企图也显而易见。当然最核心的是以东盟为核心的多边机制,尤以东亚峰会影响最为突出。在这些多边机制中,有的是松散协调关系,比如金砖合作机制,同盟化之前的美日印澳四边机制、G20、亚太经合组织等。有的以传统安全或非传统安全为主要互动纽带,如上海合作组织聚焦于非传统安全,美日印澳、美日印等忙着对付中国。有的既有安全的要求,又有经济上的考虑,比如日本主导的 CPTPP。有的以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比如 RCEP 等。双边、地区、多边实践要素之间构成了行为体互动的战略叠加与重叠的现象(见图1)。同一行为体既是双边互动的推动者,也是地区与多边互动的重要或非重要成员。鉴于国家仍然是
33、国际政治中最有力的行为体,因此地区、多边互动多从双边得到推动,地区、多边又为双边互动的增强提供了机会。比如美国主导的多个多边同盟在联合国大会、东亚峰会等舞台上进行政治交往、达成共识。双边、地区、多边的实践活动有排他性与非排他性两类。排他性的多边互动一般具有比较特殊的目的,比如针对某一或某几个行为体。非排他性的多边互动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包容性的特征,其针对的一般不是其他行为体,而是解决全球与地区的发展问题,但有时也会沦落为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的工具。图 1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实践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2 国际政治系统动力线性特征示意图 图 3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动力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4 国际政治复
34、合系统示意图 双边多边地区图1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实践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四)动力的构成要素国际政治系统终极的力量可能可以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变迁,但国际政治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四种动力的合力,即取决于合作、竞争、冲突与战争博弈的结果。这四种行为是国际政治动力维度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往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伴随。往往其中一种就包括了其他三种。四种动力维度的此消彼长决定国际政治系统的发展方向与性质。合作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国家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将处于普遍真正的无政府状态。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
35、此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具有10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才能达到合作的预期。a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以及国际政治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互动行为。合作的领域是广泛的,可以包括军事、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广义的上合作不仅发生在友好国家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敌对国家之间,比如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系统以美苏对峙为特征,但美苏之间在军事与安全领域也达成了一些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保证了冷战时期两极的国际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今天的国际政治现实也是如此,尽管美国敌视中国的发展,必欲“阻”之而后快,但在一些问题,比如经济、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问题上也需要与中国开展合作。因此,与盟
36、友的合作似乎理所当然,但与处于竞争地位,甚至敌人地位的合作也并不必然被排斥,只是在合作的深度、广度、选择度上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国际政治中的合作往往离不开竞争。美国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加强合作的动因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遏制以及竞争的战略考虑。美国不断强化与中国竞争的互动模式。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日本也强调要继续构筑与中国的稳定关系,对中国坚持该坚持的,要求中国采取负责任态度的同时,继续与中国进行对话,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合作。b竞争的本义指互相争胜。c国际政治中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争胜。现代以来的国际政治竞争主要以西方制度和非西方制度竞争为主线,
37、具体内容包括制度管理、经济发展、军事水平、文化支撑等内容。在西方霸权下,西方确立了西方制度在国际政治中的优势,所谓的民主价值观普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也造成了西方国家对其他制度的排斥性思维。其他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制度往往被冠之以各种不雅名声,如独裁、专制和集权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国际政治系统呈现出中美竞争以及溢出效应的特征。甚至有学者提出了现实制度主义的新秩序:一方面中美两国围绕权力、利益和尊严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以国际规则制定和伙伴网络缔造为核心的竞争,两者共同构成中美国际制度竞争的新图景。d应该说,这一论断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当前国际政治的发展特征,美国正是以规则为标尺,
38、试图将中国紧紧压缩在一定的战略空间之内。还有另外一种制度相争论,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争。从本质上看,中国与西方国家确实是政治制度上的竞争,即哪一种制度更能在持续、长期的竞争中胜出。合作、竞争在国际政治中具有普遍性,冲突同样在国际政治中具有普遍性。冲突是可以运用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多义项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冲突指个体或群体a 陈至立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1653 页。b“第二百五回国会岸田内閣総理大臣所信表明演説”,https:/www.kantei.go.jp/jp/100_kishida/statement/2021/1008shoshinhyome
39、i.html。c 陈至立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2237 页。d 李魏:制度之战:战略竞争时代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12213 页。11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在追求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知觉到来自对方的阻挠,从而产生对立的社会行为,形成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a国际政治冲突则主要指行为体之间因不同而发生的利害关系矛盾。在较为广泛意义上,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如经济冲突,比如“中美贸易战”;有军事冲突,比如印巴之间经常爆发的边境交火;有文化冲突,关于这点赛缪尔 亨廷顿专门写了一部著
40、作讨论文明冲突论。在心理冲突上(根源上也是文明冲突)的突出表现是西方国家从内心不认可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非西方国家也不认可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这是一个常在性的冲突因素,甚至很多时候规定了行为体之间的其他冲突形式。比如美国坚决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但可以堂而皇之地向澳大利亚扩散核技术。冲突不仅限于敌对的国家,也存在于关系友好的国家,甚至同盟内部。比如美日同盟之中同样存在着冲突的博弈,日本政治家必须考虑美国军事基地的存在给当地民众带来的耻辱感,因此往往要在军事同盟与民族感情之间寻找平衡点。当然,这样的冲突是以比较缓和的形式体现的。因此,冲突在国际政治中普遍存在,只是有时表现得很激烈,有时候表现得不
41、那么激烈。战争是超越军事冲突层面的行为体之间的大规模较量。战争主要指国家、民族或政治集团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b大致可以将战争分为内部战争与国际战争。内部战争主要是一个行为体内部的战争,比如美国内战,中国的解放战争。国际战争则主要是各个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比如以前的两次世界大战。客观来看,内部战争与国际战争之间并非必然分离的,比如美国内战的国际背景是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之间的博弈,中国解放战争则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从性质上划分,战争还可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往往必须强调“师出有名”。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42、就是此种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霸主以周天子名义四处讨伐,讲究的也是战争的“正义性”,尽管有后世人认为多数霸主进行的是“不义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普遍来讲,反侵略战争、解放战争具有正义性。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肯尼思 华尔兹指出,人类的本性导致我们将无可避免地遭受苦难,一切罪恶均源于自身,战争,这一特定的罪恶亦复如是。c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诸如“一战”和“二战”那样的世界大战以及全面战争已经得到极大约束,因为在核武器的背景下,难以承受战争的后果已经是国家行为体的理性共识。局部战争则仍然存在,并在很多地区不断出现。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和全面战争是摧毁国际政治系统的最直接的力
43、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彻a 陈至立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570 页。b 陈至立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5531 页。c 肯尼思 华尔兹著,信强译:人、国家与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 页。12底摧毁了英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取而代之,优势地位一直持续至今。国际政治系统中的行为体重新洗牌,老牌帝国衰落,新帝国崛起。大量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有的民族国家则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图 1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实践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2 国际政治系统动力线性特征示意图 图 3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动力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44、4 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示意图 双边多边地区合作竞争冲突战争图2国际政治系统动力线性特征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图 1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实践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2 国际政治系统动力线性特征示意图 图 3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动力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4 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示意图 双边多边地区合作竞争冲突战争合作战争冲突竞争图3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动力相互关系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合作、竞争、冲突、战争四个动力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合作往往伴随着竞争、冲突,甚至是战争。比如世界大战中盟友之间的合作,敌对双方的竞争、冲突与战争。四种动力有线性上的关系,即行为体之间可能由合作竞争过渡到冲突
45、与战争(见图 2)。另外一方面,四种动力更是网状的关系,包含彼此。从理论上来讲,四种动力都有改变国际政治系统的潜力。就单纯的合作而言,如果各个行为体能够放下成见,真心合作,似乎就可以改变国际政治系统的性质和演进方向,实现世界大同。但是基于行为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种纯粹的合作几乎不存在,即便是盟友之间的合作也是因为有共同的针对对象。单纯的竞争、冲突的现象也越来越难以见到,“中美贸易战”持续的期间,双方仍然保持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关系,中美贸易额并未因“贸易战”的出现而消失甚至大幅度下滑。中印在边境地区的冲突也并未完全抵消双方的合作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四种动力都有改变国际政治系统的潜力,但往
46、往并不会单独起作用,而是四种力量的合力推动国际政治系统的演进(见图 3)。三、国际政治系统的复合属性据前面的叙述足以发现国际政治系统的复合性。作为国际政治系统的行为体本身就构成了多元结构,由不同的国家行为体、组织行为体、同盟行为体、战略伙伴13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关系等构成。战略要素也是多层次构成,每一个行为体的战略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多个行为体的战略互动构成了更加复杂多元的地区与国际政治系统。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是发散性的,以双边互动为基础,向着多边的方向不断拓展。在动力系统上,各种力量的博弈最终决定着国际政治系统的演进和发展。换言之,国际政治系统(包括全球性和地
47、区性的国际政治系统)呈现出复合型的特征,系统由子系统构成。总之,战略构成要素、行为体要素、实践要素、动力要素共同构成了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的基本框架(见图 4)。图 1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实践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2 国际政治系统动力线性特征示意图 图 3 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动力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 4 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示意图 双边多边地区合作竞争冲突战争合作战争冲突竞争复合系统行为体动力实践战略图4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国际政治系统中的行为体是根,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复合性决定了战略、实践、动力的复合性。行为体不仅包括了文化、思想、规模、行为各异的国家行为体
48、,还包括了地区组织、国际组织、同盟等扩大了的行为体。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复合性决定了战略的多元性、实践要素的非单一性以及互动过程的复杂性。有学者提出“复合世界”概念,该概念是基于美国霸权衰落,世界将去中心化,形成一个多元或复合的世界。a国际政治复合系统显然要比多极世界的认识更为深入一些。国际政治系统之所以是复合的,不仅因为行为体的多元,更因为系统由系统(子系统)构成,而且在每一个构成系统之中均可以找到行为体、战略构成、实践与动力四个要素。比如说如果确认“印太”为一个地区层面的国际政治系统,那么显而易见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是明显和明确的。如果将组成系统的日本或美国作为一个系统,四个要素也是非常明确的。
49、比如日本的“印太战略”系统行为体包括了地区内外的国家,战略构成包括了军事、经济、安全多策略,实践互动也是在双边、地区和多边进行,演进的动力也包括了合作、竞争、冲突和战争(准备)。这是国际政治系统具有复合属性的重要表现,系统由(子)系统构成,这种循环甚至可以适用到代表具体的人,比如国家领导人。特朗普喜欢以推特治国,每一条推a 阿米塔 阿查亚著,姚远、叶晓静译:建构全球秩序:世界政治中的施动性与变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2324 页。14特都有其他行为体在关注,根据他的行为行事和博弈。国际政治系统的复合属性并非迷宫,最关键的还在把握国际政治行为体施动性上。客观来看,在国际政治系统中
50、,行为体的历史经验为后来的国际政治复合系统博弈提供了学习经验,即国际政治行为体在国际政治复合系统中产生了路径依赖。所谓的路径依赖,主要指具有反馈机制的体系在系统内确立并沿着特定路径演进而难以被其他潜在体系替代的现象。a在国际政治领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国际政治系统的形态是不断在更替的,而身处其中的行为体不断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学习,形成新的路径依赖。而这些路径依赖很难得到改变,也决定了国际政治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以今天的国际政治系统为视角,其中至少存在五种类型的路径依赖:霸权路径依赖、安全路径依赖、经济路径依赖、追随路径依赖、游离路径依赖(见图 5